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詞目:遺物
拼音:yí wù
基本解釋
[things left behind by the deceased] 古代或死者留下來的東西
詳細解釋
1. 謂超脫於世物之外。
《文選·賈誼》:"至人遺物兮,獨與道俱。" 李善 注:"《鶡冠子》曰:聖人捐物。" 漢 傅毅 《舞賦》:"啟泰真之否隔兮,超遺物而度俗。" 宋 蘇軾 《海月辯公真贊》:"故高舉遠引、山棲絕俗之士,不屑為之,惟清通端雅、外涉世而中遺物者,乃任其事。"
2. 指古代或死者留下來的物件。
三國 魏 曹丕 《悼夭賦》:"感遺物之如故,痛爾身之獨亡。"《宋書·張敷傳》:"至十歲許,求母遺物,而散施已盡,唯得一扇,乃緘錄之。" 明 葉子奇 《草木子·克謹》:" 至正 初, 揚子江 一夕忽竭,舟楫皆閣於塗中,露有錢貨無數,蓋是累復舟之遺物也。" 吳組緗 《山洪》一:"他的身體粗大,穿著泛成灰黃色的黑布棉袍--這是分得的阿爸的遺物。"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一編第一章第二節:"這個地點地層清楚,遺物集中,動物化石也相當豐富。"
3. 指他人遺失的物件。
《南齊書·王敬則傳》:"郡舊多剽掠,有十數歲小兒於路取遺物,殺之以徇,自此道不拾遺,郡無劫盜。"《宋史·李穆傳》:" 穆 幼能屬文,有至行。行路得遺物,必訪主歸之。"
概述
遺物是古代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生產工具、武器、日用器具及裝飾品等。也包括墓葬的隨葬品和墓中的畫像石、畫像磚及石刻、封泥、墓誌、買地券、甲骨、簡牘、石經、紡織品、錢幣、度量衡器等。一般而言,遺物都經過人類有意識的加工和使用,未經人類加工的自然物,也必須與人類活動有關而能夠反映人類活動,如各種農作物、家畜及漁獵或採集所獲得的動植物的遺存等。遺物的分類方法較多,按其材質可分為石器、陶器、骨角器、金屬器、玉石器等;按用途分則有生產工具、生活用具、隨葬品等。一種遺物之下則可按類型學方法分為若干型式。
遺物是人類社會活動的產物。因而它們能夠從不同的方面反映當時社會生產和生活的情況。由於地域、時代與民族的不同,各種遺物的用材(石、木、陶、金屬──青銅與鐵等)、製作方法及其形制、風格亦各不相同,在當時社會生活中所處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也各不相同。考古學對人類所遺留下來的各種遺物的研究,不應僅限於類別、類型的研究及年代的鑑定和用途的確定,而是要通過對遺物的研究去了解人類古代社會的社會生活、生產技術水平及文化面貌。同時,既要研究同一時期各地區人類社會間的相互影響與傳播關係,也要注意人類社會文化在不同時期的繼承、演變和發展的過程與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