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義堂

尚義堂

祠堂由前庭、中堂和後殿三大部分構成,前低後高,氣勢恢宏,為三進兩院五開間祠堂,祠堂前庭為八字衙門式建築,門檻有近一米高。

尚義堂尚義堂

建築布局  

尚義堂位於唐模水街上游的顯要地段,為唐模許氏四古祠之一,是許氏的一個支祠.始建於正統年間,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祠堂由前庭、中堂和後殿三大部分構成,前低後高,氣勢恢宏,為三進兩院五開間祠堂,祠堂前庭為八字衙門式建築,門檻有近一米高,調門中開,顯得威嚴、肅立、高貴。祠堂門前還建有一座木牌坊,現僅存中間兩柱和一木雕月梁,但仍顯示出她昔日的華麗。大家仔細看看這根大保通根是精美的木雕,上面雕有一百九十九朵牡丹花,梁托上雕有飛鶴和奔鹿,這些部象徵著富貴。牌坊兩邊各有個大石墩,這是上馬石和下馬石,古時多興騎馬,凸顯榮耀。祠堂的石門坎上還加有木門坎,近一米高,這也是古時人對地位、等級的顯示,祠堂一般不開大門日。

尚義堂來由

尚義堂有著不一般來歷。公元 1449年,蒙古族的瓦刺部落首領也先率軍大肆南侵,明英宗皇帝統帥50萬大軍親證,瓦刺軍隊來勢兇猛,銳不可擋,大敗明軍,英宗皇帝被瓦刺軍俘虜。此時朝廷上一下一片驚恐,英宗之弟朱祁鈺奉皇后之命監國。大臣于謙被任命為兵部尚書,他又舉薦石亨為將帥,擔當起保衛京部的重任,在此國難當頭,正在塞外經營茶葉生意的唐模許懷顯,深感“問家興亡,匹夫有責”。毅然帶頭向抗擊瓦軍的于謙軍隊捐軍餉。並在社會上組織捐餉活動,得到了眾多徽籍商人的紛紛回響。此舉極大鼓舞了抗抵瓦軍將士的士氣,于謙、石亨率軍奮勇抗敵,瓦軍傷亡慘重,潰敗而逃。

一年後,瓦刺部落首領主動向朝求和,歸還了英宗,英宗返回北京後被尊為“太上皇”,許懷顯因首倡籌餉戌邊有功,被朝遷封為尚義郎,並恩準其建尚義坊,造尚義堂。

許懷顯的尚義之舉為全國上下所推崇,尚義堂的子孫們也憑其賞名,在商場中大展雄風,生章越做越紅火,於是後代中出現了諸如在全國有36家當鋪,不惜重金在家鄉挖塘造西湖娛母的富商巨賈。尚義之門能富而思教,其英才輩出,明清兩代共出舉人10人(含武舉人1人、進士3名),清代康熙時的同胞翰林許承宣許承家,及光緒時的翰林許承堯均為尚義堂的子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