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潮州菜,就是潮州獨有的菜式及按潮人口味加工改造了的外來菜的總稱。潮州菜與廣州菜、東江菜齊名,合稱廣東三大菜系。潮州菜選料考究,製作精細,刀工靈巧,充分運用炒、煎、火局、火文、燜、泡、炸、燒、燉、烹、鹵、熏、扣、淋等十幾種方法,展示了潮州菜“清而不淡、鮮而不腥、嫩而不生、郁而不膩”的特色。1988年國家副主席王震品嘗潮菜後,欣然命筆題下“潮州佳肴甲天下”的贊語。
特點
潮州菜的特點可概括為六個方面:一是以烹製海鮮取勝,二是口味崇尚清淡,三是重視原汁原味,四是善於精製美湯,五是製作工藝精巧,六是注重養生調理。潮州菜以其“色、香、味、形”俱佳而遠播海內外,深受世人讚美。1988年國家副主席王震品嘗潮菜後,欣然命筆題下“潮州佳肴甲天下”的贊語。
來歷
世界上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有潮人的地方就有潮菜館.
潮菜系指發祥於粵東潮州、汕頭地區的菜式。論“身份”,它只是中國八大菜系中粵菜的一個分支,在魯、川、粵等中國八大菜系各領風騷的時候,潮菜還是個默默無聞的“小角色”。但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潮菜卻異軍突起,風靡海內外。
如今在中國各大城市,潮菜烹飪講究、價格不斐,儼然成為“頂級美食”的代表;在潮籍華人較多的東南亞,潮菜已成為當地的主流菜系。近年來,在歐美國家漸漸也能吃上潮菜:奧地利維也納的潮菜館有80多家,紐約的潮菜高級餐館酒樓也有10余家。
汕頭市社會科學聯合會主席陳漢初是研究潮汕美食的專家。他認為,潮菜的興起,在中國菜系中是一個特例:它發源、成型於潮汕平原,兼容並蓄、快速發展在海外潮人社會,伴隨中國對外開放進程,迅速崛起在全國各地。
相傳,南宋末代小皇帝遭元兵追襲,逃至潮州一座寺廟。一位老和尚用地瓜葉煮了一碗湯菜,為他解了飢餓。小皇帝便給這道湯菜賜名“護國菜”。直到今天,護國菜仍是潮州筵席中必不可少的保留菜。
護國菜的傳說,顯示了早期潮菜的菜式特點:取材廣泛,蔬果無論粗細,皆可入菜;烹飪精巧,突顯原味,風味自成一體。陳漢初介紹說,其實潮菜並不是“貴族菜”,其發源於平民社會,有很多代表菜式在潮汕地區就是地道的農家菜,比如潮菜中有許多“低賤”的用材,如番薯、芋頭、野菜,還有暢銷海內外的潮汕酸鹹菜等。
目前知名的潮菜菜品有近300個。菜品加工方式依原料特點而多樣化,特別重視配醬調味,比如:蚝烙要配魚露、香菜、胡椒粉;生炊龍蝦要配桔油;白灼螺片要配梅膏醬和芥末醬,而魚露、桔油等也是潮菜所獨有的配料。
歷史
潮菜歷史,可追溯到古代閩越之時,與閩菜同源。潮菜初成菜系,是在清末民初時候。19世紀中葉,隨著汕頭開埠通商,潮汕一帶逐漸成為粵東地區商業中心。商業的繁榮促使潮菜專業廚師和專營酒樓大量出現,潮菜體系也隨之形成。
與此同時,潮州人成千上萬地前往東南亞等地,聚居成潮人社區,帶出去了潮汕地區的風俗習慣和飲食傳統。陳漢初認為,遍布世界各地的一千多萬潮籍鄉親,對潮州菜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他說,潮菜走向海外後,一方面吸收了世界各地的烹調技藝,另一方面取材用料更加廣泛,使潮菜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他舉例說,潮菜在東南亞發展後,才開始運用魚翅、燕窩等食材。而經過潮菜師傅的代代相傳,它們已成為潮菜的代表,目前潮菜僅魚翅就有60多種做法。
潮菜的鼎盛發展階段是在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後,港澳地區商人和海外華人華僑大批返回內地投資,在海外發揚光大的潮菜也回到了家鄉。汕頭市政協委員陳荊淮介紹說,潮菜的傳播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它不是從原發地潮汕地區擴散到全國各地的,而是和香港的文化――如粵語歌曲、港式服裝等一起湧向內地的,各地最先開設的潮菜酒樓都是香港客商開設的。
目前,潮菜美食已成為潮汕地區的一個重要品牌。汕頭市已先後在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和台灣地區舉辦了美食節。在頻繁的對外交流中,潮菜繼續得到發展,也讓更多人領略了潮菜的好味道。
鱟(飠果)潮汕(月勞)糕琳琅滿目的潮州小食潮州魚蛋粉達埠魚丸特色小吃--魚餃潮州老婆餅潮州菜.
美食節
首屆潮汕美食節於1988年9月20日在汕頭龍湖賓館舉行開幕式。10月31日在汕頭國際大酒店舉行閉幕式。參加首屆潮汕美食節的賓館,酒店有27家,選送評比的潮菜,點心,小食200多個品種。評出最佳品種22個,優秀品種36個。汕頭國際大酒店,龍湖賓館、鮀島賓館、新華酒店、鮀島風味館等5個單位榮獲“美食之家”稱號。舉辦了“食在潮汕”徵文活動,並將獲獎作品收入《食在潮汕》一書,於1989年1月出版發行。
第二屆潮汕美食節於1989年12月20日至1990年1月10日舉行。開幕式在龍湖賓館舉行。參加美食節的賓館、酒店有龍湖賓館、鮀島風味館等十家。本屆美食節共評出優秀潮菜品種28個。美食節班次選的美食之家為:鮀島風味館、金島海鮮酒家、龍湖賓館、海市酒樓等4家。
第三屆潮汕美食節於1991年12月14日在龍湖賓館開幕。1992年1月10日在金海灣大酒店閉幕。參加美食節的賓館、酒店一共有15家。美食節評出龍湖賓館、金海灣大酒店、中旅酒家、新華酒店、鮀島風味館、潮州菜館、新興餐室7家為本屆“美食之家”,並評出64個優秀潮菜品種。編輯出版了《正宗潮菜》一書。
\第四屆潮汕美食節於1997年11月11日在龍湖賓館開幕,12月20日在金海灣大酒店閉幕。汕頭市27家賓館酒家參加活動,共推出179個潮菜品種,評出金海灣大酒店、匯通大酒店、東海漁村酒樓、金銀島魚翅美食之家、中旅華星酒樓、振海食府等10家“美食之家”,48個“最佳品種”,69個“優秀品種”,“十佳潮菜廚師”和13名“優秀潮菜廚師”。舉辦了“食在潮汕”攝影大賽。
第五屆潮汕美食節於1999年10月20日晨帝豪酒店開幕,11月3日在龍隆美食廣場降下帷幕。第五屆潮汕美食節由汕頭市旅遊局、汕頭特區報社、汕頭市廣播電視局和汕頭市飲食服務總公司主辦。汕頭市共有18家飯店、酒樓和旅遊定點單位參加,推出近百種潮菜和“中華名小食”的所有品種。美食節在帝豪酒店和龍隆美食廣場分設潮汕美食街,舉行了潮汕工夫茶表演賽和研討會,評出了帝豪酒店、國際大酒店、龍湖賓館、中信度假村酒店、海景酒店、龍隆美食廣場等6家“美食之家”。金海鷗酒店等4個單位為“優秀單位”,老媽宮粽球店等5個單位獲紀念獎,衡山林茶館等3個單位獲潮汕工夫茶表演賽前三名。
第六屆潮汕美食節於2000個10月18日--22日在林百欣國際會議展覽中心舉行,汕頭市的23家酒店、餐館參加了美食節活動,共推出300多個潮菜和潮汕小食品種。本屆美食節第1次在林百欣會展中心廣場設潮汕美食街,短短的五天就有300多萬人進場。
第七屆潮汕美食節於2001年10月20日至28日在時代廣場舉行。參加美食節的酒店、賓館、酒樓共有24家。美食節期間,在時代廣場設潮汕美食街,有24家酒店和餐館設攤位35個,推出美食精品300多款。共接待11萬多人次進場品嘗。各旅行社推出美食旅遊線路,組織香港、深圳、梅州等地旅遊團隊20多個共幾千名遊客來汕參觀遊覽品嘗潮菜。美食節採取民眾投票形式,在59248張選票中選出帝豪酒店等8家酒店、餐館為“美食之家”。並評選出“建業香炸錫鹽排骨”等12個美食品種為“最受歡迎獎”。同時抽出遊客“參與獎”共36名。
第八屆潮汕美食節於2002年12月6日至15日在汕頭時代廣場舉行,美食節期間,在時代廣場設美食廣場,共有30家酒店和餐館設攤位62個,匯推出美食精品300多款。共接待11萬人次進場品嘗。美食節採取民眾投票和專家評審的形式,評選出龍湖賓館等12家“美食之家”。並在選送的166款潮菜中評選出“蒂蒂香墨斗丸”等58個“優秀品種”。
第九屆潮汕美食節於2003年10月16日至26日在時代廣場舉行。共有22家酒店和餐館設攤位40個,推出300多個美食品種,接待人數逾26萬人次,營業額達234萬元。本次美食節還評出了龍湖賓館等6家“美食之家”、帝豪酒店等4家“優秀單位”和“十大潮菜”、“十大名小吃”金銀銅獎單位。
第十屆潮汕美食節於2004年12月1日開幕,12月31日閉幕,歷時1個月。本屆美食節在舉辦形式上作出新的嘗試。結合往年經驗,以各酒店、餐館為基地,通過統一宣傳,參展45家單位在美食節期間推出各自的招牌菜、特色菜,以饗賓客。同時結合本地美食節,在境外開展美食廣場活動。作為第十屆潮汕美食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澳門汕頭美食文化節於12月9日至12日在澳門議事亭前地廣場舉行。共18家單位參加,設28個展位,188個品種,受到澳門同胞熱烈歡迎,場面十分火爆。本屆美食節評出10家“美食之家”。
第十一屆潮汕美食節於2005年11月26日至12月6日在汕頭時代廣場舉行。本屆美食節是2005廣東國際旅遊文化節汕頭分會場(汕頭旅遊文化節)的重要組成部分,共有38家星級賓館、知名餐館和傳統名店設展位58個。整個美食節期間各參展單位銷售火爆,進場遊客近30萬人次,總營業額超260萬,很好地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成為歷史上人氣最旺、效益最好的一屆美食節。本屆美食節還評出金海灣大酒店等10家“美食之家”、15個品種獲美食廣場“最受歡迎獎”、月眉灣酒樓獲“組織獎”、義王府飯店等2家單位獲“展位形象獎”。
美食節評出帝豪酒店等十家酒店餐館為“美食之家‘,評出’最佳品牌潮菜21個,”優秀品牌“潮菜56個。
美食菜譜
福果綠豆 爽芙蓉魚 腦芙蓉 乳鴿風沙 焗雞
美食文化
如同文學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一樣,潮汕美食文化源於潮汕飲食文化、高於潮汕飲食文化。因此,要探討潮汕美食文化,不能不先探討潮汕人獨特的飲食文化。
文化是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飲食文化作為物質型文化——人力曾經和正在作用其上的一切物質對象、人類物質生活的方式——的一個部分,必然和整個大文化是互相影響、互相制約的。因此,要探討潮汕人獨特的飲食文化,不能不考察整個潮汕大文化中的相關因素。在這個考察過程中,實質上也就是探討了潮汕美食文化的內涵。潮汕地區,一般指現在的汕頭、潮州和揭陽三市.
據專家學者考證,潮汕地區經過多次海陸變遷之後,在距今五千年前又重新形成陸地至今;潮汕文化起源於新石器時代,距今至少已有五千年。
潮汕人的祖先是什麼人?有各種各樣的說法,分歧主要在於秦漢時期之前潮汕的先民是什麼人(例如是閩南人還是南越人);而較為統一的說法則是,隨著中原漢人逐漸南遷入潮,從秦漢時期開始,漢文化開始傳入潮汕地區;到了晉唐時期,漢文化開始成為潮汕地區文化的主流。
因此,若簡略概括,潮汕人的歷史文化淵源跟中國華夏民族——在漫長的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不同血緣、不同氏族的族體經過無數次碰撞、交流、融合,逐漸形成統一的、穩定的民族,並從漢朝起固定稱為漢族,以與周邊其他民族相區別——一樣,在經歷了相當漫長的歷史發展時期之後,潮汕先民(或稱土著)被南遷入潮的中原漢人逐漸同化,雙方後裔又逐漸融合,從而形成了漢民族中有著獨特文化風貌的一個分支——潮汕人。他們有自己獨特的經濟生活方式,獨特的文化認同意識和獨特的風俗習慣,並使用一種共同的漢語方言——潮汕話,從而有別於周邊地區的其他民系——廣府人、客家人和福建人。
一個地域的人們的飲食文化,當然受到祖先世代相傳的生活習俗的深刻影響;另一方面,又必然受到該地域氣候、水土、物產及與外來文化交往等因素的重要影響。所以,潮汕人的飲食文化與中原漢民族飲食文化有相同,也有差異。
首先,潮汕飲食文化的基本模式跟中華漢民族的飲食文化是相同的,這應該是毫無疑問。這裡只略舉一些小例子。
潮汕人從什麼時候開始實行一日三餐,這有待專家們的考證,但可以肯定潮汕人的“一日三餐”應該來自中原漢文化;潮汕人的早餐也多以白粥、雜鹹這種簡單形相對中、晚餐為主,食量也較少,這跟中原“早餐起床漱洗後所用之小食”是一致的。
又如,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國人就已習慣把吃的東西分為食和飲兩個部類。另據《周禮》、《禮記》等,當時一些正式場合的飲食已可分為四部分:飯、膳、羞、飲。飯是用百穀做的,屬於主食;膳是六畜為主的肉做成的菜餚;羞又稱百羞,是糧食為主精製的美味的多樣化食品,可以說就是現代的小吃、點心;飲則是飲料的總稱。
潮汕飲食文化中,飯、膳、羞、飲這幾個部類應有盡有,並且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更多了豐富的魚類、海產品、新鮮蔬菜、水果及工夫茶等,潮汕美食則薈集了這些飲食的佼佼者。
潮汕美食的另一種淵源是,潮汕人宗親觀念重,迷信神鬼多;加上潮人外出經商多,過番華僑多,因此歷來祭祖先、拜神明也就特別多,故做粿多,“食桌”(即宴會)多。但這種淵源的某些因素造成了潮人文化心態中缺憾的一面。這缺憾的一面還有著更深層次的東西。
“海濱鄒魯”的潮汕,到了近現代,卻由於在全國處於“省尾國角”的地理位置,仍處在一種封閉半封閉的狀態。據廣東衛視播放的紀錄片《汕頭老街》介紹,汕頭自1861年開埠以後,有許多國家在汕頭設立領事館,有許多洋人在汕頭開辦洋行;但這些洋行大多數是洋人的招工點,做的是“豬仔”(即契約華工)貿易——實質上就是十五世紀奴隸貿易的繼續和發展。另據資料記載,1864-1911年間,英國輸入潮汕的鴉片有17000噸,結果是潮汕輸出約2.3億銀元,潮汕人被迫出賣勞力出國當華工和到南洋謀生的約294萬人。二十世紀初至三十年代,由於一批潮籍華僑的投資,為汕頭打下一個工商業基礎。五十年代末期到改革開放之前,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加上“戰備前沿”、“閉關鎖國”、“以糧為綱”等繩索的捆綁,潮汕地區社會發展長期緩慢、徘徊不前,在省內尚且處於落後水平。總的說來,在近現代,潮汕和海外真正意義上的經濟貿易和文化交往實際上還是比較少,工業基礎也是比較薄弱。
因此,潮汕人一些濃厚的陳舊觀念成為現代化的羈絆,一直到改革開放初期,有很多潮汕人的思想意識依然被狹隘的小農經濟和封建宗法思想所禁錮。多數潮汕人帶著某種小商小販式的精明,卻較少有開放的、大氣的新觀念、新思想。據筆者觀察,雖然汕頭毗鄰港澳,有很多潮籍華僑,也已建立了汕頭經濟特區,但潮汕人在思想觀念上還是比國內許多城市的人顯得保守、有點因循守舊(例如事事均須托人情找關係,就是一種跟現代化極不協調的落後現象)。
綜上所述,潮汕美食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它是潮汕文化多面鏡中的一面,映射出潮汕人獨特的經濟生活方式、中國南方文化型的溫文爾雅、海濱古邑式的半開放半保守的心理狀態。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發展,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快速改變,“清淡鮮美、做工精細”這方面使潮汕人的日常家居飲食——潮汕飲食文化的民間層次——顯得費時費力,許多外地人覺得潮汕人煮食很麻煩,不像他們兩個饅頭一根蒜或者麵條下白菜就完事了。事實上很多潮汕人特別是年輕一代,已經將自己的飲食習慣朝著簡單化、快捷化的方向改變。
但事情的另一面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小斷提高(現在人們平時也常到食肆酒樓消費),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對於已經達到溫飽、正在邁入小康或邁向富足的現代人來說,“清淡鮮美、做工精細”的美食又會更加成為飲食文化的消費主流、又會更加適合現代人的口味和需求。這正是潮汕美食獨特的魅力和優勢。所以,潮汕美食文化作為潮汕飲食文化的高層次表達,應該繼續發揚光大,並不斷發展、提高,使之成為既是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著名品牌,又是走出潮汕、走向全世界的一種高品位文化。這無疑需要文化素養的提高及現代營養學、美學、藝術等的參與和推動。這個任務主要還應由飲食界專業人士及相關人士來完成。
美食漫談
美的創造,都是創造者精神向度的表達。美是藝術,美的食品,也是藝術。歌德說過:“藝術早在成為美之前,就已經是構形的了,然而在那時候就已經是真實而偉大的藝術,往往比美的藝術本身更真實、更偉大些。”可見,活躍於民間的烹飪方法和食品製作方式,即使產生出來的食物是最原始最粗糙的,也蘊含著美的本質。
潮汕美食以明確的地域標誌,展示出不同區域不同品牌的不可替代性,這與WTO的遊戲規則相吻合。利用品牌資源,走出夜郎國,拓展大市場,是有識之士的共同努力。陳漢初先生在《利用好潮汕美食資源》一文中,揭示了潮汕地方品牌共同面臨的問題。那就是資源的浪費。陳漢初呼籲:必須合理利用寶貴的資源。他把品牌意識提升到區域形象、城市形象的層面,這就超越了陳舊的理念而進入一種現代人對自身、對生存環境的人文關懷。顯然,這個城市如果有了些響亮持久的品牌,這個城市也就多了些可靠的信譽,這個城市的每個人也就有了更多的自信與美的生活色彩。正如陳漢初自己所說:“地區形象和城市形象往往跨越邊界,一個城市品牌的定位,往往
具有持久性,廣泛性和深刻性,關鍵是要定位準確,持久打造。”在多種場合所說過的一段話:“廣東只有不斷勇於催生、升華、昂揚自己新的獨立而高貴的精神品格,才有可能創造出不僅被外界讚賞而且具有永恆意義的經典;否則,不久的將來,廣東自己所存不多的獨特魅力將完全消失。”對於潮汕美食事業的發展,同樣有益。已經習慣膜拜和模仿,尤其是對待洋人洋品,而忘卻這樣一個道理:所有膜拜和模仿的過程,都有可能喪失自己民族的自尊和精神。而洋人洋品洋溢出來的洋人的民族精神,卻任我們怎樣努力膜拜和模仿,最終都未能觸及洋人骨髓里的東西。這就說,精神的東西,骨子裡的東西,任憑怎樣的模仿,永遠都無法達到真正的一個樣。同理,中國少林拳所體現的中華民族與生俱來的精神氣質,是任何外國人永遠都無法真正修練到的。最後學到的,可能僅僅是技巧。這樣的道理同樣有助於檢閱我們自身,警惕自我的弱點。東洋日本的電器,西洋美國的微軟,還有肯德基、麥當勞……花樣繁多的洋貨,無論怎樣翻新,其實都是洋人的民族利益和國家利益在中國的長驅直入,也是洋人文化在中國的傳播。東西方的滲透,全球化的加速,還會更全面,這就使得世界各民族無論是對待物質還是對待精神,都必須有更寬容的心態,並懂得揚其所長避其所短。異域文化、洋人文化的無孔不入,已經深入到中華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家的成功,關鍵就在能夠準確地給自己的產品做市場定位。無論是面對國內市場還是面對國際市場,定位,至關重要,是關鍵的關鍵。
最好的美食,應該是傳統的精神與進步的時尚的完美結合。兩者欠缺任何一種,就會導致:傳統可能被淘汰,時尚可能被厭棄。老話說,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而我說,越是傳統的就越是時尚的。唐裝的再度風光,中國結的處處做秀,中國印的重現風雅,不就是傳統變時尚、時尚升華傳統嗎?這難道沒有給美食的問題帶來任何啟發?
美食家、企業家以及與之相關的市場導向、政府扶持、媒體傳播等等,如果只看重技術的層面,而忽視了文化的內含,最後是注定要失敗的。一切的競爭,最後都是文化品位的競爭。在經濟與文化的關係中,文化浮力不夠,經濟必然下沉。技術是可以突擊訓練出來的,而文化精神需要長久修養和深厚積澱。許多家庭中的孩子,學彈鋼琴,熱衷考級,通過了八級、十級的考試,但你如果仔細地問問孩子,這首鋼琴曲表達什麼情感,它有什麼內在的意味?你為什麼要這樣彈奏而不那樣彈奏?這時孩子可能無法回答。
這時,你會心頭一痛,發現自家的孩子,學了這么多年的鋼琴彈奏,現在依然不懂音樂。真是可恨可憐。大多數教彈鋼琴的老師,其實只是演奏匠而不是演奏家,有的甚至連匠的技能都還沒有真正達到。而“匠”與“家”的本質區別,就在於前者只懂技巧不知精神,而後者是用自由而深刻的心靈來駕馭技巧,完成對樂曲的精神表達和再度演繹。“匠”的演奏是沒有生命意義,更無法震撼靈魂。學習歌唱,道理也是如此。要不,為什麼同樣一首歌,用心靈歌唱的歌唱家,產生的藝術感染力往往能夠震撼人心,令只會炫耀聲音技巧的歌者望塵莫及。不少聲名遠揚的民營企業家,最後的失敗也因自己的文化貧血,沒有後勁,失去精神內驅力。一種美食產品能否長久,道理大概也是這樣。為美食而美食,最後美食也成不了真正具有廣泛吸引力的美食。
所以,希望美食家、企業家在關注市場現實的同時,更應關注整個社會、思考歷史,關注和思考與每個人內心需求相關的問題。前面我說過,一種食品,所要表達的,是一種情結,一種依戀,一種寄託,一種傾說,一種人性的釋放和理想的追求。美食製造商和行銷商,都必須有這樣的意識。在今天,城鄉差別日益縮小,都市化進程不斷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和生存方式,原先以填飽肚子為首要目的之進食習慣,逐漸被欣賞的意識所滲透,被技藝的美感所滲透,被文化的氣息所滲透。無論是目不識丁還是滿腹經綸,無論是自覺還是不自覺,對於食品色、味、形的美感認同和接受,已經超越了本能(食)的欲望,越來越多的人們,在順乎大眾化、普遍化的受用方式的同時,也在選擇自己更喜歡的飲食習慣,展現自己的生活態度。聰明的美食製造商,就在於能夠製造既能被廣泛的消費者接受,又能給不同層次的消費者提供展現個性與品位的平台。
過大潮汕許多村鎮,在感受民間普遍的飲食習慣的同時,也發現有些村落獨特的生存習慣和天下獨一無二的釀製方法。諸如“高堂菜脯”、“澄海橄欖菜”之類等等,已經沒有多大的工藝秘密,而諸如正宗的“黃岡寶斗餅”、“鳳陽五香花生”等歷史悠久卻鮮為人知的民間美食,其製作過程的神秘,我相信還有許多值得解讀。我習慣親情民間,尋找失落,揭示真相。只要你耐心走遍大潮汕的每一個村落,您也會驚訝也會感嘆也會奮發。我渴望我們的社會科學工作者、人文研究者、食品科學家、美食企業家,能夠聯合起來,對民間美食品種及製作技藝進行全面系統的深入研究,進一步提升其品位,對可以進行規模化生產的品種,儘快投產,打入國際市場。
羊肉巧除膻
有些人不喜歡吃羊肉,是因為羊肉有腥膻味。如果烹調方法得當,使用的調料合適,就會去掉腥味。下面談談煮羊肉和爆羊肉的去膻方法。
煮羊肉
將一隻蘿蔔鑽些孔,入鍋與羊肉同煮;也可在鍋中放幾粒綠豆,都可除去腥膻味。
將羊肉用清水白煮,吃時加蒜及稀辣椒少許(辣椒油或者辣椒麵和水攪拌成的稀糊),膻氣也可減少。
將羊肉洗淨切好,放入開水鍋中,然後倒上一些米醋。一般1斤羊肉可放1斤水、0.5兩醋。煮到開鍋,取出羊肉,膻氣便可解除。這時,將去掉膻氣的羊肉紅燒或者採取其他法均可。
燒、煮羊肉時,加入一定量的咖喱粉,也可除膻氣。一般1斤羊肉放半包或三分之一包咖喱粉。
2、爆羊肉片:
鍋內打底油,待油熱,將羊肉下鍋。羊肉炒至半熟,加米醋焙乾。醋的數量是肉的千分之一左右。然後加蔥、姜、醬油、白糖、料酒、茴香子待調料,起鍋時加青蒜或蒜泥。其腥膻味大減,味香醇.
鍋內打底油,用姜、蒜末熗鍋,放羊肉煸至半熟,再放大蔥,隨即加醬油、醋、料酒煸炒幾下,起鍋打香油。其味香美,無腥膻。
相關詞條
相關漣接
http://chaofood.st.gd.cn/huigu.htm
http://www.cyxxg.com/food/yswh/180859298742_2.html
http://www.754ms.com/msj/view_news.asp?id=46
http://pic.sogou.com/pics?query=%B3%B1%C9%C7%C3%C0%CA%B3&page=5&mood=0&dheight=768&dwidth=1024&mode=2&di=2&w=05009900&dr=1&_asf=pic.sogou.com&_ast=1222164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