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
伴隨著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走出家庭,以往出現在老年人群的“空巢現象”正呈現“中年化”趨勢,被稱之為“中年空巢”現象。專家指出,隨著現代社會城市化的不斷推進,家庭結構不斷向“三口之家”的模式發展,“中年空巢”家庭將成為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專家預測,在獨生子女婚育期的到來、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住房條件的改善以及人們觀念的改變等背景下,中國的“空巢家庭”將越來越多。未來10年,“空巢家庭”將成為老人甚至中年家庭的主要形式,所占比例可能達到90%以上。
數據
上海政法學院女性研究中心主任陳曉敏長期從事“空巢家庭”研究,她在2007年撰文指出,傳統意義上的“空巢家庭”多指老年“空巢”,進入“空巢”階段的父母大多接近或進入老年階段,“空巢期”相對較短。然而,隨著獨生子女求學和謀職,相當一部分中年夫婦提前進入“空巢期”,這一階段相應延長。
陳曉敏認為,以城鎮平均初婚年齡女性為25歲、男性為27歲為參照,假設初婚與初育平均間隔為2年,且這些夫妻的獨生子女若18歲離家。那么,他們進入“中年空巢”期的平均年齡通常為45歲至47歲。
如此一來,這類夫妻將提前近15年進入“空巢期”,在“空巢”中生活15年後才會進入老年階段。如果按照預期壽命為70歲計算,他們將在“中年空巢”階段生活25年左右。
成因
與“空巢老人”的被動形成不同,“中年空巢”家庭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源於主動選擇。家長希望孩子有更好的發展,會鼓勵孩子“離巢”,但原有的家庭氛圍實際上並不容易經受改變。
此外,計畫生育政策對當代家庭結構產生了很大影響,是“中年空巢”現象的誘因之一。同時,經濟活動造成了區域發展的不平衡,致使人力資源向發達地區流動,也加劇了“中年空巢”現象的曼延和擴展。
影響
“中年空巢”的群體將面臨很多挑戰。中年空巢家庭中的個體既要經歷個人生命周期的轉型(從中年期到老年期),還要經歷家庭周期的轉型(從核心或主幹家庭到空巢家庭),將會面臨轉型期經濟壓力、人際交往等多重問題,並且還要面對在不久之後(真正進入老年期後)的“再社會化”問題。若適應得不好,極易誘發各種身心問題,不僅影響中年人的生活質量,還會給家庭事業來各種困難,從而導致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一些人利用這個機會旅遊訪友;一些人卻因為缺少與孩子溝通,彼此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還有因為孩子離家求學或在外謀職,夫妻之間鬧離婚……
另外,過早“空巢”給部分中年人、特別是中年婦女帶來了心理壓力,她們過去一直圍著孩子轉,一旦“空巢”,便感到生活無所適從,嚴重者甚至形成心理疾病。有心理醫生指出,“中年空巢”家庭中,母親不適應感明顯高於父親。
建議
相關專家建議,“中年空巢”夫妻應儘快構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包括新型夫妻關係,藉以適應“空巢家庭”的生活狀態。與此同時,社會機構也應該發揮作用,引導“中年空巢”夫妻多參與各類社會活動。
此外,綜合現代“中年空巢”群體較好自我意識和子女水平,一方面加強引階段的中年夫婦的自我意識、改善空巢初期明顯的空虛感,另一方面,尤其是大學生更應該深入地了解父輩的生活狀況,並且採用合理的情感支持讓父母更好地體驗到子女的支持,幫助父母提高對家庭結構變化的適應性,提高子女增強對家庭和父母責任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