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魚[打擊樂器]

木魚[打擊樂器]

木魚,打擊樂器。最初做為道教召集教眾,講經設齋用的法器。根據歷代崇道記的記載 ,木魚是出自唐代,明皇帝時期,是道教召集教眾,講經設齋用得法器,源於道教 ,後逐漸被佛教借鑑引用。 《道藏》歷代崇道記記載,衢州建觀穿地得一魚,可長三尺,其狀似鐵 ,微帶紫碧色,又如青石,光瑩雕雋,殆非人功所能也,叩之甚響,其魚亦不能名,遣使進貢,帝(唐明皇李隆基)令宣示百僚,亦不能辨。帝乃呼為瑞魚磬,仍令懸於太微宮,非講經設齋不得擊之。於是諸宮觀競以木石模之,以代集眾。

基本信息

簡介

木魚之名稱由來,蓋取“魚日夜不合目”,故刻木象魚,擊之,用以誡晝夜思道。於誦經禮懺時,與銅磬相互配合,用以節制經頌。

佛、道通用之木魚,與銅磬(qing)為一對不可分離之通神樂器,皆系儀案上必備之法器。其大小、形式、材質不一,唯須與銅磬大小相稱。

1.

木魚之名稱由來,蓋取“魚日夜不合目”,故刻木象魚,擊之,用以誡晝夜思道。於誦經禮懺時,與銅磬相互配合,用以節制經頌。

2.

佛、道通用之木魚,與銅磬(qing)為一對不可分離之通神樂器,皆系儀案上必備之法器。其大小、形式、材質不一,唯須與銅磬大小相稱。

形狀

木魚[打擊樂器] 木魚[打擊樂器]

木魚呈團魚形,腹部中空,頭部正中開口,尾部盤繞,其狀昂首縮尾,背部(敲擊部位)呈斜坡形,兩側三角形,底部橢圓;木製棰,棰頭橄欖形,形似魚。

木魚大小不一,音高不同。寺廟中使用的大型木魚,正面圓徑約40厘米,最大的達90厘米以上。

小型木魚圓徑僅4厘米,只在佛教法事“繞蓮”(繞佛堂)時套用。經常使用的中型木魚有五種,圓徑7—16厘米。多用桑或椿木製作。在民族樂隊中,備有音高不同、數量不等的成套木魚,按五聲、七聲音階或十二平均律排列組合,常用於輕快活潑的樂曲中,有時可獨奏簡短的樂句,或用來模仿馬蹄聲的音響效果。木魚是廣東地區曲藝“木魚歌”的擊節樂器。

木魚是外形酷似魚頭形狀的一種木製品,在我國很早就出現了,但是有記載的歷史卻比較晚。這種特殊的器物,並非只在寺廟中才能夠見到。早在明清時期,木魚就已經用於宮廷音樂、崑曲以及民間音樂的演奏。通常大木魚用桑木或者椿木製作,最大的面徑可以達到40厘米以上,發出的聲音比較低。小木魚一般用檀木或紅木製作,發音較高。寺廟中使用的木魚,大致分為兩種:一種為圓形,另一種是長條形的。一般來說,圓形木魚的規格多種多樣,而長條形的木魚大多在一米左右。

木魚來源

一般認為,木魚是由佛門伴侶所創製,然馬承玉《木魚源於道教考》 指出,其真實來源實為道教。

木魚是佛道二教最常用的木製魚形法器,有長形和圓形兩種,長形木魚多用於召集信徒,圓形木魚一般在念經時使用。學者多認為木魚起初是佛教的法器,並隨著佛教的傳入而自印度傳入我國。但這一傳統看法並沒有明確的文獻依據。黃兆漢先生在《木魚考》一文中據晉代釋法顯《佛國記》關於"三千僧共犍槌食"的記載,推測如果"犍槌"是木魚的話,則木魚在晉代已出現於于闐國,至於中國本土的寺院使用木魚,黃先生據唐司空圖(837-908)《上陌梯寺懷舊僧》詩指出至遲是在唐代1。黃先生認為"唐以前甚至五代以前的木魚都是用來召集僧眾的或警眾的",至於誦經使用木魚最遲是在南宋。黃先生的大作,引起了筆者對木魚的極大興趣,並對道教使用木魚的情況有所留意。可是筆者卻發現木魚實際上起源於道教,與印度佛教沒有絲毫的關聯,這是頗出人意料的。

木魚[打擊樂器] 木魚[打擊樂器]

根據歷代崇道記的記載,木魚是出自唐代,明皇帝時期,是道教召集教眾,講經設齋用得法器,源於道教

《道藏》歷代崇道記記載,衢州建觀穿地得一魚,可長三尺,其狀似鐵 ,微帶紫碧色,又如青石,光瑩雕雋,殆非人功所能也,叩之甚響,其魚亦不能名,遣使進貢,帝(唐明皇李隆基)令宣示百僚,亦不能辨。帝乃呼為瑞魚磬,仍令懸於太微宮,非講經設齋不得擊之。於是諸宮觀競以木石模之,以代集眾。

北宋賈善翔《猶龍傳》卷五云:

明皇開元三年(715)敕天下置開元觀……十三年又敕上都置太清宮,東都置太微宮,北都神堯舊宅置紫微宮,潞州潛龍故宮置啟聖宮。並給袞冕、絳紗、帷帳、交龍、門戟,一如宮闕之狀。蒲州掘地獲玉石,狀如半月,復有仙人搗藥之像,叩之有聲,頗清越。帝令懸於太原真元廟庭,號為偃月磬。東都留守張琦奏汝州魯山因修仙居古觀,獲玉瑛,叩之聲聞數里,帝令懸於太清宮聖祖廟庭。衢州建觀穿地得一魚,可長三尺,其狀似鐵,微帶紫碧色,又如青石,光瑩雕雋,殆非人功所能也,叩之甚響,其魚亦不能名,遣使進貢,帝令宣示百僚,亦不能辨。帝乃呼為瑞魚磬,仍令懸於太微宮,非講經設齋不得擊之。於是諸宮觀競以木石模之,以代集眾。(三家本《道藏》18/30-31頁)

晉武帝時,吳郡臨平岸崩,出一石鼓,打之無聲。以問張華,華云:"可取蜀中桐材,刻作魚形,打之,則鳴矣。"於是如言,音聞數十里2。

可見,西晉時,人們已用桐木刻作魚形,用作擊打之器。

蔣道支於水側見一浮楂,取為研製,形象魚。有道家符讖及紙皆內魚研中,常以自隨,二十餘年忽失之。夢人云:"吾暫游湘水,過湘君廟為二妃所留。今復還,可於水際見尋也。"道支詰旦,至水側,見罾者得一鯉魚,買剖之,得先時符讖及紙,方悟是所夢人棄之。俄而雷雨,屋上有五色氣,直上入雲。後人有過湘君廟,見此魚研在二妃側4。

五代王定保(870-約955)《摭言》云:

有一白衣問天竺長老云:"僧舍皆懸木魚,何也?"答曰:"用以警眾。"白衣曰:"必刻魚何因?"長老不能答,以問悟卞師,師曰:"魚晝夜未嘗合目,亦欲修行者晝夜忘寐,以至於道。"

木魚傳說

木魚[打擊樂器] 木魚[打擊樂器]

僧眾中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遠在漢朝時期,皇帝派慈光大師和兩個僧徒去西天 取經,歷盡千辛萬苦,在取經歸途中,乘船划船之時,突然風浪大作,一條惡魚張著大口朝 船撲來,船頭上的經書被大魚一口吞掉,兩僧徒躍身入海與大魚搏鬥,了結了大魚性命並將 它拖上船頭。剎時間,風平浪靜,陽光燦爛,大魚身軀化為污水流入大海,只剩下魚頭擺在船頭上。慈光師徒帶著大魚頭返回佛寺,為了討還經卷,每天敲打大魚頭口念“阿彌陀佛 ……”。日復一日,大魚頭被敲得粉碎,後來只好照著大魚頭的模樣做了個木頭的,天天敲 打。就這樣,敲木魚誦經成了佛家的習慣。

木魚之名

關於“木魚”之名,最早見於唐代高僧懷海禪師所撰《敕修清規》之中:“木魚,相傳雲, 魚晝夜常醒,刻木像形擊之,所以警昏情也。”據此,木魚當為佛門僧侶所創製,有警示僧眾晝夜不忘修行之意。此前,相傳木魚的前身乃是一種稱為“木撲”的簡單木塊,後才刻為魚像,稱作木魚。因不入宮廷音樂,故歷代正史不載。木魚在佛教中常用以伴奏“梵吹”( 宗教歌曲),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明代王圻《三才圖會》載:“木魚,刻木為魚形,空其中,敲之有聲。……今釋氏之贊梵吹皆用之。”明代以來,流行於民間,用於說唱木魚歌和崑曲伴奏。清代李斗《揚州畫舫錄》載,當時劇場裡所用的樂器中就有木魚。後來又逐漸在歌舞伴奏和器樂合奏中套用。木魚除在佛教、道教音樂使用外,還廣泛用於各種形式的器樂合奏和樂隊中。

木魚歌

中國南方彈詞系統的曲種。又稱摸魚歌。流行於廣東地區。起源於明末,清代以後興盛。屈大均《廣東新語》曾記載其演出盛況。早期木魚歌都是隨編隨唱,後來才記錄曲詞,輾轉傳抄,或刻印傳唱。這種抄本或刻本,名為木魚書。

木魚歌雖屬彈詞系統的曲種,但與蘇州彈詞不同,沒有開篇、詩、詞、套數和說白。以後受粵曲、南音和龍舟歌的影響,始插以說白。演唱時用二胡、古箏、琵琶、三弦伴奏,也可用竹板擊節。曲調分“正腔”和“苦喉”兩種。前者爽朗明快,歡樂喜悅;後者沉鬱悲惻,哀怨纏綿。

木魚書有記載可查的約有500部、4000 ~5000 卷之多。內容良莠雜陳。有從佛經故事和寶卷改編的,如《 目連救母 》、《 觀音出世》;有來自小說傳奇之作,如《仁貴征東》、《白蛇雷峰塔》等;也有反映現實社會題材的曲目,如描寫反美華工禁約的《金山客自嘆》、《華工訴恨》,揭露帝國主義侵略的《國事訴根源》等。傳統曲目以《花箋記》、《 二荷花史 》最為著稱。

演奏

演奏時,大團魚形木魚需置於地面上,小圓魚形木魚則用左手托持,右手執棰頭呈橄欖形的木棰敲擊,發音短促,音色清脆洪亮,是富有特色的節奏樂器。常用於戲劇、曲藝伴奏、器樂合奏、民族樂隊和宗教音樂中。木魚在戲劇中,用於崑曲、京劇、晉劇(山西中路梆子)和藏戲等劇種的伴奏。廣東音樂使用的是長魚形木魚,在合奏中有時要使用大小兩個木魚,大木魚發低音,小木魚發高音。在江南絲竹、蘇南吹汀、浙東吹打、河北吹歌等民間器樂合奏中,多套用小團魚形木魚,它常與鼓板一起配合使用,以鼓板擊重拍,用小木魚擊輕拍。在十番鑼鼓、福州十番、閩南十音、福建南音等器樂合奏中,小木魚是不可缺少的樂器,除用以敲擊輕拍外,還將它所發之音,視為主要音色之一。在民族樂隊中,常備有音高不同、數量不等的整套團魚形木魚,它們按五聲、七聲音階或十二平均律編排成套,多用於配合輕快活潑的曲調,有時也用以敲出簡短的獨奏樂句,還可用來模仿戰馬賓士的音響效果。在佛教、道教音樂中,木魚既是法器,又是離不開的節奏樂器。

團魚形木魚還在曲藝木魚歌中套用。木魚歌又稱唱木魚或木魚書,是節奏自由的吟誦體說唱,過去多由家庭婦女用廣州方言表演,唱時不用吹、拉、彈等樂器伴奏,只用木魚擊之以為節拍。這種民間說唱形式始於明代,廣泛流傳於廣東省廣州、南海、番禺、順德等地。木魚歌的唱腔後被粵劇吸收為唱腔的—種。長篇曲目有《花箋記》,《荷花史》等,短篇曲目有《琵琶上路》、《樓台會》等。

法器名

古代的木魚又稱木魚鼓、魚鼓或魚板,其形狀、用法均與後世不同。《釋氏要覽》卷下〈雜記〉犍稚條雲(大正54·304a)︰‘鐘磬、石板、木板、木魚、砧槌,有聲能集眾者皆名犍稚也。’《敕修百丈清規》卷八〈法器章〉木魚條雲(大正48·1156a)︰‘齋粥二時長擊二通,普請僧眾長擊一通,普請行者二通。’由此可知,古代的木魚是板狀(挺直的魚形),主要用以集合僧眾。

形狀來源

至於為何為作魚形,《釋氏要覽》雲(大正54·304a)︰‘今寺院木魚者,蓋古人不可以木朴擊之,故創魚象也。又必取張華相魚之名,或取鯨魚一擊蒲牢為之大鳴也。’《敕修百丈清規》則雲(大正48·1156a)︰‘相傳雲,魚晝夜常醒,刻木象形擊之,所以警昏惰也。’

起源

根據黃兆漢先生在

南宋謝守灝《混元聖紀》卷八所記略同,末云:"宮觀有木魚自茲始也"。(《道藏》17/861)

可見,道觀在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已開始使用木魚,比司空圖的記載早了一百多年。由上可知,木魚最初是長形的,不僅用於召集道徒,也用於講經。衢州即今浙江衢州市,由衢州道觀獻石魚可知,在此之前,衢州或江表的道觀已用石魚來召集道徒或講經。為什麼將玉石刻成魚形呢?原因無非有二:其一,魚為祥瑞之物;其二,迷信魚形器物能發出更響的聲音。這一風俗其實在六朝就有了。南朝宋劉敬叔《異苑》卷二云:

晉武帝時,吳郡臨平岸崩,出一石鼓,打之無聲。以問張華,華云:"可取蜀中桐材,刻作魚形,打之,則鳴矣。"於是如言,音聞數十里2。

可見,西晉時,人們已用桐木刻作魚形,用作擊打之器。

1988年在四川金堂縣楊柳鄉出土的漢代石棺有拴馬、魚、鐸的畫像,如下圖3:無疑,懸著的魚同鐸一樣應是一種鳴器,這就是說漢代民間已有使用魚形鳴器的習俗。四川漢代石棺畫像多系神仙傳說,四川又是道教的發源地,很可能四川道教已經使用魚形鳴器。

但可以確信的是,晉宋時期,道觀已經出現了木製的魚形器物。《異苑》卷七云:

湘君廟位於洞庭湖君山,因湘妃而聞名。蔣道支刻木為魚,中空,頗類似於後世的圓形木魚,只是用途不同罷了。可見,道觀使用木魚雖然始於唐代,但其源頭卻在漢晉。

五代王定保(870-約955)《摭言》云:

天竺長老自然不知道木魚的來歷,而卞法師的解釋也不過是自欺欺人。其實,此時僧舍懸用木魚最多也不過一百來年歷史。但奇怪的是,在釋道相爭甚烈的唐代,寺院仿用木魚,卻沒有招致道士的攻擊,以致於佛教徒將木魚的發明繫於佛的名下。

唐代道觀使用木魚的風氣,一方面淵源有自,一方面與唐玄宗的喜好有關,而寺院也漸染此風,則從一個方面反映了釋道相激的事實。

不過其實木魚就是以前的犍稚,就是兩塊長方形的木,日本從唐代引進的佛教還保留敲擊犍稚誦經的習慣。

代名詞

木魚[打擊樂器] 木魚[打擊樂器]

通常也被用以來稱一個人愚笨!木魚通木愚!

意義

以木製成的魚,在讀誦經文時叩擊之。據說魚類晝夜常醒不眠,今以木刻成魚形而叩擊之,目的在警惕眾人不可昏沉懶惰,應該晝夜精勤修行佛法,直到成功為止。

盤點少數民族樂器

我國的民族樂器按照其性能的不同,可分為吹、拉、彈、打四類,本任務是盤點少數民族樂器,歡迎大家一起協作,有些詞條分值高的但是質量不高,不要錯過喔~

熱瓦普
熱瓦甫
蘆笙
月琴
琵琶
瑤族

堂鼓
象腳鼓
鋼琴

排鼓
骨笛
木鼓
木葉
碰鈴
腰鼓
葫蘆笙
銅鼓
蜂鼓
勒尤
洞簫
伽倻琴
腰鈴
豎箜篌
艾捷克
大鼓
葫蘆絲
胡西它爾
彈布爾
三弦
光攏
阮鹹
弓琴

木琴
巴烏
海螺
考姆茲
鷹笛
竹笛
二胡
豎笛
短笛
納格拉
小提琴
卡龍
四胡
獨弦琴
吉他

柳琴
高胡
板胡
京胡
京二胡
椰胡
墜胡
墜琴
葫蘆胡
革胡
管子
口笛

板鼓
奚琴
拍板
冬不拉
雅托克
馬骨胡
竹鼓
棒棒
火不思
琤尼
天琴
口琴
鐵簧
小鑼
鳳首箜篌
牙箏
鑼鼓
東布爾
三胡
揚琴
嗩吶
杖鼓
大鑼
手風琴
庫布孜
銅鏡
八角鼓
侗笛
牛腿琴




石磬
口弦

長鼓
中胡

小鈸
龍頭三弦
卡龍琴
咚咚喹
篳篥
大筒
長號
打溜子
尺八
馬頭琴
芒筒
蒙古四弦琴
叮咚
鼻簫
口弦琴
木魚
薩它爾
梆子

牛腱琴
土胡
口細
橫笛
寧寧
排簫
竹筒
竹琴
都塔爾
庫木日依
蘆管
曲項琵琶
鉤鑼
雙飛燕
溜子鑼
曼多林
姊妹簫
筆管
銅角
狍哨
單面鼓
竹口弦
銅鈸
方響
雲鑼
口簧
短簫


哈亞

玄琴
納格納鼓
低胡
苗族三弦
竹筒鼓
架鼓
悶笛
大金
鼻笛
小金
依姆欽
角胡
擂琴
銅鈴


篳魯
小二胡
阿烏
扁鼓
土塤
嚓拉器
革鼓
托布秀爾

木庫蓮

盤鈴
羌笛
手鼓

唎咧
嗶噠
陶塤
牛頭塤
葉笛
秦琴
喃嘟喝
宰靠

葦笛
羊角編鐘

單鼓
大廣弦

艾介克
甲鈴
柄鼓
葫蘆琴
達夫
四弦胡
都它爾
杵臼
拉阮
軋箏
築竹

達甫
梅巴
哩嚕
鋩鑼
切波
新笛
匏笙
四弦奚琴
吐良
鹿哨
蒙古琵琶
克亞克
南堂鼓

搏拊
五弦

恆格勒格
鼓板
羯鼓
渾圖日
尚庫布孜
橫簫
獨他爾
抱懷
批把胡熱
岡林
葉琴
銅鑼
多吉尺布
大瑪如
羊皮豉
亞加
虎鈕錞於
科詩耐依
響蔑
牛角號
四弦
響篾
迷迷
蘇那
鐵鼓
直笛
苗族二胡
修德日格胡熱
節特根
匹昌庫
化昌子
光囡
托立
黃嘎日特
光宰
光貫
光賓
光克拉
手鈴
鈸鑔
木鼓魚磬
光妥
羊角號
賓剎
統嘎
鋩聳
線木
臘港
嘎臘薩
麻短
墨克納
麻賓
麻闊
木魚兒
滿大林
郭墮
潘琅
銅羅
篳朗木叨
篳咪
篳羅木
庫波孜

熱布甫
塞依託爾
班羅
布蘭孜庫姆
篳嚕
匹麗麗亞
篳桂罕
巴利曼
篳提尤
蘇爾耐
喀什熱瓦甫
烏孜別克熱瓦甫
篳鈴埋
篳伙
薩帕依
恰克恰克
括朔克
篳粉
懷三
皮克利
篳南害
巴拉來卡
抱跛埋
魚磬
傣定
笓笓
四頁瓦
定旦
庫涅
拉比斯
二弦琴
手琴
曼佗林
定郭叨
破鼓
朋奴化
文土文
定郭埋
定郭拎
獨木鼓
哨葉
猴鼓

口弓
阮琵琶
裝嫪
口拜
克勒庫布孜
灼吧
牛角郎
雞婁鼓
六孔竹笛
四孔佤笛
瓦弱直笛
破口直簫
稻稈笛
單簧吹管
笛喔
色不孜克
白族小鼓
卡爾得乃
阿德爾那
斯爾那依
缺口簫
同肯
臀板
腳鈴
麥稈嗩吶
土笛
咪咪兒
木笛
鼻哨
膜笛
神鈴
哈爾馬力
扎比
俄比

來都嘎
篳斜
冊節
烏翁
阿塔
大皮鼓
展積
什鴉
蘇古都
期哩
板鈴
哇嗚
增疆
確索
彈撥爾
謝勒鐵爾
薩孜
坎吉

管弦樂團樂器群組

管弦樂團是大型的音樂表演團體,一般用來演奏古典音樂。典型管弦樂團由四個樂器群組所所構成。
弦樂器小提琴[1] | 中提琴| 大提琴| 低音提琴| 豎琴| 鋼琴[2]
木管樂器短笛| 長笛[3] [4] | 單簧管 [5] | 雙簧管| 英國管| 低音管[6] | 倍低音管| 薩克斯[7]
銅管樂器短號 | 小號[8] | 長號[9] | 法國號[10][11] | 柔音號 | 上低音號[12] | 低音號[13] | 蘇沙低音號
打擊樂器定音鼓 | 小鼓 | 大鼓 | | | 鐵琴 | 木琴 | 管鍾 | 三角鐵 | 鈴鼓 | 響板 | 木魚 | 沙鈴 | 珠鈴 | 風鈴 | 鋼片琴 | 雷鳴板 | 刮葫 | 皮鞭……等(演奏現代曲目時,有時候應樂曲需要,也會加入爵士鼓拉丁鼓
註解1.管弦樂團內,小提琴一般常又再分為兩部: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
2. 十八、十九世紀管弦樂未把鋼琴列入管弦樂團基本編制(鋼琴與管弦樂合奏,則以“鋼琴協奏曲”形式登場),但二十世紀起許多現代音樂或電影配樂,則常配置鋼琴,擔任旋律樂句的演奏,甚至以特殊技法磨擦琴弦以營造特殊驚聳效果
3.短笛、長笛今日雖然多已改用金屬製作,但一般均仍按照昔日的分類習慣,將其歸類於木管類之下
4.長笛也常被稱為橫笛
5.單簧管也常被稱為豎笛、黑管
6.低音管也常被稱為大管、巴松管、巴頌管
7.薩克斯風也常被稱為色士風
8.小號也常被稱為小喇叭
9.長號也常被稱為伸縮喇叭
10.法國號也常被稱為圓號
11.今日的法國號,實際上是由德國人改良並發揚光大的
12.上低音號有時也被稱為巴里東號
13.低音號有時也被稱為土巴號、大號、大喇叭、低音喇叭

“八音”民族樂器列表

中國民間音樂文化歷史悠久,在漫長的歷史中,發展出一系列富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樂器,亦有依照樂器材質而形成的分類,古稱“八音”,分為金、石、絲、竹、匏、土、革、木
編鐘 | 特鍾) | 方響 | | 雲鑼 | 銅鼓 | | | | |
編磬 | 特磬
彈撥古琴 | | | 箜篌 | 琵琶 | 三弦 | | 柳琴 | 月琴 | 秦琴 | 獨弦琴
拉弦二胡 | 高胡 | 中胡 | 低胡 | 板胡 | 京胡 | 京二胡 | 馬頭琴 | 馬骨胡 | 牛腿琴 | 大廣弦 | 椰胡 | 墜胡 | 墜琴 | 大筒 | 大筒弦 | 葫蘆琴 | 葫蘆胡 | 土胡 | 角胡 | 三胡 | 四胡 | 擂琴 | 革胡 | 低音革胡 | 拉阮 | 奚琴 | 軋箏 | 胡琴
彈擊揚琴 |
笛子 | | 排簫 | | | 尺八 | 篳篥 | 管子 | 嗩吶 | 巴烏 | 芒筒 | 唎咧 | 口笛 | 新笛 | 侗笛
| | 蘆笙 | 葫蘆絲 | 葫蘆笙
|
| 大鼓| 板鼓 | 排鼓 | 南堂鼓 | 八角鼓 | 羯鼓 | |
木魚 | | | 鼓板 | 拍板 | 梆子
其他骨笛 | 口弦 | 木葉

中國民族樂器

樂器類別樂器名稱
吹奏樂器木葉| 紙片| 竹膜管(侗族) | 田螺笛(壯族) | 招軍(漢族) | 吐良(景頗族) | 斯布斯額(哈薩克族) | 口笛(漢族) | 樹皮拉管(苗族) | 竹號(怒族) | (漢族) | 尺八 | 鼻簫(高山族) | (漢族) | 排笛(漢族) | 侗笛(侗族) | 竹筒哨(漢族) | 排簫(漢族) | (克木人) | (漢族) | (漢族) | (藏族) | 展尖(苗族) | 姊妹簫(苗族) | 冬冬奎(土家族) | 蓽達(黎族) | 口利咧(黎族) | 嗩吶(漢族) | (漢族) | 雙管(漢族) | 喉管(漢族) | 芒筒(苗族) | (漢族) | 蘆笙(苗| 瑤| 侗族) | 確索(哈尼族) | 巴烏(哈尼族) | 口哨(鄂倫春族)
彈撥樂器金屬口弦(苗族柯爾克孜族) | 竹製口弦(彝族) | 樂弓(高山族) | 琵琶(漢族) | (漢族) | 月琴(漢族) | 秦琴(漢族) | 柳琴(漢族) | 三弦(漢族) | 熱瓦甫(維吾爾族) | 冬不拉(哈薩克族) | 扎木聶(藏族) | (漢族) | 古琴(漢族) | 伽耶琴(朝鮮族) | 豎箜篌| 雁柱箜篌
拉奏樂器梆子(漢族) | (高山族) | 叮咚(黎族) | 梨花片(漢族) | 臘敢(傣族) | 編磬(漢族) | 木鼓(佤族) | 切克(基諾族) | (漢族) | 鑼(漢族) | 雲鑼(漢族) | 十面鑼(漢族) |(漢族) | 碰鐘 | (漢族) | 編鐘(漢族) | 連廂棍(漢族) | 喚頭(漢族) | 驚閨(漢族) | (漢族) | 木魚(漢族) | 吾攵(漢族) | 法鈴(藏族) | 腰鈴(滿族) | 花盆鼓(漢族) | 銅鼓(壯| 仡佬| 布依| 侗| 水| 苗| 瑤族) | 象腳鼓(傣族) | 納格拉鼓(維吾爾族) | 漁鼓(漢族) | 塞吐(基諾族) | 京堂鼓(漢族) | 腰鼓(漢族) | 長鼓(朝鮮族) |達卜(維吾爾族) | 太平鼓(滿族) | (藏族) | 撥浪鼓(漢族) | 揚琴(漢族) | 竹筒琴(瑤族) | 蹈到(克木人) | 薩巴依(維吾爾族)
打擊樂器樂鋸(俄羅斯族) | 拉線口弦(藏族) | 二胡(漢族) | 高胡(漢族) |京胡(漢族) | 三胡(漢族) | 四胡(漢族) | 板胡(漢族) | 墜琴(漢族) | 墜胡(漢族) | 奚琴(漢族) |椰胡(漢族) | 擂琴(漢族) | 二弦(漢族) | 大筒(漢族) | 馬頭琴(蒙古族) | 馬骨胡(壯族) | 艾捷克(維吾爾族) | 薩它爾(維吾爾族) | 牛腿琴(侗族) | 獨弦琴(佤族) | 雅箏(朝鮮族) | 軋箏(漢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