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台大校長李嗣涔感嘆“台大十三妹”走入演藝圈,沒有承擔更重要的工作,“覺得有點可惜”。他覺得每年公家投資每位台大學生所費不貲(依經濟學教授駱明慶統計,台灣公立大學生一年所獲得的補貼達二十萬元新台幣),而台大學生又具備較優越之學習稟賦,因而畢業生選擇從事更高社會貢獻度的工作———取之於社會,回饋於社會———應該是不證自明的道理。
眾多反對觀點認為:英雄不論出身低、Showgirl(展場女郎)對社會一樣有貢獻、學校應尊重學生自由發展,甚至有人喊出“正妹貢獻不輸教授”的主張。
表現
風行台灣的“正妹現象”,反映著“身體”作為大眾消費商品的此一事實。只不過,消費女性身體的不只是男性,也包括女性自身;甚而連男性(也就是“型男”)也成為被觀看、窺伺的對象。
和過去尤其不同的是:以前靠裸體就能激起“欲望”,但現在,當生活中的異性裸體不再是稀有經驗,裸體便必須並陳在可激發想像力的物質商品中,“欲望”才會發生。舉例而言:一部渦輪引擎跑車(或一具高性能科技產品)和Showgirl的結合,才能產生最佳化的快感。
“正妹現象”反映的並非正妹的才藝,而是糾結“正妹身體”、“商品”、“消費者欲望想像”於其一的經濟潛能,而其中的關鍵是現代消費者豐富、詭譎、多變的想像力,當某一種身體一再重複,失去欲望鮮度,社會便得“生產”出另一種身體,這便是正妹大量浮現的社會來歷。
評論
台大女生去擔任展場女郎,其實沒有必要太大驚小怪。但作為台大校長,如果李嗣涔對這種現象一點感觸都沒有,那他恐怕就太枉為人師了。這個問題,絕不是“當展場女郎好不好”的簡單辯證而已。
年輕女性,樂於展示自己姣好的身材和容貌,甚至以此謀生或體驗人生,只要是出於個人自由選擇,也就值得尊重。問題在,近幾年台灣社會的“妹”現象,已泛濫到令人不知所措的地步。無論校園、網路、各行各業、乃至大街上,隨便一瞥,年輕女性就被收進正、辣、恐龍的各色籮筐里,供人品頭論足。這種“姿色至上”的潮流,不知不覺散發的性別偏見及容貌歧視,更值得我們警惕。
的確,當媒體每天出現的都是非“正”即“辣”的“妹”新聞時,即使是台大人,又如何免於這種簡單思維的框架?台灣高等教育泛濫,質量無法隨量而升,更讓社會庸俗風氣入侵校園,這只是其中一隅。若高等教育不能教育學生挑戰及批判潮流,若大學生只會追逐流俗,社會進步的力量要從何而生?
當李嗣涔說出台大人去走秀“有點可惜”時,他感嘆的是,四年台大教育的“加值”,用武之地其實不在這類舞台。但現實也許更諷刺,有些廠商招募台大生上場,為的就是利用一下“第一學府”的招牌來擴大宣傳。假使摘掉大學的光環,台大人在舞台仍然競爭力十足,那么說“美麗無罪”才能理直氣壯吧!
“妹現象”的泛濫,其實是台灣社會輕薄化、膚淺化的表征。這個問題的最終癥結,其實是在台灣,而不在台大。
正妹現象,其實就是美女經濟給社會帶來的思考,這一現象其實不僅在台灣,在中國大陸這些諸如選秀、**門事件的頻發,眾多美女為博出位,打美女牌,提高曝光率,也正是一種美女帶來的身體消費,而正妹的大學生身份其實更是為其鍍了一層金,大學生美女和普通的單純美女相比,更多了一份知識帶來的智慧氣質,因此,討論正妹,也是在責問我們這個社會的價值觀是否變了質。觀點參考國內知名怒蛙網路策劃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