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現象
1980年實行獨生子女政策以來,性別比不斷攀升。由於人口有20多年的滯後性,出生性別比異常對目前的婚姻市場還沒有太大的影響。
目前女性平均初婚年齡在24歲左右,男性在26歲左右,男性比女性大2歲左右。我們用22-26歲這五年年齡段代表女孩初婚人群,對應男性24-28歲年齡段。從圖可見,2012年之前,中國婚姻市場基本正常,不存在嚴重的光棍問題,甚至女性還略多於男性(城市剩女現象的人口學基礎)。但是從2012年開始,24-28歲男性人口將大幅超過22-26歲女性人口 。以25-55歲男性人口對應23-53歲女性人口,姑且定義超過的部分為“過剩男人”。目前“過剩男人”波動在1000萬左右,對於這么一個大國來說是正常的,並且這些人很多是智力、體力有缺陷的人,經濟能力比較弱,或者是同性戀者和出家人等不婚群體,對自己的光棍身份比較認同。
人們印象中一般認為,男人與女人的數量應該是基本相等的,全世界男女總人口比例確實接近於1:1,但就算這成立,也只是總數相等,具體到一個國家的範圍內,男女人數則未必“平衡”,2013年末,中國大陸性別結構,男性人口69728萬人,女性人口66344萬人,總人口性別比為105.10:100,2017年下降到104.88。
危機原因
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因為兩個原因:低生育率和傳統“重男輕女”思想。
我國的生育率為何會如此低呢?首先是因為我國實行嚴格的計畫生育政策,導致了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特別是在城市;其次是隨著生活壓力的加大,讓撫養孩子成為了一項非常沉重的負擔,大大超出了許多新婚夫婦的承受能力;最後是隨著年輕一代思想觀念的轉變,積極回響國家晚婚晚育的號召,甚至有的夫婦直接不育。種種的原因,就造成了新生人口過少這一事實。根據機率的原理,事件的發生如果只有兩種情況的話,基數越大,兩種情況發生的比例愈趨於平衡(各占50%)。同樣的道理,如果新生人口的基數越大,那男女比例平衡的幾率越高。因此,新生人口的減少,也就為男女比例失衡埋下了伏筆。
除了低生育率這一因素之外,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人傳統“重男輕女”的觀念。俗話說“養兒防老”、“嫁出去的女兒如潑出去的水”,這一樣封建思想的直接影響,就是很多中國家庭對於男孩子的過分偏愛。為了能得到一個寶貝兒子,許多夫婦用盡各種方法,甚至借用B超來做性別鑑定,若不是男孩,情願將其流掉。加之許多醫院醫德敗壞,對這一行為也是睜隻眼閉隻眼,藉助現代的科學技術,打破這種自然形成的平衡。上面這種現象,在那些嚴格控制一胎的地是比較常見的。而對於那些管理不是很嚴格,為了保險起見,生了一個兒子還不夠,還要再生一個,有的地方甚至出現了生多胎這樣嚴重違反計畫生育政策的現象。
正是以上兩種原因的共同作用,才會造成了現在的局面——男多女少,比列失衡,這也為直接導致了2020年2400萬光棍的出現。如果這2400萬光棍的問題不能很好的解決掉,那么,將會在社會老齡化的基礎上增加新的負擔和問題。不過也有學者認為,這種現象也只是暫時的,男女失衡可以改善,也正在改善。國家計生委在《關於防止出生嬰兒性別比升高的意見》(1994)中指出:“一些專家和有關部門認為,80年代以來出生嬰兒性別比的統計數字偏高的主要原因是瞞報、漏報出生女嬰,在高出正常值的統計數字中大約有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三是瞞報、漏報女嬰引起的”。
預計影響
利處
因為有2400萬男人找不到媳婦,也就建立不了家庭,那么將會有許多的人不能生養孩子,沒有了自己的後代,那么,新生人口的數量肯定會有所減少,我們國家的人口壓力將會得到一定的緩解。這也就是我所能看到的唯一利處,儘管這個理由看著有點彆扭。
危害
如此多的光棍長期存在於社會中,勢必會給社會的安定造成帶來許多的不穩定因素。光棍也是男人,也和其他正常非光棍一樣,有同樣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要,都想找個老婆,享受女人的關懷……但是,現實是殘酷的,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沒能取到老婆,可能有自己的原因,也有別的原因,但是自己的原因是占大部分,也可以這樣認為,將來的這些光棍應該可以看做是弱勢群體,相對於其他娶到媳婦的人來說,這些人無論是個人能力或是其他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當然,也有部分人是因為別的什麼原因而加入了光棍行列。長期處於光棍狀態,心理肯定會產生一些負面的變化,當這種變化發展到一定的程度之後,問題就會產生了。販賣婦女這種嚴重的犯罪行為將會越來越猖狂,賣淫嫖娼這種當下普遍存在的現象也會因為存在巨大的市場需求愈來愈普遍,而性暴力犯罪發生的幾率也會隨之增長…………種種這些駭人聽聞的事情,發生的機率越來越高,這將極度威脅社會治安,成為危害社會、制約發展的毒瘤。
以上這些,是對於社會的影響。而作為構成的基本單位,我們的家庭、個人也同樣受到影響。作為男人,在不久的將來,除了要面對工作、事業上的巨大壓力外,家庭生活的壓力同樣可以把一個男人壓的喘不過氣。因為男多女少,找對象、娶老婆可能將會面臨同性的競爭,因為這種競爭,結婚的成本和花銷肯定要比現在高的多。這所有的一切,會讓一個男人身心俱疲。正所謂物以稀為貴,適齡的女子少,追求的男人多,那無形中也會提升了女性的地位,無論是在家庭里還是工作中,女性的地位肯定會比現在高很多。因為有了更多的選擇機會,所以女人在男人面前可能會變得更清高、更傲慢,這些,對於每個男人來說,都是很難容忍的,但是事實情況就這樣,很多人只能選擇沉默,對女人的種種行為只能是忍讓。而一個家庭中,如果男女之間的地位出現了不平等,那這個家庭穩定的基礎也會逐漸消失,最後很有可能會造成家庭的破裂,因此,離婚率也會增高,隨之帶來的各種負面問題也會增多。
解決辦法
政策補救
提高新生人口的出生數量,再次就是改變傳統重男輕女的落後思想。目前來看,國家也開始這樣做了,也採用了許許多多的補救手段,試圖現狀,譬如某些地區之前不能生二胎的,現在可以了,政策放鬆了,還有就是杜絕醫院通過使用B超來做性別鑑定
跨齡婚姻
就是正值結婚黃金年齡的男青年們去找比自己大很多的女性作為配偶,抑或是再等幾年,等過了這個黃金年齡,再去找那些比自己小很多的女子。這樣的方法,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實際操作起來,還是因人而異,不能有個統一的標準。這樣,儘量將這數量巨大的光棍分解到其他年齡段的女性中去,儘量不要再同齡的女性中來選擇配偶。
跨國婚姻
鼓勵跨國婚姻,可以從國外引進(也許這詞用的不太恰當)女性來與那些光棍組合成家庭,也可以讓把這些光棍中的部分人送出國門,在國外組建家庭。這樣做可能也會存在許多的弊端,但是,卻可以擴大我們國家在全球各地的影響力,同時,也可以加快整個世界的民族大融合。
男性的權利保障
此外,社會各界理應對男性,給予更大的關注和關愛,避免極端女權主義對男性的傷害。完善相關的男性權利保障工作,例如男性的受教育權,勞動權、生命權、隱私權、性權利等,以改善男性、女性之間的關係。
爭議
關於光棍危機的說法,也存在很多爭議,根本第六次人口普查現顯示,我國男女比例大體為105:100,其比例仍然屬正常範圍,而就性別出生比,媒體亦眾多紛紜,有115:100、117:100、118:100、120:100等等,不過國外有統計顯示,我國性別出生比為108:100,也就是說依然屬正常範圍,關於男女比例失調論引發了大量的爭議和質疑。2015年10月14日,浙江財經學院教授謝作詩在部落格中撰文《"3000萬光棍"是杞人憂天》,他用經濟學原理來解釋這個社會問題,並指出,低收入男人可以幾個人合起來找一個老婆,這樣就能緩解3000萬光棍問題了嗎?網友一片熱議。
闢謠
瀋陽師範大學人口學教授王立波和她的研究生周平梅的一項研究結論卻是:“3000萬光棍”不存在。
第一個“3000萬”來自於2014年底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中國最新人口數字:“2014年末中國大陸人口136782萬人,其中男性人口70079萬人,女性人口66703萬人。”男性和女性人口數量正好相差約3000萬人。
對這個數字,瀋陽師範大學人口學教授王立波的解釋是:從這組數字顯示的中國大陸的性別比為105.66,處於國際通行的103-107的合理區間之內,並不算高。而“光棍危機”的說法當中的“光棍”指的並不是所有年齡段的男性,僅僅是適婚年齡的男性。所以,這個數字沒有參考價值。
另一個“3000萬”來自於一個推論,依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中國大陸出生性別比112、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出生性別比118,就此推論出“到2020年,將會有3000萬至4000萬處於婚育年齡的男青年無妻可娶”,甚至還有相當多的文章引用外媒的說法,認為中國大陸的性別比早在1980年就超過了官方公布的數字,所以3000萬“光棍危機”已經出現。
對此,王立波認為:根據出生性別比來推論各年齡組人口成年時的性別比是國際通行的做法,從理論上和邏輯上來說沒有錯,在大多數國家,因為沒有生育的限制,所以出生人口數量統計反映的是人口的真實狀況,以此來推論成年人口的性別比是科學有效的;但中國的現實是,30多年來所實行的嚴格的計畫生育政策,使超生家庭漏報和瞞報新生兒的情況不同程度存在,由此推論成年期的性別比也就存在較大風險了。
王立波用一組令人匪夷所思的數據證明這一點:眾所周知,人口數量從出生開始就應該在死亡率的作用下不斷減少,雖然不同年齡段減少的比例不同,但總體上下降的趨勢是必然的。但考察中國大陸同一個年齡組在不同年齡節點上的人口規模,卻會發現,這個數字居然不降反升。例如,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時,0至9歲的男性和女性人數分別為11268萬人和10309萬人,到了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時均有所增加,分別為11822萬和11020萬。而到了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時,男性人數下降到11484萬人,考慮到這一年齡組男性的死亡率為每年3‰-4‰這個因素,這一數字尚算合理,而女性人數則繼續不降反升,達到了11358萬人,比出生時憑空多出了1050萬人。這些人,應該就是出生時漏報、瞞報的了。
適婚年齡組性別比並未報警
既然上述的統計方法不可行,那么正確的方法是什麼呢?
王立波引用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官方數字進行比較:以中國大陸平均結婚年齡27歲作為參照,將適婚年齡組限在20歲至34歲這個年齡段,通過匯總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四次人口普查的數據,可以看出,實施計畫生育政策以前和以後出生的人口性別比相差不大,甚至2000年和2010年的數據還更低些,2010年婚齡期的性別比為四組中最低,只有102。而這個數據,與日本2000年、2010年兩次人口普查的數據相比也是低的。
2010年,我國20歲至29歲的男性人口總數為1.1484億人,同年齡段女性為1.1358億人,兩者只差126萬人,遠沒有3000萬人那么大的差距。
這個結論是驚人的,因為它顛覆了流行許久的一個觀點:在嚴格的計畫生育政策的管控之下,很多家庭為了生男孩,用B超等手段檢測胎兒性別,使女嬰流產。儘管我國法律禁止選擇性別的人工終止妊娠,但這種情況仍然存在。
按照王立波的研究結果,不僅超高的出生性別比並不真實,而且西方國家用以攻擊中國人權問題的“大量女嬰被扼殺”的說法也並不符合實際。
王立波這樣解釋從出生性別比到適婚期性別比的變化,她認為,中國具有男孩偏好的家長在生出女孩以後,並不是像人們想像得那樣把女嬰溺死或者拋棄,性別選擇性流產也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普遍,在儒家傳統文化薰陶中的中國城鄉,男孩偏好並沒有把中國父母的基本倫理綱常毀滅。更多的人是把出生的女嬰或者超生的男嬰以各種方式隱藏起來,這些被隱藏的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最終總會以各種方式出現。
中國的父母總體上還是善良溫情的,他們保持著男孩偏好,但也同樣愛惜女孩。
採訪中,記者產生了一個疑問:王立波所做的研究依據都是官方公布的數字,為什麼根據同樣的數字所得出的結論會如此大相逕庭呢?王立波對此也有困惑:其實,在人口學研究者當中,持她這種觀點的人有很多,但網路上卻較少見到。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副所長鄧希泉發表於2014年初的一篇文章認為,近年來,關於剩男剩女或性別比問題的新聞,總是能夠強烈地吸引公眾的注意,這些貌似充滿社會問題意識的新聞報導,似乎並沒有對此問題的解決產生多大裨益。相反,這些缺乏科學分析的結論,往往造成了社會和公眾對性別比問題的一些誤解。
鄧先生的這篇文章同樣被網路世界忽視了。
看來,網路更加偏愛充滿“憂患意識”的標題,“3000萬光棍”顯然更符合傳播學的某些規律,因此形成了一個“沉默的螺鏇”,將那些理性冷靜的聲音給淹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