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
1.[comicopera]∶喜劇的別稱,詼諧戲謔。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第十七篇:“吳承恩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性敏多慧,博極羣書,復善諧劇。”
2.[comicoperapopularinSichuan]∶一種介於曲藝與戲劇之間的藝術樣式。流行於四川。演出時只有一名演員出場﹐扮演規定人物﹐通過演員與實際不存在的對象進行"對話"和交流﹐使觀眾明確角色的規定情境和假設在場的其他人物﹐以表達一定的故事情節。因運用幽默﹑風趣見長的四川方言﹐寓莊於諧﹐故名諧劇。
【注音】
【釋義】
1.詼諧戲謔。2.一種介於曲藝與戲劇之間的藝術樣式。流行於四川。演出時只有一名演員出場﹐扮演規定人物﹐通過演員與實際不存在的對象進行"對話"和交流﹐使觀眾明確角色的規定情境和假設在場的其他人物﹐以表達一定的故事情節。因運用幽默﹑風趣見長的四川方言﹐寓莊於諧﹐故名諧劇。
四川諧劇
一種喜劇性的表演藝術。一名演員在台上扮演固定的角色,通過與虛擬的人物對話,向觀眾敘述一個故事。融合了話劇的寫實、戲曲的寫意和曲藝的虛擬,運用幽默風趣的重慶方言,寓莊於諧,故名“諧劇”。流行於重慶大部分地區及川、貴州部分地區。諧劇創始人王永梭1939年冬在合江縣慶祝新軍的遊藝晚會上自編自演第一個諧劇《賣膏藥》。1943年他將這一新曲正式定名為“諧劇”。此後,王永梭又陸續創作演出《扒手》、《黃巡官》、《趕汽車》、《開會》、《喝酒》等20餘個諧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王永梭又創作演出《在火車上》、《打百分》、《結婚》、《自來水龍頭》等新劇目。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諧劇藝術得到極大的普及和發展,湧現出沈伐、塗太中等一批頗有成就的諧劇演員。創作演出《這孩子像誰》、《霉不醒》、《我表個態》、《零點七》、《聽診器》等一批新劇目。四川人民出版社在1985年出版了《王永梭諧劇選》。1989年四川省舉辦了諧劇比賽,各省區方言諧劇紛紛登台獻藝。[1]
中國戲劇
時代 | 類別 |
原始戲劇 | 儺戲 巫戲 |
漢代 | 百戲 |
魏晉南北朝 | 代面 踏搖娘 缽頭 參軍戲 樊噲排君難 |
唐代 | 目蓮戲 |
宋朝 | 雜劇 川雜劇 永嘉雜劇 參軍戲 北方散樂 |
金朝 | 院本 北曲雜劇 雜劇 |
遼元 | 南戲 雜劇 |
明清 | 傳奇 |
現代 | 京劇(平劇);北京曲劇;;河北梆子;評劇;絲弦;唐劇;豫劇(河南梆子);越調;四平調;大平調;二夾弦;道情;柳琴調;羅卷戲(鄧州);宛邦腔(南陽);淮邦腔;墜劇;呂劇;鈍腔;晉劇(山西梆子);蒲劇(蒲州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黨梆子;秦腔(陝西梆子);銅川梆子;眉戶劇;隴劇;龍江戲;吉劇;遼劇;漢劇;徽劇;黃梅戲;鳳陽花鼓;廬劇;滬劇;崑劇(崑曲);揚劇(揚州);淮劇;錫劇(無錫);越劇;婺劇;紹劇; 蓮花落;湘劇;花鼓戲;贛劇;採茶戲;川劇;諧劇;儺戲;粵劇;潮劇;正字戲;白字戲;西秦戲;桂劇;彩調劇;高甲戲;薌劇(歌仔戲);皮影戲;傀儡戲;花燈戲;閩劇;庶民戲;歌仔戲;梨園戲;亂彈戲;採茶戲;布袋戲;北管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