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地
材料
用精麵粉,瘦豬肉、香菇蝦米,豆腐乾,豬腳湯、蒜白等烘製而成。
歷史
百侯薄餅,又稱錦囊藏寶。百侯薄餅在大埔縣百侯鎮等地已有200餘年歷史,為傳統美食。相傳清乾隆年間,大埔名聞遐邇的“一腹三翰林”之一的楊纘緒,官至陝西、西安按察司按察使。楊纘緒及其侍從家屬從北方帶回家鄉四種美點——薄餅、綠豆板、豆子羹、蕨粉粄.其中薄餅經過民間多年的仿製、改進、提高,演變成今天風味獨特、廣受歡迎的客家小吃——百侯薄餅。客家人的祖先來自中原,而百侯薄餅亦起源於中原,實在是一種巧合。此點式被稱為“錦囊藏寶”。 相傳大埔縣百侯鎮的一個小山村裡有一個貧困家庭小孩,至十多歲仍未出街入市。百侯鎮逢農曆三、六、九為墟日。其時,百侯鎮只有一個窄窄的街道。全街不過百十餘間兩至三層的低矮店鋪。店鋪面前掛著涼棚布。墟日,趕墟的人群在這裡摩肩接踵,顯得熱鬧而嘈雜。當時,那窮苦小孩纏著大人要去赴墟。走至涼棚底下一個小吃攤,小吃攤里傳出“嘭嘭嘭”打薄餅皮的聲音,而一條條似手帕包裹、捲成筒狀的薄餅散發著香味,讓人好不口饞,小孩嚷著問大人:“手帕包著的是什麼?”大人買不起,只得哄騙小孩:“手帕包著拉雜。”那小孩長大後,事業有成,但孩提時的經歷記憶猶新,於是寫了一首詩自嘲:
憶我髫齡未出巢,爺娘攜帶往街跑。
未知薄餅何堪味,笑問帕中何物包?
製作
百侯薄餅的製作過程分為兩部分:
一、製作薄餅皮。薄餅師傅必須在圓形木盆里把上等麵粉加上少許鹽水用力揉搓,將麵粉和成麵粉團,每次麵粉用量1至2公斤為宜。揉搓至軟韌粘結後,用手抓起麵粉團,重重地摔在木盆里,發出“嘭嘭嘭”的響聲。如此反反覆覆進行百十次,讓餅皮粘柔、軟韌。然後抓起一團,快速地塗擦在生有熊熊爐火的專用平底鐵鑊上,疊成一塊塊圓形薄餅皮,餅皮薄如紙,透明晶亮。
二、製作餡料。餡料一般以靚肉絲、豆腐乾、豆芽、魷魚、香菇、蝦仁等為主料。將料切好、配好後,選用適量食油下鑊,加上蒜白,用潮汕產特級魚露炒香後,將以上混合在一起的主料放入鑊內炆至熟透後即包進疊有二至三張的餅皮內,捆實後外搽辣醬,灑上胡椒粉,放入盤中趁熱端給顧客。
百侯薄餅皮韌餡香,口感柔軟滑潤,味美而不膩,風味獨特。現在,這種客家風味小吃不但在百侯,而在大埔縣城等地的賓館、酒樓、食府以至街頭大排擋、道旁小食攤均有此小吃。不過,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各種各樣食品的增加,人們對小吃要求已有所不同,不少酒樓、賓館已將百侯薄餅“袖珍化”了,有的將一條薄餅切成二段而吃。不少離鄉赤子,包括海外華僑、港澳台同胞回鄉後,都要品嘗品嘗此風味食品。百侯薄餅作為大埔境內特有的風味小吃被載入新編的《大埔縣誌》。
廣東小吃一覽
廣東小吃屬嶺南風味,多來源於民間,大都被流傳下來而成為傳統名食。現時的廣東小吃和點心有區別,小吃品是專指那些街邊小店經營的米、面小型食品,製作較簡樸;點心是茶樓、早茶的繁多品種,以及星期美點等,特點是:花式品種較多,造型精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