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觀點
國家要不斷地強大,不斷地超越,在諸如GDP等具有明確可比性、可排序性的項目上超越別人,以超越證明強大,國家強大則國民就是大國國民——國民深為這種強大而幸福。
心態特點
自信
國民沒有自信,就沒了底氣。每箇中國人都發自內心地相信,中國經濟將會很好地發展,中國民族是優秀的民族,中國的強大一定會到來,中國崛起是歷史
的必然,那么,每個人從心底里就會透著踏實,這是國民的共同信念,也是國民的心理契約。這一點是最重要的,是大國國民心態的基礎。改革開放至今,雖然存在很多問題,但中國經濟年均增長保持在兩位數,是全世界發展最快的國家,GDP即將超越德國,吸引外國直接投資連續幾年列世界第一,與周邊國家的貿易額快速增長,對外投資每年以86%的速度增長,神六、嫦娥一號發射成功,即將舉辦2008年奧運會、外國媒體天天報導中國等等,這些事實一定會使國民更加自信。
進取
是大國國民心態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朝氣,有盼頭,又幹勁,有困難不氣餒,國家才能不斷進步。2008年3月19日,韓國《每日經濟》公布,與每日經濟調查公司共同進行的中日韓三國國民經濟意識調查結果,對於“如果用年齡來評價,你認為自己的國家多少歲?”這一問題,中國人認為本國國家形象年齡為33.3歲,韓國人回答稱本國年齡為36.5歲,日本人的回答則為45.9歲。日韓也認為中國國家形象很年輕。韓國人認為中國國家形象年齡為31.3歲,日本人認為中國32.7歲。看來,中國人和國際社會普遍覺得中國充滿朝氣和活力,正在不斷進取。
寬容
是平常心,是大視野,是忍耐力。只有寬容,才能看到別人長處,才能“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才能“兼容並蓄,自成一家”,才能不會因為狹隘的民族情緒,不能容忍別人的批評,從而產生強烈的敵視情緒,那樣反而封閉了自己的心靈,不能很好地學習已開發國家的很多長處,當然包括有歷史情結的國家,如日本。多年以前,在國際會議上,在探討經濟發展的問題時,歐美國家的專家曾經提示中國,一定要注意環境保護問題,要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等等,當時多數中國人不以為然,甚至認為是他們想通過環境問題嚇唬我們,從而阻撓發展。
責任
是大國需要承擔更多的,也是大國國民心態所必備的,不能承擔更大的責任,就不會獲得更多的尊重,連尊重都沒有,也就談不上大國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猛到來,隨著中國貿易和各國的不斷滲透,隨著地緣政治的微妙互動,隨著中國文化的逐步傳播,隨著國家安全形勢的需要等等原因,中國已經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國際舞台,至少要扮演起一個區域大國的角色,這不僅僅是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需要,其實,也是中國自身發展和崛起的必然要求,否則,在國際社會上,中國形象會受到損害,也會失去尊重和更加有力的話語權。目前,中國採取的“韜光養晦”和“有所作為”的外交策略,也反映出政府的意識,正在主動地以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活躍於世界舞台。
心態養成
心態
30年的高速發展,中國積貧積弱的歷史太長,大國國民的心態培育也格外艱難。當代青年是弱國陰影最淡薄的一代,擁有更多像世博這樣向全球學習的機會,如果社會有共識,自信開放的大國國民心態完全可能在這一代開始養成。
意識
以志願精神為核心的公民意識。作為參與社會生活的重要方式,志願精神是建構公民社會不可或缺的因子。它兼顧了社會的需求和個人價值的實現,在承擔民族責任的同時也完成了個人成長。世博會志願者報名踴躍,總人數近8萬的志願者,承受著被期望的壓力和被誤解的委屈,也在“被需要”中感受幸福。
精神
適應知識經濟的創新精神。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型,是當下中國最大的課題。完成這一轉變,當代青年人責無旁貸。每一次世博都是人類創新智慧的大集合。
心態作用
影響政府政策制定
政府在制定政策時,會考慮到國民的心態,因為,國民心態會對政策的理解和接受程度產生一定的影響,比如,制定外交政策,特別是對待一些關鍵國家,象美國、日本等國家的外交政策,國民心態非常重要,如果外交政策和國民心態比較吻合,大家就會接受,否則,就會引起民怨,象處理美國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中美撞機事件等,就需要充分考慮到國民心態,否則,民眾會覺得政府軟弱而產生不利的情緒。同時,政府官員也是國民的一員,官員階層的國民心態直接會左右政策的導向,比如,中國外匯儲備的處理問題、引導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問題、產業安全保護問題、環境保護問題、能源消耗問題、國際技術合作問題等政策的制定,都需要考慮到國民心態,同時,也會反映出政策制定者本人的國民心態。
影響學術界學術研究
科學技術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是有國界的,科學家們的國民心態,會影響到研究領域的選擇和科技創新的力度,如果總是覺得自己不如別人,根本趕不上,可能就會幹脆放棄自主創新,一味地依賴對外技術引進。如果覺得自己處處領先,也可能放鬆懈怠,反而導致落後。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國民心態就更重要了,自信、寬容、責任、進取的國民心態,必然會折射到人文科學的研究取向中。
影響媒體輿論導向
媒體是社會發展的眼睛、耳朵和嘴巴,而國民心態就是媒體的心靈,媒體用什麼心態和價值取向看待各種現象和事件,就會產生什麼樣的輿論導向。比如,對待民族產業、民族品牌、對外投資、中外合作等等諸多領域,很多媒體人士其實有很多先入為主的概念。比如,娃哈哈和達能的合資問題,很多媒體會帶有明顯的民族情結和過激心態,反而會忽視很多事實,從而作出不客觀的報導。再比如,對於2008奧運會,對於中國航天事業取得的成就,媒體人士又會放大了自己的強國心態,作出誇大其詞的報導。這兩種傾向都有問題,媒體報導首先應該儘量客觀地反映事實,從而讓民眾自己作出自己的判斷。
影響藝人藝術創作
中國歷史沉澱深厚,題材眾多,藝術創作很容易就從歷史中挖掘出中國題材,於是,中國電影、電視劇就會出現那么多的古裝戲。尤其是反映近代歷史的題材,多數是中國苦難深重的時期,鞭策大家不忘歷史恥辱固然重要,但引導大家樹立信心、開拓未來更加重要。前些年,中國電影獲得國際大獎的,多數是反映中國落後、愚昧的時代和題材,也許創作者不是故意的,但無形中影響了國際上對待中國的印象。尤其是前些年,中國還沒有像今天這么開放,各方面也沒有這么大的影響力,很多外國民眾就是通過這樣一些娛樂節目了解中國的,在很多外國人眼中,中國還是非常貧窮和落後的。藝術來自於生活,又高於生活,藝術創作也是國民心態的折射和本國價值觀的演繹,美國大片絕對是美國國民心態的影子,同時也是美國價值觀的載體。一個有意思的現象,近些年,中國老百姓出國旅遊越來越多了,你會發現,中國人出去大量地拍照,當然全是別人好的地方。
但很多歐美人到中國旅遊,卻不自覺的拍了很多中國落後的地方,比如混亂的交通、街頭的乞丐、路邊的垃圾等等,其實,任何國家都有乞丐,在美國,越是繁華的國際都市,犄角旮旯,越會發現很多流浪漢無家可歸,只是,我們不會去注意這些而已,這些出國旅遊拍照的事兒,就反映出國民心態。所以,我們的藝術創作,不僅僅要反映歷史,更要能夠演繹未來,不僅僅要針砭時弊,更要能夠弘揚光明,不僅僅要眼睛向內取材,更要放眼全球博採眾長。
影響企業戰略選擇
企業家是一個國家和平年代的經濟戰將,企業家的國民心態,必然深刻地影響這個企業的戰略選擇。當前,經濟全球化第三次浪潮撲面而來,機遇與挑戰並存,中國企業是做一個棋子,被別的下棋的人來回擺弄?還是站在月球看地球,走出國門,搏擊國際市場?這背後的戰略選擇,並不完全是經濟實力、技術水平等夠不夠的問題,很重要的是企業家眼界、視野、胸懷、心態問題。日本戰後,經濟幾近崩潰,但70年代末,卻產生了象松下、東芝、豐田等一批國際跨國公司,不是一夜之間長大的,是因為松下幸之助等創業家,一開始就瞄準了國際水準、國際市場。還有,就是韓國,在汽車、電子消費品、動漫、文化等產業成了全球強有力的競爭者,也與韓國企業國際化戰略密切相關。在10多年的管理諮詢過程中,我接觸過無數的企業家,姑且不論經濟實力,即便是經濟實力足夠強的企業家中,能夠縱橫天下、具有國際視野的企業家也是鳳毛麟角。我們只有和真正的高手過招,才能長進,古人云:取法者上,僅得其中,取法者中,僅得其下。說的也是這個道理。畢竟盯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永遠也不會有大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