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全名叫做“北京商業服務通用積分卡”,簡稱“商通卡”,說是積分卡,裡面存的卻是實打實的現金,可以在京城內大多數商場、餐飲、超市、健身、體檢、醫療、美容等場所刷卡消費。除了使用範圍廣,人們看重它的最大優點是:不記名、不掛失,遞送往來過程中,神不知鬼不覺,不僅成為“送禮”的良好選擇,亦成為洗錢、企業避稅發放員工福利的好載體。所以人們又稱呼它們為“腐敗卡”、“行賄卡”。
在北京的儲值卡市場上,除了資和信擔保公司發行的“商通卡”,現在還流行著家樂福卡、北京華聯卡、開聯連心卡、潤京卡、瑞通卡、商聯通卡等同類性質的卡片。而在上海比較盛行的則是聯華OK卡、雅高卡、一城卡等。一城卡除了可用於購物,支付水、電、煤氣費用等,甚至也可以將余值充值到其他同城儲值卡里。
上述儲值卡每張上限一般為10萬元,皆可根據客戶需要按照“一百的倍數”定製面值,所以,在商通卡櫃檯前經常能聽到一些並不齊整的數字,“買一張3200元的”或“我存8700元”。
利益鏈
百盛,央行,投資廣場——在方圓不到一公里的範圍內,三家機構呈品字型,坐落在金融大街的南側。比它們地理位置更近的是,他們在業務上密集交叉的程度。
這是一個政策灰色地帶,整個發卡鏈條中有著許多說不清楚的法律關係,但因其源源不斷的需求而屢禁不止。通過間接渠道, 《新周刊》獲悉,央行支付結算司正在研究對策,對進入貨幣流通領域內的購物卡片進行監管,但是目前,沒有鮮明的對應政策出台。
在整個發卡的利益鏈上,分別“居住”著發卡機構、購買者、持有卡片者、特約商戶、黃牛黨。作為發卡的前提之一,特約商戶是利益鏈另一端最重要的關節。北京的另外一家發卡主體——福卡的技術人員說,一般發卡方都會跟一家家的商戶、超市和商場洽談合作,商場會按照消費數額,按比例向發卡者返傭,具體比例,要根據雙方的談判地位區別對待,以前只有1%上下,現在都升至10%,因為發卡方越來越強勢了。
商戶返傭作為發卡機構的盈利來源之一,向來備受重視,只有這一切都談好之後,才會有下一步的技術改造,這就需要IT技術人員出場了,他們一般根據各家商戶的設備狀況,進行兼容改造。改造的同時,發卡公司就已經開始對外售卡了。售卡也是要收手續費和技術服務費的。
為了給沉澱資金贏得更多的時間,發卡公司一般跟商戶按月結算,就是即使消費者在商家這裡進行了消費,也得等到過一段時間,資金才能從發卡者的賬戶上劃到商家賬上。“我們參與這個卡,要交給他們一定比例的手續費。作為好處,他們會替我們宣傳,而且這個卡折現比較難,大家不會像現金一樣存起來,可以促進消費者在我們店裡消費,促進銷售。另一方面,也相當於變相給我們介紹顧客。”北京一家體育用品店的店長說,唯一不爽的是,消費資金不是立即到賬。
《南方周末》前記者孫亞菲,現在也是資和信商通卡的特約商戶,孫從報社辭職之後,創業辦起了“奢侈品銷售網站”,主要銷售從大型商場下架的高檔服裝、首飾和箱包用品,因為意識到中國有50%的奢侈品消費都是用於商務送禮,所以孫亞菲千方百計爭取到了資和信的合作。客戶持商通卡就能在她的網站購物。
這是一條完整有序的產業鏈和利益鏈,金融業內人士的估計是,在幾乎監管空白的發卡領域裡,已經積聚起來8000億元的資金,通過一張小小的卡片,洗錢、行賄、商業回扣、企業避稅、零息集資等或疑似合法或非法的社會訴求,得到了集中的滿足和釋放。
由來
購物卡為何變成腐敗卡
安徽省計委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傲蘭說,從深層次上看,購物卡的屢禁不止已經演變成一種腐敗現象。分析購物卡的收受情況,一些單位買些購物卡作為福利發給職工,這種現象原來是存在的,但隨著查處力度的加大在逐步減少。
購物卡從問世之日起,其主要收受者都是一些實權單位的小官員或辦事員,他們職位不高,但掌握一些實權,辦一些具體事情。企業的“生死大權”雖然不掌握在他們的手裡,但辦事的態度、速度怎么樣,就得由他們說了算。
“購物卡腐敗”是一種較低層次的腐敗方式。一位企業的辦事員解釋為什麼要送購物卡:“我們送的那些部門雖然幫不了大忙,但關鍵時候‘卡’你一下你也受不了。購物卡花費不多,又可以聯絡感情,平時‘燒燒香’,關鍵時候好辦事。”至於為什麼要收購物卡,省里某部門一位科長的一席話頗具代表性:“中國人特別講究人情味,平時替企業辦事,逢年過節他們表表心意,又何嘗不可呢?況且收卡又不是收錢,一張購物卡面值也不大,一般只有100元、200元,最多不過500元,數額大了我們還不敢收。”
安徽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衛國指出,購物卡的泛濫是一種典型的“權錢交易”行為。當前我國正處在經濟轉型時期,政府部門還掌握相當一部分配置資源的權力。為了爭奪有限的資源,送購物卡便成了企業公關常用的手段之一。
整治
近年來,幾乎在每年的歲末年初,國家都要發出通知,明令禁止制售、使用各種代幣購物卡、券。然而,年年歲歲禁卡急,歲歲年年“卡”不住。2009年末,有關部門不僅下檔案,而且召開專門會議提前給各商家“打預防針”,加大了禁卡力度。
但各種購物卡、券依然明里暗裡在市場上風行,通過一定渠道,各種形式的購物卡、券仍然可以買到,在商場和超市可以公開使用。為什麼有的商家置國家的三令五申於不顧,“禁卡令”竟成了一紙空文了呢?這種現象值得引起關注和反思。
專家指出,光靠歲末年終突擊式、臨時性的檢查和“年年發文、層層動員”形式化的治理方式並不能從根本上治理購物卡的泛濫,治理的關鍵是不僅要治標,更要治本。
安徽大學法學院副教授華國慶分析,當前監管主體執法不力是造成購物卡泛濫的首要原因。
購物卡涉及到擾亂金融秩序、不正當競爭、偷逃稅等問題,國家相關的法律法規已經出台的很多。但金融、工商、稅務部門對法律明確賦予它們的職責卻採取“不作為”的態度,監管不力,有的甚至不聞不問。
《中國人民銀行法》規定:“印製、發售代幣票,以代替人民幣在市場上流通的,中國人民銀行應當責令其停止違法行為,並處20萬元以下罰款。”
從國家禁用購物卡的決定問世至今,合肥市還沒有一家責任單位因此受罰。很多單位便存在僥倖心理,“避過風頭之後又捲土重來”。所以治理“腐敗卡”首先還是要強調“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各監管部門必須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加大監管力度,不能單靠紀檢監察部門一家“唱戲”,要形成治理的合力。
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建立起對權力有效的監督制約機制,是治理購物卡的根本途徑。安徽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衛國指出,加快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步伐,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同時建立起對權力有效的監督制約機制,才是治本之策。
評論
專家強調,像收受購物卡之類的“小腐敗”和“大腐敗”在性質上是一樣的,危害不可小看。收受購物卡的群體人數很多,他們從眾心理強,看到別人收自己也收,去年收今年也收。久而久之,收的人習以為常,送的人也習以為常。這種“小腐敗”已滲透到社會民眾的層面,並造成社會心理的麻木,以致於“不花錢哪能辦成事”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社會的共識。“小腐敗”敗壞了黨風,助長了不正之風,損害了政府形象,致使某些政府部門“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政風至今難以轉變。
一位社會學家語重心長地告誡:“購物卡腐敗”不容忽視。如果不加以制止,後患無窮。今天是“小腐敗”,難免明天不會發展成為“大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