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南劇,又稱南戲,是流行於鄂西土家族地區的一個具有民族特色與地方特色的頗有影響的古老劇種。是湖北省四大地方劇種之一,居恩施州五種地方劇之首。它流播城鄉,有著深厚的民眾基礎。“南劇”一名,一般認為是取“施南”之南。南劇又叫“施南調”,是形成和流行在鄂西土家族地區的唯一能在廟台演出的一大地方劇種。由於該劇種常在廟台演出,又長於演連本戲,俗稱“高台戲”或“人大戲”。南劇名稱起自何時,至今無確切考證。但其多聲腔和在廟台演出“人大戲”的特點,早在康熙年間容美土司戲曲活動中就已出現,可見南劇在當時已具雛型。後來在發展過程中,同鄂西民間音樂相結合,逐步形成具有獨特風格的、深為土家和其他各族人民所喜聞樂見的一個地方大劇種。
南劇劇目多是傳奇戲和歷史故事戲,傳統劇目有近千個。南劇連本戲有《封神》、《吳越春秋》、《楚漢相爭》、

藝術特徵

社會價值

發展

現狀


鹹丰南劇

結果,原本只參演不參評的南劇《八義圖》被專家們特許參與評獎,夏福千還獲得了表演一等獎證書。當年,鹹豐“勞動劇團”

劇作家顏惠和國家二級導演於繼明,為南劇創作付出了心血。鹹丰南劇的第一個創作劇本《窯場風波》就是顏惠所寫。改革開放的20年間,

鹹豐縣南劇團頑強地生存著。上世紀90年代末,劇團大刀闊斧地推行內部改革,實行了“人員全員聘用,工資全額浮動”的管理體制;文企聯姻,商業運作,開闢了新的演出市場;積極為全縣改革開放、招商引資搞好宣傳服務,取得了縣委、縣政府的重視和支持,加快了劇團的發展步伐。 鹹豐縣南劇團突出民族特色,堅持走精品之路。1990年至1999年,

共有15個南劇劇目在國家或省級獲獎。其中大型南劇《土司夫人》獲國家少數民族劇本創作團結獎、全省首屆劇本文學獎;《迎客》獲省級創作、演出三等獎;《走過風雨橋》獲全省演出獎。2000年以來,鹹豐縣南劇團小戲劇組大力加強劇本生產,創作了一大批貼近農村民眾、貼近生活的新劇節目。其中,創作大型南劇5個、小南劇39個、小品和相聲9個。大型古裝南劇《女兒寨》、小品《好人》、小南劇《終身大事》先後獲得恩施州“五個一工程”獎或提名獎。2004年底,鹹豐縣南劇團將昔日破舊的劇場整修一新,以全新的姿態邁入了新的一年。鹹豐縣南劇團以其始終不渝的追求和努力,終於走過了市場經濟大潮衝擊下的“風雨橋”,迎來了絢麗的彩虹。多年來,鹹豐縣南劇團堅持常年送戲下鄉,不斷滿足少數民族地區人民民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曾經7次被湖北省文化廳授予“上山下鄉演出先進集體”榮譽稱號。2004年,南劇團被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表彰為“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工作先進集體”。2002年,央視國際頻道介紹鹹丰南劇;2003年,央視西部頻道對鹹丰南劇進行了重點報導。 如今,州委、州政府已將發揚光大“鹹丰南劇”作為建設文化大州的一項重要內容,鹹丰南劇重任在肩。“峽谷之音”一定會震盪山谷,響徹雲霄。
新聞背景創辦於1954年的鹹豐縣南劇團,是我省目前僅存的兩個專業南劇團之一。50多年來,鹹豐縣南劇團始終堅持“雙為”方針,不斷推陳出新,將南劇這一傳統劇種發揚光大,使這一備受當地老百姓喜愛的民族戲劇在新的時代煥發出了新的光芒;

鹹丰南劇
《南劇
八義圖》——戲壇泰斗譽為“峽谷之音”鹹丰南劇的產生,可上溯到元代封建王朝對鄂西土家族實行土司制度的時代。清嘉慶年間,鹹豐地主階層開始興辦南戲科班,職業和“玩友”班社興起。道光末年,鹹豐縣蒲草堂今龍洞灣富豪鄧小池創建南戲“天元班”。之後,鄧小池的弟弟鄧小碧又創辦了“連升班”。到民國初期,南戲已遍及鹹豐城鄉。鹹丰南劇的真正繁榮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聶介軒、唐會雲、楊興楚等一批南戲老藝人自籌經費,自製道具,再度組建南劇戲班。戲班成員白天勞動,晚上演出。時任縣長肖繼何將其命名為“勞動劇團”,對南戲的發展給予了充分肯定。盲藝人聶介軒對鹹丰南劇的發展貢獻巨大。他諳熟南劇的南、北、上路唱腔,解放前,他苦心創辦、經營業餘戲班。解放後,他又為創辦“勞動劇團”立下汗馬功勞。特別從1957年起,他在塾師馮今僧的協助下,經過3年時間,共回憶整理傳統劇目300多個,占鄂西南劇傳統劇目的一半以上,其中67個劇目得以在《湖北地方戲曲叢刊》上陸續刊登。他所整理的連台本戲《四下河南》,填補了其他劇目的空缺,受到省文化廳的表彰。1956年2月,鹹豐縣南劇團的表演藝術家夏福千與另一名南劇演員受命赴省城參加戲劇匯演。他們演出的經典南劇《八義圖》贏得滿堂喝彩,並得到當時在場觀戲的全國戲劇協會主席田漢,全國音樂家協會主席、中央音樂學院院長馬可兩位戲壇泰斗的高度評價。田漢認為,南劇“文戲武唱”,“異於其他劇種”,與京、漢、粵、評劇都不同。馬可的評價是:“南劇唱腔高亢強烈,有如深山峽谷之音。”南劇
結果,原本只參演不參評的南劇《八義圖》被專家們特許參與評獎,夏福千還獲得了表演一等獎證書。當年,鹹豐“勞動劇團”拿到了由省文化廳簽發的以南劇署名的專業劇團營業執照,鹹豐職業南劇團正式成立。鹹豐藝人對南劇的挖掘整理和激情演繹,終於使南劇這一民間藝術登上了大雅之堂。上世紀50年代,鹹豐縣南劇團排演了100餘部傳統南劇,演遍了川黔湘鄂邊區30多個縣,其中,《秦湘蓮》、《二度梅》、《王寶釧》、《御河橋》、《鳳儀亭》等深受各地民眾歡迎。其間,南劇團還招募了兩批學員,發揚光大南劇藝術。《張二嫂做中》——傳統南劇走向現代隨著時代的變遷,鹹丰南劇團數易其名,先後改為“文工團”、“工農兵劇團”、“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等。上世紀80年代初,在經歷了是唱京劇還是唱南劇的“京南之爭”後,鹹豐縣南劇團迎來了第二個春天。鹹丰南劇並未躺在傳統的窠臼上細嚼慢咽。早在上世紀50年代,鹹丰南劇團就開始移植其他劇種,如新編歷史崑劇《十五貫》、新編歷史京劇《將相和》等。特別是通過移植《小二黑結婚》、《江姐》、《三里灣》、《劉三姐》等一批現代戲,令人耳目一新。“文革”期間,許多“樣板戲”的段子仍被酷愛南劇的人們改編成南劇。從發掘傳統劇目到改編移植劇目,最終發展到排演自己的創作劇目,鹹丰南劇實現了其藝術上質的飛躍。1980年,由鹹豐縣本土劇作者編劇的《彩禮還家》、《傷腦筋的人》、《捉新郎》三個南劇在恩施地區匯演時分別獲得了一、二、三等獎,標誌著鹹丰南劇創作時代的正式來臨。南劇
劇作家顏惠和國家二級導演於繼明,為南劇創作付出了心血。鹹丰南劇的第一個創作劇本《窯場風波》就是顏惠所寫。改革開放的20年間,顏惠創作了18部南劇,其中16部在州級以上獲獎,其中《土司夫人》獲文化部全國少數民族劇本創作團結獎,《唐科長祝壽》、《土司夫人》、《會喝酒的女人》和《女兒寨》等劇目令人回味無窮。於繼明是武漢市戲曲學校第一屆專科畢業生,1974年調到鹹豐。在隨後的22年間,於繼明共導演了100多台南劇,其中有10餘部獲得了各級獎項,包括《唐科長祝壽》、《張二嫂做中》、《土司夫人》。他還與省戲校聯繫,並帶隊伴讀,培養了20多名南劇後起之秀。1983年,南劇《張二嫂做中》、《唐科長祝壽》參加全州創作劇目匯演,分別獲得創作、演出一等獎。接著赴省演出,又分獲演出和創作一、二等獎。次年,《張二嫂做中》、《唐科長祝壽》這兩部南劇被拍成電視錄像片,參加在昆明舉行的全國少數民族劇種錄像調演,獲得了文化部頒發的銅獎及劇種錄像演出獎。南劇《花開時節》、《清清龍潭河》、《迎客》等創作劇目深受民眾好評,尤其是《花開時節》演出時,鹹豐縣城萬人空巷。《走過風雨橋》——南劇終見絢麗彩虹隨著市場經濟的衝擊,鹹丰南劇團也經歷了改革的陣痛。一方面,不少“台柱子”紛紛“下海”,使劇團出現了青黃不接的狀況;另一方面,由於財政貧困,劇團的正常業務經費不能撥付到位。特別是受到電視、錄像等多種文化形式的擠壓,使劇團的生存空間一度變得十分狹窄。南劇
鹹豐縣南劇團頑強地生存著。上世紀90年代末,劇團大刀闊斧地推行內部改革,實行了“人員全員聘用,工資全額浮動”的管理體制;文企聯姻,商業運作,開闢了新的演出市場;積極為全縣改革開放、招商引資搞好宣傳服務,取得了縣委、縣政府的重視和支持,加快了劇團的發展步伐。鹹豐縣南劇團突出民族特色,堅持走精品之路。1990年至1999年,共有15個南劇劇目在國家或省級獲獎。其中大型南劇《土司夫人》獲國家少數民族劇本創作團結獎、全省首屆劇本文學獎;《迎客》獲省級創作、演出三等獎;《走過風雨橋》獲全省演出獎。2000年以來,鹹豐縣南劇團小戲劇組大力加強劇本生產,創作了一大批貼近農村民眾、貼近生活的新劇節目。其中,創作大型南劇5個、小南劇39個、小品和相聲9個。大型古裝南劇《女兒寨》、小品《好人》、小南劇《終身大事》先後獲得恩施州“五個一工程”獎或提名獎。2004年底,鹹豐縣南劇團將昔日破舊的劇場整修一新,以全新的姿態邁入了新的一年。鹹豐縣南劇團以其始終不渝的追求和努力,終於走過了市場經濟大潮衝擊下的“風雨橋”,迎來了絢麗的彩虹。多年來,鹹豐縣南劇團堅持常年送戲下鄉,不斷滿足少數民族地區人民民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曾經7次被湖北省文化廳授予“上山下鄉演出先進集體”榮譽稱號。2004年,南劇團被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表彰為“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工作先進集體”。2002年,央視國際頻道介紹鹹丰南劇;2003年,央視西部頻道對鹹丰南劇進行了重點報導。如今,州委、州政府已將發揚光大“鹹丰南劇”作為建設文化大州的一項重要內容,鹹丰南劇重任在肩。“峽谷之音”一定會震盪山谷,響徹雲霄。新聞背景創辦於1954年的鹹豐縣南劇團,是我省目前僅存的兩個專業南劇團之一。50多年來,鹹豐縣南劇南劇
團始終堅持“雙為”方針,不斷推陳出新,將南劇這一傳統劇種發揚光大,使這一備受當地老百姓喜愛的民族戲劇在新的時代煥發出了新的光芒;劇團始終堅持送戲下鄉,劇團“大蓬車”常年在鄉間穿行。近幾年來,鹹豐縣南劇團更是創下了年均下鄉演出218場的業績。1984年4月,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視察鄂西,鹹丰南劇團專程趕赴州府,為總書記演出了南劇選場。胡耀邦饒有興致地詢問了南劇的有關情況,演出結束後還與全體演職員合影留念。時任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的胡錦濤同志陪同胡耀邦視察鄂西,一併觀看了鹹丰南劇團的演出。視點時評:南劇不衰之思劉慎宏 相對於正在著手搶救、保護的我州諸多民族民間文化,鹹丰南劇歷經百年,長盛不衰,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好好探究。鹹丰南劇之所以歷經百年,長盛不衰,一是總有那么一群人痴情南劇、傳承南劇。古有大量南劇“玩友”南劇
,近有聶介軒、唐會雲等一批南戲藝人,今有顏惠和於繼明等創作、導演高手。他們不僅自己鍾愛南劇,還想方設法培養人才,如於繼明在省戲校帶隊伴讀,培養南劇後起之秀。戲由人演,只有藝人輩出,戲劇才能流傳百世。二是南劇本身具有開放性、包容性。南劇“異於其他劇種”,與京、漢、粵、評劇都不同。但南劇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開始移植其他劇種,就連“樣板戲”的段子也被改編成南劇。這種開放性、包容性,使南劇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得以與時俱進,一批由本土劇作者編寫的《彩禮還家》、《唐科長祝壽》、《花開時節》等劇目,充滿現代氣息。這種開放性、包容性,還表現在劇團能夠大刀闊斧地推行內部改革,能夠文企聯姻,商業運作,能夠積極主動地服務於黨的中心工作。三是南劇始終植根於民眾文化土壤。新中國成立之後組建的南劇戲班被譽為“勞動劇團”,就是因為戲班成員白天參加勞動,晚上為民眾演出;上世紀50年代,南劇團排演了100餘部南劇,演遍了川黔湘鄂邊區30多個縣;改革開放以來,南劇團堅持常年送戲下鄉,不斷滿足少數民族地區人民民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近幾年來,南劇團更是創下了年均下鄉演出218場的業績。
參考資料:
1.http://www.hfweb.cn/mzwh/ShowArticle.asp?ArticleID=11886
2、http://www.xianfeng.gov.cn/article/service/fengqingwenhua/2006-10/26/16_11_36_0683111564938757_06102616113696281_199_2.html
湖北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