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
隨著就業壓力的增大,高校生一般從大四第一學期甚至是大三就開始找工作,有些學生應單位的要求,還沒畢業就提前進入試用期。大四“空巢”已成為普遍現象,本科教學時間嚴重縮水已是不爭的事實。
大四的課表明顯要稀疏,大部分都是空白,只有寥寥幾欄里安排了一些選修課。在大四期間大部分同學都在各忙各的:有找工作的、考研的、考公務員的、準備出國的,如果不想在本專業繼續深造,很多同學已經沒有心情安心坐在課堂他們會另謀出路利用上課的時間看一些招聘或創業書刊,即使有同學想認真學習,大四的那些課程也基本對他們沒什麼實際幫助。
晚上睡不著白天起不來,找不到實習單位又無心學習;渴望工作獨立,卻又擔心找不來一份象樣的工作,對現狀不滿對將來感到無助迷茫……秋冬學期,很多高校出現了許多“大四空巢族”。升入大四後,由於課程減少,接下來的實習和求職準備,讓他們開始直面嚴峻的就業形勢,焦慮、無助、孤獨等情緒隨之襲來,可是他們又對此類事件沒有任何經驗,致使許多大四生進入了畢業前的“空巢期”。
原因
就業壓力
隨著高校擴招,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進入就業市場,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學生為了畢業後有好的歸宿,提早進入求職階段,正常的學業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而對高校而言,大學生的就業率是衡量學校教學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沒有人敢以犧牲就業率為代價來要求大四學生安心學習,因此,很多學校對“大四空巢”現象不得採取默許或迴避的態度。
求學態度
其次,學生本身浮躁的求學態度也是原因之一。對於大四要完成畢業論文的任務,很多學生都從網上貼上、複製,不到兩天就能弄出一篇優秀畢業論文,而對畢業論文原本的要求是,學生必須通過自己查找資料、找導師、做調查之後才能完成,這樣一篇論文至少需要兩個月以上的時間。除此之外,由於現在的高校一般都採用學分制,一些勤奮的學生在大三就把所需的學分修完,大四就專心找工作了,這也加劇了“大四現象”的形成。
各界看法
學生
不少大四學生認為:“我不覺得有什麼不好,大三、大四的學生已經基本具備了自學能力,去不去上課影響不大,而且大家現在最關心的就是就業、考研什麼的,真正呆在學校的也沒心思上課了。再說上大學不也就是為了找個好工作嗎?”
老師
部分老師認為現在就業壓力這么大,學生早一點做準備也無可厚非。但也有老師對此表示了憂慮。甘肅政法學院孫多金教授稱,高校課程設定為學生考研、找工作讓路,歸根結底反映出部分高教管理者以就業率為主要衡量指標的功利主義的高等教育觀,高教管理者不應單單追求就業率。現在大學四年的本科教育頂不住外部衝擊,實質上縮水為專科,或者成為研究生教育的預備教育,這種狀況令人擔憂。
專家建議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實行國家統一分配的制度,畢業生不用為就業發愁,這種制度保證了四年本科學制的完整性,卻給學生就業造成很大的盲目性。隨著就業制度的改革,用人單位與畢業生進入自由選擇階段,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學生為了求職難免影響到正常的學習。為此,有關專家建議,可否參照一些已開發國家的做法,對現有的畢業生就業制度進行改革,將就業環節置於畢業生離校之後,與其他勞動力同樣在人才市場上進行雙選,加強本科階段最後的專業課程學習。同時,學校除了正常的教學任務外,還應對學生進行職業教育。學校也可以進行一些適應性的變通,如有些課程實踐性較強的,可以讓學生在授課老師的督導下在社會上完成。
此外,某些學校為了追求就業率而放鬆對大四學生學習的管理和指導,是非常短視的做法。學校加強對學生的就業指導是完全應當的,也應該為學生創造各種條件,但真正的就業率往往建立在合格的人才質量基礎之上,放棄教育質量去追求就業率無異於緣木求魚。
《2009中國大學畢業生就業報告》的主撰稿人王伯慶認為,畢業半年後的就業率指標比較穩定,也能較好地反映出大學生就業的真實情況,用畢業半年後的就業率來衡量大學的辦學水平是國際通行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