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大學擴招不斷推進,博士數量隨之上升,導師制異化成老闆制,有的導師把博士生當做廉價的高級勞動力,博士成廉價勞工。60%的學生認為,他們承擔了導師課題一半以上的任務。有些導師100%的橫向課題由學生完成。 坊間有一種流傳很廣的說法:“‘老闆’帶的學生越多,收益就越高,導師與研究生之間變成僱傭關係、勞資關係,這早已是公開的秘密。只不過‘勞資’雙方沒有簽訂勞動契約,‘勞’方只有勞動的義務,卻沒有索要報酬的權利。”
產生背景
1、大學擴招不斷推進,博士生數量也跟著上升,傳統的導師制向老闆制轉型,卻又一時間顯得不倫不類,怪相叢生。
2、博士生與博導構成的這個江湖,猶如一面鏡子,折射出當下學術和科研的諸多病態,令人深思。
3、而事實上,中國的博導制度又不是純粹意義的上“老闆制”。 中國博士培養制度的矛盾,其實正是“導師制”與“老闆制”的衝突。
4、所謂的導師制(或稱師徒制)源於歐洲,以科研和撰寫論文為主要任務,實行導師個人負責制;而老闆制源於美國,強調課程學習、實行嚴格的資格考試,實行導師小組負責制。
5、從國際上對博士培養制度的總體研究來看,主流看法認為歐洲的導師制需要改革。師徒制最大的問題是,一個老師就算再有能耐,但個人的知識和視野畢竟有限。而美國倡導的老闆制,是一種導師集體負責制,可以兼收各家長處,創新、機會、潛力會大得多,因此美國的模式普遍被看好。
形成機理
1、老闆制的形成主要是是研究經費以競爭的方式發放,並在研究經費中把用於研究生培養的費用計算在內,在科研中實現“教育功能”。
2、研究生和博士後的招收主要由導師掌握的研究經費決定,教師掌握的研究經費越多,招收的研究生和博士後也越多。正是通過這樣的市場機制,老闆制有利於實現大學人力資源和科研經費的最佳化配置。
3、在中國,博士生培養制度曾經經歷多次的反覆——先是模仿日本模式,隨後學習德國模式。20世紀30年代,中國建立了美式博士培養制度。到了20世紀50年代,又開始全面學蘇聯,建立起與計畫經濟相適應的高度集權的高等教育體制,實際上又回到了歐洲的導師制。而到了文革期間,這種制度很快又煙消雲散了。
4、改革開放後,中國恢復了導師制。但隨著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這種體制越來越不適應中國的實際情況,於是,改革的目標又轉向北美的老闆制。當下中國的博導制度,正是處在第二個循環當中。
5、在朝著“老闆制”轉向的過程中,中國的博導制又帶有明顯的“師徒制”色彩。“雖然一個博士生上面除了設有導師以外,還有很多由一兩個博導組成的指導小組,但所謂的指導小組只是名義上的,真正操作起來往往還是以一個導師為主。”
中國現狀
1、2008年,中國博士學位授予數量超過了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學位授予國家。2009年,全國在讀博士生達到24.63萬人;2010年,全國博士招生計畫為6.2萬人。 招收學生的依據是導師個人偏好,別人無權干涉。在博士招生規模很小、導師選拔嚴格的條件下,這種方式與博士培養的要求是相匹配的。但隨著中國博士教育規模急劇擴大,招生腐敗亦隨之出現。
2、在美國讀博士,課程學習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每一門課程幾乎都要求達到世界最前沿水平,每門課程都需要通過嚴格的考試。而對博士生的評估,則是由第三方的中介機構進行。也就是說,決定一名博士生能否畢業,該名博士生的導師說了不算,而是由導師指導委員會進行決定。
3、在中國博士的課程學習幾乎淪為了擺設。在這次調查中,幾名博士生導師都表示,“給博士生上課是沒有必要的。”有些導師甚至直言,“即使一門課都沒有,我也沒什麼意見。學生培養計畫發放下來的時候,我就非常不認真,簽個字就算了。學生要上哪幾門課,可以去問師兄。關鍵是學分夠了就行了,他們上幾門課我也不知道。”
於是,學術研究便成為中國博士們最重要的學習方式。
4、導師普遍的想法是,“活是肯定要乾的,因為研究訓練肯定要在實踐中去完成。”但是,研究項目本身的科研含量有多少,是問題的關鍵。 而學生則稱,“我做了很多項目,出了很多差,但是回過頭來看,這和工作有什麼區別啊?讀博期間還做那么多橫向項目,還不如出去工作。”
5、橫向項目一般是指來自市場的項目,多見於理工科,一般是將已有的理論成果轉化到實際套用中去,因此產品直接與市場有關。在中國教育“產學研”一體化後,橫向項目便成為課題組的重要經費來源。
6、與橫向項目相對應的是縱向項目,一般是指來自中國教育系統內部層層下達的科研任務。縱向課題多是理論研究,需要的是學術創新成果。由於中國的科研經費僧多粥少,縱向課題的經費,往往只包括購買儀器、設備、資料和差旅費,不允許用於人才培養。 因此有學生稱,在一些項目中,“有些老師自己一年拿幾十萬,對一個學生一兩萬都不願支付。”
現象剖析
1、“博士是中國學術的草根。因為絕大多數的科研項目是由博士生承擔,但他們的待遇非常低。每個月只有1000元的補助,甚至很難維持正常的人際交往。因此除了給老闆做課題以外,他還悄悄地在外做一份“沒有任何學術含量的兼職”。
2、理工科院系的博士待遇要好一些,尤其是導師的橫向項目比較多的時候,導師會象徵性地發點錢,有時候每個月能拿到2000元左右。
3、博士質量最大的一個隱患在於生源本身。因為讀博士的條件較艱苦,因此潛力較好的學生不一定選擇讀博士,而寧願去工作或者出國。
4、在讀的博士生中有很多人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基礎不好,或者出身的學校不好,基礎上有弱點。第二類是,不願意做科研,只是為了到這個城市,或者跟配偶團聚,或者不喜歡原來的工作,所以選擇上博士。現在這樣的人越來越多,就是拿博士當跳板,典型的功利主義者。於是很多導師也就抱怨學生沒興趣,那我怎么培養?
5、這個問題顯然與國家給博士生的待遇有直接關係。許多中國人選擇去美國和西方讀博士,即因為那裡的待遇較好,博士生可以維持生活,可以養家。此外中國的博士規定為三年制或者四年制,時間限制很死。而在國外學制是彈性的,三四年做不完可以再延幾年。
6、有時候,博士生正在做一項大的研究,需要時間慢慢打磨的時候,就要面臨畢業、找工作。這種情況就導致博士生做選題時,壓根就不去碰那些大的難題。 因此在現實中,博士希望投靠課題多、項目大的“大老闆”,而“老闆”則希望找到聽話、出活和“有後台”的學生。
7、學生需要導師提供項目與經費,以使他們完成論文並獲取學位,並不在意老師是否能真正給予學術上的指導;導師則需要學生參與課題,成為自己“項目組”的“勞動力”,而學生能從中學到什麼,以後成為怎樣的人,他也並不在意。
2010年年度新詞語
此詞經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等機構專家審定入選2010年年度新詞語,並收錄到《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中。
提示性釋義:指幫助導師承擔科研項目但薪酬微薄的博士生。
例句:博士生淪為“博士工”,這是輿論對當下博士生生存狀況最形象的比喻——當博士生淪為“技術工人”,他所接受教育的那個大環境無疑沉淪為了“博士工廠”,所以說,這一比喻呈現的不僅僅是博士生的尷尬,更是中國博士教育的尷尬。(2010年9月28日《光明日報》)
社會新鮮事
2010年教育類年度新詞語
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商務印書館日前發起2010年度詞語評選活動,年度詞語評選活動自2007年開始已舉辦三屆,是由教育部、國家語委指導,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商務印書館主辦,由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等機構依據主流媒體10.4億字的語料,在機器自動提取的基礎上經人工審定。 這些新詞語將收入由教育部、國家語委發布的《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10》一書,商務印書館同時出版《2010漢語新詞語》。 |
2010年年度新詞語 教育類 |
博士工 | 聯考哥 | 克隆生 | 齊全哥 | 試考族 | 淘課族 | 網課族 | 西畢生 | 北約 | 被出國 | 被聯盟 | 被署名 | 被作弊 | 超學時 | 聯考微作文 | 工科聯盟 | 華約 | 黃山門 | 教考 | 解獨 | 考神 | 坑前班 | 空氣考生 | 黎明工程 | 陸生三法 | 清退門 | 三嫂院士 | 團購學歷 | 微簡歷 | 語文門 | 中考白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