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聖節[西方傳統節日]

萬聖節[西方傳統節日]

萬聖節又叫諸聖節,在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的傳統節日;而萬聖節前夜的10月31日是這個節日最熱鬧的時刻 。在中文裡,常常把萬聖節前夜(Halloween)訛譯為萬聖節(All Saints' Day)。 為慶祝萬聖節的來臨,小孩會裝扮成各種可愛的鬼怪向逐家逐戶地敲門,要求獲得糖果,否則就會搗蛋。而同時傳說這一晚,各種鬼怪也會裝扮成小孩混入民眾之中一起慶祝萬聖節的來臨,而人類為了讓鬼怪更融洽才裝扮成各種鬼怪。

基本信息

節日起源

名稱由來

萬聖節服裝 萬聖節服裝

萬聖節英語是All Saints Day,亦稱“諸聖瞻禮”,天主教和東正教節日之一,是西方國家的傳統節日。華語地區常將萬聖夜誤稱為萬聖節。“Hallow”來源於中古英語halwen,與holy詞源很接近,在蘇格蘭和加拿大的某些區域,萬聖節仍然被稱為“All Hallow Mas”。那一天,要舉行的彌撒儀式(Mass)是慶祝在天的全體聖人(Hallow)。現在社會上為了商業利益或其他目的,在10月31日夜裡組織各種充滿妖魔鬼怪的活動,完全背離了萬聖節的神聖意義。

關於萬聖節由來的,版本繁多,流傳較廣的是:

兩千多年前,歐洲的基督教會把11月1日定為“天下聖徒之日”(All Hallows' Day)。“Hallow”即聖徒之意。傳說自公元前五百年,居住在愛爾蘭、蘇格蘭等地的凱爾特人(Celts)把這節日往前移了一天,即10月31日。他們認為該日是夏天正式結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嚴酷的冬天開始的一天。那時人們相信,故人的亡魂會在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尋生靈,藉此再生,而且這是人在死後能獲得再生的唯一希望。而活人則懼怕死人的魂靈來奪生,於是人們就在這一天熄掉爐火、燭光,讓死人的魂靈無法找到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的魂靈嚇走。之後,他們又會把火種、燭光重新燃起,開始新的一年的生活。

萬聖節原本其實是讚美秋天的節日,就好像五月節是讚美春天一樣。古代高盧、不列顛和愛爾蘭的祭司——德魯伊德有一個讚美秋天的盛大節日,從10月31日的午夜到次日11月1日,持續整整一天。他們認為,在那天晚上他們偉大的死神——薩曼把那年死去人的鬼魂統統召來,這些惡鬼要受到托生為畜類的懲罰。當然,只要想到這種鬼魅的聚會,就足以令當時那些頭腦簡單的愚民膽戰心驚了。於是他們點起沖天的篝火,並嚴密監視這些惡鬼。萬聖節前夜到處有女巫和鬼魂的說法就是這么開始的。至今在歐洲某些與世隔絕的地區,還有人相信這是真的。

古羅馬人在11月1日也有一個節日,那是用來向他們的波莫娜女神表示敬意的。他們在熊熊的篝火前烤堅果和蘋果。我們的萬聖節似乎就是由古羅馬人的節日與德魯伊德的節日糅合而成的。

萬聖節的活動原來是非常簡單的,而且大部分是在教堂里進行。但在整個歐洲,人們都把萬聖節前夜看作盡情玩鬧、講鬼故事和互相嚇唬的好機會。於是人們不再把這節日用來讚美秋天,卻讓它變成神怪、巫婆和鬼魂的節日。

服裝由來

萬聖節玩具 萬聖節玩具

萬聖節的服裝起源於惡作劇,大人帶孩子一起出門(一般是大人駕車停在路邊,小孩說:“不給糖就搗蛋(trick or treat)。大人事先要求孩子只許去門口有節日布置的並點了燈的人家,否則不許打擾。另外討糖過程中必須始終站在大門口等待,不許進屋,討回的糖也要交給大人檢查後才許吃。對接待孩子的人家也要求不給自家製作的食品,也不給未包裝的食品。

萬聖節的服裝,萬人萬相,不只是單調的大鬼小鬼。製作最簡單的鬼服就用一張白床單頂在頭上,摳兩個洞留出眼睛;若要扮演魔術師,就穿上黑衣黑褲,再戴上黑禮帽,並在禮帽與頭頂之間藏一隻絨毛小兔備用;小孩穿上白衣白褲,再在背後綁一個手電筒在頭上就打扮成了小天使;也有家長把孩子打扮成他們喜歡的卡通形象的。

南瓜燈由來

南瓜燈 南瓜燈

南瓜燈源於古代愛爾蘭。傳說一個名叫Jack的人,是個醉漢且愛惡作劇。在萬聖節當日,他設圈套將魔鬼困在一棵樹上,他不許魔鬼下來,直至惡魔答應永遠不讓他住在地獄。Jack死後,因他不相信神,他不能進天堂,而魔鬼也不讓他入地獄,為了協助Jack找到回人間的路徑,魔鬼給了他一塊燃燒的炭,Jack將這燃燒的炭放在他以大紅蘿蔔雕刻成的一個燈籠內,這第一個“Jack的燈籠”,幫助積找尋他的路徑回愛爾蘭,但他從沒找著,於是他永遠帶著燈籠流浪人間。

在古老的愛爾蘭傳說里,這根小蠟燭是在一根挖空的蘿蔔里放著,稱作“Jack Lanterns”,而古老的蘿蔔燈演變到今天,則是南瓜做的Jack-O-Lantern了。據說愛爾蘭人到了美國不久,即發現南瓜不論從來源和雕刻來說都比蘿蔔更勝一籌,於是南瓜就成了萬聖節的寵兒。

中國傳統的七月中元節與西方的萬聖節相仿,在鬼節這段時間裡連許多匪徒都忌諱許多事情,就是為了避免遇到晦氣。可見即使在民間信仰中都知道,精靈鬼怪之事最好敬而遠之。可惜的是卻把它包裝成一個狂歡、刺激、放任的節日,在商業利益誘因的推波助瀾之下,把萬聖節哄抬成除了聖誕節與感恩節之外的第三大節期,每年此時在夜色的掩護下迷惑了世人,隨著死亡之舞的節拍膜拜恐懼與死亡。

流行地區

萬聖節玩偶 萬聖節玩偶

萬聖節主要流行於英語世界,如不列顛群島和北美,其次是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如今一些亞洲國家的年輕一輩也開始傾向於過“洋節”,到了萬聖節前夕,一些大型外資超市都會擺出專櫃賣萬聖節的玩具,小商販也會出售一些跟萬聖節相關的玩偶或模型,吸引年輕人的眼光。

各地習俗

節日風俗

不給糖就搗蛋 不給糖就搗蛋

萬聖節前夜是一年中最“鬧鬼”的時候,各種妖魔鬼怪、海盜、外星來客和巫婆們紛紛出動。在基督紀元以前,凱爾特人在夏末舉行儀式感激上蒼和太陽的恩惠。當時的占卜者點燃並施巫術以驅趕據說在四週遊盪的妖魔鬼怪。後來羅馬人用果仁和蘋果來慶祝的豐收節與凱爾特人的10月31日融合了。在中世紀,人們穿上動物造型的服飾、戴上可怕的面具是想在萬聖節前夜驅趕黑夜中的鬼怪。儘管後來基督教代替了凱爾特和羅馬的宗教活動,早期的習俗還是保留下來了。孩子們帶著開玩笑的心理穿戴上各種服飾和面具參加萬聖夜舞會,這些舞會四周的牆上往往懸掛著用紙糊的巫婆、黑貓、鬼怪和屍骨,窗前和門口則吊著齜牙咧嘴或是面目可憎的南瓜燈籠。

萬聖節前夕,孩子們會提著南瓜燈,穿著各式各樣的稀奇古怪的服裝,挨家挨戶地去索要糖果,不停地說:“trick or treat”(意思是:“給不給,不給就搗蛋。”)要是你不肯給糖果的話,孩子們就會很生氣,用各種方法去懲罰你,例如:把垃圾倒在你家裡等等的方法去懲罰你,直到你肯給他們糖果為止。 而對傳統而言人們會扮成精靈,然後逐家逐戶去懇求食物。他們的信念是要給予精靈崇拜及食物來討好它們,否則這些精靈就會捉弄他們,諸如:煙囪堵塞,牛羊失喪﹑被擲黃芽白等等。另一個途徑去愚弄或嚇跑這些惡靈,就是扮成它們的樣子,他們相信這樣那些惡靈就不會傷害他們。

萬聖節面具 萬聖節面具

自17世紀起,慶祝萬聖節的傳統在南部英格蘭逐漸消失,代之以在11月5日舉行的火藥陰謀(Gunpowder Plot)紀念會。但在蘇格蘭,愛爾蘭和北部英格蘭萬聖節依然盛行。直到21世紀初,南部英格蘭人才重新開始慶祝萬聖節,只是方式完全美國化了。

萬聖節前夜最流行的遊戲是“咬蘋果”。遊戲時,人們讓蘋果漂浮在裝滿水的盆里,然後讓孩子們在不用手的條件下用嘴去咬蘋果,誰先咬到,誰就是優勝者。

萬聖節源自古代凱爾特民族(Celtic)的新年節慶,此時也是祭祀亡魂的時刻,在避免惡靈干擾的同時,也以食物祭拜祖靈及善靈以祈平安度過嚴冬。當晚小孩會穿上化妝服,戴上面具,挨家挨戶收集糖果。

節日活動

紐約市也特別在萬聖節前夕晚上舉行巡遊,讓一群吸血鬼、殭屍(zombie)、女巫、科學怪人等齊齊現身,還歡迎市民到場參觀,到會者不限年齡、性別,不分階級、國籍,即使你是膽小鬼,也可加入他們的行列,來個熱熱鬧鬧的人鬼嘉年華會。

其實這些鬼怪都是人扮的,所以並不可怕,相反有些小鬼臉更非常可愛,令人置身其中,就如參加大型化裝舞會一樣。

在各式各樣的裝扮角色中,以女巫殭屍一族最多人扮演,而那些專賣萬聖節用品的店鋪也特別準備這類衣飾出售,以迎合大眾所需;與此同時,生產商每年更會把當年大熱的人物造型包括面具及衣物推出市場,務求令更多人投入西方傳統節日的熱潮里,如在電影《哈利波特》的小巫師造型,已是許多孩子必選的扮演角色。

格林威治村的萬聖節巡遊(Greenwich Village Halloween Parade)始於1973年,由一位面具工匠兼木偶演員Mr Ralph Lee發起,據說最初他帶著朋友和孩童一起在鄰居處遊行,後來漸漸演變成整個村的大型活動,而活動中當然少不了大型木偶表演,同時,巡遊的目的更希望每一個人都是參與者而不是旁觀者,所以即使人們只是抱著想看熱鬧的心態,當你踏進村子裡,很快便會被邀請參與巡遊,成為他們的一分子。

紐約市的萬聖節巡遊每年都吸引成千上萬的紐約人和遊客參加,而巡遊會在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舉行,各隊伍約在夜晚上七時從第六大道與春天街交界(6th Avenue & Spring Street)起步,一直遊行至第二十三街(6th Avenue & 23rd Street)為止,全程大概多個小時。

南瓜糕餅 南瓜糕餅

無論是來自亞洲、南美、非洲、歐洲,以至中東地區的參觀者,都可以把自己裝扮成各式各樣的人物,亦可帶備簡單樂器,即時演奏本土的獨特音樂,融合無疆界的風土文化。可能我以前從未參加過萬聖節的活動,更莫說這么精彩的巡遊,所以特別覺得有新鮮感。

早於十月中,曼哈頓市已開始“鬧鬼”了,在繁忙的街道上,已看見四處懸掛起萬聖節的鬼怪裝飾,很多百貨公司也忙著把應節禮品及衣物堆放在櫥窗里,吸引不少途人駐足觀看,而超級市場及街市亦擺放大大小小的南瓜售賣,供市民買回家布置家園或製作南瓜燈之用,當然嘛,也有主婦烹煮南瓜作菜餚或糕餅,完全依足節慶傳統。

節日歌曲

《This Is Halloween》

《Trick or treat》兒歌 《The nightmare before Christmas》 又名《This is Halloween》

節日詩歌

《萬聖節》

蜜盒子》

《秋天朱古力》

《丟失的記憶》

《手心裡棉花糖》

特色食物

萬聖節食物 萬聖節食物

萬聖節有幾樣吃的東西是必備的:南瓜派、蘋果、糖果,有的地方還會準備上等的牛羊肉。

“不給糖果就搗亂”,萬聖節的糖果最經典的是橘色、棕色和黑色的包裝,造型以鬼怪居多,不過,這個傳統本來面目和糖果沒有關係。

南瓜

南瓜造型食物 南瓜造型食物

南瓜派在美國南方本來就是初冬最常見的食物,在萬聖節只是更應景而已。除了南瓜派,南瓜子也是節日常見的零食。

蘋果

11月1日除了萬聖節之外,還是古羅馬一個重要的節日,叫波摩娜節。波摩娜是“果樹之神”,掌管所有果樹的生與死、豐收與歉收。羅馬占領凱爾特之後,也把波摩娜節和新年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萬聖節吃蘋果的習俗。

節日鬼怪

類型名稱備註
奇異鬼怪 幽靈 據說人死後會幻化成幽靈回到人間。
精靈 會魔法的神奇物種。傳說喜歡植物。
殭屍 一臉煞白或是滿面掛彩,殭屍的形象隨你想像與腦補。
狼人 平常是人形,一到滿月之夜就變身半狼半人的模樣。
魔鬼 恐怖的象徵。
泰坦 希臘神話中曾統治世界的古老的神族,巨人的代表。
骷髏 一副被詛咒過的骨骼。
食屍鬼 傳說中的惡魔,專門吃屍體。
南瓜燈 像南瓜的燈。
奇幻鬼怪 吸血鬼 專吸血為生的超自然生物,害怕陽光,皮膚慘白。只要不被十字架燙死就能永生,據說是鬼怪中的貴族……
半人馬 上半身為人身,下半身為馬。喜歡拿標槍!
哥布林 在森林的一種動物,長得像老頭,身體非常小,喜歡拿斧頭,可以查奇蹟中仙蹤林哥布林
牛頭人  牛頭人身,類似於中國的牛頭馬面
美杜莎 蛇發女魔鬼,誰與她對視就會變成石像。
石像鬼 整日坐在哥德式建築屋頂上,在望天還是在思考?
卡通鬼怪 蜥蜴人
大腳怪 這種巨型怪獸從未被證實,但傳說流傳已久。
木乃伊 古人為了保存屍體,用布條將人捆起來。
科學怪人
貝希摩斯
傳說鬼怪 巴哈姆特 巴哈姆特的傳說代表著阿拉伯人的宇宙觀。
無頭騎士 愛爾蘭民間傳說中的鬼怪,萬聖節不可缺少的角色。
超級英雄 民眾心裡對英雄的一種稱呼。
卡通人物 超級瑪麗 遊戲《超級瑪麗》中的角色。
不死火焰鳥 俗稱“鳳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