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
台先進戰鬥機計畫1983年展開,戰鬥機定名為IDF(Indigenous Defence Fighter 自製防禦戰機)。計畫總的目標是研究一種防禦性的戰鬥機,針對目標為解放軍大量裝備的殲-7、殲-8戰鬥機和對地攻擊飛機,力求在質量上取得優勢。總研製計畫稱為“安翔計畫”,內轄四個子計畫,分別是空氣動力和機體設計的“鷹揚計劃”,先進發動機的“雲漢計畫”,飛行控制和航空電子系統的“天雷計畫”,最後是自行研製空對空飛彈的“天劍計畫”。整個研製計畫最終耗費超過10億美元。 準備階段中台方選定美國通用動力公司為主要技術支持提供商,主要參與“鷹揚計畫”。這使得IDF在很多方面有模仿F-16的痕跡。
IDF的氣動和機身設計較為先進,總體布局為翼身融合加三角翼、單垂尾雙平尾布局。機頭有下傾,氣泡形座艙,視野良好。進氣口呈橢圓形,位於翼根邊條下方,大迎角工作條件好。各子系統研製成功後,89年5月28日IDF首飛。隨後一架IDF原型機試飛失事墜海,試飛員伍克振上校死亡。94年IDF進入批量生產階段。最初生產量定為250架,計畫月產3至5架,持續生產五年。但後來台方獲得了更先進的F-16A/B和幻影2000-5,IDF的定單隨之減為130架,已全部生產完畢。目前IDF配備於台中清泉崗的第3聯隊和台南的第1聯隊。總的來看,IDF作為台方一種防禦性的戰鬥機,還是夠用的。
基本性能
:
機長:14.48米
機高:4.42米
翼展:8.60米
機翼面積:21.00平方米
使用空重:6486千克
機內燃油:1950千克
正常起飛重量:9525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12247千克
正常外掛載荷:907千克(對空) 3901千克(對地)
最大平飛速度:1296千米/小時
最大限制速度:M1.8
最大爬升率:254米/秒(海平面)
實用升限:16460米
限制過載:6.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