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喪事舞蹈](/img/9/053/nBnauM3XxgzNxkTMzEzNxUTNxITM0IDNzcTMwADMwAzMxAzLxczLxU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詳細介紹
![喪事舞蹈](/img/a/656/nBnauM3XxAjNwQTN0EzNxUTNxITM0IDNzcTMwADMwAzMxAzLxczLxc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喪事舞蹈](/img/8/ca6/nBnauM3XxIjNwUTO1EzNxUTNxITM0IDNzcTMwADMwAzMxAzLxczL2E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居住在湖南﹑江西兩省山區中的土家族﹐在老人去世時﹐一般停柩2~7天﹐在此期間舉行《跳喪》(也叫《打喪鼓》)。此舞只由男性表演﹐視場地大小﹐可2人或多人輪番起舞﹐一人擊鼓伴奏。舞蹈動作多從模擬禽獸或人的勞動而來。通過強烈的胯部左右擺動和腿部的起伏顫動﹐形成獨特的風格和韻律﹐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哈尼族喪事舞蹈哈尼族凡有子女又系正常死亡的老人去世時﹐舉辦《莫搓搓》喪禮。“莫”意為老人﹐“搓搓”意為跳舞。在停柩期間﹐晚輩親屬圍屍唱輓歌﹐各地親朋﹐殺雞宰羊﹐前來弔唁﹐眾人繞喪家的房屋﹐跳《莫搓搓》舞。舞蹈時拍手蹲跳﹐或執扇而舞﹐伴奏樂器有笙﹑弦﹑鼓等。
基諾族喪事舞蹈當老人去世時﹐跳《司秋》或《軟篾舞》﹐未婚青少年死亡時﹐跳《司門》舞。《司秋》是在死者房前曠場舉行﹐男女各自拉手成一圓圈﹐面對圓心雙手甩動﹐向右橫移腳步﹐邊歌邊舞。《軟篾舞》是在屋中火塘邊所跳﹐一人以竹篾敲地﹐一人在篾上往返而跳。《司門》也是在屋外所跳﹐男女人數不限﹐可互牽手﹐動作類似《司秋》而樂曲不同。
![喪事舞蹈](/img/9/519/nBnauM3X3YDO5YjN2EzNxUTNxITM0IDNzcTMwADMwAzMxAzLxczL2M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老人死後﹐在停柩期間﹐由婦女在家中跳《舂臼舞》。由2人或4人圍臼而立﹐各執舂桿﹐互相擊打舂桿或臼槽而舞。
瑤族喪事舞蹈在舉辦喪事時請“師公”表演《金瓜鉞斧舞》和《三元舞》等。由巫師舞動金瓜和鉞斧﹐含有驅鬼之意。“三元”是瑤族信奉的諸神中的三元武將﹐巫師們在表演《三元舞》時﹐有為死者整理衣褲﹑梳妝等內容的動作﹐含有慰藉亡靈使其平安升天的意義。
羌族喪事舞蹈羌族有許多古老的喪事舞蹈﹐一般老人死後要跳《葉龍》﹑《莫爾達沙》﹑《喪舞》和《懮事鍋莊》。《葉龍》由巫師模擬各種精怪﹐表演顛腳碎步行走﹑雙手伸直抖動等恐懼動作﹐眾人則手執各種武器圍繞死者或火塘而舞。《莫爾達沙》也叫《皮鼓舞》﹐常在葬禮的第2天舉行。舞時巫師左手執一單面大鼓﹐右手執彎形鼓槌和鐵響板﹐節奏由慢而快﹐常有前後左右的深蹲大跳動作﹐多從模擬貓的動態而來。《喪舞》也叫《盔甲舞》﹐由兩個領舞者各率一橫隊﹐戴盔披甲﹐領舞者盔上插羽毛﹐肩掛肩鈴﹐眾人手執弩﹑戈﹐唱著出征或凱鏇的古老歌曲﹐表現戰鬥的情景。《懮事鍋莊》是在喪宴後眾親友在室外曠場上所表演的一種集體舞。此舞流傳較廣﹐動作也較豐富﹐突出特點是以足踏地﹐雙膝微顫。歌唱的內容主要是頌揚死者生前的品德和親友們對死者的懷念之情。
![喪事舞蹈](/img/6/cf9/nBnauM3XxITMycTN3EzNxUTNxITM0IDNzcTMwADMwAzMxAzLxczLxc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老人去世後﹐家族成員和親友攜帶酒肉至死者住處弔唁﹐晚上要舉行《哭歌》。凡參加舞蹈者各持一根木棍﹐圍成兩個圈﹐舞者用力跺踏地板﹐邊唱邊跳。出殯時﹐要有3~5人舞刀開路﹐意為驅鬼。
佬族喪事舞蹈在老人死去時﹐舉行《做齋》的儀式﹐請“道公”誦經歌舞。舞時以手擊鼓或敲鑼﹐有的戴面具﹐扮成各種“文神”和“武神”﹐以示為死者超度亡魂。
彝族喪事舞蹈居住在雲南東北部的彝族﹐在老人死後送葬時﹐在親友中選出5~7人﹐手執馬鈴唱《孝歌》﹐邊唱邊舞。居住在雲南楚雄自治州的彝族﹐在舉辦喪事時﹐要表演《熱波比》(也叫《花鼓舞》)。舞蹈前﹐先唱送葬歌﹐然後由1人手執龍頭指揮﹐4人腰旁掛鼓﹐隨著鑼﹑鈸等打擊樂器的伴奏﹐擊鼓而舞。
景頗族喪事舞蹈
成年人死去時,親友們立即趕往死者家中慰問、哀悼,並在室內跳喪事舞蹈。這種活動往往連續數日,以示對死
![喪事舞蹈](/img/8/89d/nBnauM3XygjNwkjM3QzNxUTNxITM0IDNzcTMwADMwAzMxAzL0czLwc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喪事舞蹈](/img/c/9a3/nBnauM3X4ITNzkjM4QzNxUTNxITM0IDNzcTMwADMwAzMxAzL0czLwU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老人去世後,家族成員和親友攜帶酒肉至死者住處弔唁,晚上要舉行《哭歌》。凡參加舞蹈者各持一根木棍,圍成兩個圈,舞者用力跺踏地板,邊唱邊跳。出殯時,要有3~5人舞刀開路,意為驅鬼。
仡佬族喪事舞蹈![喪事舞蹈](/img/1/146/nBnauM3X1MTM5IjM4AzNxUTNxITM0IDNzcTMwADMwAzMxAzLwczLwE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在老人去世時要跳打戛或《踩堂舞》。《打戛》由4名男子表演,手中各執刀、金錢棍、鐵環等,舞蹈動作以手部和肩部的扭動為主邊歌邊舞。《踩堂舞》原是在入葬時人們在墳地所跳的一種舞蹈。傳說是為踩實墳土和踩死毀壞棺木的螞蟻而跳。後改在堂屋中進行,以蘆笙和哀歌伴舞。
阿昌族喪事舞蹈在舉辦喪事時,由“魔桃”(巫師)帶領親友跳《懞直腔舞》。“魔桃”身背長刀,手執錦雞毛和扇子,邊唱邊舞。動作多下蹲、踢腿、踹腳等,十分剛健。
仫佬族喪事舞蹈 在老人死去時,舉行《做齋》的儀式,請“道公”誦經歌舞。舞時以手擊鼓或敲鑼,有的戴面具,扮成各種“文神”和“武神”,以示為死者超度亡魂。
凡男子死後,要吹響竹號向親友報喪,並由巫師帶領親友中的男子唱《哀調》,眾人互相牽手,邊歌邊舞。送葬時由3位老人揮舞長刀在靈前開路。
族喪事舞蹈居住在雲南東北部的族,在老人死後送葬時,在親友中選出5~7人,手執馬鈴唱《孝歌》,邊唱邊舞。居住在雲南楚雄自治州的族,在舉辦喪事時,要表演《熱波比》(也叫《花鼓舞》)。舞蹈前,先唱送葬歌,然後由1人手執龍頭指揮,4人腰旁掛鼓,隨著鑼、鈸等打擊樂器的伴奏,擊鼓而舞。
水族喪事舞蹈 在老人去世後的停柩期間,喪家設“歌堂”,請親友唱酒歌,跳《銅鼓舞》和《蘆笙舞》。舞蹈動作以腰部的扭動帶動臀和腿而動,動作變化幅度較大,具有靈活、剛健的特色
內容及作用
①頌揚亡者的生平業績,抒發族人或親友對他的悼念之情;
②勸慰親屬,減輕他們的哀痛;
③於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宗教迷信思想,為死者驅魔祈福,超度亡魂。各民族的喪事舞蹈,一般都有專用的音樂或唱詞,伴奏樂器有鼓、鈸、鑼等打擊樂器。
相關詞條
阿罕白 擺手舞 拉手舞 喇嘛教寺廟舞蹈 蘆笙舞 莽式 苗族鼓舞 木瑙縱歌薩滿舞 喪事舞蹈 師公舞所屬分類
少數民族代表性舞蹈中國民間舞蹈
少數民族代表性舞蹈
少數民族代表性舞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