簡介
朴枳粿和潮州民間小食酵粿屬於同一類型的粿類,所不同的只是在粳米粉中加入朴枳樹葉,粿色青翠,具有一股芳香的朴枳樹葉味。
朴枳樹是生長在潮汕大地的一種落葉喬木,樹幹高大挺拔,葉呈尖尖的橢圓形,開出茸茸的小花,像圓珠形的小果實味甘可食。每年清明前後,朴枳樹便發出青翠的嫩芽,而清明節也正是潮州人趕製各式粿點,祭拜先人的時候,所以在這個時候,潮州的民眾,便將剛發出的朴枳嫩葉採摘下來,搗汁和入做粿米粉中,製成別具一格的朴枳粿。
潮州人製作朴枳粿始於明末清初。由於朴枳樹葉色澤青翠,用其制粿,充滿一種植物芳香甘甜、柔潤的氣息,頗具山野田園風味,且朴枳樹葉具有消食去積和胃的功能,故朴枳粿這一潮州民俗小食,幾百年來一直流傳至今仍是人們喜愛的粿品小食。
風俗
清明前後,朴枳樹萌發新葉,民間有采嫩葉制粿的風俗,制粿的方法是將葉洗淨之後,和以粳米於碓臼中舂成粉末,加入白糖和發酵素,味甘甜,質柔潤,具有朴樹葉的特殊芳香,並有消食去積和胃之功,是老少都嗜食的時令糕點。
製作方法
先是將採摘的朴枳嫩芽洗乾淨、搗碎,或搗碎後取其汁液,和入米粉(也有少數人是和入麵粉的),或者是乾脆將洗乾淨的朴枳葉同浸洗過的白米一起碾(磨)成粉,使碾出來的米粉呈碧綠色。然後,將其放進陶缽或盆子裡,加入適量的水和白糖及發酵粉,一般是1斤米粉(麵粉)配比0.5至0.6斤糖和0.1斤至0.2斤朴枳嫩芽,發酵粉按照說明配上,並攪拌均勻,調和成漿狀,滲入的水要恰到好處,不稠又不稀。以前沒有發酵粉,就比較麻煩了,要先用酵母起酵。起酵要用一個陶缽或一個盆子,將酵母同一小部分的米粉或麵粉放進裡面,加入適量的水一起攪拌均勻、揉搓成團,壓實後,蓋上蒸巾和蓋子,放在溫度較高的地方讓其發酵。發酵後,還要將已調和成漿狀的粉漿同已發酵的一起攪拌均勻後,再讓其發酵。蒸朴枳粿時,要先將已調和成的粉漿,盛於小碗般大小的專門用於蒸朴枳粿的陶器(一定要用陶的,不能用瓷的)里,再放進蒸籠里蒸熟即可。蒸朴子粿專用陶器的形狀有梅花狀的、桃狀的、馬蹄狀的等等,分別稱之為梅花盞、桃盞、馬蹄盞……納漿時,粉漿不能盛滿盞,約有八成就可以,蒸熟之後,粿品會膨脹,使整個盞面滿滿的。
特點及功效
蒸熟的朴枳粿,不但色澤青翠,有一股誘人的撲鼻的朴枳樹葉濃香,很是惹人喜愛,叫人忍不住垂涎,吃上一口,妙如吃蛋糕一樣,口感鬆軟,味道甘甜;而且朴枳粿還有藥膳的作用,因朴枳葉具有消風去邪、消食去積健胃的功效,故男女老少吃之,對於身體健康均會有益處。
廣東小吃一覽
廣東小吃屬嶺南風味,多來源於民間,大都被流傳下來而成為傳統名食。現時的廣東小吃和點心有區別,小吃品是專指那些街邊小店經營的米、面小型食品,製作較簡樸;點心是茶樓、早茶的繁多品種,以及星期美點等,特點是:花式品種較多,造型精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