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源流
酆(Fēng)姓源流單純,出自姬姓,周文王姬昌第十七子子於之後,以邑名為氏。據《姓篡》、《通志·氏族略》等所載,酆姓始祖為周文王姬昌之子子於,起源於西周初年,是以封邑命姓的姓氏。周武王克商以後,封自己的弟弟,即周文王的第十七子於酆邑,建立侯國(今湖南省永興縣北),世稱酆侯。周成王時,酆侯被廢黜,其後人遂散居各地,約以原封邑名為姓。遂成酆氏。得姓始祖
子於。酆姓出自姬姓,是3000多年前周文王的後代。根據《元和姓纂》上的記載,上古時,周武王建立周朝後,將他的弟弟(即周文王的第十七子)子於封於酆邑,享用那裡的物產,酆姓就由此產生的。酆邑就在現今的陝西省戶縣一帶,古時那裡農作和桑葉都盛產,是個好地方。武王的這個弟弟受封后就稱為酆侯,他的後代以酆為姓,散居各地。因為酆侯太喜歡醉酒,周朝朝廷覺得由他治理酆邑不合適,在周成王執政時,就改變了周武王的命令,不讓他當那裡的首領了。酆侯的兒孫們就約好,以後不管到那裡,都姓酆。故酆氏後人奉子於為酆姓的得姓始祖。
歷史分布
酆姓在大陸與台灣均未進入前一百大姓。遠祖始於周代,據通志氏族略上記載,周文王的第十七子,受封於酆地(今湖南省永興縣北),封為侯爵,稱酆侯。其子孫後代就世代以國號“酆”為姓。因此,酆姓出自周朝王室之姓,酆姓起源於姬姓。
豐姓是當今較為少見的姓氏,人數不多,分布很廣,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義、景縣,山東之平邑、平度、龍口、昌樂、魚台,內蒙古之烏海,廣西之田林,雲南之隴川、河口,四川之合川等地均有此姓。
1955年國務院頒布第一批漢字簡化方案,豐字簡化為豐,酆字並無簡化字。在盛行簡化字年代,為圖便捷,許多酆姓人家也把酆字簡化為豐。幾十年過去,尤其是經歷“文化大革命”以後,一部分新一代酆姓的子孫,對酆姓如何變為豐姓,已無興趣去考究,這一部分酆姓的子孫甚至錯誤認為自己的姓氏就是豐姓。
雖然酆姓人口比較少,在中國的歷史上也比較低調,但是作為酆姓的人家應引以為自豪,酆姓代表了這一支血脈的純正,代表中國文化的繼承,代表中華文明的延續。
郡望堂號
1、郡望
京兆郡,漢以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為三輔。魏改建京尹郡,“尹”為太守。唐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
金元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民國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以前“京兆”之意。國民黨政府成立時廢。酆姓在京兆郡發展成望族,世稱京兆望。
2、堂號:京兆。
歷史名人
酆舒:春秋時人,曾經在潞國當過首領,而被記入史書。酆慶:字文慶,明代鄞縣(今浙江省)人,正統年間進士,官給事中。 酆去奢:宋代衡州龍丘人,為崇仙宮道士。家住於九峰山下。 酆伸之:宋代進士,為嚴州望門子弟。 酆寅初:元末明初人,字復初。博學多才,不願為元朝做官而隱居,洪武年間任國子司業,後棄官務農,活至105歲。 酆謀(1812-1858),字羽之,號嘯岩,桐城人。太平天國舉人。清威豐八年(1858)被俘,清軍將其縛於青草塥一大樹上,以亂箭射死。近當代酆姓名人有革命烈士酆偉光,國民黨將領酆悌,教育家酆文翰,苧麻纖維專家酆雲鶴,版畫家酆中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