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心理學[心理學流派]

行為心理學[心理學流派]

行為主義出現在美國,在20世紀初自然科學飛速發展,一些年輕的心理學家對馮特學派不滿意,認為心理學不能研究意識,認為心理學和其他自然科學處於同樣的地位,應該象其他自然科學一樣研究看得見、摸得著的客觀東西,也就是行為。 行為心理學是20世紀初起源於美國的一個心理學流派,它的創建人為美國心理學家華生。 行為主義觀點認為,心理學不應該研究意識,只應該研究行為。所謂行為就是有機體用以適應環境變化的各種身體反應的組合。這些反應不外是肌肉收縮和腺體分泌,它們有的表現在身體外部,有的隱藏在身體內部,強度有大有小。 行為派認為,人的心理意識、精神活動是不可捉摸的,是不可接近的,心理學應該研究人的行為。行為是有機體適應環境變化的身體反應的組合,這些反應不外是肌肉的收縮和腺體的分泌。心理學研究行為在於查明刺激與反應的關係,以便根據刺激推知反應,根據反應推知刺激,達到預測和控制人的行為的目的。 該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華生(1878~1958)和斯金納(1904~1990)。

基本信息

產生背景

1903年,華生在安吉爾的指導下完成了他的博士學位論文《動物教育:白鼠的心理發展》一文。接著,他就留在芝加哥大學主持動物心理實驗室的研究工作。

1912年,華生在他發表的一些公開演說中,初步表露了他的行為主義的心理學觀點。1913年,他在美國的《心理學評論》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題為《一個行為主義者所認為的心理學》的論文,他的這篇論文乃是行為主義心理學正式成立的一個宣言。

1919年,他的《行為主義觀點的心理學》一書出版問世,這部書是華生的代表作。他在這部書內,採用了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的概念,並且系統地表述了他的行為主義心理學的理論體系。

1925年,他又發表了《行為主義》一書。他在這部著作內明顯地表達了他的極端“環境論”的觀點。此後,他就脫離學術工作而去為美國資產階級的廣告事業效力。

基本理論

經典的條件作用

經典的條件作用又叫應答條件作用或巴甫洛夫條件作用。他是以無條件反射為基礎而形成的。一個中性刺激通過與無條件刺激的配對,最後能引起原來只有無條件的刺激才能引起的反應,這就是初級條件反應的形成。在初級條件反射的基礎上又可以引入一個新的中性刺激建立次級條件反射。由於人具有概念和詞語能力,可以用概念和語詞替代任何具體的刺激物,所以人能夠以語詞建立極其複雜的條件反射系統。華生曾經認為,經典性條件作用是一切行為的基本單位,意思是一切行為都可以通過分析還原為一個個(巴甫洛夫)條件反射。這一看法後來由於對操作性條件作用和其它學習形式的發現被推翻了。但經典的條件學習的確是許多行為的獲得途徑,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經典條件作用主要概念

1、強化:伴隨條件刺激的呈現給予無條件刺激。強化是形成條件反射的基本條件。

2、泛化:對一個條件刺激形成的條件反應,可以由類似的刺激引起。反過來說,條件反應可以遷移到類似原條件刺激的刺激上。在小阿爾伯特的實驗中,小阿爾伯特由對白鼠產生的恐懼反應,可以由白貓、小兔、狗乃至一塊棉花引起。俗話說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也是泛化的表現。臨床症狀上許多恐怖症都有泛化情形,例如,一位婦女可能由一次外出偶然受驚而逐漸演變為害怕一切公共場所(廣場恐怖症症狀)。泛化可能是許多症狀得以維持和發展的原因。

3、分化:分化是與泛化相對的過程。在泛化發生後,繼續進行條件作用訓練,但只對特定條件刺激予以強化,對類似刺激不予強化,會導致有機體抑制泛化反應,只對特定條件刺激發生反應,這就是分化。分化意味著有機體逐漸能夠分辨刺激物之間的性質差異。分化的形成是選擇性強化和消退的結果。

4、消退:己形成的條件反射由於不再受到強化,反應強度趨於減弱乃至該反應不再出現,稱為條件反射的消退。消退概念對兩個潛在的意義。其一是,如果一個行為得以維持,個體環境中一定存在使之得以維持的強化條件。因為如果不存在這種條件的話,該行為應該已經自行消退了。其二是,可以改變環境變數,使之不再包含強化行為的條件,促使行為消退。消退並非全面、永久性的遺忘,實驗表明,如果對已消退的條件反射重新訓練的話,所需訓練次數要比原來建立該條件反射的次數要少,這一“節省”現象說明原來的條件作用訓練殘留了某種永久性的後效。它同時也使人想到消退很可能不是一種消極過程,而是一種對已形成的條件反應的積極的抑制過程。換言之,對一個已發生消退的條件反應來說,原來的條件刺激(它本來是強化物即將出現的信號)現在變成了這樣的信號,原來的強化物不會出現,這就導致了對原來反應的抑制。

5、抗條件作用:如果對一個已形成的條件反應進行這樣的操作:一方面撤除原來的強化物,例如在白鼠出現後不伴以強噪聲,同時設法使一個不能與原來的條件反應共存的反應與原來的條件刺激建立聯繫,例如,讓小阿爾伯特吃他喜歡的食物(一种放松的積極的反應)。結果,原來的條件反應會更迅速地被消除(與單純消退訓練比較)。這樣一種操作程式稱為“抗條件作用”。抗條件作用就是沃爾普所說的“互動抑制”,它是幾種重要的治療技術如厭惡療法、系統脫敏訓練的理論基礎。

操作性條件作用

雖然許多與情緒反應相聯繫的行為和習慣可能是應答性條件作用的結果,但人們普遍認為,人類更大範圍的行為類型是通過操作性條件作用過程獲得的。

操作性條件作用又叫工具性條件作用。它的關鍵之處是有機體(動物或人)做出一個特定的行為反應,這個行為反應導致環境發生某種變化,即發生了一個由有機體引起的事件。這個事件對有機體可能是積極的,有適應價值的,也可能是消極的,有非適應價值的。不管是哪一種,這個事件都會對有機體繼後的反應有影響,如果事件具有積極價值的話,有機體會更傾向於做出同樣的行為,如果具有消極價值的話,則會抑制該行為。這自然是一種學習,

通過這種過程,有機體“知道”了行為與後效的關係,並能根據行為後效來調節行為。

既然人們的行為是由行為的後效來塑造的,那么,有意識地設定一些環境條件,使特定的行為產生特定的後效,就可以人為地控制、塑造行為。操作性條件作用的治療原理就在於此。

操作性條件作用主要概念

1、強化:強化是操作性條件作用的核心概念。強化分為正強化和負強化兩種。正強化指的是,當個體做出一個行為後,給予一個積極強化物。這會增加個體做出該行為的頻率。例如,在諮詢會談中,來訪者進行自我揭示,諮詢者給予點頭、微笑等支持反應,來訪者會傾向於進一步的自我揭示。負強化指的是,當個體做出一個行為後,消除消極強化物,這也會增加該行為的出現頻率。例如,當一隻不斷受到電擊(消極強化物)的老鼠偶然碰到一個槓桿時,電擊停止,老鼠以後在遇到類似情景時會增加壓槓桿的反應。這兩種強化的原理不難理解,困難在於如何確定一個強化物的性質,如何判斷強化物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有時候,強化物是積極還是消極很容易分辨,例如那些與有機體的生存直接相關的事物如食物、電擊,但我們很難說被人愛總是一種積極強化物,被一個自己不愛的人愛可能是一件令人相當痛苦的事。所以在治療中,針對一個對象選定一件合適的強化物是一項需要非常小心、仔細,有時要有點想像力的工作。

2、懲罰:懲罰是和強化相反的概念,它涉及的是行為的消除機制。和強化一樣,懲罰也分為正懲罰和負懲罰。正懲罰是指,當個體做出一個行為後,出現懲罰物。這以後個體會減少做出該行為的頻率。例如,當一個攻擊同伴的孩子打人之後,爸爸打他的屁股,這個孩子的打人行為會減少。負性懲罰則是當個體做出特定行為後,他所想望的東西就不出現,這也會減少做出該行為的頻率。例如工廠規定,遲到三次扣除一個月的獎金,就是利用了負性懲罰原理。

3、消退:操作性條件作用的消退概念與經典條件作用的消退概念很接近。它指的是,在特定情景下,如果某人做出以前被強化過的反應,而現在這個反應沒有得到通常的強化,那么,此人下次遇到類似情境時,就較少可能再做同樣的事。換言之,如果通過積極強化使一種反應的出現率增加了,那么完全停止強化將導致這種反應的頻率下降。要使反應完全消退,需要進行多次消退訓練。如果反應在消退期間不時受到偶然強化,則不僅不會出現消退,反而會使該反應更加牢固。因為這種情況已是一種特殊的強化程式了。

4、強化程式:由於消退現象的存在,要使一個行為保持下去,就必須不斷進行強化。但如果每次反應後均須予以強化,不僅實際上難以做到,而且這也不一定是最有效的強化辦法。強化程式揭示了不同的強化安排的後效,它為強化方式提供了依據。

斯金納研究了四種強化程式的效果,即固定比率程式、變動比率程式、固定時距程式和變動時距程式。

①固定比率程式:預先確定目標行為的出現次數,當足額次數的行為出現後即給予一次強化,這就是固定比率強化程式。例如每當鴿子啄十次後給一個食物球。計件工資制也是這種強化的例子。

②變動比率程式:依照一個機率(譬如0.1)給予強化,但強化的次數間隔呈隨機安排。在這種情況下,被試平均每10次反應受到一次強化,但強化並不是在10次反應後一定出現。這種強化的典型例子是賭博。賭徒們即使一直在輸錢,卻被“下一次沒準會贏”的念頭驅使著不願離開賭桌。研究表明,變動比率強化的行為比每次均強化的行為和固定比率強化的行為更難消退。

③固定時距強化:不管被試做出多少次反應,均在一個固定時間後給予一次強化。例如不管動物作了多少次按壓槓桿的反應,均在一分鐘後出現一次食物。按月發工資也是這種強化的例子。這種強化的一個後果是被試在一次強化後反應頻率急劇下降,直到下一次強化快出現時反應又迅速上升。

④變時距強化:與變動比率強化類似,是按照一個有平均時距,但每次時距隨機變化的程式進行強化。

一般說來,按反應比率強化的行為出現頻率高於按時距強化的行為;而變動比率變時距的強化效果又優於定時距定比率的強化效果。但如果是訓練一個新的反應的形成,則連續的強化效率最高。所以,理想的做法是:在條件反應形成期採用連續強化,在維持期採用斷續強化,尤其是變比率變時距強化。 在利用操作原理制定行為矯正方案時,常會結合使用不同的控制手段和強化程式。例如,在消除一個不適應行為(採用消退或懲罰)的同時強化一個新的適應性行為(採用強化)。在塑造一個新行為時採用連續強化,隨後改用斷續強化以維持這一行為。多種手段和多種方式可以組合成各種不同的矯正方案。

社會學習理論

社會學習理論提出了另一種學習形式,稱作觀察學習或模仿學習。社會學習理論家爭論說,人類更大量行為的獲得不是通過條件作用的途徑而是通過示範、觀察、模仿的途徑進行的。的確,沒有哪位成年人去為一位少年設計一套學騎腳踏車的強化訓練程式,絕大多數孩子都是先觀察別人如何騎車,由別人告知一些要領,然後自己進行模仿練習而學會騎車的。按社會學習理論的說法,構成人的模仿對象的範圍極其多樣,不僅有別人的行為,而且像書籍、電影、電視、圖畫、情境總之,一切信息載體都可能成為呈示被觀察、被模仿行為的來源。這就難怪他們要宣稱模仿學習是人類學習的主要途徑了。

班杜拉分析了觀察學習的過程,指出觀察學習包括四個具體過程。首先是注意過程,其實應該叫知覺過程或者觀察過程,即集中注意觀察所要模仿的行為示範,這是後面過程的基礎。其次是保持過程,是指把觀察得到的信息進行編碼並儲存在記憶中的活動。第三是運動再現過程,即通過自己的動作組合再現被模仿的行為。第四是動機確立過程,這是使一項模仿實際實行與否的制約因素,這一過程會影響前面三種過程。多數有目的的模仿行為都需要某種動機力量的支持。觀察、記憶和重現,如果沒有動機推動和支持,都有可能不發生(當然也有無意模仿的情況,但這種模仿往往是零散的、隨機的,且往往對個體不具有明顯的意義)。

觀察學習不一定非要達到動作再現程度,雖然從行為主義的角度看問題,只有模仿者實際再現出被模仿的行為,才能確認發生了模仿。但觀察學習也可僅有注意過程和記憶過程就已經習得了一個行為。 觀察學習理論並不排斥條件作用理論,它在解釋觀察學習的條件時,仍然承認強化的作用。但觀察學習理論不把強化看作學習的充分必要條件,換句話說,有強化會促進模仿學習,沒有強化,學習也能發生。如果把一項模仿活動與直接的獎勵或懲罰聯繫起來,無疑會促進或抑制該模仿行為。但在日常生活中大量的模仿行為並不伴隨直接的獎勵或懲罰,模仿或去模仿照樣發生。對於這種情況,還可以用“替代強化”概念來解釋。例如,看了電視上的攻擊行為的兒童,可能會表現出同樣的攻擊行為,雖然沒有獎勵這個兒童的模仿。這是因為電視上的攻擊行為受到了某種獎勵,這使兒童受到了“替代強化”。如果電視上的攻擊行為受到懲罰,孩子可能不表現出模仿行為。這可以說是兒童受到了“替代懲罰”,從而抑制了模仿行為。但這種情況並不說明兒童沒有習得該攻擊行為,實際上兒童已經把這種攻擊行為樣式儲存在記憶中了。

在行為療法的技術體系中,有一些治療技術是依據社會學習理論發展出來的,例如示範療法、行為排演等。榜樣學習原理還更普遍地套用於諮詢過程中,或者被其他專門技術所結合和吸收。諮詢者在適當的時機及時給予正確反應的指導或示範,都可以看作榜樣學習原理的套用。

現代行為心理學對幼兒自閉症的治療及其效果

重構心理學

行為哲學認為:人的行為是人在意識指導下的、主動自覺的行為;而人的意識是由意向和認知兩大因素構成,是此兩大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這就表明,行為哲學與心理學有著極為密切的內在聯繫,它應建立在心理學的基礎之上。但它不是建立在目前被普遍認可的普通心理學之上,而是建立在用行為哲學重構後的心理學之上,因為目前的普通心理學中內含了巨大的理論缺陷。

普通心理學中的生理學胎記

我們都知道,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心理學是從19世紀初開始形成的,誕生於對人的神經系統的生理學研究之中。因此在最初的研究階段,研究者都自稱為生理學家,而非心理學家。但研究的結果,即使從現在來看,他們對人的心理生理的研究也是相當深入的。比如對視覺的研究,他們不僅發現了眼球內晶體的折光作用,視網膜的成像功能,還發現了網膜上圓錐體與視覺的關係,解決了雙眼視覺以及視神經的傳輸路徑和視覺在大腦特定區域的定位問題等。所有這些成果都是在將人的視覺系統視為一光學儀器,以“刺激的物理學”、“眼的解剖學”和“神經系統的組織學”的思維邏輯為基礎,以大量的實驗數據為依據而取得的(《實驗心理學史》波林著111~120頁),具有無可置疑的“科學性”。這一系列研究成果都直接反映在普通心理學關於感覺的定義中:感覺是“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在人腦中的直接反映。客觀事物直接作用於人的感覺器官,引起神經衝動,由感覺神經傳導到腦的相應部位,便產生感覺。因分析器的不同,感覺可分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每種感覺器官都分工執行不同的反映職能。”(《心理學詞典》)感覺的直接性、被動性和單一器官的性質,從實驗本身和定義的表述來看,都十分清晰明確。

隨著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在對視覺的研究中又發現了一些用“刺激的物理學”的邏輯所無法解釋的現象。他們發現在單個物體和作為環境的“外在世界的空間關係並不是視覺本身的問題”,於是在原有的研究基礎上又加入了“注意”和“判斷”等含有主觀色彩的因素。而當將研究的視野擴大到知覺領域後,他們又在感覺和知覺之間加入了“聯想”、“推理”等完全是主觀性的因素(《實驗心理學史》波林著120頁)。從而使心理學研究在相當大的程度上脫離了“刺激的物理學”和解剖學的思維邏輯,開始了真正的心理層面的研究。

也就是說,正是由於心理因素的發現,才使我們明確地認識到:我們現在關於感覺的研究和定義,並不是將現實的人的心理活動作為對象取得的,而是將完整的人分割成不同的感覺器官,從已被分割的感覺器官出發,依據“刺激的物理學”的思維邏輯取得的,即是生理學的。

本來,早期心理學家已經注意到了“物體和外在世界的空間關係不是視覺本身的問題”,已經注意到了生理和心理的區別,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只要我們以此為契機,放棄“刺激的物理學”和解剖學的思維邏輯,認真追問其中的為什麼,心理學定會大大地前進一步。但遺憾的是,後來的研究者固守“刺激的物理學”和解剖學的思維邏輯,有意無意地忽略了生理與心理間的本質區別,不僅未勇敢地面對前人的發現,反而將主觀因素剔除到感覺之外,從這一初步結論面前退步了。

這一退步清晰地體現在對知覺的定義中。普通心理學認為:“知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各個部分和屬性的整體的反映。”從這一定義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普通心理學依據的仍然是“刺激的物理學”和解剖學的思維邏輯,將知覺解釋為是感覺在數量上的相加,是一種數量組合式的邏輯的產物。雖然在具體描述中使用了“聯想”等具有主觀性質的辭彙,描述了知覺的選擇性和整體性等特性,但這種數量組合式的邏輯與知覺的選擇性等特性是處在根本對立的狀態中的。因為它根本解釋不了聯想、推理等心理因素為什麼會融合到知覺之中,加入這些主觀因素的依據何在?加入這些主觀因素後,心理活動僅產生了量變而沒有產生質變?知覺的選擇等特性來源何在?所以,這一“純粹的心理活動”在普通心理學的實際表述中,不僅存在著深層的矛盾,同時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仍停留在生理學的層面上。

人的心理活動必然是在生理的基礎上進行,心理學的研究也必然要有生理學的支撐,這是毫無疑義的。但人的心理又必然區別於生理,人的心理必然要有自己特定的規定性,而不能總和生理糾纏不清。

應該說,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論打破了心理學研究在整體上停滯於生理學層面的局面,打開了心理學研究上全新的一頁:不僅給心理學研究開闢了新的研究領域,引進了新的心理因素,同時更帶來了新的理念。動力機制的引入將人的心理看成是一種有內在驅力,可以主動自覺進行的活動,而不再是“刺激的物理學”的、僅僅被客觀事物所決定的被動的活動;並且,這一研究是從人的整體的心理層面上進行的,改變了以往從局部的生理器官層面上進行研究的舊思路。這是心理學史上的一個巨大進步。它表明心理學研究終於自覺地擺脫生理學的糾纏,將自己提升到了心理的層面,開始進行真正的心理學研究了。

但遺憾的是,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學派和人本主義心理學派急於建構、完善自己的理論體系,擴大自己的研究成果,並未冷靜思索引入動機之後的心理學與以往心理學間的深刻變化是什麼,本能和需求僅僅是內在驅力或動機嗎?它全力貫注於自己的體系之內,未能分出部分精力,在與以往心理學的比較中重新梳理心理學。因而它的成功非常有限:它只確立了自己的生存權利,卻未根本清除生理學在心理學中的影響。也正因為如此,雖然普通心理學在事實上承認了精神分析學和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存在,接納了它們的研究成果,卻始終未能在根本上擺脫生理學的糾纏。

一直延續至現在,雖然普通心理學中已經包括了動機、注意、有意識記、自我意識等人的心理層面的研究,但這些研究在由感覺、知覺這些生理層面研究所形成的“刺激的物理學”和解剖學的思維邏輯框架內,總是格格不入。普通心理學的研究中至今仍帶有明顯的生理學胎記,內含著巨大的理論斷層。

普通心理學中反映論的影響

普通心理學中的內在缺陷,一方面與其脫胎於生理學密切相關,另一方面則在於認識論之反映論的影響。也正是由於反映論的影響,才使得精神分析學和人本主義心理學雖然取得了自己生存的權利,卻未能建立起全新的心理學。

其實,哲學與心理學是內在相關的。不僅在19世紀以前心理學本身就屬於哲學範疇,而且在更早一段時間內,哲學在主要意義上就是心理學。即使在哲學與心理學已經明顯分屬不同學科的現在,由於哲學的最高問題一直是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所以哲學與心理學間的關係,比與所有其他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都更直接、更密切。

比如認識論之反映論,將人的認識或意識理解為是客觀世界在人腦的反映的觀點,與普通心理學對感覺、知覺的理解密切內在相關,明顯是建立在上述心理生理學的結論之上。這一觀點被作為無可置疑的科學原則,用來指導更進一步的心理學研究。

問題就出在這裡。

我們之所以特彆強調人們對於感覺的研究是生理學層面的,對知覺的研究基本上也是生理學層面的,就是要指出這樣一個事實:即人們對於感覺和知覺的研究,在總體上,是生理的、局部的和現象的,而不是心理的、整體的和機制的。

舉個例來說,人們看到一位姑娘頭上插著花,看到她站在花叢旁,看到花叢中有一支失去花的殘莖,於是就推斷說,那花來自於花叢,頭上的花和花叢中的花有著內在聯繫。這沒有錯,但這只是簡單的事實表述,基本上是現象層面上的。如果據此就對姑娘罰款,則未必妥當。因為相對於行政處罰來說,還缺少最關鍵的事實,即這花是否姑娘自己所折。如果這花是別人摘後送給姑娘的,或是姑娘從地上拾起的,則被處罰的應是別人。也就是說,所謂生理層面的解釋,只是解釋了外在刺激源和神經通路的問題,只解釋了心理活動中的材料和外在刺激源間具有內在聯繫,卻並未說明心理活動的主動性質或被動性質,並未說明心理活動發生、進行的心理機制。未指出這花是姑娘自己折的還是別人送的,相對於上例來說,是一個不完整的陳述,這樣的陳述自然不是真實的事實。缺乏機制的心理學事實,也不是完整的事實,當然也是不真實的事實。因為心理活動的主動性質或被動性質,內在因素對外來材料的選擇或改造,也是心理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僅憑姑娘頭上有花,就認定這花一定是姑娘自己折的,就一定要罰款,已經失之偏頗;如果據此進一步推斷說,既然這花不是好來的,那么,這姑娘頭上的飾物也一定不是好來的,應全部沒收,則就荒謬了。

反映論對人的心理活動的概括和對心理學研究的指導,就很類似上例。

感覺、知覺可能是主動進行的,也可能是被動進行的,這本是需要心理學家進行更深入的研究才能得出的結果;而人與外界環境的關係是否僅為認識和被認識的關係,人的心理是否僅為認識性質的活動,也需要進行認真的研究。但反映論卻僅在關於感覺和知覺的生理學研究的基礎上,依據“刺激的物理學”的邏輯,就在人的意識與客觀事物之間做出了唯一的一般認識論性質的結論,並用來指導心理學的研究,則不僅武斷,甚至荒謬了。

比如,心理學將人的一切心理活動都定義為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反映”,認為“客觀現實是人的心理的源泉和內容”(《普通心理學》葉奕乾等主編第11頁)。這就在根本上將人的心理的性質理解為是認識性質的,是從屬性的、被動性的、被規定性的,是由外入內的,就如影像的成像過程。這都明顯與心理生理層面的研究相對應,與反映論的原則相一致。但在定義意志時,卻將意志定義為“人為了滿足某種需要,在一定動機的激勵下,自覺確定目標,克服內部和外部困難,並力求實現目標的心理活動。”也就是說,此一特定心理活動不僅不對客觀現實進行“反映”,反而主動作用於客觀現實;不僅不從客觀現實那裡提取心理活動的材料,反而給客觀現實一個目標,並改造客觀現實以滿足自己的需要。將對意志這一特定心理活動的定義與關於心理活動的一般定義相比較可以發現,意志竟被普通心理學排除到一般的心理活動之外了。這真是一個天大的笑話!應該承認,普通心理學關於意志本身的定義和描述,與人的現實的心理經驗基本是吻合的。如果不與一般的心理活動的定義相比較,很難發現荒謬之處。這種局部真實與整體荒謬的矛盾,是用認識論性質的反映論來指導並非全部屬於認識性質的心理活動的研究造成的。

如此的混亂,還表現在對情緒情感的研究中。普通心理學將情緒情感定義為“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身物質和精神上的需要而產生的主觀體驗的心理活動,它反映的是客觀事物同人的需要之間的關係”(《普通心理學》葉奕乾等主編第2頁)。即普通心理學依據反映論的原則,將情緒情感定義為對“關係”的反映。但既然需要本身就是一種心理活動,而心理活動又是客觀事物的反映,那么,從邏輯上說,反映結果和被反映物共同作為被反映物而形成的反映結果的情緒情感會是什麼呢?混亂的概念加上混亂的邏輯關係,結果也只能是混亂。

目前的普通心理學,從細部或局部的角度,從描述、現象的層面來看,大多與現實的心理經驗相吻合;但從整體的、機制的、邏輯的水平上看,則是矛盾的、荒謬的。就其原因 ,就在於反映論的影響,就在於反映論本身無法迴避的缺陷:根本上的生理學性質和被決定的邏輯關係,使其無法在實際上用人的意識活動是主動自覺的活動的思想來指導整個心理學的研究。所以,它雖然也指出了人的意識的創造性,卻無法合乎邏輯地將人的創造性納入其理論框架之中。人的主觀能動性始終作為一塊不和諧的補丁,被縫在普通心理學這一不合體的衣服上。

作品引言

自閉症是一種由大腦病變所引起的綜合症。其主要症狀可包括人際關係的隔離.語言的困難.及行為障礙等等人。自1943年美國的凱那醫生首次對自閉症作出經典性的臨床描述以來,自閉症的發病率呈快速發展趨勢。在一些對自閉症的研究治療起步較早的國家如美國,自閉症的發病率為千分之一左右。

中國專家自1982年起開始對自閉症加以研究並作過病例報導。系統的流行病統計資料則目前尚無。根據世界上自閉症的流行病趨勢以及中國現有的總人口數量,本文作者認為有理由估計,中國目前可能有一百萬左右的自閉症患者。作為另一個有關材料,中國有專家估計在2000年時全國大約有一千二百萬弱智患者。由於自閉症與弱智在症狀上的某些交叉相似,在許多國家都一度將自閉症當作弱智診斷。據此推論,在中國現有的弱智患者中.可能含有相當一部分的自閉症患者。像在其他國家的情況一樣,對中國自閉症流行病確切數字的掌握,有待於科學研究的進一步發展和自閉症測試診斷方法的推廣。在得不到及時有效治療的情況下.自閉症基本上會是一種終生性殘障;對患者本人,家庭成員,乃至整個社會所造成的痛苦及損失.是無法用語言或數字來描述的;正因如此,世界各國的醫學、心理學、教育學等領域的專家,半個多世紀以來對這一疑症作了大量的理論與臨床的研究。據權威性的“自閉症及普通性發展殘障”一書作者所稱,該書在1987年出首版.到1997年出第二版時,其中有70%的材料都是全新的。幾乎所有的自閉症文獻都強調對自閉症患者的早期發現與早期治療的極端重要性:一些專家甚至指出,如從治療的角度出發,有些早期治療不一定要等到診斷最後有定論,而應在初查結果顯示出自閉症症狀後馬上開始。一般來說,人的大腦在其發展的早期具有較大的可塑性,對來自外界的影響包括行為療法的干預反應較好。具體到幼兒自閉症的治療,越來越多的文獻與報告確認治療的早期開始與否是決定治療預後的員重要因素。

在中國的一些大城市如北京和南京,對兒童自閉症的專業治療工作已經開始。在一些較為邊遠的地區,有些自閉症兒童的家長自行組成自閉症輔導協會以教育輔導他們的孩子。在自閉症治療方法日新月異的年代,對於科學有效的治療方法的選擇,顯然是十分重要的。本文旨在根據自閉症文獻的客觀數據及作者本人參與對自閉症綜合治療的實際經驗、對現代行為心理學套用於幼兒自閉症的治療及其效果,作一初步的介紹。

具體套用

行為心理學在自閉症治療中的套用及其良好效果,在學術界,患者及家庭,以及有些國家的政府主管部門,均已得到廣泛的認同。一般說來,對自閉症患者的行為療法,可包括基於功能分析上的環境改造,效果調控,以及技能訓練等。具體到自閉兒童的治療,除了上述這些方法以外,較為常用的療法可概括為強化療法,自然療法,和團助療法.

強化療法是由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礬校區的心理學教授洛瓦思博士在七十年代開始提倡,並在其後不斷發展完善起來的。其理論基礎及治療方法在洛瓦思所著的“教育發展性殘障的兒童”一書中有較完整的表述。在美國有些州的社區和學區,強化療法已成為對自閉症兒童的綜合治療中的主要服務項目。就治療形式而言,強化療法採用的是治療人員(一般是由專家指導下的大學生研究生或兒童的家長)與自閉症兒童的一對一的訓練:因為每周治療時間可長達30-40小時故有強化療法之稱。就治療目標而言,一般可由訓練自閉症兒童的合作開始.由此進入到語言社交技能的訓練,而後再進入到學校科目[如算術,寫作)的範圍。在治療方法上經常使用的是離散單元教法,其特點是先由治療人員給出一簡短明確的指令讓自閉症兒童作出一個單一性動作,如自閉症兒童根據指令完成這一動作則立即給以預先的獎勵.否則的話則由治療人員給予適當的口頭提示或必要的身體幫助.待其能自己完成該動作後再逐漸提示幫助。每一單元都應簡短並與下一單元有一定的時間間隔。這是一種結構性較強的治療方法。稍後,以加州大學山塔芭芭拉校區的心理學教授凱戈爾博士等人為代表,自然教法在幼兒自閉症的治療中有了長足的進展[註:自然教法強調對自閉症兒童的訓練應當在自然的教育環境和家庭環境中進行,並應儘量安排非殘疾兒童加入到訓練過程中以起到示範與強化的作用。關於治療目標,凱戈爾等人更多地強調對自閉症兒童的主動自立和自控能力的培養。因此,功能分析的作用得到了強調以使治療人員更好地理解自閉症兒童的具體需要,並在此基礎上設計治療的目標和方案。此外,自閉症兒童不一定非要達到規定動作,只要其顯示出交流意向或行為努力,就應給以充分的獎勵。在治療方法上,針對自閉症兒童一般缺乏行為動機的情況,治療人員應充分運用情景教育的原則,儘量創造特定的客觀情景以激勵自閉症兒童說話交往,並使這種努力在自然結果中得到獎勵與強化。如果說強化療法是以幫助自閉症兒童學得具體技能見長的話,自然療法則以提升自閉症兒童的主體性和行為的自然性而別樹一幟。

至於圖助療法.其提倡與普及是基於以下兩個基本事實:第一,大多數自閉症兒童都有嚴重的語言障礙,有些甚至達到失語的程度;第二,自閉症兒童對於日常生活中的變化,由於不能適應而反應強烈。針對第一方面的問題,美國德萊瓦州自閉症治療中心的邦第博士,根據行為心理學的原理髮展出一套圖片交換溝通系統,旨在幫助有語言障礙的自閉症兒童學會用圖片來表達他們的要求和思想。這一圖片交換溝通系統包含由易而難的六個階段,治療人員應根據每個自閉症兒童的特殊情況教其掌握幾個或者所有階段的技能。這些技能包括:給出圖片以表達要求,獲取圖片以用於溝通。辨別不同的圖片以用於不同的目的,使用圖片組成句子.使用圖片回答問題.以及自然地使用圖片進行交流。為了加強圖助療法的效果,在初期對於自閉症兒童的訓練以及在全部過程中治療人員對自閉兒童溝通努力的統一反應,是兩個必要的條件:在對自閉症兒童的治療過程中.圖片不僅可以用於幫助溝通,還可用於安排自閉症兒童的日常活動。閱如用不同圖片的排列來顯示作息表和持定時間的特定活動:其目的在於幫助自閉症兒童增加對未來事件的預測感和對自己生活的控制感.從而減少自閉症兒童常有的事物突變的感覺和由此產生的強烈負面的反應;這種干預方法在倫理和臨床意義上,無疑都有可以稱道之處。

治療效果

上述各種方法的治療效果在科學文獻中均有記載。限於篇幅,以下僅對文獻所載強化療法的短期效果,長期效果,及推廣效果,作一簡介。格瓦思1987年關於行為療法對幼兒自閉症治療效果的報告一段被認為是這一領域內迄今為止員為全面與客觀的記載。洛瓦思及其在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幼兒自閉症治療中心的同事在一個為期兩年的實驗中將該中心的38名四歲以下的自閉症兒童分為實驗組和第一控制組。實驗組的19名兒童接受為期兩年的每周40小時的強化行為療法。第一控制組的19名兒童接受的是為期兩年的每周10小時的行為療法加其他特殊教育服務。除此之外另有第二控制組,其21名兒童除在地方學校受特殊教育服務外沒在該中心接受任何行為療法。測試評估的結果表明,儘管這三組兒童在實驗開始前處於同一水平,兩年後實驗中止時只有實驗組的19名兒童有明顯進步。其中47%的兒童智商達到正常水平(平均為107分),並能在普通學校順利就讀。實驗組的其他兒童也有相當的進步,19名兒童的智商平均增長了20分,問題行為呈顯著下降。相比之下,兩個控制組中的兒童儘管也受到各種服務,但他們像其他一段的自閉症兒童一樣,其智商.能力,和行為在兩年之後基本沒有改變。

人們自然會問的一個問題是這種療效是否能維持。針對這一問題,洛瓦思及其同事在上述實驗結束的7年之後,又對實驗組和第一控制組的38名兒童進行了追蹤調查測試。其測試範圍涵蓋就讀學校性質,智商水平,生活能力.和個人情緒等四個方面。這一次的測試評估的結果顯示:第一,實驗組中的兒童中仍有47%在普通學校順利就讀.而控制組中的所有兒童都在特殊教育班中就讀。第二。實驗組中的19名兒童的智商平均為84.5,而控制組中的19名兒童的智商平均為54.9,其差別在統計學上說是顯著的。第三.實驗組中的兒童相比於控制組中的兒童,其生活能力的指數較高,為72:48(一般人群的平均指數為100),而問題行為的指數較低.為10.6:17.1(12分以上表明行為有顯著問題)。第四,兩組兒童在個人情緒項上沒有顯著差別,然而在其之下的精神問題這一分項,實驗組中的兒童低於(優於)控制組中的兒童。這樣.儘管在實驗組中有些兒童的自閉症是否得到“治癒”這一點上學術界尚有很大爭議.但這些兒童在治療後多方面的顯著進步,是無可爭議的.

接下來的一個問題是,強化行為療法這一在大學心理系發展出來的產物,能否在社區中得到維廣。加州大學舊金山校區的兩位自閉症專家最近的一個調查回答了這個問題。這一調查報告的作者辛可夫和西格爾與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幼兒自閉症治療中心並無聯繫。在他們所進行的獨立調查中,選自舊金山地區的22名自閉症兒童被分為實驗組和控制組。實驗組的11名兒童接受了一年多的強化行為療法。所不同的是主持治療的是當地的三位行為醫師,在整個治療期間並沒有得到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幼兒自閉症治療中心的幫助支持。控制組的11名兒童則在特殊教育之外沒有再接受行為療法。結果顯示,受行為療法後實驗組的11名兒童的平均智商比控制組的11名兒童的平均智商高出25分,為89.7:64.3.前者的行為水平比後者的行為水平也有所改善。從而,這些獨立的研究者們得出的客觀結論是,強化行為療法在社區中具有推廣效果。需要強調的是,自閉症作為一種綜合症的性質,決定了對自閉症綜合治療的必要。上述各種行為療法,其實是可以並用的。例如對嚴重的自閉症兒童在初期時可偏重於強化療法,待基本條件具備後再逐漸增加自然療法的比重。本文作者所參與的一些治療案例,往往都是上述幾種方法的並用。

行為哲學

其實,現代心理學已經證明,人的意識活動是主動自覺進行的,是有目的、有計畫進行的(《普通心理學》葉奕乾等主編第87頁)。行為哲學只是從這一結論出發,再向前跨進一步,指出:人的這種意識活動依據活動的目的或指向的不同,可以分出認知活動和意向活動。認知活動是人以認出對象自身特性或規律為目的的活動;意向活動則是人的本能及由本能發展而成的人類需求對外在環境做出的反饋,或更進一步為滿足需求而採取的行動。

從與反映論的比較中可以看出,反映論所謂人的心理活動是人對客觀事物的反映的觀點,不過是“刺激的物理學”的單純線性邏輯的產物。這一邏輯用來解釋非生命世界中的一些簡單現象還有合理的一面,以之推斷生命體中最複雜的智慧現象,則顯示出極大的局限性。而行為哲學採用生物進化中內外因相互作用的辨證邏輯,闡釋人作為最高智慧生物在實際生活中所體現出來的主觀能動性。因此,行為哲學不再將人的意識看作是沒有自身規定性的、被客觀事物所決定的反映,不認為心理活動所需材料的來源,就是心理活動的內容和源泉。就如人類所有物質產品從來就是人類智慧活動對外在物質材料作用的結果,是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結晶一樣,人的心理活動的產生、運行、深化、發展,也從來就是內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客觀事物作為外在刺激的刺激源,本能或需求同為意向作為內在刺激的刺激源,共同構成了心理活動的源泉,而心理活動的內容則由內外在因素有機組成。

也只有從人的心理活動中分解出認知因素和意向因素,將人的本能或需求作為意向理解為一個與客觀現實相對獨立的存在,理解為一個生命整體的存在,才可能合乎邏輯地解釋人之所以可能具有主觀能動性,之所以可能反作用於客觀現實的實際情況。否則,心理活動只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根本沒有自身的規定性,就如一個懸在空中的人,如何可能反作用於地面?

從與生理學研究的比較來看,行為哲學之所以強調器官層面的研究不等於整體層面的研究,器官(局部)研究之和不等於整體研究,就在於它認為,有機整體與局部(器官)之間不僅有量上的差異,更有質的區別。因為整體中具有局部之和中所不包含的新因素,而這新因素的加入,使整體形成了新的內在結構和運行機制。具體到人的生理和心理,這新因素就是本能及在本能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各種需求,即意向因素。人的意向因素不存在於人的各種感覺器官及其生理性組合之中,只存在於完整的生命體這一層次中。

本能概念的提出,在以往只是從內在驅力的角度被人理解。行為哲學則認為,作為生命體與生俱來的生命力的體現,本能是生命體區別於非生命體的本質所在,是心理學研究從生理層面提升到心理層面的關鍵所在,是人的意識由以發生的內在依據的最初狀態,是人的主觀能動性可能存在的邏輯起點,是人用以加工外來信息、創造新信息的內在尺度。本能概念應受到充分的重視。

正是意向因素的加入,與認知因素共同構成了意識的結構,並由此形成了以意向為主導和以認知為基礎的意識發生、發展的內在運行機制。

與普通心理學相比較,雖然普通心理學也將人的心理活動分為知、情、意三個方面,也承認三者間內在相關,似乎與行為哲學將人的心理分為認知和意向差異不大。但我們必須明白指出,普通心理學對於心理活動的劃分是在反映論的框架內進行的,雖然作為現象層面上的描述大多與心理實際相吻合,但對這三個方面的定性卻是錯誤的,內含了無法克服的矛盾。並因其沒有內在因素或內在結構的劃分作為基礎,所以,這種劃分只有局部的合理成分,在整體上、在基本傾向上是荒謬的。與行為哲學對人的心理活動以內在結構為基礎的劃分,具有本質上的不同。

綜上所述,正是由於認知因素和意向因素這兩大因素的分解,以及認知活動和意向活動這兩大基本活動傾向的劃分,才使得心理學將產生意義深刻的重構。

人的心理活動將不再是被橫向割裂、缺乏內在聯繫和轉換機制的知、情、意三大部分,而是由認知因素和意向因素構成的統一體。作為心理內容的認知因素和意向因素,並不在每一個具體的心理活動中都具有均等的地位或作用。當認知因素占主導地位時,心理活動就呈現出認識活動的傾向;而在意向因素占主導地位時,心理活動就呈現出意向活動的傾向。當認知因素占主導地位時,意向因素作為動機和保持認知活動順利進行的狀態而存在於同一心理活動中;在意向因素占主導地位時,認知因素提供的對象材料作為反饋進行的基礎或實現意向的手段以保證心理活動的正常進行。

所以,感覺和知覺,作為認知活動的初級階段,不再是生理層面的“反映”,而是意向主動“認出”的行為。這種認出不論是通過單一器官還是眾多器官,都是人主動自覺做出的。由於對象特徵的客觀性質,認知的結果當然具有客觀性;但又由於活動是主體主動做出的,個體間的差異使這一活動同時又具有理解性和選擇性等主觀性。情緒情感作為意向活動的初級階段,也不再是概念混亂的、人對什麼“關係”的“反映”,而是意向對對象是否適合自身需要而做出的程度不同的、或正面或負面的反饋。這種反饋當然是主觀性的,但因反饋只能在一定的認知基礎上做出,並人的意向也具有相似的性質,所以反饋的結果雖然各異,也必然呈現某些普遍性。抽象思維作為認知活動的高級階段,其活動強度、難度、複雜程度都遠遠超過感覺和知覺,所以,在抽象思維中,意向因素付出了更為艱辛的努力,並具有相當程度的創造性。而最典型意義的形象思維,即藝術創作思維,因其目的是將具體的情緒情感轉化為具體的形象,具有典型的意向性質,由此表現出極高的個性和創造性。正因為如此,在重構後的心理學中,藝術創作思維不再是認識意義上的“思維”,而是複雜的意向活動,是為了滿足創作者的某種需要,達到某種目的而進行的具有實踐性質的意向活動。這種產生精神產品的實踐活動和產生物質產品的實踐活動,就活動本質來說是一樣的,都是意志的體現;只是從活動的形式上看,產生精神產品的實踐活動更具有個人風格、情緒色彩,更具有發散的性質。

而從人的意識的產生、細化、分化、深化、發展的角度講,認知因素和意向因素的分解,也使得發生心理學關於人的與生俱來的內在生命力或內在智慧潛能與外在環境相互作用,決定心理發生、發展的思想,可以完全融合到心理學的基本理論中,從而構成一個完美的心理學體系。

總括全文,行為哲學重構心理學,並不是描述新的心理學事實,對心理學進行局部或現象水平的研究,而是從新的視角,用新的理念和邏輯,對已得到確認的心理學事實,重新進行系統的梳理和全新的詮釋,將心理學真正建構在心理的層面上。

而這也為行為哲學本身提供了堅實的心理學的支撐。

相關圖書

觀色 觀行 觀心

原 名 觀色觀行觀心:洞察他人心理

出版時間 2005年04月

國 家 中國

類 別 心理

版 本 N/A

語 言 簡體中文

頁 碼 143頁

作 者 黃大釗

內容簡介

《孫子兵法》中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可眼下識人有點難,難在人們的“口是心非”。如何了解他人內心真實所想,怎樣才能儘早認清一個人?

古人曾為我們支招:“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可眼下競爭激烈,瞬息萬變。在人際交往中,長久相處的少,短暫交往的多,容不得我們文火慢煨地去品味他人。

怎么辦?關鍵是擁有一雙“慧眼”。

古人云:“心者,貌之根,審心而善惡自見;行者,心之表,觀行而禍福自知。”

科學研究證明,在人際交往中,無聲語言信息,即“身體語言”信息要比有聲語信息的內涵多5倍。當兩者自相矛盾時,憑身體語言傳遞的信息來判斷最為準確。

古人和現代科學研究都在提醒我們,人們的真實意圖常浮現於舉手投足之間,常暗藏在神態服飾之中。一旦你擁有了讀懂他人身體語言的本領,心機再玄乎,城府再高深的人,在你面前也難以徹底掩飾其全部的心跡。

本書旨在引導人們通過感知他人動作、體態、服飾、目光等“身體語言”暗藏的玄機,達到洞察他人內心之目的。閱讀本書,既可防止上當受騙,又可避免誤解他人,還能準確領悟他人意圖,走進他人內心。事業上會助你一臂之力;商海中會助你一路順風、日常生活、工作中讓你受益無窮。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察行觀止--一眼看透"人心"/1

一、"吃相"暴露本性/1

二、"身體語言"會說話/4

三、看透人心不是"夢"/6

第二章 肢體語言--舉手投足的"玄機"/9

一、 "頭部動作"暗傳的心跡/10

二、 "手掌和手臂"流露的欲望/12

三、 "手與臉部動作"掩蓋的秘密/18

四、 "擰毛巾"暗含的戀愛態度/24

五、 "收放車票"折射的性格偏向/26

六、 "拿電話姿勢"顯露的性格特徵/28

七、 "吸菸姿勢"展露的男士性情/32

八、 "習慣動作"泄露的真面目/35

九、 "心機密碼"的破譯/36

第三章 體態語言--世態百相的"暗語"/39

一、 "頭部姿勢"顯示的態度變化/39

二、 "尖塔型"手勢顯現的心理優勢/41

三、 "交叉型"手勢醞釀的內心情緒/43

四、 "雙臂交叉"暗藏的心靈地帶/44

五、 "迭腿姿勢"泄露的秘密/48

六、 "腳尖"指出的真實心跡/55

七、 "聽眾體態"折射出的心態/56

八、 "體態語言"的修飾與偽裝/61

第四章 目光語言--透視人心的"秘徑"/63

一、 "瞳孔"透出的詭秘/68

二、 "注視時間"里的隱秘/70

三、 "注視部位"中的心態/7l

四、 "眼球位置"外的玄妙/73

五、 控制對方目光的方法/74

第五章 服飾語言--裝扮背後的"秘密"/77

一、 "著裝"透出的個性和品位/77

二、 "皮鞋"承載的個人秉性/81

三、 "飾物"懸掛出的深層欲望/82

四、 "隨身包"藏匿的處世形跡/86

五、 "眼鏡"戴出的性情特徵/88

六、 "腰帶"束扎出的價值取向/89

七、 瞬間識破男人的"5種方法"/91

第六章 空間語言--破解心靈的"密碼"/95

一、 勿闖他人的"秘密花園"/95

二、 慎入他人的"私人空間"/98

三、 "私人空間"的靈活使用/99

四、 "空間語言"潛伏的人文背景/10l

五、 "座次位置"反映出的心理距離/109

六、 "空間選擇"揭示出的隱秘本性/113

第七章霧裡看花--"慧眼"識人的決竅/l17

一、 怎樣使用一雙"慧眼"/117

二、 如何擁有一雙"慧眼"/127

行為心理學

作 者:孫科炎,李婧 著

出 版 社:中國電力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2-1-1

內容簡介

本書是行為心理學研究成果的簡明讀本。本書不僅僅要揭示人類生活中的各種行為現象,而且要通過分析研究各種現象使人更加清楚地認識自我,進而塑造積極行為,創造美好的生活。全書共分八章,涉及心智反應、意識喚醒、合理有度、決策與判斷、行為矯正、行為陷阱、群體極化、關鍵行為等八個主題,這八個主題是行為產生的內在機制和動力以及行為外在表現的重要方面,囊括了普通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社會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等幾大心理學板塊的內容,可以說是對人類行為研究的提煉,對個人培養正確、積極的行為具有顯著的指導意義。

作者簡介

孫科炎,北京華通管理諮詢公司總經理,企業經營管理、項目策劃諮詢實戰派專家,對組織經營管理、企業群體行為等問題頗有研究,長期從事教育管理、工業生產管理、文化產業創意等多種項目的組織與策劃。近十年來,作者潛心研究當下中國企業經營管理的突出問題,並組建專業團隊調查、研究中國各類企業的管理現狀和成功模式,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系統的組織經營管理思想。曾著有《怎么懲罰,員工才合作;怎么獎勵,員工才積極》等多部企業管理暢銷書。

行為心理學

作 者:馮紹群 編著

出 版 社:廣東旅遊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8-7-1

編輯推薦

揭示左右人類行為中頭腦的各種詭譎,卓有成效地揣度人的心靈,深處的欲求,洞察人的行為,最終發掘一個人行為背後所隱藏的意義!

內容簡介是什麼出賣了我們的性格?是什麼暴露了我們的隱私?我們的行為被什麼東西左右著?被什麼東西決定著? 是我們的行為,是我們的言語,是我們的一舉一動……

本書通過對人日常生活中的行為來分析其個性,以心理測驗題的形式來幫你分析,考察方式自然有趣。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將自己的內心深處反映出來,發現潛藏在內心深處的自己。同時,你也可以通過自己的觀察來發現你周圍的人具有的個性。

目錄第一章 心理的動力基礎

第一節 人的內部心理動力

第二節 人的內部心理狀態

第二章 心理結構圖式

第一節 人的正常的心理結構圖式

第二節 人的非正常的心理結構圖式

第三章 意象格局

第一節 人的意象

第二節 人的意象格局

第四章 心智模式

第一節 人的經驗世界

第二節 人的認識結構

第三節 人的價值系統

第五章 情緒與意動

第一節 情緒

第二節 意動

第六章 情感與理性

第一節 情感

第二節 理性

第七章 自然行為與衝突

第一節 簡單理性和自然行為與複雜理性

第二節 衝突

第八章 衝動行為與欲求不滿

第一節 決斷和衝動行為

第二節 抑制與欲求不滿

第九章 焦慮與抵抗

第一節 焦慮

第二節 抵抗

第十章 有意行為與置換機制

第一節 有意行為與轉移

第二節 置換機制

第十一章 置換機制(一)

第一節 幽默

第二節 攻擊

第三節 嫉妒

第十二章 置換機制(二)

第一節 反態

第二節 過失

第三節 退行

第十三章 置換機制(三)

第一節 代償

第二節 投射

第三節 補償

第十四章 置換機制(四)

第一節 升華

第二節 墮落

第三節 性

第十五章 置換機制(五)

第一節 白日夢

第二節 變態

第三節 自殺

第十六章 自我保護機制

第一節 自我保護機制

第二節 夢

第三節 心因性本能

第十七章 心理的失衡

第一節 心理的失衡

第二節 精神病症

第三節 錯亂行為

第十八章 重建心理平衡

第一節 心理平衡的重建

第二節 重建心理平衡的技巧

第十九章 氣質

第一節 有機體的氣質

第二節 氣質的基本類型

第二十章 性格

第一節 人的性格

第二節 性格的基本類型

第二十一章 性格分析及其運用

第一節 人的性格分析

第二節 行為的解釋、預測及控制

第三節 具體的例證


《心裡有鬼》

作者:弗洛伊德

是什麼出賣了我們的性格?

是什麼暴露了我們的隱私?

是我們的行為

是我們的言語

是我們的一舉一動……

我們的行為被什麼東西左右著?被什麼東西決定著?是個性。

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個性從外在看來是指獨特而穩定的行為模式,從內在看來是獨特而穩定態度、思想、認知等。個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人的行為。留心觀察自己與別人的行為,就會發現,我們身體的一舉一動都在告訴別人:我是什麼樣的人!因為我們身體的反應往往出賣了我們的個性。同理,我們對一個人個性的了解,不僅可以掌握其當前的行為,而且可以根據其個性,預見其未來的行為。

每個人都希望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人心理並非琢磨不透,其實它很簡單,行為心理學通過行為分析心理,讓你在日常生活中逐漸了解到自己的內心深處,並幫助你分析你周圍人的行為和個性。

《心理有鬼》是一本圖文日常行為心理解析的科普讀物。此書是以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為基礎,結合現有的相關心理學研究調查結果,編制而成。此書通過對人日常生活中的行為來分析其個性,以心理測驗題的形式來幫你分析,考察方式自然有趣。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將自己的內心深處反映出來,發現潛藏在內心深處的自己。同時,你也可以通過自己的觀察來發現你周圍的人具有的個性。

或許,在你積累的心理學研究知識的基礎上結合日常的細心觀察與全面分析,你也會成為一位行為心理學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