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來
戲曲劇種。1959年開始在冀東皮影戲音樂唱腔基礎上,結合戲曲表演藝術發展為戲曲,因源出河北省唐山一帶,故名唐劇。冀東皮影習慣上有“灤州影”或“樂亭影”之稱,歷史悠久,以唱見長,不僅在冀東地區家喻戶曉,而且在東北各地也頗為流行。解放戰爭時期,冀東解放區的文藝工作者,採用皮影唱腔創作演出了《曹大嫂得槍》等新秧歌劇。1949年以後,皮影調小合唱、小歌劇,在業餘文藝舞台上仍受到廣大民眾歡迎。1960年初,在唐山市戲曲學校開設了唐劇班。試排了《看家書》和《金魚記》。1962年,唐劇班改屬河北省戲曲學校,為唐劇科。1966年初,由第一期畢業生組成第一個專業演出團體,即唐山市實驗唐劇團。發展過程
唐劇的發展過程,大體可分為醞釀、形成、發展三個時期。從20世紀40年代晚期到20世紀50年代末,是唐劇的醞釀階段。由於皮影唱腔非常富於表現力,而且在冀東農村具有深厚的民眾基礎。解放戰爭期間,有些革命文藝團體,如冀東路南文工團、十二地委文工團等,為了配合解放戰爭,便開始把部分皮影調搬上舞台,用它來反映現實鬥爭生活,表現現代人物。建國後,在業餘文藝舞台上,皮影調被用在小歌劇、小演唱的情形,就更加普遍。
雖然這還不是唐劇,只是作為歌劇和歌曲的音樂素材被運用,但是,這卻給唐劇的產生奠定了基礎,為皮影唱腔全面舞台藝術化邁出了第一步。1959年至1963年,是皮影調衍變為唐劇的形成與完善時期。將皮影唱腔全面地搬上舞台,是在唐山市戲曲學校進行的。最初的實驗劇目是《看家書》(《五鋒會》的一折)和《金魚記》。取得初步成果後,繼而又通過《斷橋》、《敬德哭馬》、《香羅帕》等劇目進行實驗,並將這批實驗劇目拿到昌黎、灤縣、樂亭等縣去演出,獲得了民眾的熱烈歡迎。自此,唐劇誕生了。
“文化大革命”時期,唐劇被誣為“冀東反黨集團的御用工具”,強行撤銷。1970年,在民眾的強烈要求下,改名“影調劇”重上舞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和北京電視台相繼向全國播放該劇種唱腔錄音,從此在全國發生影響。在此期間,樂亭縣也成立了專業影調劇團,並先後創作演出了《渤海春潮》、《海上紅哨》等。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唐劇主要演職員蒙難者近半,使唐劇發展受到嚴重影響。1979年初,影調劇復名唐劇。
唱腔與行當
唐劇唱腔音域寬廣,從板式上,分為一板三眼的頭性板,一板一眼的二性板,有板無眼的三性板,無板無眼的散板。從調式結構上,基本以旦、生為界,分為兩大類。從表現功能上,分為五大腔:有長於表現委婉抒情、寫景
敘事的平調,長於表現喜悅、歡快的花調,長於表現深沉思慕的河東調,長於表現聲淚俱下、悲慟欲絕的悲調,以及長於表現激越之情的吟腔。另外還有因唱詞結構、字韻不同而得名的“三趕七”(三三、四四、五五、六六、七七)、“硬轍”(上平下仄)等。唐劇的伴奏,以四胡為主奏樂器,依照不同劇目的需要,配以相適應的民族樂器和西洋樂器,演奏起來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唐劇從20世紀60年代誕生以來,已上演了近60個傳統戲和現代戲,影響較大的有《斷橋》、《血滌鴛鴦劍》以及《紅雲崖》、《迎風飛燕》等。 配圖相關連線唐劇——一個全國只有一個劇團的劇種
唐劇繼承了冀東皮影的表演行當和唱腔、音樂。行當上分為“小”(旦)、“生”(小生)、“髯”(老生)、“大”(花臉)、“花生兒”(醜)。各行都有自己的基本唱腔,有男、女腔之別,女腔(老旦除外)有[平調]、[花調]、[吟腔](宮調式)、[悲調](商調式)、[河東調](以清角為宮徵調式);男腔亦有[平調]、[花調]、[悲調](皆為商調式)等。各種唱腔,都有[頭性板]、[二性板]、[三性板]和[散板]。唐劇曲牌有[柳青娘]、[喜贊]、[鬧元宵]、[喜眉梢]、[庭堂鏡]、[笑百年]等近百首。
樂器與劇目
唐劇的主奏樂器是銅筒四胡,筒長十五厘米,直徑六點六厘米,屬於中高音樂器。演奏時需戴金屬指套,音色優
美別致,長於抒情,但音量較小。其他樂器的配置,無固定成法,但以突出四胡為原則。唐劇的打擊樂器,與京劇基本相同,只是個別的鑼鼓點保留了皮影的傳統。40多年來,唐劇積累了60多個劇目,代表劇目有《斷橋》、《血滌鴛鴦劍》、《紅雲崖》、《迎風飛燕》、《鄉里鄉親》、《敬德哭馬》、《香羅帕》、《楊門女將》、《譚記兒》、《邵玉蘭救夫》、《趙盼兒》、《張四姐盜寶》、《峨岩夫》、《青鋒山》,還編排、移植了現代戲《紅雲崖》、《江姐》、《三代人》、《彩虹》等。
其中近年新編寫的《血滌鴛鴦劍》影響尤著,唐山市實驗劇團在北京演出該劇目時,曾博得首都觀眾及文藝界著名人士的讚譽。唐劇在發展過程中,也造就了一批優秀人才。其中較著名的演員有在地震時遇難身亡的鄭洪榮、王德有、張素菊、許志紅和健在的彭秀蘭、蘇桂英、李洪祥、曹旭良、鄒亞力等。
藝術特色
唐劇是20世紀60年代初誕生在唐山市的新劇種,它的音樂唱腔源於唐山皮影,表演藝術繼承了我國戲曲的優秀傳統並吸收借鑑了唐山民間舞蹈藝術,是我國戲曲藝壇的獨一無二的新劇種,也是我國戲曲革新的重要收穫。雖說
評劇、皮影和樂亭大鼓都起源於我市,但並不是我市獨占鰲頭的戲曲品種,皮影在山西、陝西、湖南等省都有很長的歷史;樂亭大鼓在京津曲藝界一直後繼有人;至於評劇在京津及瀋陽、石家莊的劇團已達到很高的水準。而唐劇是我市的一枝獨秀,她的興衰成敗直接關係到這個劇種的命運。唐劇進一步豐富、張揚了皮影的優長,皮影的板腔調,如“平調”、“花調”、“悲調”、“吟腔”和“三趕七”等,都得到了豐富和發展。較之皮影更凸現了立體美及親和力。這都符合民眾的審美情趣,更受民眾的喜愛。唐劇的每次演出看,場場爆滿,觀眾掌聲不斷。這就是唐劇生命力的所在。扶植好唐劇不僅是滿足了民眾的欣賞要求和願望,更為國家的戲曲繁榮立下了汗馬功勞。
唐劇自誕生以來,創作、改編和移植了《血滌鴛鴦劍》、《紅雲崖》、《迎風飛燕》、《人影》等幾十個劇目,積累了豐富的表演經驗,獲得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和文化部“文華獎”。幾十年來還造就了一批卓有成就的演員隊伍。他們在唱念作打等藝術功力方面,都達到了相當的水準。積極扶植唐劇,既能使唐劇的劇目更為完善,還能使演員的演藝精益求精,形成藝術流派,打造獨有的戲曲品牌,成為我國藝壇上的一支奇葩。
中國戲曲2
中國戲劇的產生已有800年了,它現在已經發展到300多個劇種,劇目更是難以數計。世界上把它和印度梵劇、希臘悲喜劇並稱為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中國地方戲曲形式多樣,品類繁多,為中國戲曲的發展貢獻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
中國戲劇
時代 | 類別 |
原始戲劇 | 儺戲 巫戲 |
漢代 | 百戲 |
魏晉南北朝 | 代面 踏搖娘 缽頭 參軍戲 樊噲排君難 |
唐代 | 目蓮戲 |
宋朝 | 雜劇 川雜劇 永嘉雜劇 參軍戲 北方散樂 |
金朝 | 院本 北曲雜劇 雜劇 |
遼元 | 南戲 雜劇 |
明清 | 傳奇 |
現代 | 京劇(平劇);北京曲劇;;河北梆子;評劇;絲弦;唐劇;豫劇(河南梆子);越調;四平調;大平調;二夾弦;道情;柳琴調;羅卷戲(鄧州);宛邦腔(南陽);淮邦腔;墜劇;呂劇;鈍腔;晉劇(山西梆子);蒲劇(蒲州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黨梆子;秦腔(陝西梆子);銅川梆子;眉戶劇;隴劇;龍江戲;吉劇;遼劇;漢劇;徽劇;黃梅戲;鳳陽花鼓;廬劇;滬劇;崑劇(崑曲);揚劇(揚州);淮劇;錫劇(無錫);越劇;婺劇;紹劇; 蓮花落;湘劇;花鼓戲;贛劇;採茶戲;川劇;諧劇;儺戲;粵劇;潮劇;正字戲;白字戲;西秦戲;桂劇;彩調劇;高甲戲;薌劇(歌仔戲);皮影戲;傀儡戲;花燈戲;閩劇;庶民戲;歌仔戲;梨園戲;亂彈戲;採茶戲;布袋戲;北管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