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邕
yōng
古同“雍”,和睦,和諧。
古同“壅”,堵塞。
〔邕江〕水名,在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
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的別稱。
筆畫數:10;
部首:邑;
筆順編號:5552515215
詳細解釋
邕
yōng
【名】
(會意。從川,從邑。水流(川)圍困城邑。本義:四方被水環繞的都邑)
同本義〖citysurroundedbywaters〗
古地名,即邕州〖Yongprefecture〗,在廣西南部,約相當於今南寧市及邕寧、武鳴、隆安…等縣地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的簡稱〖Nanning〗
邕
yōng
【形】
通“雍”。和睦〖harmonious〗
上元甲子,肅邕永享。——《漢書》
君臣邕穆。——《晉書·樂志下》
將何以光贊時邕。——《宋書·禮志》
又如:邕邕(和樂的樣子);邕穆(和諧的樣子);邕睦(和睦,和洽);邕熙(和睦興盛);邕文(雍容大雅的文章)
邕劇
yōngjù
〖Guongxiopera〗在廣西粵語區盛行的一種地方戲
概述
![邕劇](/img/e/925/nBnauM3X0cTO2cDO0QzM2EzMxITMyYTN5cTMwADMwAzMxAzL0MzLyc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邕劇是南寧地方戲之一,源於清朝。邕劇的表演,武戲重做工和說白,文戲則注重內心活動的表現,深受民眾的喜愛。
邕劇起源至今將近200年,是南寧獨有的劇種,根據南寧的簡稱“邕”和“老戲”,用邕州官話演唱而定名。據不完全統計,邕劇的劇目原來很豐富,約有五六百個大小戲。不幸的是,在遭受“文革”的衝擊後,邕劇日漸衰微,甚至瀕臨消亡。
早在清朝末期,邕劇已在桂中、桂南地區流傳開來,甚至在越南等東南亞國家也受到極大的歡迎。現在還有這么一個流傳於邕劇票友中的傳說:一位青年藝人隨戲班去越南演出,邂逅了一位越南女子,兩人很快墜入愛河。當戲班結束在越南的演出時,兩人只得惜別。誰曾料到幾十年後,一位越南海軍艦長帶著一張相片到南寧尋找自己的親生父親,相片中的那位男子就是當年戲班的那位青年藝人。
![邕劇](/img/e/498/nBnauM3X1EjNxgTM0QjN2EzMxITMyYTN5cTMwADMwAzMxAzL0YzL0c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民國初期,由於人們有了更多的看戲需求,邕劇戲班紛紛開設,其中最著名的屬陸榮廷資助組建的軍民樂班。年過80的老藝人曾寧還記得陸榮廷和戲班那段特別的因緣。陸榮廷年輕的時候,流浪在南寧龍州等地,因為犯事被清兵追捕。逃難中,陸榮廷巧妙地逃到拐腳桂(劉玉堂)的戲班裡頭,拐腳桂心存善良,把他藏在戲服的箱子裡,陸榮廷因此逃過一難。後來,昔日的恩人拐腳桂窮苦不堪,而陸榮廷已當上廣西的督軍。拐腳桂為求生存,求見陸榮廷,陸榮廷親自出門迎接這位衣服破爛不堪的邕劇藝人,以好酒好菜招待,並撥款15000多銀元,成立軍民樂班,讓拐腳桂在戲班裡頭唱戲。據曾寧回憶,軍民樂班成了當時廣西第一號南寧本地戲班。軍民樂班常在南寧、龍州和左江一帶為官兵百姓們演出,頗得大家的喜愛。
![邕劇](/img/e/33b/nBnauM3X3ITM5kzN1QjN2EzMxITMyYTN5cTMwADMwAzMxAzL0YzL4Y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1949年,全國解放,這為文化藝術的發展開創了新天地,南寧市邕劇團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下成立的。1951年元月,南寧市有關部門把街頭藝人組織起來,成立了邕劇團,洪高明任團長,並修建邕劇院(現南寧影劇院)作為劇團固定的練功和表演場所。如果說以前的“本地班”、“南寧班”是雜牌軍的話,那么此時的邕劇團就是正規軍了
藝術特色
![邕劇](/img/3/6d2/nBnauM3XwYTN1AjM5gDN2EzMxITMyYTN5cTMwADMwAzMxAzL4QzLxU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第一,李名揚的“變臉”。第三任團長李名揚有自己的“鎮山之寶”。在邕劇《李槐賣箭》中,他扮演的角色李槐遭到公孫贊戲弄,怒髮衝冠,臉色瞬間突變:由青變紅,再由紅泛青,紅時紅得透頂,青要青得嚇人。李名揚的變臉不像川劇那樣藉助臉譜表現,而是運用氣功,這可是實打實的真功夫。
第二,“耍獠牙”,這是老藝人蔣明甫的絕技。獠牙乃取大野豬或老母豬的犬牙製作而成,長二寸余。扮演花臉的蔣明甫為了在戲中更好地表現人物的兇狠,需要在嘴裡含上四根長長的獠牙。為了不讓獠牙掉出來,得事先在獠牙里灌滿鉛,以使獠牙的重量集中在後部。不需要時,把四根獠牙全部收入嘴中,需要時依靠舌尖和牙關節等部位的攪動,將四根獠牙推出做各種姿態,或收或吐、或牙尖相交、或兩牙相擊,把花臉的兇狠表現得淋漓盡致。
![邕劇](/img/9/943/nBnauM3XwMjM1kzN0kDN2EzMxITMyYTN5cTMwADMwAzMxAzL5QzL4g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諸如此類的武功絕技令無數觀眾如痴如醉,嘆為觀止,這也正是邕劇最吸引人的地方。可惜絕技多是不輕易相傳的,即使師父願傳,要修煉成功亦非朝夕之功,所以到今天許多絕技已經失傳,後人只能在老藝人的描述中去想像當年的神奇了。
老演員見證邕劇興衰
![邕劇](/img/c/4cf/nBnauM3XzETOykTOwUDN2EzMxITMyYTN5cTMwADMwAzMxAzL1QzL3c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春草闖堂》](/img/b/141/nBnauM3X2MjM4IjN2UzNyAzM0MTM4EzM4gTO0IjMwAzMxAzL1czLyE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邕劇](/img/b/340/nBnauM3XyUTO3kzN4QDN2EzMxITMyYTN5cTMwADMwAzMxAzL0QzLwg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許多地方戲曲都在“文革”後死而復生了,包括南寧的粵劇。可為什麼作為南寧傳統文化的代表,邕劇卻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呢?廣西戲劇家協會副主席麻先德認為,沒有得到主管部門重視是主要的原因之一。老藝人曾寧、馮杏元、洪淇等的看法亦與其不謀而合,同時,他們還提出了其它一些看法:劇團解散後,人才的培養出現了斷層;有關方面沒有給予足夠的扶持,缺乏經費;原來的邕劇院已另作他用,沒有了表演場所,這些都是導致邕劇日漸衰微的原因。可邕劇本身是否也存在問題呢?老藝人們認為,缺乏文化人和知識分子的參與,長期處於低品位運作,沒有創作出優秀的劇本,這可能是邕劇日漸衰微的主要原因。
邕劇現狀
搶救挖掘這一瀕臨消失地方劇種的是現任南寧粵劇團團長的馮杏元。4月26日,在演出現場,利用演出間隙,他與記者聊了起來。他說,邕劇的武功特技是一絕,武打沉穩勇敢,真刀真槍在舞台上對接,沒有過硬的武功底子,是表演不了的。而當時最為吸引觀眾的絕招就有運用氣功使臉色突變,而不是像川劇那樣藉助臉譜表現。在《單刀赴會》中,飾關公的演員一開始是白臉出場,在魯肅提及歸還荊州一事時,演員要從丹田發氣,運用內功,抖動身子使臉色漸漸由白變紅,並要邊抖邊紅,邊紅邊抖,突出他氣怒之極的神態,襯托出其忠勇和義薄雲天的性格。
所獲獎勵
2005年,新編邕劇《開泰新聲》在第二屆國際小戲藝術節上一舉摘得“劇目金獎”和“稀有劇種保護獎”,《新編劉三姐》等還獲得了優秀導演獎、表演獎和優秀編劇獎。
圖片欣賞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