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卷戲

羅卷戲

羅卷戲俗稱喇叭戲,是由“羅戲”和“卷戲”這兩個中州大地的古老劇種融合而成的。羅戲和卷戲能融為一體的原因之一,是其唱調多同是宮調式,間或有徵調式,音域在中音3到高音1之間。其唱腔粗獷豪爽、奔放高昂,具有典型的北方戲曲音樂風格。羅卷戲的傳統劇目有三、四百出,多以反映歷史故事的“袍帶戲”居多,也有少量的以民間生活故事為內容的小戲。隨著羅卷戲走向衰落,大部分劇目已經失傳,唱腔音樂曲牌也隨之失傳。

傳說故事

初天下並沒有“戲”這種藝術形式。有一天,李世民夢中在天界看了天戲,被迷住了,醒來後,他把夢中的情景講給左丞相唐之遠,唐之遠據此編了戲本。李世民傳旨選天下聰明伶俐的子弟照戲文排練,在皇宮內演出後,看得內眷們眉開眼笑,於是李世民就叫這戲為"樂眷戲",後來傳訛了,傳成“羅卷”戲。
羅卷戲羅卷戲

流行程度

羅卷戲是羅卷戲的流而不是源。據《鄧州市志》記載,清雍正年間,羅卷戲傳入鄧州,民國十八到民國三十二年間,鄧州羅卷戲班到豫東、豫北演出,曾唱紅整箇中原大地,所到之處,萬人空巷。民間曾傳:“羅卷戲到村里,女人不燒湯,男人不下地。”

歷史淵源

有關專家認為,羅卷戲是百戲之祖。鑼戲源於“儺”或“儺戲”,是由舊時迎神賽會、驅逐疫鬼或舉行酬神還願儀式演變而來的古老戲曲劇種;據《中國戲曲曲藝辭典》載,“羅戲流行於河南,歷史悠久”;據傳,羅戲創始於1300多年前的唐太宗時期,是皇帝和文武百官為了取樂而模仿天宮的仙樂編出來的宮廷戲,因此,羅戲也叫“樂戲”。
卷戲是源於駐馬店汝南縣的廟中老道士所演唱的經文,因為經文是一卷一卷的,所以叫“卷戲”。劇傳都是講“二十四孝”的傳統故事、廟裡牆壁上畫的“顯功”故事、佛教和尚們念的經文,還有“儺”戲中斬鬼驅邪的情節,以此教化善男信女們棄惡揚善,如《鍘美案》、《南陽關》、《李子精臨凡》、《朱洪武弔孝》、《龍抓熊氏女》、《劉金定下南唐》、《花打朝》、《四聖歸天》等。

藝術特色

羅卷戲的行當很有特色,首先是生、旦、淨、醜行當俱全。各行當表演從不同角度把武術、雜技、獅舞、竹馬、高蹺、旱船等民間藝術吸收到劇種里來。武打戲粗獷、奔放、真實,用的全是真刀真槍,開打時不但 “噹噹” 有聲,而且火花飛射,具有獨特風格。
羅卷戲唱腔一般比較深奧,講究音韻,詞格為七、十字句,以婉轉清新、優雅抒情見長。羅卷戲的唱詞有個很獨特的地方,即每一大段唱詞由一迭一迭的三長一短句組成,類似於我國古典詩詞的詞牌,一直沿傳至今毫不改變,並且其傳統劇目中的唱詞都很文雅,專家稱這很可能是該劇種鼎盛時文人墨客加盟形成的,絕不類同於其它傳統地方戲的順口溜唱詞,很有古老劇種崑劇、京戲的味道,卻又固守著詞牌似的唱法。

伴奏樂器

羅卷戲的音樂自成風格,主要伴奏樂器有篳篥、大笛、嗩吶、悶子等。演武打戲時,還加有3尺多長的喇叭、羊角號。羅卷戲的打擊樂器有鼓板、大鑼、大鑔、小鑔、小鑼、堂鼓、大鼓、梆子等,隨著音樂的發展,不斷加進了弓弦樂器,如二胡、板胡、曲胡及大、小提琴等,
為其它劇種所少見。凡兩軍廝殺等場面,所有吹奏樂器、打擊樂器一齊奏鳴,大有雷電交加,金戈鐵馬的壯觀氣勢。

河南非遺目錄

河南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發源地,擁有郟縣大銅器、麒麟舞、四平調、河洛大鼓等多個非物質文化遺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