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花朝戲是紫金山區土生土長的民間戲曲,以客家方言進行演唱。其鮮明特點是民間音樂語言和民間文學語言的有
![花朝戲](/img/9/3ab/nBnauM3X1YDMzMDN4YzM2AzMxITMwYDNyATMwADMwAzMxAzL2MzL2g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花朝戲表演程式源於勞動生產,從生活中提煉出上山、下坡、涉水、過橋、碾米、推磨、紡棉、織麻、採花、摘果、挑擔、洗衣等一整套優美輕快的、富有生活氣息的表演程式。其表演手法以及台步、身段都區別於其他劇種。如比較固定的礱心腳、丁點步、穿心手和扇花、滾巾、圓手、採花、轉步等都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動作純樸、粗獷。
花朝戲與花鼓戲、山歌劇、採茶戲均屬姐妹劇種,同是以演出民間小戲見長。儘管表演和音樂唱腔各有特色,但演出劇目常有交流,互相借鑑。花鼓戲《打銅鑼》 、 《補鍋》 ,採茶戲《小保管上任》等劇目被移植為花朝戲,用花朝音樂和技巧來表現,亦收到很好的效果。
花朝戲臉譜也有特色。根據客家人的穿戴和風俗習慣,在化裝上別有一格,如旦行臉譜一般為線眉鳳眼,膚色頗深潤,頭戴花帕或涼帽;醜行臉譜雖然多種多樣,但大多為白鼻樑加個“半”字,頭戴寬大的加篤帽;腰系長圍巾。
詳細介紹
![花朝戲](/img/f/3b7/nBnauM3XxADN1YDN5YzM2AzMxITMwYDNyATMwADMwAzMxAzL2MzL4Q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新中國成立後,作為專業表演團體,紫金縣花朝戲劇團整理演出了一些傳統劇目,創作演出了《蘇丹》 、 《紫雲英》 、 《紅石嶺》等現代戲,移植改編了《劉三姐》 、
![花朝戲](/img/d/27a/nBnauM3X1EjNxQjM3YzM2AzMxITMwYDNyATMwADMwAzMxAzL2MzLzE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花朝戲的傳統劇目題材多取自民間傳說,大都宣揚懲惡揚善、忠貞愛國、婚姻自由等積極主題。客家人所崇尚的儒家思想及耕讀傳家、崇文重教等人文觀念在花朝戲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因此,花朝戲在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方面都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目前,雖然花朝戲專業劇團按期下鄉演出,同時還在本地重大的節日慶典及一些民間活動中演出,但是,花朝戲的演出目前已不常見到,觀眾日漸減少,問題比較突出。
藝術特色
![花朝戲](/img/8/d3f/nBnauM3XzEzN5IzMxczM2AzMxITMwYDNyATMwADMwAzMxAzL3MzL4E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花朝戲的草根性充分體現在表演形式和內容上。據考證,花朝戲表演形式源於勞動生產,從生活中提煉出上山、下坡、涉水、過橋、碾米、推磨、紡棉、織麻、採花、摘果、挑擔、洗衣等一整套優美輕快的、富有生活氣息的表演形式。在表演內容方面,其題材來自於民間,表現的是勞動人民的生活、情感、疾苦和追求,與社會現實生活非常密切。客家人族群中崇尚的勤儉為本、耕讀至上、妻賢子孝、戒淫戒賭等倫理道德取向得以充分體現。常見的人物有村夫、農婦、長工、財主、潑皮等,儘是些社會下層人物,戲班中常有"官高不過七品"之說。
![花朝戲](/img/9/eab/nBnauM3X0QzM4MjM3YDNxUDM5ITM4EDOxYDMxADMwAzMxAzL2QzL0U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唱腔形式
花朝戲音樂唱腔由“廟堂音樂”、民間小調兩大類組成,屬多段聯曲體形式。頭出朝(神朝形式)部分的結構是
![花朝戲](/img/2/c0f/nBnauM3XzMDN3gTMzczM2AzMxITMwYDNyATMwADMwAzMxAzL3MzL3c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演唱時,原來男人用平喉,旦角用假嗓,現在男女均用平喉,尾句常有幫腔。
“廟堂音樂”主要為“神廟”祭祀所用。後期,藝人們編選民間故事演唱時,由於“廟堂音樂”比較憂傷、低沉,不宜表現歡樂、明快的性格,故吸收了大量民歌和絲弦小調,統稱“花朝音樂”。
調式——多屬五聲音階。如徽調(5調)、宮調(1調)、商調(2調)、羽調(6調)、角調(3調,此調少用)。
調性——有大小調之分。主要是小調式,如“5”調。
曲式——多為四一段體,有的僅上下句為一小樂段,或重複前樂句,加點變化成為小三段體。
特點——抒情、輕快、通俗、流暢,易於敘事說唱。也有表現悲傷、愛戀和諧的唱腔。
傳統的花朝音樂多以吹打樂見長,即鑼鼓加嗩吶。高潮時,往往用“雙大笛”、“雙小笛”(“笛”指嗩吶)再加清鼓、堂鼓、大小鑼、小鈸、凸鑼、單打、魚鼓等一齊配奏,成為花朝音樂的特色,但仍是鏇律單調,板式貧乏。
新中國成立後,根據傳統聲腔和戲劇內容需要,進行了一系列改革。設計了“曲調聯綴”的音樂,以人物基調為音樂基礎,有機地糅合進幾個調式(弦法相近的調),打破了原來呆板的“豆腐塊”形式;也設計了由“散板”、“慢板”、“原板”、“快板”等板式組成的有層次的成套唱腔,突破了原來以板填詞的處理方法,使唱腔出新,為人物性格和戲劇衝突服務。
歷史發展
抗日戰爭前夕,花朝戲只有“生”、“旦”、“醜”三個角色,俗稱“三角戲”。抗日戰爭勝利後,粵劇上江
![花朝戲](/img/6/64d/nBnauM3XzczMyIDO1czM2AzMxITMwYDNyATMwADMwAzMxAzL3MzL4c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新中國成立以後,對花朝藝術進行了探索、研究和改革。在音樂唱腔方面,從戲劇需要出發,一改過去“豆腐塊”狀況,在“曲調聯綴”方面進行了大膽的革新嘗試,同時又輔以板式變化。既保留了傳統和風格,又克服了鏇律單調、板式貧乏的狀況。表演方面,分別進行了探索和嘗試,在發展傳統表演手法的基礎上吸收了採茶戲的“馬步”、“碎步”及“採茶”、“圓手”、“扇花”、“巾花”、等動作,使花朝戲的表演藝術更為豐富。
花朝戲的傳統劇目題材多取自民間傳說,大都宣揚懲惡揚善、忠貞愛國、婚姻自由等積極主題。客家人所崇尚的儒家思想及耕讀傳家、崇文重教等人文觀念在花朝戲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因此,花朝戲在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方面都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目前,雖然花朝戲專業劇團按期下鄉演出,同時還在本地重大的節日慶典及一些民間活動中演出,但是,花朝戲的演出目前已不常見到,觀眾日漸減少,問題比較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