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戲蟾是民間故事,來源於道家的典故:劉海少年時上山打柴,看見路旁一隻

劉海戲蟾的故事
南海龍王有個女兒叫巧姑趁龍王外出的機會,變作一隻金色的蟾蜍,躍出了桃花溪中的白龍潭。就在小金蟾遊興正濃之際,突然一條兇惡的大蟒向她撲來。被正在桃花峰下砍柴的劉海相救。金蟾懷著真誠的感恩之情,贈送一顆龍珠給劉海,然後戀戀不捨回龍宮。
巧姑深深地愛上了劉海。有一天她思念劉海心切,又偷偷地出了龍宮

劉海見是小金蟾在危急中救了他的命,十分感激。又見那牽動金錢的絲線也隨著金蟾上了岸,他於是愛撫地捧起金蟾,向她道謝說:“小金蟾哪小金蟾:你要是一位姑娘該多么好,我們可以結為夫妻”說罷,他輕輕地把那牽金錢的絲線系在金蟾的頸項上,牽著她在溪邊玩了起來。 劉海牽著金蟾在前面走,金蟾在他的身後輕快地跳躍著。忽然間劉海覺得手中的絲線一下沉重了起來, 回頭一著,大吃一驚,原來那金贍變成了一位漂亮的姑娘,跟在身後朝他微笑。 劉海忙向那姑娘說:“你是什麼人,怎么我牽的小金蟾不見了呢?”,“我就是那小金贍,你不是說要同我白頭偕老永不分離嗎?”,那姑娘羞澀地回答劉海說:“從此以後, 晴天有我給你燒飯,下雨有我你補為衣衫,好嗎?”,劉海聽罷,想起了小金蟾贈他龍珠的事,明白了這姑娘的來歷,真是喜出望外,連忙說,“好、好”!於是,兩個人收拾起柴刀、牽著牛扛起松樹,高高興興地回了湯口村。
關於劉海
劉海與八仙一樣,也是喜劇色彩很濃的神仙。明朝《列仙全傳》中,劉海為八仙之一,到了《八仙出處東遊記傳》中,劉海的位置才被張果老頂替。但在所謂下八仙中,還有劉海的名字。
劉海,五代時人,仕燕王為相。後學道成仙,傳說中是個仙童,前額垂著整齊的短髮,騎在金蟾上,手裡舞著一串錢,是傳統文化中的“福神”;金蟾為仙宮靈物,古人以為得之可致富。劉海戲金蟾,步步釣金錢,表示財源廣進,大富大貴之意,過去人們常將劉海戲蟾剪紙、繪畫請回家中,求財祈福。
劉海,歷史上實有其人。原為五代時人,本名劉操,字昭

三足蟾概述
三足蟾,是被神化了的蟾。蟾,即蟾蜍,又名癩蛤蟆、疥蛤蟆,兩棲動物,體灰褐色,皮膚表面有疙瘩,善於捕食昆蟲和小壁虎等,對農作物有益,其耳後腺及皮膚的分泌物可製成蟾酥入藥。蟾本來有四足,三足蟾並不存在(當然現在有人會說有新聞報導抓到過受到輻射影響變異了的有三足蟾)。
古時人們相信蟾能辟五兵,鎮凶邪,助長生,是主富貴的吉祥之物。金蟾則有其特殊的形態,其為三足蟾。雖然其滿身的錢味,但並不覺得俗氣。碩大的嘴,暴突的大眼,滿身的蟾鈕,以及喜氣洋洋的神氣,平添了一縷情趣,亦寓意財源興盛,生活幸福美好。
它之所以被廣泛流傳,是源自劉海戲蟾的民間傳說。

傳說在康熙年間,蘇州有一個大商人叫貝宏文,是個樂善好施的大善人。有個叫阿保的小伙子找上門來做傭人,貝宏文便收留了他。這阿保一天到晚忙個不停,幹活特別賣力。他幹活不要工錢,而且還常常不吃飯,有時一連幾天不吃飯也不喊餓。貝家的人都感到很奇怪。更令人吃驚的是,他可以把陶瓷做的尿壺像翻羊肚子似的翻過來,洗刷裡面,然後再復原,洗外面,陶瓷的尿壺在他手裡竟然像柔軟的麵皮。有一次過元宵節,阿保抱著小主人去看燈,很晚未歸,貝家人十分著急。快到三更時分,阿保才抱著小主人歸家。貝家主人埋怨他回來得太晚,害得一家人提心弔膽。阿保解釋說:因為杭州的燈不熱鬧,他就帶著小主人去了一趟福建的省城,那裡的燈真好。貝家的人不相信,認為阿保是在撒謊。不料,小主人從懷中掏出了一把新鮮的荔枝,這是杭州沒有而福建才有的水果。貝家人心中暗暗驚異。最讓貝家及鄰人神異的是阿保戲大蟾蜍的事。阿保到井裡打水,打上來一個大蟾蜍。蟾蜍即癩蛤蟆。奇怪的是,這個癩蛤蟆不僅形體巨大,而且只有三條腿。三條腿的蛤蟆是傳說中的靈物。阿保對貝家說:“這個蟾蜍逃走已經好幾年了,今天總算將它促住了!”左鄰右舍的人都跑來看熱鬧,並競相傳說這阿保就是戲蟾的劉海蟾。阿保見自己的身份已經暴露,便謝過主人,冉冉升空而去。
關於劉海戲蟾的記載
劉海戲蟾的故事,至遲在北宋時便已產生了。北宋詞人柳永《巫山

北宋詞人柳永《巫山一段雲》“清旦朝金母,斜陽醉玉龜。天風搖曳六銖衣。鶴背覺孤危。貪看海蟾狂戲。不道九關齊閉。相將何處寄良宵。還去訪三茅。”這是最早的劉海戲蟾記載。
據清初《堅瓠五集》記載:劉海戲蟾,“舉世無不知其名者”,“今畫蓬頭跣足嘻笑之人”,即劉海也,“持三足蟾弄之”。
清孟籟甫的《豐暇筆談》中的敘述,就更加神乎其神:劉海“汲井得三足大蟾蜍,以彩繩數尺系之,負諸肩上,喜躍告人曰:‘此物逃去,期年不能得,今得之矣。’於是鄉里傳述……爭往看之,至擁擠不得行”,此後民間舞還出現劉海以金錢戲三足蟾,為吉祥之兆。
民間對劉海捉蟾的不同觀點
民間有關劉海捉金蟾的目的又有不同的說法。
一說劉海以金蟾為食。金蟾是民間信仰中的靈物,劉海以之為食,

一說劉海捉金蟾是令金蟾吐金,施濟天下窮人。金蟾是民間傳說中能吞吐金錢的靈物。把蟾與金錢聯繫起來,可能是由於蟾身布滿類似金錢的斑紋的緣故。劉海捉金蟾的方法是根據金蟾的“習性”,以一串金錢引誘並釣住它,即民間所謂“劉海戲金蟾,步步釣金錢”。
由劉海戲金蟾演變為釣金蟾,其行為的目的也由除蟾祟演化為獲取金錢,劉海遂成一位財神。這位財神爺以其特殊的本領給人間帶來金錢,他釣金蟾,金蟾則吐出金錢,金錢又被源源不絕地撒布到人間。民間年畫中的劉海是一副歡天喜地的胖小子的模樣,袒胸露懷,蓬頭赤足,雙手舞動一串金錢,正向一仰視的三足金蟾拋去。民間貼這類年畫,有祈財求吉之意。劉海形象至今仍以吉祥圖案的形式出現在年畫、剪紙、枕被、工藝品中。
劉海戲蟾之石刻
陝西漢中文物局保存的《劉海戲蟾》石刻,為兒童舞蹈。因此,三足蟾成了不可多得的吉祥物,後來不僅出現了劉海戲蟾的年畫、雕塑,而且也出現了單個的三足蟾形象,如口含金錢的三足蟾、皮膚表面有疙瘩的三足蟾、體態圓胖的三足蟾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