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藝術特點
大腔戲粗獷古樸,唱腔結構為曲牌連套式,起伏大,音高亢,唱時大小嗓結合,"字多腔少,一洲百盡"。唱詞多為長短句格式,屬中洲音韻。鑼鼓是大腔戲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戲班一般由15人組成。舞台陳設很簡單,僅有一桌二椅,化裝用色也只有紅、黑、白三種。服飾則根據不同角色,

梅林戲的唱腔與江西贛劇、浙江的婺劇有淵源關係,但始終未改變泰寧地方語言和民間小調的特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韻味。其唱腔以皮簧、撥子、吹腔為主,尚有南詞北調、弦索、徽州詞、浙江調、四平調、青板、小調等;樂器分文樂、武樂。文樂包括京胡、二胡、三弦、月琴、琵琶、揚琴、嗩吶、竹笛等,武樂包括大鼓、大平鼓、京鑼、小鑼、大小鈸等。
梅林戲的表演亦有獨特的風格,古樸、粗獷。腳色行當比較齊全,有"五門十七行頭","十七行頭"即正生、副生、小生、老生、娃娃生、頭梁旦、二梁旦、三梁旦、花旦、金榜旦、茶盤旦、彩旦、老旦、大花、二花、三花、四花。其表演風格古樸粗獷,具有嚴格的程式,唱、做、念、打都具有鮮明的個性,服裝和化裝比較樸素。表演中有類似古時"娛神"和提線木偶的科介動作,還有"耍撩牙"、"葉火變裙"、"變臉"、"耍叉"、"挺殭屍"、"下高台"等眾多的傳統特技。
代表劇目

藝術保護
泰寧的梅林戲是中原文化與閩越古文化結合的藝術標本,

泰寧採取措施保護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梅林戲:
組建梅林戲研究隊伍,開展對老藝人嫡傳技藝的搶救工作,對梅林戲藝術價值進行調查研究,聘請戲劇名家指導,出版研究論著。
將梅林戲基礎知識編撰成教育讀本,進入國小課外課程,加強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認識。
結合當地旅遊特色,編排反映泰寧人文歷史、地理民俗、禮儀宗教等地域特色的大型戲,打造藝術精品。
採取劇團入股或招商引資等方式,成立旅遊文化服務公司,實現梅林戲產業化發展。
人才培養
對梅林戲老演員黎秀珍來說,梅林戲是他的“命根子”。從13歲入行,到現在年近花甲,近五十年的舞台生涯,梅林情緣已經融入了他的血脈。他在注重藝德的同時,更注重對年輕演員的培養。

通過培訓,劇團的演藝人才成長了起來,到目前為止,梅林戲劇團出現了錢學蓮、馮有才、肖文龍、魏緒蘭等五位國家級演員。錢學蓮是現任團長,專攻花旦、刀馬旦,不僅扮相好,表演細膩到位,而且唱腔高亢,富有穿透力,完全繼承了梅林戲粗獷剛健的風格,曾在首屆“國際小戲藝術節”上獲演員獎。馮有才是現任副團長,專攻花臉,扮相詼諧幽

2002年,劇團首次從河北吳橋招收了一批共9名國小員。這批小演員在吳橋都已學藝3年以上,基本功紮實。劇團除了課餘時間安排戲劇表演、訓練外,還將他們安置到城區中國小就讀,為他們配備了一名藝校畢業的中專生負責文化輔導和飲食起居。這批小演員的加入,為梅林戲今後的發展進行了有效的人才儲備。
市場開拓

在戲裡找,就是從表演藝術中找出梅林戲與市場需求之間的差距。為此梅林戲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在舞台語言方面,梅林戲除保留幾齣傳統的經典曲目外,一改土官話為國語,這樣不僅掃除了語言障礙,更增加了觀眾群,拓寬了流傳地域;在表演方法上,一改古裝戲拖泥帶水的表演方式,大膽地借鑑和吸收了歌舞、話劇、小品等表演手法;在劇本創作上,根據不同時期和要求,與時俱進打造精品劇目,如為做好廉政宣傳,編排了《挽救》;為宣傳抗洪救災,編排了《車站十分鐘》;為服務旅遊,編排了《上清溪》、《三壽星賀太平年》;為宣傳黨員先進性教育,編排了《張仁和》等等。這些劇目,雅俗共賞,不僅吸引了老年觀眾,也贏得了年輕人的市場。
在戲外找,就是到各地去找演出市場。當《貶官記》一炮打紅後,

泰寧是著名的旅遊縣,梅林戲劇團以此為契機,在縣裡的扶持下,籌建了金湖風情演藝館,精心編排了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劇目,如《梅林謠》、《看大戲》等民俗表演,適應各個層面的觀眾。劇團的演出不僅豐富了泰寧縣的旅遊文化,而且藉助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把梅林戲帶到全國各地,實現梅林戲發散性的傳播與發展。
獲得榮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