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
“會蟲”之所以產生,是因為會議多了,檔次高了,管理差了,能夠為“會蟲”們提供寄生的環境和土壤。在一些城市,“會蟲”成為了一個專門行當,甚至還有專門代理人,當一些調查公司等行業舉辦調查會時,“會蟲”們便變換身份,參加不同的調研會,說著謊話,胡亂填著問卷,事後領著禮金。
特點
1、會蟲不斷地開會賺取多份禮金,同時,為滿足調研公司各種各樣的需求,他們頻繁變換姓名和身份。職業會蟲大多配有幾部手機,報名參加會的時候,用一個假名字對應一部手機。
2、有豐富的知識面,可以應付更多的諮詢公司不同行業、不同層次的諮詢會議需要。
參與人員
主要是學生、一些喜歡搞點兼職的白領和沒有過足開會癮的領導。
組織人員
會蟲的組織者叫養“蟲”專業戶或會頭,養“蟲”專業戶是會議召集人(或稱聯繫人),他們手裡有大量資料——關於“會蟲”和準“會蟲”的資料。前者是他的客戶,也是他的財富。
養“蟲”專業戶可以隨時調遣、委派不同年齡的“會蟲”參加某些對口的會議,為他謀取收益;後者則是備選“會蟲”,也就是潛在客戶(行業內的名稱是“會議援助者”)。
他們會根據會蟲的表現給予會蟲參加會議的次數,並舉辦“優秀會蟲星級評選活動”以資鼓勵。
種類
洋會蟲
進入21世紀,政府大張旗鼓高調聘請老外作顧問,企業則聘老外作CEO,沒有條件聘老外的也不甘落後,總得做點兒與全球化和國際化扯上關係的事,最簡單和最容易的就是請老外參加各種活動。任何活動,大到政府搭台,小到企業唱戲,只要有洋面孔,就是國際化的最重要標誌。要國際化,就需要洋面孔,而真正的洋面孔是不會滿足中國的面子工程的,所以催生了一個特殊的職業----專業洋會蟲。
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坐在主席台,然後照著主辦方早已替他擬好的稿子念一遍就算完成任務,當然,念稿子的時候他必須用美語。他們的名片上除了一個中國的手機和美國的手機為了聯繫走“會”方便是真實的外,其餘都是主辦方為了與他扮演的角色相吻合而幫他胡謅的。
土會蟲
這些人本身就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只不過到國外鍍了一層金,拿了個外國身份,搖身一變成了海外華人。洋會蟲主要參加帶國際頭的會議,而土會蟲主要參加與歸國華人相關的會議。他們也很忙活,全國有31個省市自治區,下面還有那么多中等城市,下面還有縣,按照中國現有的行政區劃,只要有一半的地方政府搞這些所謂的海外人才洽談會、海峽兩岸人才洽談會,甚至招商引資項目洽談會,這些人就會拉不開栓。對於主辦方來說,參加者是誰並不重要,有沒有效果更不是他們關心的問題,他們只需要一個數----土洋會蟲的數目,然後往會議總結里一填就萬事大吉了。
行為判斷
一、可以從群體特徵來判斷:
一般來說“會蟲”的年齡多是中老年階段的低收入群體。這樣可以參加各類座談會,既可以扮演低收入人群,也有一定的資歷扮演高收入人群。更主要的是這群人才有時間和欲望通過座談會來獲取利益。
另外,他們扮演的角色職業也多是藍灰領居多,比如業務經理、貿易公司老闆之類的。這比較符合他們的日常打扮和生活經驗。
二、可以從其行為特徵來判斷:
“會蟲”因為有多次參加座談會的經驗,在一些細節的行為上就很容易自然地流露出來。通常的外在表現體現在兩個方面:
1、很熟悉座談會的流程:
比如:
a)在電話甄別的時候,對一些常規的甄別問題反應明顯比其他人快,而且很少有疑問;
b)在現場三次甄別的時候,填寫問卷也很熟練;
c)在進入會場後的自我介紹環節,主持人只說介紹姓名職業,“會蟲”卻往往很熟練地增加回答他的興趣愛好
2、很放鬆
初次參加座談會的人一般都會比較拘謹,而“會蟲”則會表現得在調查公司好象在自己家裡一樣輕鬆自如。
比如:
a)在等候的時候,會很放鬆地拿雜誌、報紙、和水,懂得自己招呼自己甚至招呼別人;
b)在等候的時候,其姿勢和神態都很鬆弛,甚至有些人可以說是大大咧咧;
c)在會場,一開始就會自己拿桌上的水果食品,毫無忌憚地大吃特吃;
以上的行為特徵,有一項符合的就必須很留意,有2-3項符合的基本上就可以判斷是“會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