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甌劇又稱“溫州亂彈”。浙江屬於亂彈劇種的還有“諸暨亂彈”與“台州亂彈”等。溫州亂彈流傳溫州地區,兼及台州處州(今麗水)。民國以後,京劇盛行,亂彈開始衰落。至40年代,僅存“老鳳玉”、“新鳳玉”、“勝鳳玉”三班。1950年後先後成立“更新”、“勝利”、“紅星”等班,1955年合併為溫州亂彈劇團。1959年改稱甌劇團。甌劇以唱亂彈為主,有崑腔、徽戲、灘簧、時調等劇目73本,由於這些聲腔長期合班演出,一劇中兼唱幾種不同聲腔,故表演上已形成統一的藝術風格,具有樸素、明快、粗獷而細膩的特點。文武兼備,唱做並重,以做工見長。
武戲吸收民間拳術和武技,緊湊、驚險。所用語言為溫州官話,唯醜腳用溫州方言。諸暨亂彈流傳於諸暨一帶,後徽戲傳入諸暨,亂彈班即兼唱徽戲,戲班前冠以“文明”二字以示區別。20年代僅存文明洪福班,時演時輟。1962年建立諸暨亂彈劇團。唱腔以“三五七”、“二凡”、“揚調”為主,兼唱徽戲的“西皮”、“二黃”,劇目數十本,尚有少數唱“梆子”、“調腔”的劇目。其所用語言為諸暨地方官話,表演動作強烈誇張,具有較濃的地方特色與生活氣息。
台州亂彈流行於台州地區,也是以唱亂彈為主,兼唱昆、高、徽、灘等的多聲腔戲班和劇種。民國時期開始衰落,抗戰時期瀕臨滅絕。1953年在黃岩組建新芳亂彈劇團,後多次易名,為目前唯一的專業台州亂彈劇團。有大小劇目300餘,其中《奇緣記》、《錦羅衫》、《羅漢寺》、《鐵沙寺》為該團特有劇目。舞台語言除丑角用當地方言外,俱用台州官話。
歷史沿革

溫州是宋代南戲的發源地。明代以後,高腔、崑腔流行於浙江南部,明末清初,溫州的戲班以演唱高腔和崑腔為主,亂彈腔傳入後,逐漸兼唱“高”、“昆”、“亂”。當時溫州一帶農村流行一種半職業性的“三月班”,農閒時結班做戲。農忙時務農。這種班社起初僅有八個演員,只能演出《浪子踢球》、《賣胭脂》等小戲,在演出角色較多的劇目時,則採取跑角、兼角辦法。後逐漸發展成為職業性班社。清代中葉,溫州的戲班又吸收了徽調、灘簧和時調,逐漸發展成為多聲腔的劇種,並出現規模較大的職業班社。但此時演唱崑腔、高腔者漸少,而以亂彈腔“正亂彈”、“反亂彈”為主。

道光(1821-1850)時,溫州一帶商業、手工業更加繁榮,人口激增,班社一度發展到三十餘個,主要班社有新益奇、竹馬歌、老同慶、新聯奇、新同慶、大三異、大吉慶、小同慶等。活動區域除浙南的溫州、台州(治今臨海)、處州(轄今浙江麗水、縉雲、青田、遂昌、龍泉、龍和等縣)外,還遠及閩北、贛東北等地,相當繁盛。
宣統二年(1910)後,京劇開始在溫州流行,溫州亂彈開始衰落。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大部分班社解體,致使溫州亂彈一蹶不振,到40年代,僅存老鳳玉、新鳳玉、勝鳳玉三個班社。建國後,有關部門將老鳳玉、新鳳玉、勝鳳玉三個班社合併組成勝利亂彈劇團。1950年後又先後成立“更新”、“紅星”等班,1955年合併為溫州亂彈劇團。1959年溫州亂彈更名甌劇,溫州亂彈劇團也改稱為溫州地區甌劇團。
藝術特點

甌劇唱做並重,文武兼備,以做工見長。武戲吸收民間拳術和武技,緊湊、驚險。所用語言為溫州官話,唯醜腳用溫州方言。
甌劇的音樂唱腔由高腔、崑腔、亂彈、徽調、灘簧、時調等多種聲腔構成,現代甌劇以唱亂彈腔為主,兼唱他腔。一劇中兼唱幾種不同聲腔,表演上已形成統一的藝術風格,具有樸素、明快、粗獷而細膩的特點。傳統曲牌有一千多支。因長期活動於農村山鄉,表演上生活氣息濃厚,形式上格律不嚴。

甌劇的亂彈,分為正亂彈和反亂彈兩種,均為板式變化體 結構。定調正、反相差5度,各有原板、疊板、緊板、流水和起板、抽板、煞板等變化,並有“洛梆子”、“二漢”等其他曲調。亂彈腔曲調華彩,優美動聽,由於用中原音韻結合溫州方言演唱,唱腔具有地方特色。在甌劇“正宗”的傳統亂彈大戲中,大都唱正亂彈。故正亂彈一向被稱為“祖音源流”或“主音源流”。它與當地民間音樂有明顯聯繫。作為亂彈腔基本板腔之一的“原板”為上下句結構,明亮剛健,可變性大,既可表現歡快感情,又能抒發低沉的情緒。反調原板在節奏與結構上,與正調原板相似,僅較正調原板平柔委婉,調式也不同。正、反原板,均可單獨演唱,也常與疊板、流水等板式聯結使用。正流水板是氣氛喧囂,適宜於悲哀的感情,可單獨使用,亦可與其他板式作聯接。流水板與緊板鏇律基本相同,緊板以散板形式演唱,流水板以1/4節拍快速演唱。在演唱中,伴以大鑼大鼓。反流水板的唱腔結構和演唱方法與正流水板同,但比前者激越高亢。
甌劇音樂明快、流暢,表現力很強,能細緻地表達各種人物內心複雜感情。

伴奏樂器,以笛子為正吹,板胡(舊稱“副吹”)為主要伴奏樂器。此外,尚有琵琶、三弦、月琴、揚琴、二胡、中胡、大胡、笙、簫、嗩吶、長號、蘆管、牛筋琴等。
甌劇的廣場曲牌有絲竹曲和嗩吶曲兩種。多能伴以各種鑼鼓,富有地方色彩。其中〔什錦頭通〕、〔西皮頭通〕、〔一封書〕,為甌劇著名的“三大頭通”。
甌劇的表演,唱做並重,以做功見長。如小生可分窮生戲、風雅戲、花戲、箭袍戲、雌雄戲、(童生)戲、鬍子戲。在《陳州擂》、《玉麒麝》等劇中,翻撲跌打,一應俱全。小旦有悲、花、潑、癲、唱、武 等六類戲;花旦須兼演刀馬旦,有時還要反串武小生,如《哪

角色行當
甌劇在清光緒以前,只有“上四腳 ”(生、旦、淨、醜)和“下四腳”(外、貼、副、末)八個腳色;清光緒以後,隨著劇目發展的需要,行當越分越細,發展為三堂十六腳,即白臉堂:小生、正生、老外、武生、四白臉;旦堂:當學旦、正旦、花旦、老旦、三手旦、拜堂旦(小旦);花臉堂:大花、二花、四花、小花、武大花。

初時甌劇角色以生為主,稱為正生,扮演中、青年男子。外(老外),系“生外之生”,專扮演老年男子;末為“生之末”,扮演中、老年男子中的配角;小生原只扮演青年男子的配角,生行一般俊扮不塗花臉,故又稱“白面堂”,但也有少數開花臉的戲。生行早期尚有小外、小末等腳色,亦即後來的“四白臉”,是生中扮演次而又次角色者。清中葉以後,亂彈、皮簧勃興,描寫男女愛情婚姻的戲增多,小生由次要變為主要,正生成為老生的專稱。自此,生行基本上形成小生、老生、老外、副末四行當的格局。但仍無文武之分,要求演員文武不擋,做打皆精。生行的唱法,老生用“堂喉”(本嗓),講究嗓音渾奪取明亮,吐字清楚,噴口有力,有的則用“小堂喉”(高音區運用假嗓),有的腔句往往翻高八度演唱(如〔撥子〕翻高,稱為“撥子高唱”),聽來飄逸洪亮,別具一格。老外均用堂喉,講究嗓音蒼勁渾厚,以聲如洪鐘者為佳。副末亦同。小生原用“雌雄喉”(真假嗓並用,轉折明顯),演唱中能結合和諧者甚少,自有女小生後,真假嗓運用始自然優美。
花臉行:

旦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