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傳統小食。棉城為潮陽市的城區。先民以本地農副特產甘薯粉,和以大米及海鱟的肉和汁為主料製作而成。
鱟粿是粉粿中的精品,早在康熙年間(1662-1722年)就用以奉客。近代以來餡料更為講究,有的加上香菇、鰈脯、花生一起調製,氣味更香甜可口。回鄉華僑、港澳鄉親常專點品嘗。
製法
是將大米煮成稀粥冷卻,加入薯粉,鱟肉和汁,攪勻粘合,盛入蟠桃型的陶模內,再放上鮮蝦和豬肉碎,蒸熟後脫去粿模,放進花生油或豬油鍋里,用文火浸炸至外表呈淺金黃色即成。吃時再蘸以辣椒醬摻醬油的醬料。其特點是外皮酥脆,內里熱透嫩滑,並具鮮、辣、香、鹹。
名字由來
為什麼它叫“鱟粿”呢?原來有兩種說法。
先從“鱟”說起。鱟是在海里生活的甲殼類節肢動物,體呈圓形,尾堅硬,形似鞭劍。鱟粿也呈圓形,恰切地說,圓形的一邊有凸出似桃狀(平面),也就是很似帶尾的鱟肉,所以叫“鱟粿”。這是從形似一的說法。
民間傳說:縣城有一人家,家姑年邁無牙,不便咀嚼食物,以致消化不良,肚常“生風”。民間本來有制醃“鱟鮭”的愛好,因鱟肉無腥味,能助消化、祛風,成為老年人佐餐之需。這家人的媳婦,對家姑雖然盡心體貼,制了鱟鮭供家姑佐餐,可是家姑不會咀嚼粥飯,仍不能如常進餐,日見消瘦。媳婦心裡又疼又急,怎么辦呀?要是有一種適合她老人家吃的小食就好了!她想呀想,試呀試,終於製成了一種象粿一樣的小食品。家姑一嘗,哎呀!這粿稠軟而不沾粘,竟可咀嚼,覺得分外香甜可口;吞咽下去,到肚裡還是熱乎乎的,很是舒服;進食後,不僅不會“脹風”,而且消化正常。由於消化正常,身體很快康復了。家姑問媳婦:“這是什麼粿?”媳婦因為粿里摻了鱟汁,就答:“鱟粿。”——鱟粿的名稱就從此叫開了。
廣東小吃一覽
廣東小吃屬嶺南風味,多來源於民間,大都被流傳下來而成為傳統名食。現時的廣東小吃和點心有區別,小吃品是專指那些街邊小店經營的米、面小型食品,製作較簡樸;點心是茶樓、早茶的繁多品種,以及星期美點等,特點是:花式品種較多,造型精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