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脈簡介
解釋
散脈,大而散,散者,氣實血虛,有表無里。
散脈的表現
足太陰之別絡
以散行而上,故稱。《素問·刺腰痛篇》:“刺散脈在膝前骨肉分間,絡外廉束脈。”王冰註:“散脈,足太陰之別也,散行而上,故以名焉。”
有散脈者一般是為元氣耗散,臟腑精氣欲絕,病情危重。孕婦臨產時出現散脈,為即將分娩的徵候;如未至產期,便為即將墜胎之徵。
浮大無根
浮大無根,應指散漫,按之消失,伴節律不齊和脈力不勻,故曰"散似楊花無定蹤",即浮大無力而亂,中取漸空,重按欲絕無根而且脈律絕對不整,脈率快慢不勻,脈力強弱不均,與怪脈之解索脈是同一脈象,與快速房顫脈相合。以此來診斷是否是散脈。
應與浮脈類其他脈對比鑑別:浮脈、洪脈、濡脈、芤脈、革脈。 浮脈:輕尋有、按無有,浮脈漂然肉上游,水帆木浮未定向,浮脈中間仔細究,有力惡風見表實,無神無力指虛浮,浮脈里有七瓣(浮緊、浮緩、浮滑、浮數、、浮遲、浮虛、浮洪),其中理性要經驗。
洪脈:洪脈滿指波濤似,來時力狀去自然。脈洪陽盛雖夏旺,非是火盛治災凡。
芤脈:兩邊實中間空,芤形脈似軟如蔥,寸陽見芤血上溢,芤現遲脈下流紅,芤形浮細須輕診,睡眠浮脈像得診,氣血傷耗精神損,自汗陽虛骨蒸深。
濡脈:浮取極不力,按之隨手又空空,主病血虛陽虛症,汗多夜間骨熱蒸。憑脈驗證如明鏡,學者用心都精通。 革脈:革脈肢體自浮急,象診真似按鼓皮,女人半產並崩漏,男子血虛或“夢遺”。
浮大無根,應指散漫,按之消失,伴節律不齊和脈力不勻,故曰"散似楊花無定蹤"。以此來診斷是否是散脈。
體象
散脈浮亂,有表無里;中候漸空,按則絕矣。
主病
散為本傷,見則危殆。左寸見散,怔忡不寐。右寸見散,自汗淋漓。左關之散,當有溢飲。
右關之散,脹滿蠱疾。左尺見散,北方水竭。右尺得之,陽消命絕。
【按】散有二義,自有漸無之象,亦散亂不整之象也。當浮候之,儼然大而成其為脈也;及中候之,頓覺無力而減其十之七八矣;至沉候之,杳然不可得而見矣。漸重漸無,漸輕漸有。明乎此八字,而散字之義得,散脈之形確著矣。故叔和雲∶“散脈大而散,有表無里”,字字斟酌,毫不苟且者也。崔氏雲∶“渙漫不收”,蓋渙漫即浮大之義,而不收即無根之義;雖得其大意,而未能言之鑿鑿也。柳氏雲∶“無統紀,無拘束,至數不齊,或來多去少,或去多來少,渙散不收,如楊花散漫之象。”夫楊花散漫,即輕飄而無根之說也。其言至數不齊,多少不一,則散亂而不整齊嚴肅之象也。此又補叔和未備之旨,深得散脈之神者也。
戴同父雲∶“心脈浮大而散,肺脈短澀而散,皆平脈也。心脈軟散而怔忡,肺脈軟散為汗出,肝脈軟散為溢飲,脾脈軟散為腫,皆病脈也。腎脈軟散,諸病脈見散,皆死脈也。”古人以代散為必死者,蓋散為腎敗之徵,代為脾絕之候也。腎脈本沉,而散脈按之不可得見,是先天資始之根本絕也。脾脈主信,而代脈歇至不愆其期,是後天資生之根本絕也。故二脈獨見,均為危殆之候;而二脈交見,尤為必死之符。
散脈探討
(文章來源:《中醫雜誌》2010年10月S2 P56-57)
散脈乃28病脈之一,歷代醫家認為脈象系散亂不整、至數不齊,或散澀短止並存。而現代中醫學者多參以西說,但莫衷一是。通過參閱古今學者有關脈象的論述,結合現代醫學的觀點及自己的臨證經驗認為,散脈與快速房顫脈相合。
1 歷代醫家對散脈的認識
由於每個人手指感覺功能及臨症經驗差異,認為散脈脈象系“散亂不整,至數不齊”。如《診家樞要》:“散,不聚也……按之滿指,散而不聚,來去不明,漫無根底。”《瀕湖脈學》:“無統紀,無拘束,至數不齊;或來多去少,或去多來少;渙散不收,如楊花散漫之象……散似楊花散漫飛,去來無定至難齊。”《診家正眼》:“散脈浮亂,有表無里;中候漸空,按則絕矣……散有二義,自有漸無之象,亦散亂不整之象。當浮候之,儼然大而成其為脈也;及中候之,頓覺無力而減其十之七八矣;至沉候之,杳然不可得而見矣。漸重漸無,漸輕漸有。”
或認為系“散澀短止”並存。如《脈經》云:“澀脈,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或一止復來。新校正云: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瀕湖脈學》云:“細遲短澀往來難,散止依稀應指間……細遲短散時一止曰澀。”
由上將散脈脈象可歸納為:散亂不整,至數不齊,如楊花散漫無定蹤,即浮大無力而亂,中取漸空,重按欲絕無根而且節律絕對不整,至數快慢不勻。
2 現代學者對散脈的認識
現代中醫學者多參以西說,但莫衷一是。如《詳談細論二十八脈》云:“散脈是一種無根、極浮、脈形散亂的一種微細脈……心室顫動則見此脈……這是元氣脫、心衰竭、心室顫動的一種表現……心氣衰竭、心房和心室出現顫動,此時出現混亂的脈律、脈形、脈的節奏也失常,忽快忽慢,乍疏乍密……出現脈律散亂、不均勻、脈形散亂不能收聚,形成散脈。”心房顫動(房顫)時之脈象與散脈相合,可稱散脈,而心室顫動亦稱散脈,不妥。因心室顫動是致命的心律失常,其出現多是心臟驟停之先兆,心音聽不到,脈搏觸不到,故云散脈欠妥。
檢閱《古今名醫臨證金鑒·心悸怔忡卷》發現,對於房顫脈脈象的表述方面雖皆有病例相參,但莫衷一是。如趙錫武教授認為是“脈結代”,柯雪帆教授稱“心力衰竭出現脈律不齊者頗多,促結代脈均可出現,更有乍疏乍數、乍大乍小、叄伍不調者(心房纖維性顫動)……心房纖顫病人,脈率較慢的形如‘解索’脈”,在病例介紹方面稱“脈細數,一息七至,叄伍不調,有不規律停搏……兩脈弦澀、散亂不齊,大小快慢不一,一息約六至。”等;奚鳳霖主任醫師稱“亂搏脈”,云:“脈律失常,常見的有促脈、結脈、代脈、澀脈、散脈,還有七絕怪脈……其早搏的常見脈象有促、結、代脈等,亂搏的則見散脈、澀脈和在生命垂危時出現的臟器敗露之部分怪脈。”,在病例介紹方面稱“脈散數有似魚翔、蝦游,急性發作時,脈如釜沸、解索。”;周次清教授云:“陰虛不能斂陽是心房顫動的主要原因……會出現‘參伍不調’的促脈,或雀啄脈。快速性房顫……發作時脈見促象。”;丁光迪教授稱“房顫……診時脈細數疾,至數摸不清楚,按之參伍不齊”等。
3 散脈新識
臨床房顫常見有兩種,即陣發性快速房顫(脈率>100次/分)與慢性持續性房顫(脈率60~100次/分和脈率<60次/分),脈象不一致。陣發性房顫時,因心房快速不協調亂顫,導致心室率快而不規則。此時聽診:心律絕對不規則,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強弱不等,心電圖可確診。脈診時脈律絕對不規則,雜亂無序;脈率>100次/分(脈率少於心率,脈短絀),但快慢不勻,即至數不齊,或來多去少,或去多來少;脈搏強弱不等,大小不一。其強的脈搏,應指明顯,可謂浮大而長;其弱的脈搏,則短小無力不足位。強弱之間顯得散亂錯雜不整齊,脈率無法數清,即至數不清,散亂無序,參差高低不齊,長短不一,如楊花散漫無定蹤。此陣發性快速房顫脈正與散(澀)脈和怪脈之解索脈相合。
4 散脈乃規範稱謂
因快速房顫脈之脈率多在90-180次/min之間,從至數而言,一息四-五至以上當屬數脈,即>90次/分,故有的醫家稱“數而三五不齊”,或稱“數中一止之促脈”,或稱“數而澀”脈等;若房顫脈之脈率>126次/分,一息七-八至而屬疾脈,故有的醫家稱“脈細數,一息七至,叄伍不調,有不規律停搏”,或稱“脈細數疾,至數摸不清楚,按之參伍不齊”等,目前看來,快速房顫脈當規範為散(澀)脈或解索脈,其它稱謂皆不妥。
5 結語
綜上所述,散脈屬28病脈之一,其脈象特徵是:散亂不整,至數不齊,如楊花散漫無定蹤,即浮大無力而亂,中取漸空,重按欲絕無根而且脈律絕對不整,脈率快慢不勻,脈力強弱不均,與怪脈之解索脈是同一脈象,與快速房顫脈相合。
參考文獻
[1] 金棟.房顫脈初探[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1999,5(10):12.
[2] 金棟.參伍不調話房顫[J].中醫雜誌,2000,41(1):60.
[3] 金棟.間歇脈探討[J].浙江中醫雜誌,2001,36(6):233.
[4] 金棟.房顫脈探討[J].中醫雜誌,2010,51(2):186.
[5] 曹培琳.詳談細論二十八脈[M].第2版.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341-345.
[6] 單書健,陳子華編著.古今名醫臨證金鑒·心悸怔忡卷[M]. 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117,138-139,148-149,199-203,207,214-215,268-269.
[7] 尹繼增,金棟.怪脈解索新探[J].河北中醫,2004,26(7):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