墜劇
墜劇又稱稱墜子戲,是一種稀有的傳統戲曲劇種,因其以曲藝墜子書的曲調為基礎而發展形成,故得名,現全國僅有兩家專業墜劇團體,河北深澤縣深澤墜子戲劇團、安徽宿州市墜子戲劇團。
基本信息
- 俗稱:稱墜子戲
- 屬於:一種稀有的傳統戲曲劇種
- 基礎:曲藝墜子書的曲調
起源
墜劇因其以曲藝墜子的曲調為基礎而發展形成,故得名。據史料記載,墜子於1827年(清道光七年)誕生於安徽蕭縣一帶,曾在河南全省和安徽的潁、亳兩州以及河北等地傳唱,1906年至建國初逐漸演變成為一種戲劇形式,盛行於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河北中南部一帶。1987年後,由於受電影、電視、歌舞衝擊,墜劇發展舉步維艱,該劇種瀕臨滅絕。2008年,墜子戲作為傳統戲劇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現全國僅有兩家專業墜劇團體,河北深澤縣深澤墜子戲劇團、安徽宿州市墜子戲劇團,另三省民間尚有不少私人團體。 現狀
墜劇經歷數代藝人傳承,不但積累了豐富的藝術語彙,同時還保留了曲藝墜子的幽默、風趣,濃郁的鄉土氣息,長於抒情、敘事,語言通俗而又有文采的特點,成為獨具一格的戲曲劇種。其演出劇目,多是墜子書、大鼓書的書目改編或兄弟劇種移植。墜劇因其反映生活、易於流動的特點,深受豫東、豫北、河北、安徽等地民眾的喜愛。中國省區戲劇劃分 河北省 | ▪河北梆子 | ▪評劇 | ▪絲弦 | ▪保定老調 | ▪哈哈腔 | ▪河北亂彈 | ▪武安平調 | ▪武安落子 | ▪西調 | ▪隆堯秧歌 | ▪唐劇 | ▪深澤墜子 | ▪安國老調 | ▪上四調 | ▪保定皮影 | ▪賢寓調 | ▪碰板調 | ▪十不閒蓮花落 | ▪固義儺戲 | ▪海興南鑼 | ▪定州秧歌戲 | ▪蔚州梆子 | ▪高腔 | ▪唐山皮影 | ▪冀南皮影戲 | ▪張家口賽戲 | ▪臨漳西狄邱落子 | ▪南辛莊木偶戲 | ▪新穎調 | ▪橫歧調 | ▪東路二人台 | ▪詩賦弦 | ▪邢台弦子腔 | ▪邢台墜子戲 | ▪邢台淮調 | ▪邢台西調 | ▪肅寧武術戲 | ▪懷安軟秧歌 | ▪肥鄉羅戲 | | | | |
山東省 | ▪山東梆子 | ▪棗梆 | ▪萊蕪梆子 | ▪東路梆子 | ▪柳子戲 | ▪大弦子戲 | ▪羅子戲 | ▪呂劇 | ▪茂腔 | ▪柳腔 | ▪五音戲 | ▪柳琴戲 | ▪四平調 | ▪燈腔 | ▪東路肘鼓子 | ▪墜劇 | ▪漁鼓戲 | ▪八仙戲 | ▪藍關戲 | | | | |
安徽省 | ▪黃梅戲 | ▪青陽腔 | ▪沙河調 | ▪岳西高腔 | ▪目連戲 | ▪安徽儺戲 | ▪廬劇 | ▪安徽端公戲 | ▪泗洲戲 | ▪宿州墜子 | ▪含弓戲 | ▪蕪湖梨簧戲 | ▪文南詞 | ▪鳳陽花鼓戲 | ▪皖南花鼓戲 | ▪淮北花鼓戲 | ▪推劇 | ▪嗨字戲 | ▪洪山戲 | | | | |
江蘇省 | ▪崑曲 | ▪淮劇 | ▪揚劇 | ▪通劇 | ▪錫劇 | ▪蘇劇 | ▪淮海戲 | ▪丹劇 | ▪丁丁腔 | ▪海門山歌劇 | ▪淮紅劇 | ▪蘇州評彈 | | | | | | |
浙江省 | ▪越劇 | ▪婺劇 | ▪紹劇 | ▪新昌調腔 | ▪寧海平調 | ▪松陽高腔 | ▪永康醒感戲 | ▪溫州崑曲 | ▪金華崑腔戲 | ▪台州亂彈 | ▪諸暨亂彈 | ▪甌劇 | ▪和劇 | ▪杭劇 | ▪甬劇 | ▪湖劇 | ▪姚劇 | ▪睦劇 | | | | | |
江西省 | ▪贛劇 | ▪弋陽腔 | ▪盱河戲 | ▪東河戲 | ▪寧河戲 | ▪瑞河戲 | ▪宜黃戲 | ▪南昌採茶戲 | ▪贛南採茶戲 | ▪萍鄉採茶戲 | ▪萬載花燈戲 | ▪撫州採茶戲 | ▪吉安採茶戲 | ▪寧都採茶戲 | ▪贛東採茶戲 | ▪九江採茶戲 | ▪景德鎮採茶戲 | ▪高安採茶戲 | ▪武寧採茶戲 | | | | |
福建省 | ▪梨園戲 | ▪高甲戲 | ▪平講戲 | ▪閩劇 | ▪庶民戲 | ▪詞明戲 | ▪莆仙戲 | ▪詞明戲 | ▪大腔戲 | ▪閩西漢劇 | ▪北路戲 | ▪梅林戲 | ▪右詞南劍調 | ▪小腔戲 | ▪三角戲 | ▪閩西採茶戲 | ▪南詞戲 | ▪閩西山歌戲 | ▪薌劇 | ▪打城戲 | ▪竹馬戲 | ▪遊春戲 | ▪肩膀戲 | | | | | |
廣東省 | ▪粵劇 | ▪潮劇 | ▪白字戲 | ▪粵北採茶戲 | ▪樂昌花鼓戲 | ▪雷劇 | ▪粵西白戲 | ▪正字戲 | ▪廣東漢劇 | ▪西秦戲 | ▪花朝戲 | | | | | | | |
湖南省 | ▪湘劇 | ▪祁劇 | ▪常德漢劇 | ▪巴陵戲 | ▪湘昆 | ▪長沙花鼓戲 | ▪岳陽花鼓戲 | ▪常德花鼓戲 | ▪湘西花燈戲 | ▪湘西陽戲 | ▪衡陽花鼓戲 | ▪邵陽花鼓戲 | ▪零陵花鼓戲 | ▪師道戲 | ▪湘西苗戲 | ▪新晃侗族儺戲 | | | | | | | |
河南省 | ▪豫劇 | ▪河南越調 | ▪南陽梆子 | ▪大平調 | ▪懷梆 | ▪大弦戲 | ▪羅戲 | ▪羅卷戲 | ▪河南曲劇 | ▪河南道情 | ▪豫南花鼓戲 | ▪樂腔 | ▪五調腔 | ▪宛梆 | ▪二夾弦 | ▪河南墜子 | | | | | | | |
湖北省 | ▪漢劇 | ▪荊河戲 | ▪南劇 | ▪湖北越調 | ▪山二黃 | ▪湖北高腔 | ▪楚劇 | ▪東路花鼓戲 | ▪黃梅採茶戲 | ▪陽新採茶戲 | ▪遠安花鼓戲 | ▪荊州花鼓戲 | ▪梁山調 | ▪鄖陽花鼓戲 | ▪隨縣花鼓戲 | ▪文曲戲 | ▪鄂西柳子戲 | | | | | | |
雲南省 | ▪滇劇 | ▪雲南花燈戲 | ▪昆明曲劇 | ▪關索戲 | ▪傣劇 | ▪白劇 | ▪雲南壯劇 | | | | | | |
貴州省 | ▪儺戲 | ▪黔劇 | ▪貴州梆子 | ▪貴州花燈劇 | ▪貴州侗戲 | ▪布依戲 | ▪苗戲 | ▪安順地戲 | | | | | |
陝西省 | ▪秦腔 | ▪漢調二黃 | ▪合陽跳戲 | ▪線腔 | ▪眉戶戲 | ▪陝西碗碗腔 | ▪陝西老腔 | ▪陝南端公戲 | ▪陝西道情 | ▪弦板腔 | ▪陝南花鼓戲 | ▪安康弦子戲 | ▪漢調桄桄 | | | | | |
遼寧省 | ▪海城喇叭戲 | ▪遼南影調戲 | ▪阜新蒙古劇 | ▪彩扮蓮花落 | ▪二人轉 | | | |
山西省 | ▪晉劇 | ▪蒲劇 | ▪北路梆子 | ▪鑼鼓雜戲 | ▪耍孩兒 | ▪靈邱羅羅 | ▪上黨皮黃 | ▪上黨落子 | ▪永濟道情戲 | ▪洪洞道情 | ▪臨縣道情戲 | ▪晉北道情 | ▪襄武秧歌 | ▪壺關秧歌 | ▪沁源秧歌 | ▪祁太秧歌 | ▪繁峙秧歌 | ▪朔縣秧歌 | ▪孝義碗碗腔 | ▪曲沃碗碗腔 | ▪弦子腔 | ▪鳳台小戲 | ▪河曲二人台 | | | | | |
廣西壯族自治區 | ▪邕劇 | ▪桂劇 | ▪絲弦戲 | ▪師公戲 | ▪彩調 | ▪牛娘劇 | ▪桂南採茶戲 | ▪壯劇 | ▪苗戲 | ▪侗戲 | | | |
中國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