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exhibition),著作權法術語,指公開陳列美術作品、攝影作品的原件或者複製件。展覽會既是信息,通訊和娛樂的綜合,也是唯一的在面對面溝通中充分挖掘五官感覺的行銷媒介。二十世紀儘管出現高速的電子通訊方式,展覽會,作為臨時的市場,仍然是最專業、有效的銷售工具。
釋義
詞目:展覽[1]中國展覽的發源史,中國展覽的官方定義。拼音:zhǎnlǎn
基本解釋
[exhibit]展示實物、圖片,以供觀覽、欣賞
詳細解釋
1.打開觀看。
梁啓超《亞洲地理大勢論》:“李義山詩云:‘自是當時天帝醉,不關秦地有山河。’展覽坤圖,不禁且歆且妒,而且悚惶也。”
2.陳列出來供人觀看。
蕭紅《回憶魯迅先生》:“他招聚了小朋友來,他向他們展覽,向他們誇耀,這種玩意只有他有而別人不能有。”孔羽《睢縣文史資料·袁氏陸園》:“袁家山(袁可立別業),……此後,山阜、八仙亭、山門、庭院等曾多次整修,作為文化館展覽文物之用。”
展覽(exhibition、exposition)在實際套用中,展覽會名稱相當繁雜。英語國家中,有generalexhibition、industrialexhibition、agriculturalexhibition、consumerexhibition、internationalexhibition、regional、exhibition、localexhibition、privateexhibition、majorexhibition、minorexhibition、soloexhibition、exhibition、exposition等等。
3.展覽(全球展覽業協會):是一種市場活動,在特定時間內,眾多廠商聚集於特定場地陳列產品,從而推銷其最新產品或服務。
在實際套用中,展覽會名稱相當繁雜。英語國家中,有exhibition、generalexhibition、industrialexhibition、agriculturalexhibition、consumerexhibition、internationalexhibition、regional、exhibition、localexhibition、privateexhibition、majorexhibition、minorexhibition、soloexhibition、exhibition、exposition等等。
分類
在中文裡,展覽會名稱有博覽會、展覽會、展覽、展銷會、博覽展銷會、看樣定貨會、展覽交流會、交易會、貿易洽談會、展示會、展評會、樣品陳列、廟會、集市、墟、場等等。另外,還有一些展覽會使用非專業名詞。加上這些非專業的名稱,展覽會名稱將更多。
展覽會名稱雖然繁多,其基本詞是有限的,比如英文裡的fair、exhibition、exposition、show,中文裡的集市、廟會、展覽會、博覽會。其他名稱都是這些基本詞派生出來的,下面說明一下展覽會基本詞的含義。
集市
在固定的地點,定期或臨時集中做買賣的市場。集市是由農民(包括漁民、牧民等)以及其他小生產者為交換產品而自然形成的市場。集市有多種稱法,比如集、墟、場等。在中國古代,常被稱做草市。在中國北方,一般稱作集。在兩廣、福建等地稱作墟。在川、黔等地稱作場,在江西稱作圩。還有其他一些地方稱謂,一般統稱作集市。集市可以認為是展覽會的傳統形式。在中國,集市在周朝就有記載。目前在中國農村。集市仍然普遍存在,集市是農村商品交換的主要方式之一,在農村經濟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集市上買賣的主要商品是農副產品、土特產品、日用品等。
廟會
在寺廟或祭祀場所內或附近做買賣的場所,所以稱作廟會。常常在祭祀日或規定的時間舉辦。廟會也是傳統的展覽形式。因為村落不大可能有較大規模的寺廟,所以廟會主要出現在城鎮。在中國,廟會在唐代已很流行。廟會的內容比集市要豐富,除商品交流外,還有宗教、文化、娛樂活動。廟會也稱作廟市、香會。廣義的廟會還包括燈會、燈市、花會等。目前,廟會在中國仍然普遍存在,是城鎮物資交流、文化娛樂的場所,也是促進地方旅遊及經濟發展的一種方式。
展覽會
從字面上理解,展覽會也就是陳列、觀看的聚會。字在只表示了形式,而末體現內容。展覽會是在集市、廟會形式上發展起來的層次更高的展覽形式。在內容上,展覽會不再局限於集市的貿易或廟會的貿易和娛樂,而擴大到科學技術、文化藝術等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在形式上,展覽會具有正規的展覽場地、現代的管理組織等特點。在現代展覽業中,展覽會是使用最多、含義最廣的展覽名稱,從廣義上講,它可以包括所有形式的展覽會;從狹義上講,展覽會右以指貿易和宣傳性質的展覽,包括交易會、貿易洽談會、展銷會、看樣定貨會、成就展覽等。展覽會的內容一般限一個或幾個相鄰的行業,主要目的是宣傳、進出口、批發等。
博覽會
中文的博覽會指規模龐大、內容廣泛、展出者和參觀者眾多的展覽會。一般認為博覽會是高檔次的,對社會、文化以及經濟的發展能產生影響並能起促進作用的展覽會。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博覽會”有被濫用的現象。不時可以在街上看到由商店舉辦的“某某博覽會”。展覽會和博覽會在漢語中是的名詞,《辭源》和一些古漢語詞典中無記載。
歷史
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展覽會也有較長的發展歷史。中國展覽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古代集市。中國古代集市起源於宗教性的集會。早在西周(公元前1100~公元前771)即有陝西岐山風雛山村的宗廟會,一年一次,會期3天。
元代(1271~1368)時,元大都(今北京)的集市多達30多個,今北京鐘鼓樓一帶是元大都繁榮的集市所在地。
明代(1368—1644)時,北京集市依然繁榮。城隍廟、隆福寺、護國寺、白雲觀等地是定時廟會場所。明代還與北方遊牧民族進行交易的由國家控制的馬市,即茶馬市。
清代(1644—1911)時,北京的白塔寺、隆福寺和護國寺是著名的三大廟會所在地。清代在傳統集市的基礎上,又逐步發展了具全國規模的一些專業集市,如無錫、蕪湖的米市,最典型的是河北安國的藥市,春秋兩次。作為專業的藥材集市,安國藥會已初步具備近代專業博覽會的形式和內容。
清代後期,隨著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中國早期的博覽會出現了。
1905年,清工商部在北京前門設“京師勸工陳列所”,展示各地工業品,同時附設勸業商場銷售商品。這是中國博覽會的雛形。、
1909年,江蘇教育總會在滬召開全省學堂成績展覽會,這是我國首次以展覽會命名的展覽。
1910年,清廷在南京舉辦南洋勸業會,掀開了中國近代展覽史的第一頁。南洋勸業會是中國歷史上具現代展覽概念的第一個商業博覽會。大會分設各省、紡織、茶葉、工藝、武備等館,會期3個月,觀眾達二十多萬。
1912年,北京政府改清廷在前門的勸工陳列所為商品陳列所,以後又改為勸業場,使得這一中國最早的展館逐步變成商場。
1921年8月,上海總商會商品陳列館建立,每年6、7月徵集展品,每年秋季舉辦一次展覽會。
1922年10月,上海總商會在上海首次舉辦了中國蠶繭絲綢博覽會。
1925年,舉辦了武漢展覽會。
1928年,舉辦了四川國貨展覽會。
1929年,舉辦了西湖博覽會。西湖博覽會是我國歷史上規模空前的展覽盛會(2000年起,西湖博覽會繼續在杭州舉辦,每年一屆)。
1935年,舉辦了西南各省物品展覽會。
1936年,舉辦了浙贛特產聯合展覽會。
1944年,東北偽滿洲政府舉辦了哈爾濱博覽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49)至20世紀80年代初期,中國的展覽會主要是由政府承辦。80年代後期,中國的展覽業逐步發展,特別是經過近20年來的迅猛發展,展覽已成為國民經濟中重要的新興產業。
隨著現代科技尤其是信息技術的發展,展覽會的組織手段和表現形式都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例如,近幾年網上展覽會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並已經成為實物展覽會的有效補充,在2003年SARS期間更是受到了眾多參展商和貿易人士的青睞。
展覽的性質
展覽是一種既有市場性也有展示性的經濟交換形式。在古代,它曾在經濟交流中起過重要的作用;在現代,它仍在很多方面發揮作用,包括巨觀方面的經濟、社會作用和微觀方面的企業市場行銷作用。展覽是經濟交換(流通)的一種形式,展覽曾是人類經濟交換的主渠道現在仍是重要渠道之一,展覽會介入中國經濟活動,在流通和信息領域充當重要角色,現已成為重要的商品市場、技術市場、信息市場和資金引進市場。
中國現有展覽覆蓋各個領域,每年同一專業展覽舉辦多次,為行業交易提供了重要機會,為企業發展創造條件。因此,展覽業已成為企業經營的重要方式。展覽會已經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展覽產品、推銷產品、購買商進貨的場所,現代展覽會已發展為獲取信息、交流溝通的渠道。參加展覽會是企業拓展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被列入市場整體計畫之中。
覆蓋領域
中國現有展覽覆蓋各個領域,每年同一專業展覽舉辦多次,為行業交易提供了重要機會,為企業發展創造條件。因此,展覽業已成為企業經營的重要方式。展覽會已經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展覽產品、推銷產品、購買商進貨的場所,現代展覽會已發展為獲取信息、交流溝通的渠道。參加展覽會是企業拓展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被列入市場整體計畫之中。展覽,著作權法術語,指公開陳列美術作品、攝影作品的原件或者複製件。
參觀展覽的技巧
根據展會調查中心報導:39℅的參觀者在展覽會上逗留不足8小時,能否在儘量短的時間內獲取儘量多的有效信息,決定著參觀展覽的效果。而以下一些技巧也許能助您更有效地參觀展覽。1、弄清楚參觀的目的。
2、攜帶好足夠的名片,節省填表的時間。
3、直接告訴參展商你的行程緊張,不希望浪費時間閒聊,希望可以單刀直入正題。
4、尋找建立商業網路的機會。
5、避開太擁擠的攤位,先參觀人數不多的攤位,在展會結束前,參觀人數不多的時候再折回拜訪。
6、帶上筆和便條隨時記下重要的信息,甚至可以用小型錄音機作記錄。
7、列出準備參觀的廠商清單。
8、明確你需要從參展商那裡了解的信息,區別各個賣主的不同之處,然後準備好到時提問的問題。
9、設計一個產品/服務信息收集表,以便準確地比較不同參展商之間的異同。
10、對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歸類。
11、跟進在展會上要求郵寄的印刷品和樣品。
12、預約想要約見的參展商。
13、儘快取得參展商的分布圖,設定參觀路線。
13、每一站都做好行程記錄。
14、想辦法取得參展商不想回答之問題的答案。
這些參觀展會的準備和計畫雖然簡單,但卻是事實證明行之有效、事半功倍的辦法。只要注意到這些細節問題,便可達到預期的效果。
發展趨勢
中國展覽業六大發展趨勢2004年下半年,商務部商業改革發展司與商務部研究院中國會展經濟研究中心經過大半年的努力,通過所有各省市商務部門組織了全國首次展覽業普查,獲得了“2001-2003年中國展覽業現狀情況”的第一手資料。
2005年7月,中辦、國辦聯合派出“中國展覽業現狀調查組”赴北京、上海、廣東、遼寧、四川、陝西六個省市及蘇州、鄭州、哈爾濱開展調研,商務部有關司局及商務部研究院、國家工商總局、中國貿促會等單位也派員參加了這次調查。各省市根據調查組要求對本省市近幾年展覽業發展情況作了全面的統計。
現根據以上調查統計資料,對中國展覽業現狀進行剖析,進而對其未來發展趨勢進行預測。
一、中國展覽業現狀
從調查數據看,中國展覽業現狀具有五大特點:展覽項目持續增長,數量擴張明顯;展館建設方興未艾,成為城市必要設施;展覽主辦多元發展,政府主導色彩濃烈;展覽地區集中程度高,經濟發達地區領先;展覽直接收入增長緩慢,社會經濟效益驅動。
(一)展覽項目持續增長,數量擴張明顯
中國展覽業可謂“起步晚,發展快”,這可以從近五年來展覽項目數增長情況得到驗證。我國1997年的展覽項目數首次突破1000個①,到2001年突破2000個,2002年就超過3000個,2005年估計約為3800個(見表1)。就展覽項目的國際比較而言(見表2),我國已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二,項目數僅比美國少一些,成為一個“展覽大國”。但是,我國的展覽項目絕大多數是中小項目,規模大的項目和品牌項目屈指可數。儘管這些展覽的總展出面積也是一個巨大的數字,但就展覽收入而言,我國還不是一個展覽強國。
(二)展館建設方興未艾,成為城市必要設施
近年來在發展城市會展經濟熱潮帶動下,各地大建展覽場館的勢頭一浪高過一浪。前幾年建設展館多從發展會展經濟著眼,現在許多城市已不完全為了發展會展經濟,而是從城市舉辦各種會展活動的公益角度考慮,把展覽場館作為城市的必要基礎設施,紛紛規劃建設展覽場館,例如包括西藏拉薩也在積極爭取建設一個會展中心。
目前,我國的展覽場館數量在全世界可排在第三位,僅比美國和英國少一些。展覽場館的總面積也在全世界中居前列,但出租率比展覽已開發國家而言要低得多。
(三)展覽主辦多元發展,政府主導色彩濃烈
在我國,展覽活動多年來一直是政府促進貿易、投資、技術、文化交流等事業發展的重要促進手段與載體。加上我國經濟體制帶有很強的政府主導性特徵,因此,我國的展覽活動大量由政府或半官方機構主導,這也是有別於全世界其他展覽大國的一個顯著特色。
就展覽主辦機構而言,儘管目前參與者眾多,多元化特徵明顯,但大體上有五大辦展主體,即政府(包括政府及部門、政府臨時機構、貿促會等半官方貿易促進機構)、商協會、國有企事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從法律意義上來看,在我國,主辦機構是辦展的主體和主要民事責任單位,但我國的展覽活動大部分另有承辦單位。從承辦單位來看,企業承辦的比重正呈越來越大的趨勢。我國的政府主導型展會項目數世界第一。許多大型活動特別是中央和省級以上政府機構或全國性商協會主辦的展覽,其主辦方往往由數個不同機構共同組成,承辦者往往是主辦單位的下級政府機構。
目前我國對展覽主辦企業並沒有特別規定任何入行“門檻”,近年來各地新註冊的與展覽相關的企業數以千計、萬計,儘管其中大部分都有主辦展覽的資格,但是,目前真正能獨立主辦或與其他機構聯名主辦的民營企業還是鳳毛麟角。
(四)展覽地區集中程度高,經濟發達地區領先
目前全國除西藏外,各省市都有了自己的展館,或多或少都有在本地舉辦的展覽活動,並且,越來越多的省份提出要大力發展展覽業。但是,中國的展覽業實際上主要集中在少數幾個省市,而且集中程度相當高。就城市而言,公認的三大展覽城市是北京、上海、廣州,三者可進入世界展覽中心城市百強;以省份為單位來看,廣東、北京、上海、浙江、江蘇居前五位。這也反映了我國展覽業主要集中在製造業和經濟發達省份的現狀特點。(見表4)
(五)展覽直接收入增長緩慢,社會經濟效益驅動
相對於展覽項目數的地位,我國的展覽直接收入②比很多國家都少得多,展覽經濟總量比不上美國、德國、日本、英國、法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展覽收入占GDP比重在已開發國家一般在0.1-0.2%之間,而我國目前這一比重還不足0.08%(見表5)。這說明我國展覽的產業化和市場化程度還很低,就展覽收入而言,我國還不是一個展覽大國。
從展覽業的社會經濟效益來看,比之美國、德國等展覽大國,我國展覽業所發揮的作用尤為顯著。以2003年為例,我國當年的參展企業多達44萬家,其中境外參展比重約10%,參會觀眾達到6000萬人次,境外觀眾約300萬人次(見表6)。這說明我國展會對觀眾的組織水平較高,觀眾觀展的積極性也很高。儘管專業觀眾所占比重仍然偏低,展覽的直接效果比展覽已開發國家要差一些,但展覽已是我國企業推介產品、結識客戶、達成訂貨交易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載體。此外參展企業數、觀眾總數居世界第二(見表6),展覽會參加者範圍廣泛,加之中國政府主導型展會往往伴以中國大陸主流媒體的強勢宣傳,展會具有明顯的啟迪大眾、增長知識的宣傳教育作用,從而起到很好的社會效益。
二、中國展覽業未來六大發展趨勢
未來若干年內,中國展覽業將呈現六大發展趨勢:市場總量快速增長;產業化進程加快;專業化比重增加;項目數增速放緩;展館面積繼續擴大。
(一)市場總量快速增長
展覽業的發展主要依託於市場和產業兩大因素,中國既是世界上最大和最富有潛力的市場,同時也是門類齊全的產業大國。巨大的市場購買力,豐富的低成本高素質的人力資源,不僅能促使我國成為世界的製造業基地和加工中心,同時也為我國成為亞洲乃至全球的會展中心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十五期間,我國展覽收入以平均每年約20%速度遞增,展覽市場總量迅速增加,其原因主要為: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拉動;中國對外貿易繼續快速增長的拉動;國家進一步啟動內需的拉動;地方政府重視展覽業;展覽業國際化程度提高,等等。
我國展覽收入占GDP比重2005年僅為0.09%,已開發國家該比例為0.1%-0.2%,顯然我國展覽市場在十一五期間有進一步擴大的空間。近年來,中國經濟成長很快,但是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後,2002年全國服務業的增長值只占GDP的3.7%,服務業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例也遠遠低於世界一般水平,因此中央政府在一些重要檔案中多次強調發展服務業的重要性,屬於服務業的展覽業也必將更快發展。
中國會展經濟方興未艾,目前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長,發展潛力還很大。2004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占全球的5%,進出口總額占全球的7%,但目前中國展覽業的年產值約為80億元人民幣,僅占全球展覽業年產值的0.3%。隨著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不斷增長以及服務貿易的不斷發展,今後中國會展業正面臨難得的機遇,發展空間十分巨大。十一五期間中國展覽收入占GDP比重將進一步提高,展覽收入持續快速增長,增長幅度可望高於“十五”平均水平(見表8)。可以預言,2010年以上海世博會為標誌,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展覽大國。
(二)產業化趨於加快
隨著中國會展市場的快速擴大和對會展發展規律認識的加深,會展越來越被作為重要的服務產業看待。為了促進會展業的持續發展,中國從政府、企業和行業中介組織三個層面進一步推動會展業的市場化進程,政府主要運用經濟的、法律的手段進行巨觀調控和促進服務,進一步確立會展企業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中介組織的服務和橋樑作用,大力發展會展產業。
我國將加強部門之間協調,逐步建立健全展覽業的行業管理體制。中國商務部將在內外貿結合的基礎上,建立展覽業的統一管理體制。對展覽業的管理將從項目審批轉向行業管理和政策調控,加快促進展覽業的市場化。在管理方法上,商務部將建立與展覽業相關部門的工作協調機制,與有關部門進一步加強溝通,協調製定發展政策。正確引導展覽場館和配套設施的建設,防止出現盲目建設。很多地方政府設立會展統一管理機構,根據展覽行業發展所需的環境和配套設施要求,對交通、通訊、旅遊、商檢、海關等展覽業務所涉部門進行協調,使展覽業與這些部門、行業在互動中協調共進。
商務部計畫未來若干年內將重點支持100個品牌展覽會,著力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會展航母”,並將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赴境外單獨或聯合辦展。十一五期間,我國的展覽企業數繼續增長,企業主辦展會數的比重不斷提高,政府主導型展會加快市場化改革,展覽產業鏈條進一步延伸與發展,展覽策劃、展覽廣告、展覽設計、展覽運輸、展覽工程、展覽旅遊等相關產業鏈快速拓展。
(三)專業化比重增加
十一五期間,我國的展會主題正由綜合化趨於專業化,辦展主體和辦展方式也趨於專業化。
1.展會主題由綜合化趨於專業化。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期,我國會展追求的都是綜合化,強調小而全,結果造成展會特色不鮮明、規模普遍小、吸引力不強。未來的行業性專業展會將會更有生命力。近年來,我國展覽專業化程度不斷提升,專業性展覽會數量不斷攀升,協會、企業辦展以專業展為主,政府主導型展會也向專業化發展。在十五期間新增展覽會項目中,專業性展覽會占比重逐年走高(見表9)。
2.展覽分工專業化。計畫經濟體制下,展覽從業人員沒有明確分工,多種職能集於一身,同一批人既是展覽組織者,又是展覽管理者,也是展覽項目的實施者,從展品徵集到展品運輸、展品布置直至為參展者提供吃住行服務等均由同一批人承擔,展覽業缺乏科學的社會專業化分工協作,必然效率低下。未來展覽業必須形成專業化分工協作的局面,會展配套服務公司的經營範圍將進一步專業分工細化,展覽評估、展覽諮詢、展覽設計裝潢都是頗有前途的行業。
3.展覽從業人員專業化。我國目前展覽從業人員很多是半路出家,未來會展從業人員必須接受正規的會展教育培訓,整體素質大大提高,特別是管理人員、項目經理的業務素質,需要有很高的工作熱情、最好的服務精神、寬闊的思路、敏銳的洞察力、超前的預見性以及熟練的外語,熟悉現代國際展覽業務,更多地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從業人員的總體知識水平就是展覽業管理水平的體現。
4.觀眾向專業化方向發展。組織觀眾工作將變得更加重要,高質量的觀眾對一個展覽會的成功與否將起到關鍵作用。未來大多數專業展會觀眾為專業界的決策人士、貿易人員及科技人員等。
(四)展會項目數增速放緩
1.新創展覽項目逐年減少
經過十五期間展會數量的急劇膨脹,各行各業的展覽會題材已經得到很大程度挖掘,新創展覽項目越來越難,必然逐年減少,另一方面,展會的總數量作為基數不斷增加,很顯然,展覽項目總量的增長速度必然逐年下降(見表10),十一五期間該增速還將進一步減緩。
2.展覽項目競爭整合
由於市場競爭的原因,未來我國展覽項目競爭整合在所難免,劣次展覽項目加快淘汰,展覽併購將現高潮。
國際展覽業看待展覽會並非局限於展銷產品的概念,更多考慮的是樹立產品形象或企業形象,追求一種長遠、持久的品牌效果。世界上所有會展業已開發國家,都重視會展的品牌效應,都擁有自己的品牌展會和會展名城。中國會展業實現品牌化經營也是必由之路。未來中國的展會將重新整合,有的展會在競爭中壯大發展,有的在競爭中消失,有的在競爭中合併,從而湧現更多的品牌。
(五)展館面積繼續擴大
我國展覽業發展的最大的特點就是硬體優先發展。近年來,全國掀起了展覽場館的建設高潮,展覽業的硬體設施建設大有超前發展的態勢,展覽場館建設檔次高、面積大、科技含量高。儘管國家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合理規劃展館布局,防止展館建設過熱,但是一些尚未建有展館的城市仍然會想法設法建設展館,如拉薩市、蕪湖市不久將會興建新的會展中心;一些城市已有展館供不應求,需要對原有展館進行改建、擴建,也會增加展館面積,如合肥市正在建設安徽國際會展中心二期,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新展館計畫。
“十五”及“十一五”全國展覽館建設情況與可供展覽面積預測參見表11:
(六)競爭更加劇烈的趨勢
中國展覽市場目前競爭激烈,表現在展覽城市之間、展覽企業之間、展覽項目之間、展覽人才之間的全方位競爭“白熱化”。
1.展覽城市間的競爭
我國已有幾十個城市定位在“會展中心城市”或“會展名城”上,這些城市紛紛在城市基礎設施、會展軟環境建設、品牌展會培植方面加大投入,展覽城市之間劇烈的競爭不可避免,通過競爭將逐步形成合理的展覽區域布局。
2.展覽企業的競爭
展覽“蛋糕”畢竟有限,展覽企業之間競爭日趨激烈。國內展館總量過剩,布局失調。一方面北京、上海展館供不應求,展館租金不斷上漲,令會展組織公司壓力大增;另一方面一些中小城市展館門可羅雀,產生巨額虧損,難以為繼。近年來,外資展覽公司進入中國設點,必然加劇國內展覽業的競爭,進而提高我國展覽業的整體發展水平。
3.展覽項目的競爭
“十五”期間中國展覽項目數量急劇增加,相同主題展覽會的數量越來越多,這些展覽會項目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競爭參展商,競爭採購商和觀眾,競爭各種辦展資源。今後多數展覽項目將重新整合,總體上將朝向大型化、專業化發展。
“十一五”期間全國展覽會展位價格水平總體仍然偏低,但由於企業參展將更加理性,展覽市場競爭的結果,劣次展會和“形象展會”生存空間將越來越小,品牌展會不斷湧現。由於展位價格充分反映展會質量水平和供求關係,品牌展會的展位供不應求,其價格可數倍於平均水平,同時拉動全國展會價格的總體水平上揚(見表13)。
4.展覽人才的競爭
未來中國展覽業的競爭,說到底是展覽人才的競爭。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將制定鼓勵展覽業發展的政策,對於展覽人才採取優惠的引進措施,有成功展覽工作經驗的高層展覽專才是各地展覽企業獵頭的目標。各地高校紛紛設立會展專業,培養本地展覽人才。展覽企業重視員工在職培訓,提高員工展覽專業素質。
展覽的設計布置
(1)有關展台的規定。高度限制:展覽會對展架及展品都有限制規定,尤其對雙層展台、樓梯、展台頂部向外延伸的結構等限制更嚴,限高往往不是禁止超高,如果辦理有關手續並達到技術標準,有可能獲準超高建展台、布置展品。開面限制:很多展覽會禁止全封閉展台,如果展台封閉,展覽會就失去展示作用,參觀者就會有抱怨,但是展出者需要封閉辦公室、談判室、倉庫等,因此,協調的辦法一般是規定一定比例的面積朝外敞開。這個比例一般是70%,允許30%以下的面積封閉。
(2)有關展覽用具的規定。展架展具材料的限制:在很多國家,展覽會規定必須使用經防火處理的材料,限制使用塑膠,限制危險化學品。電器的規定:絕大部分國家的展覽會對電器都有嚴格的規定,所用電器的技術指標必須符合當地規定和要求。
(3)有關人流的規定。走道限制:主要是對走道寬度的規定和限制,為保證人流的暢通,展覽會規定走道寬度,禁止展出者的展台、道具、作品占用走道;電視、零售商品往往造成堵塞,因此也有相應的要求,比如電視不得面向走道,櫃檯必須離走道一定距離等。
(4)有關消防的規定。消防環境的規定:如果是大面積的展台,必須按展館面積和預計的觀眾人數按比例設緊急通道或出口並設標誌。消防器材的規定:必須配備消防器材。人員的規定:有些展覽會要求展台指定消防負責人,並要求全體展台人員知道消防規定和緊急出口等。
(5)有關展品的規定和限制。主要是對異常展品包括超高、超重展品的規定。只要採取適當措施一般都可以解決。比如限高,只要展館高度足夠,就可以與展館商量解決;超重展品可以使用地托,分散單位負荷。比較常見、難解決的問題是展館卸貨大門的尺寸,這是自然限制。超高超重展品一般需要先於其他展出者的展品進館。如果遇有任何難以解決的問題,要儘早與展覽會組織者或展館所有者商量。這類展品對展覽會通常有宣傳價值,因此,組織者會願意積極協助。有些展覽會考慮安全,會限制操作機器。對於武器,一般都有專門的規定,且手續都很麻煩。
(6)有關環境的規定。音量限制:背景音樂由展覽會組織者安排,展出者的聲像設備的音量必須控制在不影響周圍展出者的範圍內。色彩限制:若展覽會組織者想取得協調效果,往往會提出色彩要求。要求展出者使用某種基本色調或標題色調。展覽會還可能會提出標題字型、大小,這方面的規定大多比較寬鬆。展出者只要遵守規定,並不干擾周圍展台(比如噪音太大),展出者一般可以任意設計展台形狀、擺置展品、使用顏色。
(7)有關勞工的規定。很多國家(尤其是已開發國家)規定,展場勞工必須是工會註冊工人。不允許展出者自己動手。比如在美國紐約,如果展出者拿起錘子想釘根釘子,當地工人就會奪下錘子阻止你幹活。美國人剝奪你的“勞動權”,聽起來很荒唐,但是卻是事實,還必須遵守。
(8)有關手續的規定。展覽會大多要求展出者將設計送審,並要求展出者施工前辦理手續。
展覽權
展覽權,也稱“公開展覽權”,是指著作權人享有公開陳列展出美術作品、攝影作品的元件或複製件的權利。作品原件,是指作品首次表現於其上的載體,比如美術作品原件或文學藝術大師的手稿等。有些情況下,作品複製件也有相當的藝術造詣和展覽價值。比如1982年在北京舉辦的法國羅浮宮收藏的法國250年美術作品展,其中有一些作品像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等就是複製件。所以,作品原件或複製件都可以成為展覽的對象。
各國著作權法多有關於展覽權方面的規定,但是哪些作品可以成為展覽權的對象卻是有區別的。《法國著作權法》規定,展覽權是將未發表的造型藝術作品的原件或複製物或未發表的攝影作品的原件或複製物公開展示的權利;《日本著作權法》則規定展覽權僅限於美術作品或尚未發表的攝影作品;《美國著作權法》則把適用展覽權的作品範圍列得很寬泛,只要是有著作權的作品,包括文字、音樂、戲劇、舞蹈、啞劇、繪畫、刻印、雕塑以及電影或者其他音像作品中的個別圖像,都可以用於展覽。此外,按美國對著作權法的解釋,展覽的方式也多種多樣。按我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的解釋,展覽指公開陳列美術作品、攝影作品的原件或者複製件的行為,但對作品是否發表未作限制。
國際展覽組織
1、國際展覽聯盟
http://www.ufinet.org/
2、美國國際展覽管理協會
http://www.iaem.org/
3、英國展覽會主辦者協會
http://www.aeo.org.uk/
4、法國專業會議展覽聯合會
http://www.foiresalon.com/
5、國際展覽信息庫
http://www.seektradeshows.com/
中國主要展覽館簡介
北京展覽館
北京展覽館建立於1954年,是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字、周恩來總理主持剪彩的北京第一座大型、綜合性展覽館。展館位於北京西直門繁華商業區,西鄰動物園交通樞紐,東側為西直門捷運站、城鐵總站和北京火車站北站,北靠中關村科技園區,南臨金融街與各大部委,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全館占地二十萬平方米,內設展覽大廳、北展劇場、莫斯科餐廳、北展賓館、首都廣告藝術公司和莫斯科餐廳食品廠。
北京展覽館致力於展覽業務的專業化發展,建館以來,接待了國內外大型展覽千餘個,來館參觀人數上億人次,展覽內容涉及國際經濟、貿易、科技、文化及政治、軍事各個領域。北京展覽館具備“舉辦境內對外經濟技術展覽會主辦單位資格”,2000年,北京展覽館完成了場館改造與設備升級,達到了接待國際性、現代化專業展覽的硬體標準,2002年,通過ISO9000國際質量標準體系認證,2003年與德國美沙展覽集團合資成立美沙北展展覽公司,專業從事國際性展覽的組織與實施。目前,北京展覽館已發展成為以展覽、會議業務為核心,餐飲、娛樂、旅遊、酒店多元化發展的綜合性、現代化會展中心。
上海展覽中心
上海展覽中心(集團)有限公司主建築建成於1955年3月,是新中國成立後上海建成最早的會展場所。四十多年來,在這裡舉行過許多重大政治、外事活動,接待過黨的三代領導人以及數十位外國國家元首、政府首腦,組織和舉辦了數百個國內外展覽會。現已成為全市主要的會議中心和著名的展覽場館,是對外交流的視窗之一。2001年,上海展覽中心主建築進行全面的大修改造。改造之後,建築風貌更迷人、環境更優美、展廳面積更大、功能更完善、設備設施更安全可靠。
上海展覽中心南部以序館、中央大廳、東一館、西一館和西二館組成展覽區,北部以友誼會堂和改建後的東二館組成會議區,兩個區域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繫,形成南展北會、能分能合的功能格局。
上海展覽中心坐落在繁華的靜安區中心地段,北倚南京西路,南臨延安中路和延安路高架,具有上海少有的地理條件優勢。
鳥瞰上海展覽中心猶如一架展翅翱翔的飛機,占地9.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8萬平方米,有42個多功能展廳,100多間會議用房,總面積達10000平方米的辦公用房以及影劇院、宴會廳咖啡廳等。院內有一條環形道路將6片總面積達1.5萬平方米的廣場、1.5萬平方米的花園綠地、1000多平方米的大型燈光音樂噴泉和7幢建築串聯在一起,渾然一體。大院南北有9個大門分別通向延安中路和南京西路,內外交通四通八達,十分便捷。為各方賓客營造了一個舒適、優美的活動環境。
全國農業展覽館
全國農業展覽館作為首都十大建築之一,其地理位置、規模、布局和風格均由周恩來總理親自審定。1959年正式落成後,舉辦了建國後第一個全國性的大型展覽--建國十周年全國農業成就展覽,開創了京城近40年的展覽歷史。從此,全國農業展覽館名震京華,令世人矚目。
展館位於北京市東三環北路農展橋東側,地理位置優越,有京都"龍眼"寶地之說,可謂"風水好、有靈氣";交通十分便利,四通八達,沒有其他展覽場館普遍存在的"交通管制"。從館區開車到北京國際機場,只需20分鐘。展覽館地處首都繁華的國際商貿區,與外交使館一路之隔。農展館周圍2公里內座落長城飯店、崑崙飯店和燕莎友誼商城等星級飯店、商務寫字樓和健身中心就達200多家,是北京經濟成長最快的地帶,食宿十分方便。獨特的社區環境和良好社會聲譽,使在農展館舉辦的各種展覽經常是中外客商聚集,熱鬧非凡,效益極為顯著。如八十年代全國服裝展覽,每天接待達觀眾10萬人,其觀眾流量創歷史記錄。
建館以來,全國農業展覽館結識了許多辦展客戶,有一大批熱心支持展覽事業的老朋友。全國農業展覽館不忘老朋友,更渴望結識新朋友。由該館牽頭的自成體系的展覽協會,有兩千多個會員,遍布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構織了全國最大的展覽網路。貿促會農業行業分會整建制劃歸農展館,為其舉辦大型國際展覽的招展招商開拓了一條新的渠道,為中國企業走向國際市場創造了有利條件。全國農業展覽館積極發展與世界展覽界的交流和合作,先後籌辦和組織了近兩百個出國展覽,足跡遍及八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該館與義大利維羅納博覽會、德國綠色周食品博覽會等建立友好合作關係,與國際上其他著名展覽中心、展覽公司也建立有廣泛的聯繫,對促進中國與世界各國在農業、工業、科教、商貿、文化以及其他行業之間的交流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發展趨勢
未來若干年內,中國展覽業將呈現六大發展趨勢:市場總量快速增長;產業化進程加快;專業化比重增加;項目數增速放緩;展館面積繼續擴大。一、市場總量快速增長
展覽業的發展主要依託於市場和產業兩大因素,中國既是世界上最大和最富有潛力的市場,同時也是門類齊全的產業大國。巨大的市場購買力,豐富的低成本高素質的人力資源,不僅能促使我國成為世界的製造業基地和加工中心,同時也為我國成為亞洲乃至全球的會展中心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十五期間,我國展覽收入以平均每年約20%速度遞增,展覽市場總量迅速增加,其原因主要為: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拉動;中國對外貿易繼續快速增長的拉動;國家進一步啟動內需的拉動;地方政府重視展覽業;展覽業國際化程度提高,等等。
我國展覽收入占GDP比重2005年僅為0.09%,已開發國家該比例為0.1%-0.2%,顯然我國展覽市場在十一五期間有進一步擴大的空間。近年來,中國經濟成長很快,但是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後,2002年全國服務業的增長值只占GDP的3.7%,服務業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例也遠遠低於世界一般水平,因此中央政府在一些重要檔案中多次強調發展服務業的重要性,屬於服務業的展覽業也必將更快發展。
中國會展經濟方興未艾,目前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長,發展潛力還很大。2004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占全球的5%,進出口總額占全球的7%,但目前中國展覽業的年產值約為80億元人民幣,僅占全球展覽業年產值的0.3%。隨著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不斷增長以及服務貿易的不斷發展,今後中國會展業正面臨難得的機遇,發展空間十分巨大。十一五期間中國展覽收入占GDP比重將進一步提高,展覽收入持續快速增長,增長幅度可望高於“十五”平均水平。可以預言,2010年以上海世博會為標誌,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展覽大國。
二、產業化趨於加快
隨著中國會展市場的快速擴大和對會展發展規律認識的加深,會展越來越被作為重要的服務產業看待。為了促進會展業的持續發展,中國從政府、企業和行業中介組織三個層面進一步推動會展業的市場化進程,政府主要運用經濟的、法律的手段進行巨觀調控和促進服務,進一步確立會展企業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中介組織的服務和橋樑作用,大力發展會展產業。
我國將加強部門之間協調,逐步建立健全展覽業的行業管理體制。中國商務部將在內外貿結合的基礎上,建立展覽業的統一管理體制。對展覽業的管理將從項目審批轉向行業管理和政策調控,加快促進展覽業的市場化。在管理方法上,商務部將建立與展覽業相關部門的工作協調機制,與有關部門進一步加強溝通,協調製定發展政策。正確引導展覽場館和配套設施的建設,防止出現盲目建設。很多地方政府設立會展統一管理機構,根據展覽行業發展所需的環境和配套設施要求,對交通、通訊、旅遊、商檢、海關等展覽業務所涉部門進行協調,使展覽業與這些部門、行業在互動中協調共進。
商務部計畫未來若干年內將重點支持100個品牌展覽會,著力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會展航母”,並將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赴境外單獨或聯合辦展。十一五期間,我國的展覽企業數繼續增長,企業主辦展會數的比重不斷提高,政府主導型展會加快市場化改革,展覽產業鏈條進一步延伸與發展,展覽策劃、展覽廣告、展覽設計、展覽運輸、展覽工程、展覽旅遊等相關產業鏈快速拓展。
三、專業化比重增加
十一五期間,我國的展會主題正由綜合化趨於專業化,辦展主體和辦展方式也趨於專業化。
1、展會主題由綜合化趨於專業化。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期,我國會展追求的都是綜合化,強調小而全,結果造成展會特色不鮮明、規模普遍小、吸引力不強。未來的行業性專業展會將會更有生命力。近年來,我國展覽專業化程度不斷提升,專業性展覽會數量不斷攀升,協會、企業辦展以專業展為主,政府主導型展會也向專業化發展。在十五期間新增展覽會項目中,專業性展覽會占比重逐年走高
2、展覽分工專業化。計畫經濟體制下,展覽從業人員沒有明確分工,多種職能集於一身,同一批人既是展覽組織者,又是展覽管理者,也是展覽項目的實施者,從展品徵集到展品運輸、展品布置直至為參展者提供吃住行服務等均由同一批人承擔,展覽業缺乏科學的社會專業化分工協作,必然效率低下。未來展覽業必須形成專業化分工協作的局面,會展配套服務公司的經營範圍將進一步專業分工細化,展覽評估、展覽諮詢、展覽設計裝潢都是頗有前途的行業。
3、展覽從業人員專業化。我國目前展覽從業人員很多是半路出家,未來會展從業人員必須接受正規的會展教育培訓,整體素質大大提高,特別是管理人員、項目經理的業務素質,需要有很高的工作熱情、最好的服務精神、寬闊的思路、敏銳的洞察力、超前的預見性以及熟練的外語,熟悉現代國際展覽業務,更多地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從業人員的總體知識水平就是展覽業管理水平的體現。
4、觀眾向專業化方向發展。組織觀眾工作將變得更加重要,高質量的觀眾對一個展覽會的成功與否將起到關鍵作用。未來大多數專業展會觀眾為專業界的決策人士、貿易人員及科技人員等。
四、展會項目數增速放緩
1、新創展覽項目逐年減少
經過十五期間展會數量的急劇膨脹,各行各業的展覽會題材已經得到很大程度挖掘,新創展覽項目越來越難,必然逐年減少,另一方面,展會的總數量作為基數不斷增加,很顯然,展覽項目總量的增長速度必然逐年下降,十一五期間該增速還將進一步減緩。
2、展覽項目競爭整合
由於市場競爭的原因,未來我國展覽項目競爭整合在所難免,劣次展覽項目加快淘汰,展覽併購將現高潮。
國際展覽業看待展覽會並非局限於展銷產品的概念,更多考慮的是樹立產品形象或企業形象,追求一種長遠、持久的品牌效果。世界上所有會展業已開發國家,都重視會展的品牌效應,都擁有自己的品牌展會和會展名城。中國會展業實現品牌化經營也是必由之路。未來中國的展會將重新整合,有的展會在競爭中壯大發展,有的在競爭中消失,有的在競爭中合併,從而湧現更多的品牌。
五、展館面積繼續擴大
我國展覽業發展的最大的特點就是硬體優先發展。近年來,全國掀起了展覽場館的建設高潮,展覽業的硬體設施建設大有超前發展的態勢,展覽場館建設檔次高、面積大、科技含量高。儘管國家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合理規劃展館布局,防止展館建設過熱,但是一些尚未建有展館的城市仍然會想法設法建設展館,如拉薩市、蕪湖市不久將會興建新的會展中心;一些城市已有展館供不應求,需要對原有展館進行改建、擴建,也會增加展館面積,如合肥市正在建設安徽國際會展中心二期,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新展館計畫。
六、競爭更加劇烈的趨勢
中國展覽市場目前競爭激烈,表現在展覽城市之間、展覽企業之間、展覽項目之間、展覽人才之間的全方位競爭“白熱化”。
1、展覽城市間的競爭
我國已有幾十個城市定位在“會展中心城市”或“會展名城”上,這些城市紛紛在城市基礎設施、會展軟環境建設、品牌展會培植方面加大投入,展覽城市之間劇烈的競爭不可避免,通過競爭將逐步形成合理的展覽區域布局。
2、展覽企業的競爭
展覽“蛋糕”畢竟有限,展覽企業之間競爭日趨激烈。國內展館總量過剩,布局失調。一方面北京、上海展館供不應求,展館租金不斷上漲,令會展組織公司壓力大增;另一方面一些中小城市展館門可羅雀,產生巨額虧損,難以為繼。近年來,外資展覽公司進入中國設點,必然加劇國內展覽業的競爭,進而提高我國展覽業的整體發展水平。
3、展覽項目的競爭
“十五”期間中國展覽項目數量急劇增加,相同主題展覽會的數量越來越多,這些展覽會項目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競爭參展商,競爭採購商和觀眾,競爭各種辦展資源。今後多數展覽項目將重新整合,總體上將朝向大型化、專業化發展。
“十一五”期間全國展覽會展位價格水平總體仍然偏低,但由於企業參展將更加理性,展覽市場競爭的結果,劣次展會和“形象展會”生存空間將越來越小,品牌展會不斷湧現。由於展位價格充分反映展會質量水平和供求關係,品牌展會的展位供不應求,其價格可數倍於平均水平,同時拉動全國展會價格的總體水平上揚。
4、展覽人才的競爭
未來中國展覽業的競爭,說到底是展覽人才的競爭。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將制定鼓勵展覽業發展的政策,對於展覽人才採取優惠的引進措施,有成功展覽工作經驗的高層展覽專才是各地展覽企業獵頭的目標。各地高校紛紛設立會展專業,培養本地展覽人才。展覽企業重視員工在職培訓,提高員工展覽專業素質。
中國藝術與藝術家
“中國藝術長廊--798藝術區參觀” 7月27日展覽活動,參觀了繪畫、雕塑、卡通、電影、標本與玩偶等展覽。根據相關的藝術專業,發布詞條任務。要求:人物和作品都需要配圖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