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管戲

北管戲

北管為17世紀-20世紀中台灣與中國泉州、漳州地區流傳廣遠的傳統音樂,歌曲及戲劇表演。這裡面,又影響台灣為最深。21世紀的台灣,北管音樂雖較少有完整性的表演,但是其音樂仍常見於迎神賽會,陣頭,甚至傳統或現代布袋戲表演上。

北管

北管為17世紀20世紀台灣中國泉州漳州地區流傳廣遠的傳統音樂歌曲戲劇表演。這裡面,又影響台灣為最深。21世紀的台灣,北管音樂雖較少有完整性的表演,但是其音樂仍常見於迎神賽會,陣頭,甚至傳統或現代布袋戲表演上。

借用中國北方音樂戲劇元素與官話(就是京劇稱為中原音韻、中州韻的湖廣話)而得名的北管,與使用南方音樂元素的南管互為對應。

台語和閩南語有把調稱作管的說法(比如調門就叫管位)。

簡介

北管相傳為15世紀傳入福建17世紀之後到台灣

許多傳到台灣的不屬鶴佬或客家系統的音樂聲腔和戲曲,都被歸入北管的範圍;相對詞為南方音樂的“南管”。

17-19世紀,北管音樂或借重音樂伴奏借重衍生的人聲戲曲台灣大為流行。並延伸出“四平”和“亂彈”兩種劇種,不過,因為前者接近失傳,因此20世紀後之北管戲,於台灣皆稱為亂彈戲。不只此,北管還大大影響台灣本有的歌仔戲與布袋戲地方戲劇。

泉州北管
中國的北管現只分布在州,所以又叫泉州北管,泉州的北管只剩下器樂演奏,常用於節日陣頭(藝陣),主弦是吊規子(京胡)、提弦(提琴;就是殼子弦),崑腔(吹腔)用曲笛(昆笛)伴奏。

2006年5月20日,泉州北管音樂被中國國務院列進第1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台灣亂彈戲
亂彈戲是梆黃劇種,唱念用中原音韻(中州韻,業內稱為官話,極類似京劇韻白使用的湖廣話),又分成梆子體系的福路(古路;舊路;福祿)和皮黃體系的西路(新路;西皮)。

梆子體系
福路(古路;舊路;福祿)的領奏胡琴(台語稱頭手、頭手弦、主弦)是業內稱為提弦(提弦,就是提琴)的殼子弦(殼仔弦)。

曲調有二凡(二番;二逢;二王;二黃)、平板(類似二凡的曲調,間奏是主要差異)、梆子腔、十二丈、緊板、緊中慢、慢中緊、四空門等。

皮黃體系
西路(新路;西皮)的領奏胡琴(台語稱頭手、頭手弦、主弦)是京胡,業內稱為吊規仔(吊規子)。

曲調有西皮、二黃、二黃平、撥子(字面常寫婆士)等。

西皮和二黃分為正管(正調)和反管(反調),反管(反調)是正管(正調)的移調轉調,西皮正管領奏胡琴空弦是la-mi(6-3),反管是re-la(2-6);二黃正管領奏胡琴空弦是sol-re(5-2),反管是dol-sol(1-5)。

二黃平領奏胡琴的空弦是sol-re(5-2)。

撥子領奏胡琴的空弦是dol-sol(1-5)。

崑腔、細曲
崑腔以昆笛(曲笛)領奏,類似京劇的吹腔。

細曲是以鏇律為主的絲竹音樂合奏,有時用作劇中背景音樂,曲牌有《寄生草》、《朝天子》、《醉月登樓》(《水月登樓》)等。

吹牌(吹排;牌子;排止;嗩吶牌子曲)
嗩吶被稱為“吹”,是吹牌(吹排;牌子;排止;嗩吶牌子曲)的領奏樂器,用於吉慶戲、鑼鼓樂、軍陣戲等場合,通常由頭手弦兼嗩吶。

依尺寸分為“大吹”和“小吹”,台灣北管嗩吶如同潮州嗩吶,都是沒有半音階的7律制。

曲牌有《番竹馬》、《一江風》、《大甘州》、《普天樂》等多種,分為西路(新路)和福路(舊路;古路),在曲名上加1新或舊字做區別。

西路和福路都稱胡琴的第2把手為和弦(台語音同鶴弦),民樂二胡、大廣弦、大椰胡(冇弦)都有人使用。

其他樂器還有北管月琴(北月琴,類似京劇月琴)、揚琴、秦琴、三弦、北管琵琶、低胡等。

沒落與保存

台灣政府部門曾給王金鳳 (北管)、邱火榮等藝員出版生命史專書,曾給潘玉嬌、劉玉鶯、邱火榮、林阿春、賴木松等藝員錄製音樂專輯。

最後1個專門唱北管戲;亂彈戲的職業戲班台中新美園在主人王金鳳 (北管)過世後解散,宜蘭縣的漢陽北管劇團(漢陽歌劇團,兼演北管戲;亂彈戲和歌仔戲2劇種)是台灣僅存的職業劇團。

2009年3月3日,台灣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指定漢陽北管劇團為重要傳統藝術北管戲曲類保存團體;梨春園北管樂團為重要傳統藝術北管音樂類保存團體。

21世紀的今日台灣,在迎春、迎神、廟會、新居落成、婚禮、壽慶、甚至喪禮時,仍會聽到嗩吶、殼子弦、等北管樂器演奏的正八音、風入松、醉扶登樓、醉八仙、游將令等北管曲牌。

相關資料

中國盲人數字圖書館 http://www.cdlvi.cn/dzts/content/2008-10/29/content_30152791.htm

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C%97%E7%AE%A1&variant=zh-cn

中國戲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