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症分析
緣於“先天缺陷”
偷工減料、以次充好是造成建築“短命”的原因之一,過低的設計標準乃是“潛伏”在建築物壽命周期中的“致命基因”。很多時候,一些原本可以繼續使用的建築因為規劃設計等原因被拆除
百年大計,質量第一。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對全國90多個城市中的180多個建築工程檢查顯示,96.1%的建築工程合格。 可是,一段時間以來,頻繁見諸媒體的“短命”建築仍不絕於耳:大連60棟海景別墅建成14年因新項目面臨拆除;江西南昌一個使用不到13年的四星級大酒店被爆破拆除;武漢馬湖新村小區400多套入住不足5年的住房面臨整體拆除;福建一所投資1500萬元的國小只用2年就面臨拆遷;揚州剛入住不久的兩個小區被政府二次出讓土地使用權要拆除重建;僅“存活”了20年的北京四星級凱萊大酒店也將不久於“人世”……難怪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得出結論,中國的建築壽命平均只有30年。
根據我國一些建築設計通則規定,磚混結構建築的使用年限為30年,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的使用年限為50年,重要建築和高層建築的耐久年限為100年。合理拆除或搬遷一個房屋的時期分別為30年、50年、80年。
“國內在技術上完全能做到讓建築壽命與已開發國家一樣長。”全國政協委員陳清華、郭松海認為,建築短命問題不是書面規定的年限過短,也不在於技術能力達不到。隨著建材科技的發展和設計、施工及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建築物耐久性也在不斷提高,由原同類環境下房屋合理使用年限50年提高到70年,僅現代技術即可完全達到。經驗表明,有的磚混結構建築幾百年也都能安全使用。我們古建築的輝煌也表現在使用年限很長,如山西應縣木塔、河北趙州石拱橋等。現代建築中,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大樓已使用51年了,結構還很好。北京的十大建築也使用近50年,結構仍然很好。
“建築設計和施工質量本身不過硬所造成的建築短命現象是一個極為普遍的現實。這需要加強建築監督。”全國政協委員安純人等痛陳城市建築“短命”原因:目前,我國建築材料仍以傳統材料為主,材料部件缺乏統一標準,性能低,通用性、耐久性差,施工多採用手工操作或半機械化操作,使得建築產品質量難以得到保障。一位從事多年建築工程安全檢查的業內人士說,建築工程里使用材料不同工程質量也有所不同,使用壽命長短也不同。有些人在施工時偷工減料主要體現在水泥和建材上,水泥有的標號不夠,不達標必然導致建築“豆腐渣”。為此,政協委員呼籲嚴查工程腐敗問題,加快推行建築工程質量險。
“我們的住房和城市建設,規劃變更頻繁, 標準制定落後,也是建築短命的主要原因之一。”全國政協委員劉志峰認為,從實質上遏止中國建築的“英年早逝”,就要切實改變一些地方“規劃規劃,紙上畫畫,牆上掛掛,橡皮擦擦,最後能不能實施,全靠領導一句話”的做法,強化城市規劃的嚴肅性,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的執法力度。
折射“政績崇拜”
網友在網上將建築“夭折”戲稱為“拆一次就創造了GDP,再蓋一次又創造GDP”。為建“標誌城”、“月光城”,政府砸巨資重塑“包裝”,名為舊城改造,實為“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的形象工程使然
為建“標誌城”、“月光城”,政府砸巨資重塑“包裝”……近年來,一些地方政府的政績工程、面子工程頻頻上馬,唯政績論的傾向屢受非議。
“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一些地方在城市建設指導思想上急功近利,重速度、輕質量,大拆大建,政績工程和開發商的商業利益相結合,造成不該拆的房屋大量被拆除。”劉志峰委員一針見血地指出。
從GDP來看,拆新建新、大拆大建本身可以增加GDP,GDP的增加又可以帶來官員政績。一些城市中普遍存在的道路挖了建、建了挖問題,也是根源於此。而且,建築高速周轉,還能帶來大量的鋼材和水泥的消費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消化了過剩產能。
“拆新建新帶來的GDP增長是表面的,並沒有實質性增加社會財富和經濟價值。相反,不正常的拆建本身浪費了巨大的財富和資源,除了能帶來政績,對社會經濟毫無益處。”郭松海委員認為, 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建設速度也在加快,在一個個新城崛起的同時,舊城改造規模也越來越大,大量的原有房屋被拆除,名為舊城改造,實為“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的形象工程在作怪。有的將拆完房子的土地再進行高價拍賣,獲得高額收益;有的將拆完的土地蓋所謂“全國最高的樓”,蓋大酒店……名為提升城市形象,實際讓百姓利益受損,如變相提高了城市的房價等。當前,房地產市場火爆,但繁榮背後,一些地方對建築質量的監管、監理、後續管理並沒有跟上,以至頻出漏洞。2009年中國不斷出現的“樓歪歪”、“樓脆脆”、“樓裂裂”等建築質量問題為人們敲響警鐘。
此外,郭松海委員還建議改進當前的審批辦法。審批制度需要改進,審批權要集中,審批過程要公開。對於較高較大較新的房屋和基礎設施的拆除,“拆與不拆,不能聽‘領導人’和‘開發商’的。”郭松海說, 誰提議拆除、誰申請拆除、誰批准拆除,都要有明確的責任人,由具體的責任人在當地媒體上公開說明拆除的必要性和拆除方案,接受社會監督。而對原有閒置房屋,可予以出租或轉讓、置換;對於國有房屋,有些需要由政府出面協調,比如,原來的大學搬走後,可協商轉讓給中國小使用;原來的黨政機關搬走後,轉讓給基層的黨政群機構;有些空置的辦公樓甚至可改為商務樓或廉租房。
呼喚“低碳樣本”
新建建築99%以上屬高碳建築,建築能耗已占社會總能耗的30%,建築垃圾已占垃圾總量的30%—40%。上海世博會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低碳建築樣本。時代呼喚“自然美、生態美、生活美”於一體的節能環保建築
“‘短命建築’與可持續發展、低碳經濟相背離,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對人類生存環境構成威脅。如一些地區配製混凝土的黃砂現已十分緊張,挖掘砂石嚴重損毀河床,給一些水利工程帶來重大安全隱患。”郭松海委員說。
“人類進入21世紀,資源的匱乏初見端倪,將有限的資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是世界各國研究的重要課題。”陳清華、安純人委員認為,延長建築物使用年限是節約資源的重要領域,但是必須要有政策和相應法律支持做保證,如果能提高40%的使用年限,以2006年全國房屋竣工面積為例,每年可為國家節約資金約234.14億元,使用年限增長20年共節約資金約4682.86億元。
據了解,我國每年新增建築垃圾4億多噸。拆除房屋不僅形成大量建築垃圾需要空間堆放,從而占用土地資源;而且拆建的各種建材、設施,它們在生產的各個環節消耗了大量資源和能源;雖然拆除和重建以及建材生產的過程都創造了GDP,但實際財富的增加,往往不抵資源的消耗。看到好端端的一棟棟矗立樓房被夷為平地,人們深感惋惜。
“2004年,我在德國曾考察過‘三升房’,印象很深。”劉志峰委員說。據他介紹,德國一家能源公司利用其資源和技術優勢,將一幢已有70年歷史的老建築改造成為典型的被動式節能住宅,通過對門窗、外圍護結構、設備設施等的改造,每平方米採暖耗油量從20升降到了3升,僅是過去能耗的15%。同時二氧化碳排放量也降至原來的1/7,舒適性也大大提高,很值得我們借鑑。
“讓建築延年,就得走綠色低碳之路。”劉志峰認為,城市碳排放主要來源於建築及其使用,交通只居其次。構建百年住宅首先要樹立兩個方面的理念:一是提高住宅(建築)使用壽命是最大的節約;二是要從規劃、設計、建造、使用、維護和拆除再利用全過程和住宅(建築)全壽命周期綜合考慮建築節能。在生產方式轉變上,關鍵是大力推進住宅產業化,推行低碳建築、綠色建築。
一些委員還指出,解決建築短命,往往不在於節約意識、建築質量的不斷重申,而需要在根本的體制機制上有突破、有變革。他們建議在保護城市建築方面,好好借鑑上海世博會,好好學習國外的經驗。比如,英國1967年頒發《城市文明法》,其名稱直譯是“有關市民舒適、愉悅的法律。”即把保護歷史街區當成使市民精神愉悅、心情舒適的必要條件。保護工作必須是城鎮經濟社會發展政策和各層次計畫的組成部分,鼓勵居民積極參與,摒棄城市建設發展中出現的大拆大建的“激進式改造”方式,使城市建設與社會發展實際進程相協調。
原因分析
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在第六屆國際綠色建築與建築節能大會上說,我國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築量最大的國家,每年20億平方米新建面積,相當於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鋼材,而只能持續25-30年。而實際上,根據我國有關規定,民用建築的最低設計壽命至少為50年。與我國建築普遍“早夭”相比,英國的建築平均壽命達到了132年,而美國的建築壽命也達到74年。我國國民平均壽命與已開發國家相差無多,建築壽命何以如此短暫?
仇保興副部長關於建築的壽命數字,必定不會是一個草率的印象,而應以住建部或者相關部門的專業調研為依據。北京市匯融律師事務所律師秦富亭就作如是觀。4月19日,他投書住建部,要求該部公開我國住房質量調查鑑定結果。
住建部公開發言引發各界關注
2010年3月29日至31日,由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中國綠色建築委員會、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主辦的“第六屆國際綠色建築與建築節能大會暨新技術與產品博覽會”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召開。會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發表主旨演講時說,我國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築量最大的國家,每年20億平方米新建面積,相當於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鋼材,但住房使用壽命只能持續25-30年。
由於業務範圍很大一部分是房地產,北京市匯融律師事務所律師秦富亭平時對房地產方面的新聞比較關注。看了媒體的這段報導後,秦律師很震驚。秦律師向本報記者表示,房屋質量關乎國計民生。從涉及的人口數量來講,十幾億人口均需住房;從涉及的資金金額來講,需以萬億計算;從國民生存環境來講,住房壽命終結後人們將超大範圍地居住危房;從涉及的安全主體來講,廣大人民民眾生命和身體健康至高無上;從問題處理的複雜性來講,歷史沿革使改變現狀絕非輕而易舉,已經涉及安居、環保、賠償、追責等多個領域。
他在申請書中援引《信息公開條例》的有關規定,認為住房質量問題,完全符合《信息公開條例》所規定的政府應當主動公開的條件。
但是,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在談話中只說了幾個數字,蜻蜓點水,對這一數據產生的過程隻字未提。秦律師認為,“對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內容,住建部並未將這一信息通過各種途徑向社會披露,由此引發國民對我國當前的房屋規劃和質量產生種種猜疑。”
建築質量問題頻出讓樓房折壽
越來越多的關於當前我國建築質量問題的報導,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仇保興所言非虛。
2009年6月,上海閔行區蓮花河畔一幢13層在建商品樓,因施工程式錯誤形成地基壓力差,樓體整體倒塌,造成一名工人死亡,引起業界巨大震盪。
這是住房質量問題最極端的典型。此外,在其他建築工序中,偷工減料幾乎成了業界的“潛規則”。北京媒體曾借泛海國際項目經理之口披露建築領域的種種貓膩。這位負責人表示,一般而言,工程的重點部位少有摻假的,越是不重要的部位越喜歡摻假。澆混凝土時加石頭、安裝鋼筋時少那么幾根,或乾脆用稍小一點規格的鋼筋替換,打錨桿時減少長度等等。有些人在施工時偷工減料主要體現在水泥和建材上,水泥有的標號不夠,不達標就導致建築質量差。另外,也聽說過有施工單位趁甲方和監理不注意的時候往閥板基礎中扔大塊毛石,這樣可以節省很多混凝土。
另外,石經理向記者透露了一下鋼筋工程慣用的一些偷工減料手段,主要表現為6點:1、框架柱與梁交接處的加密箍往往會少放1-2個,有的只有外箍而沒有內箍;2、梁筋的綁紮接頭倍數不足,梁筋端部的90度錨固長度不足;3、板筋根數往往比理論計算要少1根以上,板筋伸入梁內的錨固長度不足;4、柱、梁加密區的箍筋往往少1個;5、箍筋彎鉤的平直長度不足,彎鉤圓弧直徑不夠大;6、牆體拉結筋的長度不足等。
其實業內人士都知道,在建築業的建材當中,有國標與非國標之分。非國標建材一般比國標建材便宜一些,雖然使用後不會出現重大質量問題,但標準已經發生變化,抗震效果也大打折扣。
對這些貓膩,監理公司並非毫不知情,但是多採取睜隻眼閉隻眼的態度,客觀上縱容了工程建設領域的不正之風。去年,上海倒樓事件發生後,住建部緊急電令全國篩查建築領域質量問題。
不過,上海倒掉的樓體剛剛清除不到4個月,武漢新洲區邾城街南街社區振興里,一棟新建6層正在粉刷裝修的樓房突然倒塌,未發現人員傷亡情況。居民們分析,可能是地基不牢固引發倒塌。
“拍腦門規劃”致樓房殞命
除了這些因為質量而“猝死”的建築外,還有一些因為規劃更改而慘遭拆除。
江蘇揚州古運河畔一居民小區,房子剛交房7年,小區的土地就被開發商看中。然後,政府以“公共利益”為由,要將居民區全部拆遷。此事引發全國媒體關注,最終揚州政府收回成命。而海南建造不足10年、高達131米的“千年塔”,因為城市規劃更改慘遭拆除。類似的例子在全國屢見不鮮。
北京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高級規劃師馬良偉指出,讓城市建築“短命”的主要原因就是盲目拆遷,這種拆遷不但浪費資源,而且會產生大量建築垃圾,關鍵是當前的城市規劃缺乏前瞻性。
馬良偉認為,城市規劃是公眾的事情,應該有公眾參與,以法規的形式確定下來,這樣才能避免盲目規劃和盲目拆遷,而不是幾個專家在屋子裡就能解決的事情。有評論認為,建築規劃上一代官員往往有一代官員的打算,在建築上隨意性比較強。這很難保證現在建的樓過一兩年之後就沒人想去拆它。
業內指出,在中國,城市規劃受制於各種因素制約,一定時期的經濟條件、城市產業布局、地質條件……甚至領導人的建築觀念,都會影響城市規劃。一位受訪者表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蓋的一些居民樓,樓體外觀簡陋,內部戶型單一,僅僅滿足‘能住’,談不上居住的舒適性。在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對舒適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很多老舊小區的樓房雖然結構還可以,但是因為戶型設計不適應市場要求,改造起來困難極大,所以儘管沒到設計使用年限,也面臨被拆除的境遇。這是今後在設計城市建築中應該極力避免的問題。”當前,很多城市提出了打造百年不落伍建築、百年不落伍城市的口號,為此,不少地方開放城市規劃市場,引入各種層次的專業設計機構,和當地百姓一同設計居民日夜生活的城市,在規劃中,百姓參與度增強、領導意識減弱,應該成為一個趨勢。
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副總建築師、教授級高級建築師車學婭指出,造成中國和英美等國建築壽命差距大的原因還有一個,就是英美等國的建築都是私人財產,即使規劃要動遷,也必須徵得物權所有人的同意,不能隨便拆除;而我國在城市化進程的建設過程中,有大量的拆遷行為,直接壓縮了建築的平均壽命。
但是,也有學者認為,對政府的拆遷不能武斷地認為盲目,應一分為二地區別對待。廣州大學建築節能研究院院長周孝清教授認為,有些是因為城市的規劃發生改變,原有的建築不符合新的定位和功能需求,必須拆除。
根源
根源一:“豆腐渣”
問中國建築為什麼壽命短,很多人想到的是“豆腐渣”——質量問題。中國人深受“豆腐渣”的傷害,難免記憶猶新。去年6月,上海閔行區蓮花河畔一幢13層在建商品樓,因施工程式錯誤形成地基壓力差,樓體整體倒塌,造成一名工人死亡,被網友稱之為“樓倒倒”。2009年7月,南京城南花神大道入口旁正在施工的“中興大樓”靠近公路一側發生塌方,被網友稱之為“樓脆脆”。
這些基本已建成的樓房突然倒塌,一個原因是設計缺陷使得一些建築“未老先衰”,不堪續用。二是偷工減料,一些開發商為最大化降低成本,往往以犧牲建築的某些功能,尤其是“超前”的功能為代價。而2009年不斷出現的“樓倒倒”、“樓脆脆”等建築質量問題,給政府敲響了警鐘。
根源二 政績工程大行其道
比“豆腐渣”還讓建築壽命短的另一個原因是拆了又建建了又拆的政績工程大行其道,同時城市規劃缺乏科學性和連續性。評論人士陳一舟認為,在一些地方,“有錢搞形象工程,無錢辦百姓大事”,或者“想的是建利民工程,搞出的卻是傷民工程”。原因在於:一沒有充分考慮民生民情,讓城市建設規劃更符合公共利益;二沒有吸納民意民智讓公共建設決策更科學完美,決策失誤造成財政浪費;三缺乏有效的公共監督,導致相關權力的腐敗和資本暗箱操作。從這個角度看,如果上述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縱然我們學來了英美高超的建築技術和安全理念,杜絕了“豆腐渣”工程,國內的建築也照舊會短命下去。
據報導,2月6日,曾是南昌市的地標性建築之一的四星級酒店五湖大酒店在爆破聲中倒下。該酒店建成於1997年,只服務了13年,而爆破之後原址建一座五星級酒店,只為多一顆星。在“經營城市”的口號下,這樣的鏡頭已經司空見慣。城市高架路橋、軌道交通沿途“拆新建新”,更是屢見不鮮。
根源三 監管的失效
網上曾經流傳一個笑話:推倒一座房子,又重新建起一座房子,輕鬆兩下就創造了雙倍的GDP。事實上,儘管我們不好直接論斷規劃朝令夕改是否有GDP方面的追求,但此類現實案例實在太為普遍了:一個小區才剛建好,要修一個高架,嶄新的房子就拆了;國小才剛剛翻新,因為劃入了新規劃的CBD範圍,拆除於是成了唯一的命運;開發商要土地,明明才一二十年的房子,立馬就成危舊房;因為要修一個星級酒店,十來年的大樓就被“成功爆破”,完全不管以限高名義炸的房子最後卻越炸越高……
正是因為城市規劃缺乏真正的科學性與嚴肅性,有關部門非但無需對短命建築負責,反而能盡享雙倍GDP收穫,公民對個人房產享有的神聖財產權,以及納稅人對短命建築的出資貢獻,於是都成為了可以忽略不計的犧牲品,對私人財產權的肆意侵犯以及對財政資金的巨額浪費成了家常便飯。所以說,短命建築的背後,首先是對政府規劃部門有意或無意的不專業不科學的痛斥。
無論是城市規劃朝令夕改,還是質量監管失卻作用,短命建築都與政府監管部門的消極作為或者作為不力緊密相關。如果要想將目前30年的建築平均壽命延長至100年,那么政府監管部門的專業性和有效性,首先必須得翻上三番。
社會反映
有網友感嘆:“買一套房子,貸款還完,差不多也該拆了。”這確實是一種悲哀,70年的使用權似乎只是一種“傳說”,而關於70年使用權到期後是不是可以續約的討論,現在看來似乎也毫無必要。
專家認為,“短命建築”與建設“節約型社會”的精神相悖,儘管今天我國的建設規模還未達到高峰,可是燒制水泥用的優質礦料已感短缺,配製混凝土的砂石在許多地方已十分緊張。一些地區開採砂石已經嚴重毀損河床、破壞植被,沿海地區如寧波、舟山等地因濫用海砂已給一些工程帶來了重大隱患。
據報導,英國建築的平均壽命是132年,美國是74年。而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稱,將目前30年的建築平均壽命延長至100年。這真是一個好的提議,但是首先我們的官員應該去調查為什麼中國的建築壽命短,再有就是有沒有具體的執行方案,最後就是有沒有決心要把我們的城市規劃,建築質量提高到100年這么一個檔次!切忌紙上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