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粬粿

鼠粬粿

這是潮汕名小吃之一,也是潮汕地區民間逢年過節必備的粿品。

簡介

相傳南宋年間,在元兵入侵潮汕地區時,當兵荒馬亂,百姓流落於荒野之中,特別是冬寒飢餓,無物可充飢人們發現田中有一種野草“鼠粬”。這種草既能充飢,又無毒,還有特殊的香味,便把它作拿來食用。後發現該青草可以滲入大米磨成漿來做成粿,逐漸便認識到這種青草是一種好東西,為了方便使用,把摘來的青草用太陽曬乾,可以畜藏。在逢年過節時,隨時都可以使用。後來這粿品經民間逐步改進,把原使用大米制的粿皮改為使用用糯米蕃薯,這樣使粿皮比較柔軟,再把粿餡從原來用蕃薯和紅糖,改為用綠豆沙餡,有的是用紅豆沙餡,還有的是用花生仁炒熟後脫膜用白砂糖研碎爛作餡。這一改進便成粿皮柔軟不澀,餡甜香,軟滑,滋潤,也就成為名小吃。現在這小吃以民間的一般食品已成為可以登上大雅之堂,在各大賓館、酒店、酒樓就餐經營。
鼠粬粿的名稱就在於個鼠字,有的把鼠粬寫成鼠殼,這樣也有的誤認為是老鼠的殼。有趣的是在汕頭市第三屆迎春聯歡節前正要準備安排宴請海內外嘉賓時,正當在和市委、市政府領導審查安排品種選單時(因每一屆迎春聯歡節都是以潮汕小吃宴請客人,每次都要安排幾道品種),當審查到鼠粬粿時,有位領導就說,這個名稱是不是改一下。在當時也有一番爭議。這位領導也承認是潮汕小吃,是受海內外僑胞喜愛的產品,也是使僑胞通過品嘗能夠思念鄉情。正在爭議過程,市委林興勝書記就說,這還是鼠粬粿好,我們家鄉也是叫鼠粬粿,這樣就把選單定了。據《百草》介紹,鼠粬草其實是一種藥草,鼠粬草(英文名:Gnaphaliumaffine D.Don),別名:清明菜,田艾,鼠耳草,香茅,黃花白艾,佛耳草,土茵陳,白頭草,追骨風,灑曲緘等。鼠粬草為菊科植物,鼠粬草的全草可以入藥。一般生在路旁,田地,山坡,草地等,春夏間採收較多,分布在我國的黃河流域以南各省區,潮汕地區特別多。
鼠粬草性甘、平,有止咳平喘,降血壓,祛風濕的功能。主治感冒、咳嗽、哮喘、高血壓、支氣管炎、風濕腰腿痛、解毒。外治跌打損傷,毒蛇咬傷。
潮汕美食能把民間所採用藥草與食物結合在一起,製作成為美味食品,既可食療,又有治療價值,真是潮汕人智慧的結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