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花燈戲是廣泛流行於中國南方的江西、廣西、浙江、湖南、湖北、雲南、貴州、重慶、四川,以及陝西等地,是一種戲曲藝術形式,屬於傳統民間小戲劇種。花燈戲由花燈歌舞發展而來,俗稱燈夾戲、花戲等。最早記載花燈藝術的典籍是清康熙二年(1663年)初的《平越直隸州志》,說“城市弱男童崽飾為女子裝,群手提花籃燈,假為採茶女,以燈作茶筐,每至一處,輒繞庭而唱《十二月採茶》之歌”。這裡記載的是遵義的玩燈習俗。而貴陽的玩燈習俗則見之於康熙年間田雯編輯的《黔書》,其中無名氏的《春燈詞》有“椎髻花鈴唱採茶”、“串作花燈蹀躞行”句。寫貴陽近郊白納、烏蒙少數民族春節玩燈的情景。詩中“採茶”即《十二月採茶歌》。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花燈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花燈戲是一種民間小戲劇種。是由民間歌舞花燈、茶燈、地花鼓和“調子”發展而成。主要包括湘西花燈戲、以平江花燈戲為代表的湘北花燈戲和以嘉禾花燈戲為代表的湘南花燈戲。花燈、茶燈、地花鼓等民間歌舞演出的盛況,明、清兩代地方志書有許多記載。
演出形式
其演出形式大體為兩種:一是有人物故事的“醜、旦劇唱”,被稱為地花鼓、竹馬燈、打對子和對子花燈等;二是“聯臂踏歌”的集體歌舞,習慣稱為“擺燈”和“跳燈”。這些地花鼓、花燈等民歌舞形式,經過長期的演變,有的吸收戲曲的程式規律,逐漸發展成花鼓戲;有的則較多地保持著花燈的歌舞特點,搬演戲曲故事,被稱為“燈戲”和“花燈戲”。
由於各地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和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不平衡,也由於流布地域的方言、音樂素材和風格以及受鄰近姊妹藝術影響的不同,各種花燈戲在劇目題材、聲腔結構、表演特點上,都各有特色,發展的歷史過程也不盡相同。
花燈戲是貴州和雲南的主要地方劇種,因地域文化的區別,形成不同的風格特色。貴州花燈戲是清末民初在當地民間歌舞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起初,花燈叫採花燈,只有歌舞,後在歌舞中加入小戲,再以後受外來戲曲影響,發展為演出本戲。
最初的花燈戲演出形式簡單,以演民間小戲為主,題材多取農村生活和民間故事,有《拜年》、《姐妹觀花》、《三訪親》、《劉三妹挑水》、《放牛攔妻》等劇目。其表演以“扭”為特點,演員常用摺扇與手帕為道具表示情感。舞蹈的步法有二步半、四方步,快、慢三步,野雞步、梭步、碎米步、矮樁步、婦田步、快上步等;扇子耍法有小花扇、大花扇、交扇、蓋扇、差扇、撲蝶扇等;身段有犀牛望月、膝上栽花、黃龍纏腰、海底撈月、雪花蓋頂、岩鷹展翅等。
演出套路
在表演藝術、腳色行當、舞台美術方面,這三種花燈戲也各呈特色。湘西花燈戲在表演藝術上繼承了花燈歌舞的“套子”、“圈子”及千姿百態的扇法、幽默風趣的矮樁身段。藝人們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把各種飛禽走獸、花鳥蟲魚的不同動態,經過提煉加工,藝術地使用在“套子”和“圈子”中。
新中國成立至今,花燈戲得到新生和發展。湘南花燈戲對傳統劇目和音樂進行了收集整理,並創作了一批新劇目,不斷提高了演出質量,湧現出了《劃線》、《十月花》、《張木匠和妻》、《十月小春》等一批優秀的劇目,參加省、地級會演。
湘北湘西花燈戲也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局面。在最近的十幾年裡,湖南花燈戲又有了許多的發展。不少專業和業餘劇團藝術水平不斷提高,創作出一些反映現實生活的新編劇目和挖掘整理出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內容的傳統劇目,為湖南花燈戲藝術的發展做出了新的貢獻。
伴奏
音樂方面,湘西花燈戲聲腔主要來源是燈調,同時,也大量運用民歌小調為戲中的唱腔。
本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專業劇團的相繼建立,劇目空前豐富,音樂也從主要為曲牌體發展為曲牌體、板腔體和綜合體三者並存的音樂體制,吸收豐富了打擊樂,增強了音樂表現力,使戲曲化程度得到新的提高。
聲腔分正調和小調兩大類,另還有一種古老的尺調,僅一支曲子。
伴奏樂器分為文、武場面,有大琴、套胡、戰鼓等。
湘南花燈戲音樂源於當地民歌、小調及其他民間歌曲。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吸收和融化風俗音樂和外來的曲調。湘南花燈戲的過場音樂可分為吹打曲碑和絲弦曲牌兩種。湘南花燈戲的打擊樂,源於當地民間的打擊樂,隨著花燈戲藝術發展,引用和變化了一些祁劇的鑼鼓點子。
傳統劇目
劇目方面,幾種花燈戲也各有特點。湘西花燈戲的傳統劇目比較少,流行比較廣的有《撿菌子》、《盤花》、《扯筍》、《王三賣貨》、《賣花》等。湘北花燈戲的劇目比較多,主要來源於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燈戲藝人集體創作的劇目。二是藝人們依據傳統劇目移植、改編的一些劇目。湘南花燈戲隨著自身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劇目也不斷增多。歷代藝人從社會生活和民間故事中吸取素材,創作了不少的劇目。此外,花燈戲在湘南乃至粵北一帶流傳,與其它劇種在交流吸收移植的過程中也豐富了花燈戲的劇目,據不完全統計,湘南花燈戲傳統劇目約有130多個,其中大戲59個,中型戲33個,小戲劇目40餘個。此外,還有對子調節目40個。
花燈戲的劇目多取材於舊小說、民間故事和民間小調等。傳統劇目有《劉三妹挑水》(獲1956年貴州省第一屆工農業餘藝術匯演二等獎)、《拜年》、《放牛攔妻》、《替嫁》、《王二編誆》、《洗褲玩燈》、《麼爹勸賭》、《姊妹觀花》、《上茶山》、《楊三送妹》、《萬三掏菜》、《巧英曬鞋》、《蘇么妹挑郎》、《盤查》等三百多出。從戲曲改編的劇目有《柳蔭記》、《玉簪記》、《武二殺嫂》、《蒙正趕齋》、《殺狗勸夫》、《平貴回窯》、《仁貴投軍》、《風亭趕子》、《轅門斬子》、《陳姑趕潘》、《石秀殺嫂》、《五台會兄》、《玉蜻蜓》、《槐蔭記》、《三擊掌》、《王彥章擺渡》等數十齣。根據民間唱本改編的條綱戲劇目有《紅燈記》、《二度梅》、《八仙圖》、《蟒蛇記》、《滴水珠》、《昭君和番》、《琵琶記》、《白鶴傳》等數十齣。
種類
湘西花燈戲
流行於湘西。民間習慣稱為麻陽花燈、桑植花燈、保靖花燈等,都是同陽戲、儺戲相結合發展成的花燈戲。湘西花燈戲前身花燈,因脫胎於燈節賽會而得名。吉首叫“調花燈”,桑植叫“打花燈”,永順叫“地花燈”等。
湘西花燈戲的傳統劇目比較少,流行比較廣的有《撿菌子》、《盤花》、《扯筍》、《王三賣貨》、《賣花》等。
花燈在形成了載歌載舞的形式以後,藝人們經過多年實踐,將生活中的各種動作和民間武術加以藝術加工,創造和發展了風格不同的文、武花燈。文花燈秀麗灑脫,武花燈健美剛勁。
湘西花燈戲初步形成,並首先出現在今鳳凰、麻陽一帶,是在清鹹豐、同治年間。當時,陽戲、儺堂戲、辰河高腔、常德漢班已在湘西的一些地方演出,給花燈一定的影響,於是以歌舞演唱為主的花燈在內容上有了新的發展,即將民間故事和其它劇種的劇目改編為花燈戲演唱,如《香蓮闖宮》、《山伯訪友》等。湘西花燈戲的唱腔曲調,多源於民歌、小調。對子花燈和花燈小戲的唱腔多半套用燈調,曲調保持民歌的結構特點,戲曲化程度不同。由於題材的不斷擴大,行當增多,唱腔曲調則廣采博納,融陽戲、儺戲、曲藝、高腔以及其他戲劇劇種曲牌於一爐而綜合發展。
湘北花燈戲
劇目比較多,主要來源於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燈戲藝人集體創作的劇目。
二是藝人們依據傳統劇目移植、改編的一些劇目。湘南花燈戲隨著自身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劇目也不斷增多。歷代藝人從社會生活和民間故事中吸取素材,創作了不少的劇目。此外,花燈戲在湘南乃至粵北一帶流傳,與其它劇種在交流吸收移植的過程中也豐富了花燈戲的劇目,據不完全統計,湘南花燈戲傳統劇目約有130多個,其中大戲59個,中型戲33個,小戲劇目40餘個。此外,還有對子調節目40個。
其樂曲腔調在原有曲調基礎上也出現了擴展變化,並逐漸形成自己的“板腔”和“曲牌”。常用的板腔有出台調、行程調、路調、數板、罵板、哭板、一字調、出馬門、陰二簧、山坡羊、哀子、四平調等。常用的曲牌有四小景、四季相思、月調、送夫調、巧梳妝、白牡丹、比古調、送茶調、觀花調、雪花飄等。
平江花燈戲原名“燈戲”,外地也有稱之為“平江花鼓戲”的,是湘北花燈的代表。平江花燈戲,流行於平江縣境及瀏陽東鄉一帶,以歌舞形式演出叫地花鼓;以戲劇形式演出則稱花燈戲,即平江花燈戲。平江花燈戲的劇目有100多個。大多與花鼓戲相同。
湘北花燈戲的特徵:
一是帶有即興發揮性的表演。
二是仍具有花燈表演的痕跡。
三是吸收了說唱藝術的說和做。
四是從民間歌舞中汲取表演技巧。
嘉禾花燈戲
也就是湘南花燈戲,流行於春陵河兩岸。桂陽叫“對子調”,郴縣稱“地花鼓”,嘉禾叫“花燈”。嘉禾花燈戲的劇目有100多個,其中有輕鬆活潑的農村生活小戲,如《看花》、《打鳥》等,更多的則是反映家庭生活和民間故事的整本戲,如《苦茶記》、《金釧會》、《打鐵》、《劉海戲蟾》等等。花燈戲來自民間,劇本人物少,情節比較簡單,唱詞和道白,通俗易懂,唱腔都是吸收民歌小調的特點,歡快明朗,表演動作活潑風趣,歌舞味很濃,多以表現生活的小喜劇見長,充滿了泥土的芬芳。
思南土家花燈戲
大致起源於唐宋之間,風行於明代、清代,許家壩、文家店、大河壩、大壩場、塘頭等花燈盛行。
思南土家花燈不僅歷史源遠流長,而且表演形式多種多樣。最初是“二人轉”,其中《門斗轉》 、 《鷹展翅》 、 《邊魚戲水》 、 《膝上栽花》和《蘇秦負劍》等舞蹈動作很有代表性。明末清初發展到了三人出場,或一男二女,叫“雙鳳朝陽”,或“二男一女”叫“雙獅戲球”。也有的地方二男兩女叫“雙花燈”。到清朝末年,因受外來戲劇文化的影響,已發展成為花燈戲——高台戲,這是花燈史上的一個大的飛躍。清道光年間,思南土家花燈由原來在室內演出變為院壩搭矮台演出,土家人稱之為矮台戲。清光緒18年,思南人羅芳林從雲南還鄉,在家鄉羅家壩搭了一正規的舞台,把土家矮台戲搬上了高台演出。高台戲由此而得名。
思南土家花燈內容豐富,程式龐雜,有傳統的正燈,如“盤燈”、“開財”、“萬事興”、“說春”、“說十二花園妹妹”、“上香”、“打梁山”、“拜鬧子”等20多種。內容多反映土家人喜慶吉祥、歡度新春、借古喻今、勸人潔身自好、勤勞致富、吟花詠草、寄物抒情托志等。
貴州花燈戲
曲調有的戲劇性較強,也有的源於抒情性的民歌小調,其中“繡荷包”最為聞名。貴州花燈戲在流行過程中逐漸打破了“燈、扇、帕”的歌舞程式,腳色行當也不再局限於“二小”、“三小”,而有了淨、末、老旦、彩旦等的劃分。雲南花燈戲
源於明代或更早時的民間“社火”活動中的花燈,流行於雲南、四川、貴州等地。由於語音的不同,不同地區的花燈又與當地的曲種、劇種或民歌相融合,形成不同的九個支派,計有昆明、呈貢花燈,玉溪花燈,彌渡花燈,姚安、大姚、楚雄、綠豐花燈,元謀花燈,建水、蒙自花燈,嵩明、曲靖、羅平花燈,文山、邱北花燈,邊疆地區花燈。
雲南花燈戲的劇目具有樸素單純、健康明朗、充滿生活氣息等特點。其數量不多,除去“燈夾戲”時期搬過來的滇劇劇目,共約二百出左右。花燈歌舞劇目有《十大姐》、《大頭寶寶戲柳翠》、《踩連廂》等,花燈小戲劇目有《三星賀壽》、《紅回門》等。解放後還新編了大型花燈戲《依萊汗》等近百個劇目。近年來的《風雪馬纓花》、《情與愛》、《卓梅與阿羅》等有較大的影響。花燈戲的曲調有民歌小調、明清小曲和從其他曲種、劇種吸收音樂等三個組成部分。
花燈戲的行當原來只有男女二人,以後增加了醜行,如今又發展了其他行當,以適應大型劇目的要求。
萬載花燈戲
(俗名花鼓燈)是源遠流長的一種地方戲曲,迄今已有三百年歷史。
清朝初葉,贛南的大批移民移居萬載山區,帶來了早期的贛南採茶戲——燈戲,後與當地花燈、民歌、民間小調融為一體,並和高安絲弦戲兼收並蓄,逐漸形成了一種在聲腔、表演諸方面獨具特色的地方戲曲劇種。
萬載花燈戲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人情味,語言生動樸實,唱詞通俗易懂,表演形式優美活潑,保持著燈彩歌舞的藝術形態。開初,演的是一生一旦或一醜一旦的對子戲,後發展成有小生、小旦、小丑的三角班,再後來,行當形成了八角頭:即老生、老旦、大花、小花(醜)、生巾(小生)、姬生(正旦)、煙花旦、彩旦。臉譜較為活潑自由,如小丑臉譜,視劇情不同,可畫上蜻蜓、青蛙、蝴蝶、元寶、秤鉤等不同圖像。在表演技巧上,歌、舞、技並重,虛擬誇張、形象逼真。旦角的基本步法是碎步,但有快慢之分。小生、小丑有高步、矮步。矮步又分猴拳步、螃蟹步、蛤蟆步、掃腳步、下水步、上下嶺步等等。在技巧上,除基本的矮步功、扇子、手絹功外,還有板凳功、棍子功、耍傘、耍花鼓、耍稻草等。
萬載花燈戲的音樂,節奏明快,鏇律優美,極富江南鄉土氣息。本調、平調多用於戲劇性較強的敘事唱段,花燈調的“強弱強”三拍子等,節奏豐富,別具特色。唱腔變化多樣,一律本嗓演唱,加上打擊樂採用音色較低的樂器,與聲腔融為一體,聽起來使人感到溫柔舒適,協調和諧。
唱腔及表演
湘西花燈戲聲腔主要來源是燈調,同時,也大量運用民歌小調為戲中的唱腔。本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專業劇團的相繼建立,劇目空前豐富,音樂也從主要為曲牌體發展為曲牌體、板腔體和綜合體三者並存的音樂體制,吸收豐富了打擊樂,增強了音樂表現力,使戲曲化程度得到新的提高。湘北花燈戲聲腔分正調和小調兩大類,另還有一種古老的尺調,僅一支曲子。伴奏樂器分為文、武場面,有大琴、套胡、戰鼓等。湘南花燈戲音樂源於當地民歌、小調及其他民間歌曲。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吸收和融化風俗音樂和外來的曲調。湘南花燈戲的過場音樂可分為吹打曲碑和絲弦曲牌兩種。湘南花燈戲的打擊樂,源於當地民間的打擊樂,隨著花燈戲藝術發展,引用和變化了一些祁劇的鑼鼓點子。
在表演藝術、腳色行當、舞台美術方面,這三種花燈戲也各呈特色。湘西花燈戲在表演藝術上繼承了花燈歌舞的“套子”、“圈子”及千姿百態的扇法、幽默風趣的矮樁身段。 藝人們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把各種飛禽走獸、花鳥蟲魚的不同動態,經過提煉加工,藝術地體現在這些“套子”和“圈子”中。新中國成立之後,花燈戲得到新生和發展。湘南花燈戲對傳統劇目和音樂進行了收集整理,並創作了一批新劇目,不斷提高了演出質量,湧現出了《劃線》 、《十月花》、《張木匠和妻》、《十月小春》等一批優秀的劇目,參加省、地級會演。湘北湘西花燈戲也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局面。在最近的十幾年裡,湖南花燈戲又有了許多的發展。不少專業和業餘劇團藝術水平不斷提高,創作出一些反映現實生活的新編劇目和挖掘整理出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內容的傳統劇目,湖南為湖南花燈戲藝術的發展做出了新的貢獻。組織
花燈戲的組織叫花燈班,或花燈會,有的還置辦了會產,以保證演出。清末貴陽著名的花燈生角有“南門李二公”、“小碧寨王應堂”等。1960年貴州省花燈劇團還聘請王應堂(時有91歲)來傳授花燈曲調和花戲《姊妹觀燈》。王應堂的師傅就是李二公。傳承意義
2000年來,各地的花燈戲都面臨著與其他傳統戲曲藝術同樣的困境,劇場演出日益減少,劇團經費短缺,新劇目編排上演困難,年輕一代的編創演出人員後繼乏人,急需採取措施對花燈戲這一地方特色劇種進行搶救、保護。中國戲曲3
戲劇是一門綜合藝術,是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的綜合。說是空間藝術,是因為戲劇要在一定的空間來表現,要有造型,而它在表現上又需要一個發展過程,因而它又是時間藝術。中國戲劇是以唱、念、做、打的綜合表演為中心的戲劇形式,它有豐富的藝術表現手段。 |
湖北戲曲、曲藝知識盤點
湖北地方戲曲、曲藝種類繁多。地方戲中最具影響是漢劇、楚劇和荊河花鼓戲。說到地方曲藝:大鼓、漁鼓、三棒鼓,小曲、南曲、碟子曲,當陽扇子戲,恩施有揚琴,文曲數廣濟,善書說得巧,耍耍好稀奇…… |
中國戲劇
時代 | 類別 |
原始戲劇 | 儺戲 巫戲 |
漢代 | 百戲 |
魏晉南北朝 | 代面 踏搖娘 缽頭 參軍戲 樊噲排君難 |
唐代 | 目蓮戲 |
宋朝 | 雜劇 川雜劇 永嘉雜劇 參軍戲 北方散樂 |
金朝 | 院本 北曲雜劇 雜劇 |
遼元 | 南戲 雜劇 |
明清 | 傳奇 |
現代 | 京劇(平劇);北京曲劇;;河北梆子;評劇;絲弦;唐劇;豫劇(河南梆子);越調;四平調;大平調;二夾弦;道情;柳琴調;羅卷戲(鄧州);宛邦腔(南陽);淮邦腔;墜劇;呂劇;鈍腔;晉劇(山西梆子);蒲劇(蒲州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黨梆子;秦腔(陝西梆子);銅川梆子;眉戶劇;隴劇;龍江戲;吉劇;遼劇;漢劇;徽劇;黃梅戲;鳳陽花鼓;廬劇;滬劇;崑劇(崑曲);揚劇(揚州);淮劇;錫劇(無錫);越劇;婺劇;紹劇; 蓮花落;湘劇;花鼓戲;贛劇;採茶戲;川劇;諧劇;儺戲;粵劇;潮劇;正字戲;白字戲;西秦戲;桂劇;彩調劇;高甲戲;薌劇(歌仔戲);皮影戲;傀儡戲;花燈戲;閩劇;庶民戲;歌仔戲;梨園戲;亂彈戲;採茶戲;布袋戲;北管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