酈姓

酈姓

酈姓是非常古老的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303位。酈氏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台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

起源

源流一

是黃帝的後裔。夏朝建立後,夏王禹追封先代遺民,封黃帝後人涓於酈邑(河南省內鄉縣酈城村),建立酈國。春秋中期,酈國被晉國攻滅,又被周天子封於陳留(河南省開封市),以原國名命姓,稱為酈姓。

源流二

第一個淵源:源於風姓,出自遠古驪山氏女媧,屬於複姓省文簡化為氏。  

演變

1、酈,本作“麗”,先祖活動於藍田山區(今陝西臨潼東南),樹木茂盛、景色秀美,故名麗山。2、後加“鹿”,鹿形麗聲,跟當時人們狩獵有關。3、又因山勢逶迤,遠望宛如一匹青黑色的駿馬,加上“馬”旁,稱為“驪山”。4、驪戎部落活動於麗山,在山腳下建立城池,右側加“邑”,成為“酈”。

始祖

酈涓。酈姓是個古老的姓氏,是黃帝的後裔,發祥地在中原地區。根據《元和姓纂》記載,夏禹封黃帝的後裔於酈邑(今河南省內鄉縣酈城村),名叫酈涓,他的族人以後就“以地為氏”,稱為酈氏。後來,族人遷居於新蔡郡,即河南省新蔡縣。

分布

酈氏或是一個典型的古老漢族姓氏,但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台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大禹建立了夏王朝以後,敬重上古世代的偉人黃帝,就將黃帝的一個後人封在酈(今河南內鄉),讓他們建立了酈國。酈國王族的後代就以封地名作為姓氏,世代相傳,稱為酈氏,是今天酈氏的最早起源。到了楚漢爭霸之際,有酈氏族人酈食其,陳留人(河南開封),本為里監門吏。因獻計克陳留著功,被封為廣野君。酈食其常為說客,出使於諸侯之間。後說齊,憑舌下齊七十二城,及韓信襲齊,齊以酈食其賣己,遂烹之。

諸暨酈氏遷徙路線:河南內鄉→河南新蔡(固始)→陝西驪山(臨潼)→河南陳留(開封)→河北涿州→河北酈亭→江蘇維揚(揚州)→浙江會稽(長子);浙江蘭溪(次子);浙江諸暨(三子);浙江台州(幼子)。其中,浙江諸暨酈氏發展到江蘇丹陽、江蘇鎮江、江蘇常州、山東青州、安徽安慶、上海市區、湖南耒陽、廣東肇慶、浙江義烏、浙江衢州、浙江杭州、四川成都、香港、台灣、美國等地。

世系

第一世:黃帝,軒轅氏,名荼,父親啟昆(少典氏),母親附寶(有蟜氏)。黃帝興起於軒轅谷(今甘肅省清水縣山門鄉白河村),逐步向中原遷徙;經過姬水(今陝西省岐山縣城南橫水河)、半坡(今陝西省西安市東郊灞橋區半坡村)、橫陣(今陝西省華陰市敷水鎮橫上村)、廟底溝(今河南省陝縣青龍澗河南岸)、仰韶(今河南省澠池縣城北)、王灣(今河南省洛陽市城西),定都於熊山(今河南省新鄭市西南)。此後,再遷後崗(今河南省安陽市區北側)、南楊莊(今河北省正定縣)、三關(今河北省蔚縣),在涿鹿(今河北省涿鹿縣東南)聯合炎帝,打敗蚩尤的部落聯盟,將西羌族、東夷族、南蠻族融合為華夏民族,建立華夏族的部落聯盟。時當公元前25世紀。正妃西陵氏嫘祖,生玄囂、昌意;次妃方雷氏女節,生少昊;三妃彤魚氏,炎帝神農氏後裔也,生揮(張氏始祖)、夷彭(酈氏始祖);四妃嫫母,生蒼林。黃帝崩,歸葬橋山(今陝西省黃陵縣北部)。

第二世:黃帝三妃彤魚氏之次子,諱夷彭,又名夷鼓,生於酉山(今湖南省沅陵縣西北),居住於此,是為酉山始祖。配紀氏,炎帝族人。生子:左人。其後裔以酉為姓。

第九世:犍之子,諱涓,原姓酉,大約和禹同時。禹治水成功後,建立夏朝;夏王禹元年辛卯(前2069年),尊崇華夏始祖黃帝,封其後人酉涓於酈邑(今河南省內鄉縣趙店鎮酈城村),建立酈國,改稱酈涓,是為內鄉始祖。自此世襲侯爵,因以國號為姓,內鄉成為中華酈氏宗族最早的源頭。配申氏,炎帝之後裔。生子:寰。

第二十二世:尼之子,諱圉。商朝初年(公元前1598年之後),酈國逐步演變為驪戎部落,遷居驪邑(今河南省新蔡縣),是為新蔡始祖。生子:處。

第三十三世:羌之子,諱盛乙,時當商朝中期(前1250年之後)。商王武丁改革朝政,到處征戰,勢力日益強大。為避免衝突,盛乙率領酈戎部落西遷驪山(今陝西省臨潼區驪山),是為驪山始祖。生子:虞。

第四十世:般之子,諱連,時當商末周初,驪戎部落首領。商紂王三十年乙未正月(前1046年1月),率領本部落的軍隊幫助周武王滅商興周,成為西周初年的十大功臣之一。生子:靳。

第四十一世:連之子,諱靳,西周初期驪戎部落首領。周成王三十年(前1016年),驪山之戎遭受林氏部落侵犯,被迫來到鎬京,向周成王獻禮,稟告被侵犯之實情,請求朝廷援助;周成王隨即派遣大軍解救酈戎部落。生子:驃。

第四十八世:裴礱之子,諱戍,時當西周共和元年庚申(前841年),驪戎部落開始向東發展,遷居麗土翟(今山西省晉城市南部),同晉國為鄰,是為麗土翟始祖。生子:驁。

第五十三世:掬曇之子,諱顓,時當春秋前期。生一子:龐;二女:驪姬、少姬。周惠王五年己酉(前672年),晉獻公出兵攻滅驪戎部落,驪戎部落獻上驪姬、少姬,作為晉獻公的寵妃;驪姬入晉之後,牢記亡國之恨,施展各種計謀,幾乎使晉國覆滅。

第五十四世:顓之子,諱龐,周惠王六年庚戌(前671年),由天子出面做主,龐被朝廷冊封為陳留侯,定居陳留(今河南省開封市陳留鎮),重新開基立業,是為陳留始祖。生子:敘。

第五十七世:浚公之子,諱嘉,周定王、周簡王年間繼承陳留侯爵位。修政愛民,四世守廉。生子:燧。

第六十世:勰公之子,諱蟠,周敬王年間繼承陳留侯爵位,仕於東周。周敬王十六年丁酉(前504年),東周朝廷內部王子朝等人發動叛亂,周敬王逃往晉國,蟠忠君盡節,一門尚義。生子:淮。

第七十一世:崇公長子,諱食其,戰國末期魏國人,蟠公十一世孫。魏安釐王九年(前268年)生於魏國陳留高陽(今河南省杞縣高陽鎮),早年愛好讀書,關注各國局勢。魏末王三年(前225年)秋,秦國攻滅魏國,食其家貧落魄,淪為陳留門吏,孤傲不馴。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陳勝、項梁起義,食其隱匿不出,靜觀時局發展。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春,劉邦兵臨陳留,訪求當地豪傑,食其乃跟隨劉邦,用計攻克陳留,得到大批軍糧。劉邦封食其為廣野君,出使各國諸侯;以其弟商為將,進攻秦朝。秋,兵臨武關,食其勸秦將歸降,不戰而下武關,劉邦攻入鹹陽,秦朝滅亡。

漢王三年(前204年)秋,楚漢戰爭正在進行,項羽、劉邦爭奪滎陽、成皋。劉邦兵力疲憊,意欲退守洛陽一帶。食其認為滎陽敖倉軍糧眾多,成皋天塹地勢險要,力勸劉邦堅守,終於保住中原戰略要地。又出使齊國,勸齊王田廣歸漢,齊王乃放棄戰備,以七十餘城降漢。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春,劉邦攻克陳留後,商率領部下跟隨劉邦進攻秦朝,沿路屢立戰功。漢王元年(前206年),劉邦封商為信成君、隴西都尉。楚漢戰爭中,轉戰於中原各地,多次打敗楚軍,再立功勳。

漢高帝五年(前202年)秋,燕王臧荼反,商跟隨高帝出征平叛,升任右丞相。六年(前201年)正月,朝廷以戰功封商為曲周侯。漢高帝十年(前197年)秋,陳豨反漢,自立代王,商再隨高帝出征平叛。十一年(前196年)秋,淮南王英布反,商又隨高帝出征平叛。

商一生戎馬,先後參加秦末農民戰爭、楚漢戰爭、三次平叛戰爭,為漢朝立下赫赫戰功。漢高后八年(前180年)秋,商去世,在位二十二年,終年大概七十四歲,謚曰景侯,葬於其兄廣野君墓左側。河南省杞縣有二酈公祠,世代祭祀不絕。商生二子:寄、堅。

第七十二世:食其公之子,諱庎,生於魏景愍王五年癸亥(前238年)。早年跟隨父親投身楚漢戰爭,數次帶兵協助漢王作戰立功,未能封侯。漢高帝十二年(前195年)三月,朝廷以食其有功於漢,封其子庎為高梁侯;漢高后元年(前187年),改封武遂侯。卒於漢文帝前元四年乙丑(前176年),在位二十年,終年六十三歲,謚曰共侯。生一子:暹。

良臣公長子,諱寄,字況,生於魏景愍王十四年壬申(前229年)。早年跟隨父親投身楚漢戰爭。漢高帝十二年四月廿五日(前195年6月1日),漢高帝劉邦駕崩,皇后呂雉成為皇太后,控制了漢朝政權。漢惠帝七年八月十一日(前188年9月26日),漢惠帝劉盈駕崩,皇太后呂雉臨朝稱制,成為無冕女皇。呂雉大肆安置呂氏族人,冊封呂氏族人為諸侯王,控制著漢朝朝廷以及各地的軍政大權,劉氏族人岌岌可危。

漢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吳楚趙等七國發動叛亂,朝廷以寄為將軍,兵圍趙都邯鄲。中元二年(前148年),寄欲娶平原君姐,景帝怒,廢除其侯爵,在位三十二年,曲周侯封國被廢除。不久去世,享年八十二歲。生子,輔。

良臣公次子,諱堅,生於魏末王二年乙亥(前226年)。漢景帝中元三年甲午(前147年),被封為繆侯,奉守酈商之後。卒於漢武帝元光四年庚戌(前131年),在位十六年,享年九十六歲,謚曰靖侯。生子:遂成。

第七十三世:庎公之子,諱暹,漢文帝前元四年乙丑(前176年)繼承武遂侯爵位。卒於漢景帝前元二年丙戌(前155年),在位二十一年。生子:珉。

寄公之子,諱輔,漢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寄被廢除侯爵。漢武帝建元元年辛丑(前140年),復封輔為曲周侯。

堅公之子,諱遂成,漢武帝元光四年庚戌(前131年)繼承繆侯爵位。卒於元朔三年乙卯(前126年),在位五年,謚曰康侯。生子:世宗。

第七十四世:暹公之子,諱珉,漢景帝前元二年丙戌(前155年)繼承武遂侯爵位。卒於漢武帝元光三年己酉(前132年),在位二十三年。生子:勃。

遂成公之子,諱世宗,漢武帝元朔三年乙卯(前126年)繼承繆侯爵位。卒於元鼎二年丙寅(前115年),在位十一年,謚曰懷侯。生子:終根。

第七十五世:珉公之子,諱勃,漢武帝元光三年己酉(前132年)繼承武遂侯爵位。卒於元朔三年乙卯(前126年),在位六年。生子:平。

世宗公之子,諱終根,漢武帝元鼎二年丙寅(前115年)繼承繆侯爵位,並擔任太常卿。後元二年甲午(前87年),因為巫蠱之罪被朝廷腰斬,在位二十八年。繆侯封國被廢除。

第七十六世:勃公之子,諱平,漢武帝元朔三年乙卯(前126年)繼承武遂侯爵位。元狩元年己未(前122年),因詐取衡山王黃金,被朝廷廢除侯爵,偽稱驚懼而亡,實則亡命他鄉,在位四年。生子:逸。其孫乘。

第七十七世:平公之子,諱逸,時當漢武帝末年、漢昭帝年間。生子:乘。

第七十八世:逸公之子,諱乘,漢宣帝元康四年己未(前62年),復封為武遂侯。時當漢宣帝、漢元帝年間。生子:黃。

第七十九世:乘公之子,諱黃,時當漢成帝年間,繼承武遂侯爵位。生子:莫。

第八十世:黃公之子,諱莫,時當西漢末期、新莽前期。王莽居攝三年戊辰(公元8年),被廢除武遂侯爵位。生子:勝。

第八十四世:侗公之子,諱邕,時當漢安帝、漢順帝年間。生有一子:晁;一女:鮮于酈氏。

第八十五世:邕公之子,諱晁,時當漢桓帝年間。生二子:興讓、炎。

邕公之女,鮮于酈氏,最早被記錄的酈姓女兒。適漁陽郡(今北京密雲)鮮于文宗,生一子:鮮于中優。

第八十六世:晁公次子,諱興讓。其弟文勝蒙冤去世後,幫助照顧侄子止戈。

晁公次子,諱炎,字文勝,食其公之十五世孫,生於漢桓帝和平元年庚寅(150年)。漢靈帝建寧三年庚戌(170年),遷居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是為涿州始祖。

炎對於父母極具孝心,又有高超的邏輯、詩文、音樂才華,其推斷事理多為世人佩服。漢靈帝年間,州郡官府多次徵文勝入仕,皆因朝政腐敗而拒絕。《後漢書·酈炎傳》收錄其《見志詩》二篇,抒發懷才不遇的感慨,傳達出遭受壓抑的不平之氣。

後來母親病重,炎憂心如焚,導致精神錯亂。當時夫人生育孩子,受驚而亡。妻家訴訟於官府,文勝因而被捕入獄。熹平六年丁巳(177年),在獄中被折磨致死,時年二十八歲。

他的作品,除《見志詩》兩首外,《古文苑》載其《對事》一篇、《遺令書》四篇。朝廷尚書盧植為其作詠,讚頌其才德,惋惜其不幸的遭遇。遺下一子:止戈。

第八十七世:文勝公之子,諱止戈,時當漢靈帝後期、漢獻帝前期。父親文勝公蒙冤去世後,由伯父興讓公撫養成長。生子:亶。

第八十八世:止戈公之子,諱亶,時當漢獻帝後期、魏文帝年間。生子:尚。

第八十九世:亶公之子,諱尚,時當魏明帝、魏廢帝年間。生子:杼。

第九十世:尚公之子,諱杼,時當曹魏末年、晉武帝前期。生二子:志、恩。

第九十一世:杼公長子,諱志,時當晉武帝後期、晉惠帝年間。生子:懷。

杼公次子,諱恩,時當晉武帝後期、晉惠帝年間,為人忠孝,親友和睦,在西晉王朝擔任要職。生子:性。

第九十二世:五胡亂華時期,西晉王朝被匈奴攻滅,東晉王朝偏安江南。涿州酈氏家族分為兩支:懷率領北支酈氏留居華北,後世一直參與北朝政權機構。性率領南支酈氏遷往江南,後世一直參與南朝政權機構。

志公之子,諱懷,時當前趙年間,難捨故土,繼續留居華北,在戰亂中謀求生存。生子:肅。

恩公之子,諱性,時當西晉末年、東晉初年,投奔江南,遷往閩中(今福建省莆田市),是為莆田始祖。生子:胤。

第九十三世:懷公之子,諱肅,時當後趙年間。生子:瑛。

性公之子,諱胤,時當晉明帝、晉成帝年間。生二子:湛、濟。

第九十四世:肅公之子,諱瑛,時當前燕、前秦年間。前燕王朝時期居住涿州,秦昭宣帝攻滅前燕時,調往蜀郡(今四川省成都市),擔任太守,為官清正,剛直不阿。生子:紹。

胤公長子,諱湛,時當晉康帝、晉穆帝年間,為人風雅淡泊,三次召聘不應,寄情山水之間。

胤公次子,諱濟,時當晉穆帝至晉簡文帝年間,為人心氣高傲,甘守清貧,不受一言之辱。生子:榮。

第九十五世:瑛公之子,諱紹,文勝公之九世孫。後燕成武帝時期,任濮陽太守。燕惠愍帝永康元年(396年),北魏軍隊攻占常山郡(今河北省石家莊市),紹為了保全濮陽郡百姓的生命財產,便明智地率領部下迎降。魏道武帝繼續給予任用,授予兗州監軍的職位。生一子:嵩。

濟公之子,諱榮,時當晉孝武帝年間。在東晉王朝擔任宰相,成就二十一年大治,江南百姓得以安居樂業。

第九十六世:紹公之子,諱嵩,時當魏道武帝、明元帝時,擔任天水太守。生五子:范、神虎、夔、神期、顯度。

第九十七世:嵩公長子,諱范,字世則,生於魏太武帝神嘉元年戊申(428年)。太平真君十年(449年),擔任給事東宮。魏文成帝興安元年(452年),賜爵為永寧男。興光二年正月底(455年3月初),進升子爵。

魏獻文帝即位後,南朝宋明帝興兵北伐,北魏太后馮有派遣大將軍尉元、慕容白曜南征齊魯,抵抗宋軍。皇興元年(467年)夏秋,范在慕容白曜軍中擔任司馬,參與軍事謀劃。魏軍按照范的計策擊敗宋軍,連下數城,所向披靡。宋軍的青州守將遣使來降,范識破對方陰謀,認為宋軍擁眾數萬,勁甲堅城,不戰而降,必定有詐。他說服慕容白曜加強圍攻,孤立堅城。皇興三年正月(469年2月),魏軍攻入青州城,完全占領齊魯地區。朝廷以戰功任命范鎮守青州(今山東省青州市),擔任刺史。

魏孝文帝延興元年(471年),進升侯爵,擔任尚書右丞。太和八年(484年),進升公爵。在青州任職期間,利用當地的漁鹽之利,積極恢復生產,發展對外貿易,頗有政績,受到百姓愛戴。有邊關將領嫉妒范的功勳,向朝廷進讒言,魏孝文帝不予理睬,並下詔安慰范,繼續任用。太和十二年(488年),歸還京師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太和十三年己巳(489年),因病去世,終年六十二歲,謚曰穆公。

世則在北魏王朝為官長達四十餘年,前後經歷了四位皇帝,從一個沒有爵位的給事東宮,成為北魏王朝的棟樑重臣之一。他在軍事上運籌帷幄,穩操勝券;在經濟上重視發展,努力恢復;在政治上剛直不阿,忠心為國。生五子:道元、道峻、道博、道慎、道約。

嵩公次子,諱神虎,北魏中期任尚書左民郎中。

嵩公三子,諱夔,北魏中期任征虜將軍、安州刺史。生一子:惲。

嵩公四子,諱神期,北魏中期任中書博士。

嵩公少子,諱顯度,北魏中期任尚書庫部郎。

第九十八世:世則公長子,諱道元,字善長,魏孝文帝延興二年壬子(472年)生於涿州酈亭(今河北省涿州市道元村)。少年時期,因父親擔任青州刺史,隨父母居住青州。父親去世後,繼承爵位,封為永寧伯,擔任太傅掾。太和十七年(493年)秋季,北魏王朝遷都洛陽,道元擔任尚書郎。十八年(494年),隨魏孝文帝出巡北方,因執法清正,提拔為治書侍御史。

魏宣武帝景明二年(501年),道元擔任冀州鎮東府長史,採取嚴厲手段,打擊邪惡勢力。為政嚴酷,奸匪盜賊聞風喪膽,紛紛逃往他鄉,冀州境內大治。正始元年(504年),調任潁川太守。永平元年(508年),又調任魯陽太守,上表請求在當地建立學府,教化鄉民。蠻人服其威名,不敢為寇。延昌二年(513年),升任輔國將軍、東荊州刺史,威猛為政,如在冀州。其後,蠻人上朝廷訴訟其嚴厲,朝廷召其還京。

魏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擔任河南尹,治理京城洛陽。奉詔前往北方各鎮,整編相關的官吏,籌備軍糧,作好防守邊關的必要準備。孝昌元年(525年),徐州刺史元法僧叛魏降梁。道元奉詔率軍征討,全軍在渦陽奮勇拼殺,多有斬獲。返回京城後,升任御史中尉。

皇親元微誣陷叔父元淵,道元力陳事實真相,元淵得以昭雪;元微因此嫉恨道元。皇族元悅之親信丘念仗勢操縱州官選用大權。道元密訪其行蹤,將其捕獲入獄。元悅請皇太后胡仙真說情,道元堅決依法處死丘念,並以此彈劾元悅。元悅從此懷恨在心。

孝昌三年丁未十月(527年11月),南齊皇族、北魏雍州刺史蕭寶夤在長安發動叛亂,元微、元悅使出借刀殺人之計,竭力慫恿胡太后任命道元為關右大使,去監視蕭寶夤。蕭寶夤得知情況,立即發兵包圍道元。賊兵攻入陰盤驛亭,道元怒目罵賊,被叛賊殺害,終年五十六歲;其弟道峻、道博,二子伯友、仲友,都被叛賊殺害。蕭寶夤下令收殮道元,殯於長安城東。武泰元年(528年)春,魏軍收復長安,道元還葬洛陽,朝廷追封為吏部尚書、冀州刺史。

道元生五子:伯友、仲友、孝友、繼方、紹方。

道元勤奮好學,廣泛閱讀各種奇書,立志要為漢朝桑欽編寫的地理書籍《水經》作注。他引用的文獻多達480種,其中屬於地理類的就有109種。經過多年辛苦,終於寫成名垂青史的著作《水經注》。

作為一位傑出的地理學家,道元在《水經注》的序言中對前代的著名地理著作進行了許多點評。秦朝以前,我國已有許多地理類書籍,但當時國家不統一,生產力水平不發達,人們對地理的概念還比較模糊,這些作品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虛構,如《山海經》、《穆天子傳》、《禹貢》等。道元堅決反對“虛構地理學”,他在《水經注》序言中提出了自己的研究和工作方法,那就是重視野外考察的重要性。

《水經注》一書中記載了道元在野外考察中取得的大量成果,這表明他為了獲得真實的地理信息,到過許多地方考察,足跡踏遍長城以南、秦嶺以東的中原大地,積累了大量的實踐經驗和地理資料。《水經》記錄河流137條,而《水經注》則記錄河流1252條。《水經》只有1.5萬字,而《水經注》竟達30萬字!

由於當時南北分裂,道元不能親自來到南方,於是他就廣泛搜求南方的地理著作,進行對比研究,得出自己的結論。例如江南會稽郡的諸暨縣,有五泄瀑布,景色壯麗,向來不為世人所知。道元將五泄記入《水經注》之後,世人方知五泄飛瀑。

在中世紀,西方世界正處在基督教會統治的黑暗時代,全歐洲在地理學界都找不出一位傑出的學者。道元留下了不朽的地理巨著《水經注》四十卷,不僅開創了我國古代“寫實地理學”的歷史,而且在世界地理學發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世則公次子,諱道峻,字善仲,北魏末年為官。魏孝明帝孝昌三年丁未十月(527年11月),與兄長道元一同被叛賊蕭寶夤殺害。

世則公三子,諱道博,字善叔,北魏末年為官。魏孝明帝孝昌三年丁未十月,與兄長道元一同被叛賊蕭寶夤殺害。

世則公四子,諱道慎,字善季,生於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丁卯(487年)。早年勤奮苦讀,博覽歷代史傳,頗有才幹。從政之後,歷任漢川行台、員外常侍、輔國將軍、驍騎將軍、正平太守、長樂相,處理政務相當能幹。卒於魏孝明帝正光五年甲辰(524年),時年三十八歲。生一子:中。

世則公少子,諱道約,字善禮,生於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丁卯(487年)。性情質樸,平時喜愛琴書。從政之後,歷任司徒諮議參軍、東萊太守、魯陽太守,為政清廉,吏民安居。卒於東魏孝靜帝武定七年己巳(549年),終年六十三歲。

夔公之子,諱惲,字幼和,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年)生於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自幼勤奮學習,頗有才幹,尤其擅長處理公務。魏孝明帝正光年間(520年至524年),幽州刺史裴延俊請他擔任主簿,命他在當地修建學校。孝昌二年(526年),汾州山胡劉蠡升起兵反魏,裴延俊出任討胡行台尚書,前往鎮壓;任命惲為行台郎,協助招撫叛軍。由於招撫卓有成效,又兼任尚書外兵郎。

孝昌三年(527年),裴延俊辭職還鄉之後,行台長孫承業又任命惲為行台郎,兼征虜將軍。惲精通軍事知識,常以建功立業激勵自己。每當他給長孫承業出謀劃策,往往被採納。由於他立下軍功,被朝廷封為魏昌縣子爵,享受三百戶人家供奉的錢糧。

惲在軍中,上書懇求朝廷削減他自己的官爵,為父親夔請求官職。胡太后與孝明帝感念他的一片孝心,下詔任命夔為征虜將軍、安州刺史。隨後,惲奉命與唐州刺史崔元珍鎮守平陽(今山西省臨汾市)。武泰元年三月(528年4月),叛賊爾朱榮興兵進犯洛陽,惲與崔元珍率領部下頑強抵抗。爾朱榮惱羞成怒,命令叛將樊子鵠率領叛軍猛烈進攻。平陽城孤立無援,不久陷落。惲戰敗被俘,英勇就義,時年三十六歲。

惲的一生雖然短暫,但是他勤奮好學,文武兼備,忠孝兩全,大義凜然,值得後人永遠崇敬。他和堂兄道元先後為國盡忠,堪稱一門雙烈。至於他所作的文章,在當時也是很受人們歡迎的。他本來還想撰寫一部記錄慕容氏建立的前燕、西燕、後燕、南燕王朝的史書,可惜沒有來得及完成。惲生一子:懷則。

第九十九世:善長公長子,諱伯友,魏孝明帝孝昌三年丁未十月(527年11月),隨父西征,被叛賊蕭寶夤殺害,還葬洛陽。

善長公次子,諱仲友,魏孝明帝孝昌三年丁未十月,隨父西征,被叛賊蕭寶夤殺害,還葬洛陽。

善長公三子,諱孝友,魏孝明帝武泰元年(528年)春,朝廷追封殉難功臣,令孝友承襲永寧伯爵位。

善長公四子,諱繼方,生於魏孝明帝正光元年庚子(520年);東魏時期曾入朝擔任宰相;卒於隋文帝開皇十二年壬子(592年),享年七十三歲,墓址不詳。生六子:桂、植、龍兆、鳳祥、欽、鎮。

善長公少子,諱紹方,北齊時期曾入朝擔任宰相。

善季公之子,諱中,字伯偉,東魏孝靜帝武定初年(543年左右),擔任司徒刑獄參軍。

幼和公之子,諱懷則,東魏孝靜帝武定末年(550年),擔任司空長流參軍。

第一百世:繼方公長子,諱桂,時當北齊、隋初。

繼方公次子,諱植,生於齊文宣帝天保九年戊寅(558年);時當北齊、隋朝,未入仕途;卒於唐太宗貞觀元年丁亥(627年),享年七十歲,墓址不詳。生一子:昶。

繼方公三子,諱龍祥,時當隋朝、唐初。

繼方公四子,諱鳳祥,跟隨唐太宗征討西部,因為屢立戰功,被封為寧西侯。

繼方公五子,諱欽,在唐太宗貞觀十四年(640年)榮登進士。

繼方公少子,諱鎮,時當隋朝、唐初。

第一百〇一世:植公之子,諱昶,字文盛,生於隋煬帝大業元年乙丑(605年)。十三歲開始從軍,跟隨李世民征戰有功,後來成為唐太宗的開國功臣之一。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擔任揚州刺史,在當地建立學府,政教嚴明。其後升任司空,享受五百戶人家供奉的錢糧。於是,遷居於揚州(今江蘇省揚州市),成為維揚始祖。

配錢氏,生三子:思仁、思微、思原。卒於麟德二年乙丑(665年),享年六十一歲,葬於維揚五指山下。中原的酈氏宗族自此開始在長江流域發展,逐漸成為南方大族,其後裔分居沂州、遼陽、伊川、廣州、越州等地,支派繁盛,遍布全國,遠播世界。

第一百〇二世:文盛公長子,諱思仁,字純伯,生於唐太宗貞觀十三年己亥(639年);唐玄宗開元年間,朝廷下詔各地訪求賢才,維揚官府一致推舉純伯;唐玄宗知其賢明,連下五道詔書,始入京,朝廷授予翰林學士;卒於開元十七年己巳(729年),享年九十一歲,葬於父母墓側。

配孫氏,封為碩人;生一子:渾。

繼倪氏,封為碩人;未曾生育。

文盛公次子,諱思微,時當唐朝前期。

文盛公少子,諱思原,時當唐朝前期。

第一百〇三世:純伯公之子,諱渾,字子厚,號崇道,生於唐高宗儀鳳二年丁丑(677年);時當唐朝中期,終身隱居不仕;卒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己卯(739年),終年六十三歲,墓址不詳。

配王氏,生一子:弼。

第一百〇四世:子厚公之子,諱弼,字君佐,生於唐玄宗開元六年戊午(718年);時當唐朝中期,與白居易友善,以作詩聞名於世;唐憲宗元和二年(807年),年已九十,朝廷五次頒下詔書徵求,始終不肯應召,隱居於太華山中;卒於元和十年乙未(815年),享年九十八歲,墓址不詳。

配張氏,生三子:慶、澤、鬥龍。

第一百〇五世:君佐公長子,諱慶,字善虛,號守法,時當唐朝後期;任山東沂州主簿,遂遷居沂州(今山東省臨沂市),是為沂州始祖。

配丁氏,生二子:世本、世用。

君佐公次子,諱澤,字善友,號振龍,生於唐肅宗乾元元年戊戌(758年);時當唐朝後期,居於維揚,始終不入仕途;卒於唐文宗太和元年丁未(827年),享年七十歲,墓址不詳。

配劉氏,生一子:世靖。

君佐公少子,諱鬥龍,字善益,時當唐朝後期,居於維揚。

配陳氏,生一子:世康。

第一百〇六世:善虛公長子,諱世本,時當唐朝後期,隨父居於沂州。

善虛公次子,諱世用,時當唐朝後期,隨父居於沂州。

善友公之子,諱世靖,字忠和,號遂佑,生於唐德宗貞元十二年丙子(796年),時當唐朝後期,居於維揚,品格高尚,終身不入仕途,卒於唐宣宗大中六年壬申(852年),終年五十七歲,墓址不詳。

配倪氏,生二子:佩、宏。

善益公之子,諱世康,時當唐朝末期。

第一百〇七世:忠和公長子,諱佩,字鳴玉,唐朝末年隱居青州(今山東省濰坊市),是為青州始祖。

配孔氏,山東青州人,子女不詳。

忠和公次子,諱宏,字時夫,生於唐文宗太和四年庚戌(830年)。自幼深受忠孝傳統影響,以忠君愛國為榮。在黃巢造反之後,各地藩鎮戰亂紛紛的唐昭宗年間,臨危受命,出山擔任大司空。

天復四年甲子正月廿一日(904年2月10日),叛臣朱溫強迫唐昭宗遷都洛陽,調動叛軍逼迫百官、士民東行,又強行拆毀宏偉的長安都城,百姓背井離鄉,沿途老幼哭罵不絕;目睹黎民受難、國家危亡,宏挺身而出,仗義執言,慘遭叛賊殺害,忠君盡節,終年七十五歲;殉難後,墓址不詳。後梁年間,追贈懷鎮伯。

配陸氏,生一子:融。

第一百〇八世:時夫公之子,諱融,字惟和,生於唐宣宗大中十一年丁丑(857年);時當晚唐、後梁年間,官至御史大夫;卒於後梁末帝貞明六年庚辰(920年),終年六十四歲,墓址不詳。

配王氏,生二子:擳、拯。

第一百〇九世:惟和公長子,諱擳,字用之,時當殘唐、五代年間。

配何氏,生一子:秩。

惟和公次子,諱拯,字援之,生於唐僖宗中和四年甲辰(884年);時當殘唐、五代年間,官至御史中丞;卒於後周太祖廣順元年辛亥(951年),終年六十八歲,墓址不詳。

配周氏,生一子:希亮。

第一百一十世:用之公之子,諱秩,字天敘,時當五代十國年間。

配王氏,生一子:懊。

援之公之子,諱希亮,字君采,生於後梁太祖開平二年戊辰(908年);時當五代十國年間,為朝廷鎮守邊關;後周年間官至御史大夫;卒於宋太祖乾德三年乙丑(965年),終年五十八歲,墓址不詳。

配李氏,生二子:文孫、斌孫。

第一百十一世:天敘之子,諱懊,字實世,時當北宋初年。

配李氏,生二子:通、達。

君采公長子,諱文孫,字日長,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擔任節度使,扈從宋太祖征西,前往澤州(今山西省晉城市)討伐叛臣李筠、李重進;班師後,以戰功封侯。墓址不詳。

配胡氏,封為夫人,生一子:軾。

君采公次子,諱斌孫,字日揚,生於後唐末帝清泰二年乙未(935年);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擔任節度使,扈從宋太祖征西,前往澤州(今山西省晉城市)討伐叛臣李筠、李重進。班師後,以戰功封侯;卒於宋真宗鹹平五年壬寅(1002年),終年六十八歲,墓址不詳。

配沈氏,封為夫人,生一子:輔。

第一百十二世:實世公長子,諱通,字彰之,時當北宋前期。

配潘氏,生一子:司成。

實世公次子,諱達,字顯之,時當北宋前期。

配史氏,生一子:司明。

日長公之子,諱軾,字君載,宋太宗年間擔任征西將軍。遼聖宗年間遷居遼陽(今遼寧省遼陽市),是為遼陽始祖。

配倪氏,生一子:守德。

日揚公之子,諱輔,字君良,生於後周世宗顯德四年丁巳(957年);北宋前期舉進士,宋太宗嘉其學問精博,聘任國子監丞;宋真宗時,官至翰林學士;卒於宋仁宗嘉佑七年壬寅(1062年),享年一百〇六歲,是為酈氏家族長壽者之一,墓址不詳。

配屠氏,封為碩人;生一子:守博。

繼唐氏,封為碩人;生二子:守約、守儉。

第一百十三世:彰之公之子,諱司成,字廷用,時當北宋中期。

配王氏,生一子:容。

顯之公之子,諱司明,字廷紹,時當北宋中期。

配周氏,生一子:寬。

君載公之子,諱守德,字惟行,時當遼代中期。

配吳氏,生一子:文絪。

君良公長子,諱守博,字惟文,生於宋太宗興國五年庚辰(980年),時當北宋中期,官至敷文閣學士,卒於宋仁宗嘉佑四年己亥(1059年),享年八十歲,墓址不詳。

配田氏,封為夫人,生一子:衡。

君良公次子,諱守約,字惟禮,時當北宋中期,官至國子監丞。奉詔出使遼朝,定居東北遼陽。

配包氏,生一子:文緯。

君良公少子,諱守儉,字惟勤,時當北宋中期,遷居伊陽(今河南省伊川縣),是為伊川始祖。

配王氏,生一子:文經。

第一百十四世:廷用公之子,諱容,字德夫,時當北宋中期,由進士被授予沂縣(今山東省沂縣)縣令。

配劉氏,生一子:大清。

廷紹公之子,諱寬,字德民,時當北宋中期。

惟行公之子,諱文絪,時當遼代中期。

惟文公之子,諱衡,字永平,生於宋真宗鹹平六年癸卯(1003年),時當北宋中期,官至大理寺評事,卒於宋神宗熙寧元年戊申(1068年),終年六十六歲,墓址不詳。

配馮氏,生一子:穆。

惟禮公之子,諱文緯,時當北宋中期,隨父遷居遼陽。

惟勤公之子,諱文經,時當北宋中期,隨父遷居伊陽。

第一百十五世:德夫公之子,諱大清,字元澄,時當北宋後期。

配王氏,生一子:季皋。

永平公之子,諱穆,字文保,生於宋仁宗天聖三年乙丑(1025年),時當北宋中期,不入仕途,卒於宋神宗熙寧十年丁巳(1077年),終年五十三歲,墓址不詳。

配李氏,生二子:鵬、鳯。

第一百十六世:文保公長子,諱鵬,時當北宋後期;擔任廣州刺史,遂定居廣州(今廣東省廣州市),是為廣州始祖。

配楊氏,生一子:熙。

文保公次子,諱鳯,字伯翔,生於宋仁宗皇佑元年己丑(1049年),時當北宋後期,誥贈為翰林學士,卒於元符元年戊寅(1098年),終年五十歲,墓址不詳。

配李氏,封為宜人、德安縣君,生一子:文紹。

第一百十七世:伯翔公之子,諱文紹,字時敏,生於北宋神宗熙寧三年庚戌十月廿一日(1070年11月26日)。原籍維揚(今江蘇揚州),勤奮苦學,十歲已能成文,下筆千言立刻完成,年少時已經名重天下。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榮登進士。宋徽宗大觀、政和年間(1107-1117年),擔任翰林學士。

宣和二年(1120年),與朝廷政見不合,被貶謫到永寧府(今四川省敘永縣),又調往崇慶軍(今四川省崇州市)主持軍政事務。他在當地號令嚴明,為邊人所敬畏。宣和四年(1122年),奉命征西,抵達廣寧洞,發現遺金十萬,命令儲存在官府錢庫,分毫不取,連看都不看一眼。

宋欽宗靖康元年正月(1126年2月),金兵進犯宋朝,宰相李邦彥主張割地議和,文紹堅決反對,被李邦彥誣陷,被貶到長沙。五月(6月),行至中途,身患重病,臥床不起;有一老人饋贈三隻黃柑,食用後當天痊癒,年已五十七歲的文紹不僅面容恢復年輕狀態,連頭髮都變青黑色了。

北宋滅亡後,宋高宗被金兵追擊,被迫從中原南遷揚州。文紹得知訊息,帶領部下火速趕回揚州護駕。建炎三年二月(1129年3月),金兵長驅直入,占領揚州,文紹和眾將領護衛宋高宗南渡越州。建炎四年四月(1130年5月),金兵在宋軍圍攻下被迫北撤,宋高宗改越州為紹興府,作為臨時都城,並改年號為紹興。

紹興二年正月(1132年2月),宋高宗定都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文紹被召入京城,恢復翰林學士職位,參與詔書的擬定。紹興四年(1134年),因身有疾病請求辭職,然而平素清正廉潔,深受皇帝信任,上書三次都未能批准;至紹興五年三月(1135年4月),才獲準定居越州(今浙江省紹興市),自號“柑仙翁”。卒於紹興三十年庚辰三月十七日(1160年4月25日),享年九十一歲。 文紹公自從長沙返回朝廷後,所作的詩詞文賦,文采均超出常人,好像有神靈暗中相助似的。他留下了《易解》十篇、《太極辯論》數卷、《奏議》二十卷、《稽山集》二十四卷。他一生所擔任的職務,都留下政績,能知人善任,從不獨斷專行,當時已經享譽各地。

配王氏,山東臨清人,端明殿大學士王若叟公次女。金兵南下時,隨夫南渡,封為宜人。夫婦合葬會稽縣義安鄉(今諸暨市楓橋鎮)。生四子:嵩、坊、元亨、道亨。

第一百十八世:時敏公長子,諱嵩,字惟喬,時當南宋前期,擔任著作佐郎;因守護父母墓地,遂定居會稽縣酈家埭(今浙江省紹興市皋埠鎮酈家埭村),是為會稽始祖。

配張氏,夫婦合葬義安鄉。生一子:安。

時敏公次子,諱坊,字惟榮,時當南宋前期;擔任蘭溪學正,遂遷居蘭溪縣(今浙江省蘭谿市),是為蘭溪始祖。

配周氏,夫婦合葬龍崗山。生一子:悌。

時敏公三子,諱元亨,字惟乾,生於北宋哲宗元符三年庚辰(1100年)。南宋初年,金兵南侵時,隨父護駕南渡至越州(今浙江省紹興市)。南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甲戌(1154年),被推舉為孝廉,擔任諸暨學正,遂遷居暨陽(今浙江省諸暨市),是為諸暨酈氏始祖。

惟乾公為提高諸暨民間的整體文化素質,由官府出面在諸暨境內大力興辦各類學府,在民間則大力提倡私塾教育。著書講學,傳播孔丘、孟軻的儒學;崇雅黜浮,推行周敦頤、程顥程頤的理學,在諸暨倡導中原的文明禮教。一時間,諸暨境內研究人文學說蔚然成風,跟從他的學子日益增多,東南半壁江山的名士學者大多出於惟乾公的門下。

惟乾公為官二十餘年後,向朝廷請求辭職。隨後,在諸暨縣城擇地居住,安度晚年。卒於宋孝宗淳熙八年辛丑(1181年),享年八十二歲,葬於諸暨縣城西隅陶朱山之原(今諸暨市區鷂鷹山)。其事跡在清代被收入諸暨縣誌。

配馮氏,封為碩人。生二子:義泉、尚泉。其後裔發展為十二個支派:璽四派、璽五派、景三派、景八派、景二派、景四派、景五派、景七派、志一派、志四派、曾十派、曾十一派,分別居住諸暨各地,成為吳越巨族。

時敏公少子,諱道亨,字惟通,時當南宋前期,擔任大理寺評事,遂遷居天台縣(今浙江省天台縣),是為台州始祖。

配周氏,夫婦合葬桃源山。生一子:汾。

第一百十九世:惟乾公長子,諱義泉,字應祥,時當南宋前期。舉孝廉,官至太常寺少卿。享年六十歲。

配陳氏,夫婦合葬陶朱山。生一子:聰。

惟乾公次子,諱尚泉,字應兆,生於宋徽宗宣和二年庚子(1120年)。時當南宋前期,登進士,官至禮部侍郎。卒於宋寧宗慶元六年庚申(1200年),享年八十一歲。

配吳氏,夫婦合葬陶朱山父母墓側。生一子:聯。

第一百二十世:應祥公之子,諱聰,字道聞,號西溪,時當南宋中期。登進士,官至大理寺評事。

配王氏,生三子:秀、和、黍。

應兆公之子,諱聯,又名曦,字道顯,生於宋高宗紹興十二年壬戌(1142年)。時當南宋中期,擔任翰林承旨。卒於宋寧宗嘉泰三年癸亥(1203年),享年六十二歲。

配呂氏,夫婦合葬縣城南隅南山。生二子:公瑾、公著。

第一百二十一世:道顯公長子,諱公瑾,字似瑜,生於宋孝宗隆興二年甲申(1164年)。時當南宋中期,擔任翰林承旨。卒於宋寧宗嘉定六年癸酉(1213年),終年五十歲。

配張氏,夫婦合葬縣城西隅陶朱山祖父母墓側。生五子:景賢(璽二)、景明(璽三)、景秀(璽五)、景華(璽六)、景輔(璽七)。

道顯公次子,諱公著,字似昭,生於宋孝宗乾道三年丁亥(1167年),卒於宋理宗淳祐七年丁未(1247年),享年八十一歲。

配王氏,夫婦合葬縣城東隅金雞山。生二子:景鮮(璽一)、景研(璽四)。

第一百二十二世·璽:似昭公次子,行璽四,諱景研,南宋後期擔任都統,遷居紫岩鄉六十一都太平村(今屬店口鎮)。

配章氏,生一子:洪(曾五)。

似瑜公之三子,行璽五,諱景秀,南宋中期,遷居泰北鄉正六十七都桂花樹下(今浣東街道五一片金鵝湖村桂花樹下),是為泰北酈氏始祖。

配王氏,夫婦合葬雙板橋。生一子:斯道(曾二)。

似瑜公之少子,行璽七,諱景輔,生於宋光宗紹熙四年癸丑(1193年),南宋後期擔任大理寺提領;自元亨公卜居浣江之西,至景輔公已有五世,始建住宅於西隅后街,是為浣江酈氏始祖。卒於宋理宗寶祐五年丁巳(1257年),享年六十五歲。

配蔣氏,封為孺人;夫婦合葬縣城北隅鷂鷹山(酈家山)。生三子:哲(曾九)、賢(曾十)、信(曾十一)。

第一百二十三世·曾:璽五公景秀之子,行曾二,諱斯道,南宋後期,跟隨父母遷居泰北鄉正六十七都桂花樹下。

配孫氏,夫婦合葬縣城北隅酈家山。生二子:成邦(榮七)、成國(榮十一)。

璽四公景研之子,行曾五,諱洪,字正大,南宋末期,在朝廷擔任殿前都領;其後,被誥贈為龍虎大將軍,遷居丹陽(今江蘇省丹陽市),是為丹陽始祖。宋恭宗德祐元年乙亥(1275年),元朝大舉進攻南宋時,洪率領宋軍抗擊元軍,不幸陷入重圍,身殉國難。

配吳氏,生一子:倫(榮五)。

璽七公景輔長子,行曾九,諱哲,字克明,南宋後期,擔任大理寺提領,定居縣城西隅。

配王氏,封為孺人;夫婦合葬北隅酈家山。生一子:宏甫(榮六)。

璽七公景輔次子,行曾十,諱賢,字克聖,時當南宋末期,遷居花山鄉四都祝橋(今陶朱街道紅門片祝橋頭酈家村),是為祝橋始祖。

配徐氏,生一子:德卿(榮九)。

璽七公景輔少子,行曾十一,諱信,字克誠,時當南宋末期,遷居概浦鄉十都巽塢(今應店街鎮雲石片巽塢村),是為巽塢始祖。

配章氏,生二子:再稷(榮八)、再益(榮十一)。

第一百二十四世·榮:曾五公洪之子,行榮五,諱倫,字天敘。南宋末年擔任紹興郡太守。元朝進攻南宋時,驚聞父親身殉國難,便將家眷安頓在浙江諸暨縣太平村(今屬諸暨市直埠鎮),自己帶領兒子德一和德二,千里追尋老父遺骸到丹陽,因悲憂致疾,身亡于丹陽縣古寧寺。

德一、德二兄弟倆將祖父和父親葬於丹陽縣運河南邊的馬莊村。德一、德二為守護祖墓,祭祀先靈,便定居在丹陽陵口基莊。從此,酈氏在丹陽一帶繁衍生息,人丁興旺。

曾九公哲之子,行榮六,諱宏甫,字達之,生於南宋末年,擔任大理寺提領,定居縣城西隅。卒於元代前期。

配王氏,封為孺人;夫婦合葬正一都詹家山(今暨陽街道城西片金寺山)。生三子一女:德繼(貴二)、女兒(張酈氏)、德祐(貴三)、德裕(貴四)。

曾十一公信長子,行榮八,諱再稷,字宏卿。元代中期概浦鄉進士,曾任湖州學正。

至元代末年,宏卿考慮到南宋中期所修的《酈氏宗譜》已有一百五十餘年,亟待續編。於是在工作之餘,採訪各位賢達,積累大量史料,於至正二十二年壬寅(1362年)開始續編《酈氏宗譜》,到至正二十七年丁未(1367年)終得完成。宏卿所編的酈氏宗譜,世系源流記載分明,為後世一代代續編奠定了文獻基礎,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卒於明代初年。

配孫氏,夫婦合葬概浦鄉巽塢村栗園。生一子:良懷(梁三)。

曾十公賢之子,行榮九,諱德卿,時當元代前期。

配張氏,生一子:華一。

曾二公斯道之子,行榮十,諱成國,時當南宋末年。

配孟氏,夫婦合葬伏虎形。生一子一女:茂林(富一)、女兒(章酈氏)。

曾十一公信次子,行榮十一,諱再益,字華卿,時當元代後期,居住巽塢。

配章氏,夫婦合葬巽塢栗園。生三子:良歡(梁一)、良唯(梁四)、良傑(梁六)。

第一百二十五世·貴:榮十一公成國之子,行富一,諱茂林,時當元代前期至中期。

配俞氏,北隅儒士俞伯祥之女。生一子:勤(浩六);

繼鍾氏,生一子:(浩九)。

榮十一公成國之女,章酈氏,時當元代前期至中期。是為諸暨酈氏最早入譜之女兒。

適三都青山村章公子。

榮六公宏甫長子,行貴二,諱德繼,字仲謙,時當元代前期至中期。葬於金興鄉正三十四都金畚斗(今屬街亭鎮)。

配張氏,葬於金興鄉正三十四都金釵形(今屬街亭鎮)。生二子:恆(景三)、仕豐(景八)。

榮六公宏甫之女,張酈氏,時當元代前期至中期。是為諸暨酈氏最早入譜之女兒。

適縣城東隅張公子。

榮六公宏甫次子,行貴三,諱德祐,字元吉,時當元代前期至中期。

配毛氏,夫婦合葬七十一都十里牌(今屬浣東街道和濟片)。生四子:成(景二)、觀(景四)、升(景五)、政(景七)。

榮六公宏甫少子,行貴四,諱德裕,字仲和,時當元代前期至中期。葬於城郊謝家塢。

配戚氏,葬於城西梓樹山。生四子:彥剛(志一)、彥祥(志二)、彥逸(志三)、彥俊(志四)。

第一百二十六世·景志:富一公茂林長子,行浩六,諱勤,時當元代後期,任廣州、邳州地方官,事上使下,各適其宜,上官以優禮待之。後建明經堂於泰北鄉九江之滸,置膏腴於其地,遂遷居焉(今暨陽街道大侶片酈村),是為酈村明經堂始祖。

配周氏,縣城南門人;夫婦合葬附七都長瀾五馬嶺之原(今屬店口鎮湄池片)。生二子:天兆(稠一)、天賦(稠三)。

貴二公德繼長子,行景三,諱恆,字易政,時當元代後期,是為景三派始祖。葬於北門外大金字形(今暨陽街道城西片詹家山村金字山)。

配趙氏;繼朱氏;續李氏,生三子:伯強(真四)、伯敏(真七)、伯隆(真九)。

貴二公德繼次子,行景八,諱仕豐,字見東,時當元代後期,定居縣城西隅登仕橋外,是為景八派始祖。葬於七十都金村海螺山(今屬暨陽街道和濟片大金村)。

配駱氏;繼周氏;續徐氏;又張氏,生二子一女:集性(真二)、女兒(黃酈氏)、(真十)。

貴三公德祐長子,行景二,諱成,字就之,時當元代後期,是為景二派始祖。

配方氏,夫婦合葬安俗鄉七十一都黃龍山(今屬浣東街道安平片)。生二子:宗文(友二)、宇文(友五)。

貴三公德祐次子,行景四,諱觀,時當元代後期,是為景四派始祖。

配駱氏,生二子:性文(友四)、明文(友七)。

貴三公德祐三子,行景五,諱升,字以高,時當元代後期,是為景五派懷哲堂始祖。

配王氏,夫婦合葬縣城北隅酈家山。生二子:純(友六)、應麟(友八)。

貴三公德祐少子,行景七,諱政,時當元代後期、明代初年。定居縣城西隅后街,是為景七派始祖。

配沈氏,夫婦合葬龍泉鄉三十七都長嶺下飛馬形(今屬璜山鎮化泉片)。生一子:經(友九)。

貴四公德裕長子,行志一,諱彥剛,時當元代後期,是為志一派始祖。

配駱氏,夫婦合葬城東謝家塢(今楓橋鎮魏家塢)。生三子一女:孟輊(梅一)、女兒、孟軒(梅二)、(梅三)。

貴四公德裕少子,行志四,諱彥俊,時當元代後期、明代初年,是為志四派始祖。

配丁氏,生五子:九思(梅四)、九成(梅五)、九范(梅六)、鵬舉(梅十)、鶴舉(梅十一)。

名人

黃帝

軒轅氏,名荼,興起於軒轅谷(今甘肅清水),向中原遷徙,定都於熊山(今河南新鄭)。在涿鹿(今河北涿鹿)聯合炎帝打敗蚩尤,建立 華夏族部落聯盟。時當公元前25世紀。

酈涓

黃帝八世孫,禹治水成功後,建立夏朝,尊崇華夏始祖黃帝,封其後人酉涓於酈邑(今河南內鄉),建立酈國,改稱酈涓,是為 內鄉始祖,成為中華酈氏宗族最早的源頭。

酈龐

涓公四十五世孫,周惠王六年庚戌(前671年),被朝廷冊封為陳留侯,定居陳留(今河南開封),重新開基立業,是為 陳留始祖

酈食其

龐十七世孫,魏安釐王九年(前268年)生於魏國陳留高陽(今河南杞縣)。秦二世三年(前207年)春,劉邦兵臨陳留,食其跟隨劉邦,用計攻克陳留,被封為廣野君。漢王三年(前204年)秋,勸齊王田廣以七十餘城降漢。漢王四年戊戌初(前204年11月),韓信發兵襲擊齊國,齊王田廣認為被騙,乃烹殺食其,時年約六十有五。

酈商

字良臣,食其之弟,魏安釐王二十四年(前253年)生於魏國陳留高陽,早年學習用兵之道。秦二世三年(前207年)春,劉邦攻克陳留後,商率部下跟隨劉邦進攻秦朝,屢立戰功。楚漢戰爭中,轉戰於中原各地。漢高帝六年(前201年)正月,被封為曲周侯。此後,又跟隨高帝出征陳豨、英布。漢高后八年秋,商去世,在位二十二年,終年約七十四歲,謚曰景侯,葬於其兄廣野君墓左側。

酈炎

字文勝,食其公十五世孫,生於漢桓帝和平元年庚寅(150年)。遷居涿州(今河北涿州),是為 涿州始祖。炎有高超的邏輯、詩文、音樂才華。熹平六年丁巳(177年),因冤案被捕,在獄中被折磨致死,時年二十八歲。

酈道元

字善長,生於魏孝文帝延興二年壬子(472年)。為官期間,採取嚴厲手段,打擊邪惡勢力,但因此得罪權貴。孝昌三年丁未十月(527年11月),雍州刺史蕭寶夤在長安發動叛亂,北魏朝廷任命道元為關右大使,被蕭寶夤叛軍殺害,終年五十六歲。道元勤奮好學,廣泛閱讀各種奇書,經過多年辛苦,終於寫成名垂青史的著作《水經注》,記錄河流1252條,全書達30萬字,共四十卷,開創了我國古代“寫實地理學”的歷史,在世界地理學發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其他

此外,酈姓名人還有:唐代功臣酈昶,北宋功臣酈斌孫,南宋功臣酈文紹,金代詩人酈權,明代學者酈光祖,清代詩人酈滋德,民國將軍酈堃厚……等。

家譜

1、《仙居酈氏宗譜》:現存於仙居縣半溪、林坑口。 2、《永康酈氏宗譜》:保於永康市前酈、後酈。

3、《沂源酈氏宗譜》:現存於山東省沂源縣花峪村。

4、《會稽酈氏宗譜》(東):現存於日本國立博物館;美國鹽湖城宗譜研究會。

5、《會稽酈氏宗譜》(西):現存於上海圖書館。

6、《橫渡酈氏宗譜》:現存於三門縣大橫渡村。

7、《蘭溪酈氏宗譜》:現存於蘭谿市井塘下村。

8、《浣江酈氏宗譜》:現存於上海圖書館。

宗譜樣本 宗譜樣本

9、《浣江酈氏宗譜》:現存於諸暨市石橋頭、義烏市下里角塘;北京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10、《義烏酈氏宗譜》,現存於衢州市博物館。

11、《蔣堂酈氏宗譜》:現存於金華市寺前。

12、《丹陽酈氏宗譜》:現存於河北大學圖書館、上海圖書館。

13、《邵陽酈氏宗譜》:現存於湖南省邵陽縣酈家坪。

14、《蘄春酈氏宗譜》:現存於湖北省蘄春縣金溝。

15、《鹽津酈氏宗譜》:現存於雲南省鹽津縣酈家灣。

16、《浣江酈氏宗譜》:現存於諸暨市江龍、序先房、來鳯、趙公橋、白牆莊、杜家塢、藍社、石橋頭、大馬塢、琅璫山、馬湖沿。

郡望

新蔡郡:原為周朝呂國的地域,即今河南省新蔡一帶。春秋時期蔡平侯從上蔡遷都到下蔡,故名,也稱為新蔡。漢朝設定新蔡縣。晉朝時期晉惠帝從汝陰郡分出置新蔡郡,即治新蔡(今河南新蔡),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新蔡縣一帶。南北朝時期北齊改為廣寧郡。隋朝時期又改名為蔡州。

堂號

開封:廣野堂;會稽:長揖堂;蘭溪:枕湖堂;諸暨:永思堂、明經堂;丹陽:注經堂;三門:積善堂。

祠聯

四言

望出新蔡;源自酈國。——佚名撰酈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酈姓的源流和郡望。(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號》介紹)

著水經注;封廣野君。——佚名撰酈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北朝時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酈道元,字善長,范陽涿縣人。曾官御史中尉,執法嚴峻,官至關右大使。好學而博覽,文筆深峭,到各地“訪瀆搜渠”,留心考察水道變遷和城邑興廢等地理現象,著《水經注》四十卷,是公元六世紀前中國最全面而系統的綜合性地理巨著,文筆絢麗,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下聯典指秦漢之際陳留高陽人酈食其(Yì jī 音義基),家貧而好讀書,初為里監門吏。秦末農民戰爭中歸附劉邦,獻計攻克陳留,封為廣野君。楚漢戰爭時,說服齊王田廣歸漢,韓信率軍襲擊齊國,田廣以為是他出賣了自己,便把他烹死。

計紿產祿;威振山蠻。——佚名撰酈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酈寄,與呂祿友善,高后崩,大臣欲誅諸呂。太尉周勃劫酈寄父,令酈寄紿呂祿、呂產與出遊,周勃乃得入據北軍。下聯典指後魏·酈道,太和中由尚書主客郎累遷東荊州刺史,威猛為治,蠻民詣闕訟其刻峻,坐免官。

集成水注;學擅縱橫。——佚名撰酈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後魏·酈道元,好學,歷覽奇書,撰《水經注》40卷、《本志》13篇,又為《七聘》及諸文,皆行於世。下聯典指漢·酈食其,好讀書,為劉邦定計下陳留。酈食基常為說客,使諸侯,後說齊,憑軾下齊70餘城,及韓信襲齊,齊以酈食其賣己,遂被烹之。

清簡為治;懿行可風。——佚名撰酈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後魏·酈道約,字善禮,任魯陽太守,政簡刑清,民以安居。下聯典指酈氏女酈仲隱為宋氏婦,姻族皆稱其婦德。

著水經注;封曲周侯。——佚名撰酈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後魏·酈道元撰《水經注》40卷。下聯典指漢·酈商以功封曲周侯。

六言

北魏關右大使;東漢音律專家。——佚名撰酈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歷官安南尹、河南將軍、關右大使等。下聯典指東漢學者酈炎,范陽人。字文勝,有文才,精音律。性至孝,靈帝時州郡辟命皆不就。

七言

善禮以清儉為治;仲隱則懿行可風。——佚名撰酈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後魏·酈道約,字善禮,任魯陽太守,政簡刑清,民以安居。下聯典指酈氏女酈仲隱為宋氏婦,姻族皆稱其婦德。

十一言

服儒者衣冠,洵是漢家三俊;興魯陽學校,嘗注水經一書。——佚名撰酈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代謀士酈食其事典。下聯典指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字善長,涿縣人。漢代人桑欽著《水經注》,記中國河流水道137條,酈道元作注,增至1250餘條,增加十倍於原書。成為中國古代地理名著之一。

中國百家姓

安姓
巴姓
白姓
柏姓
班姓
包姓
鮑姓
暴姓
貝姓
賁姓
畢姓
卞姓
邴姓
卜姓
蔡姓
曹姓
岑姓
查姓
昌姓
常姓
車姓
陳姓
成姓
承姓
程姓
仇姓
儲姓
褚姓
揣姓
從姓
崔姓
戴姓
單姓
鄧姓
狄姓
刁姓
丁姓
董姓
雲姓
鈄姓
竇姓
杜姓
段姓
樊姓
范姓
方姓
房姓
費姓
封姓
酆姓
馮姓
鳳姓
伏姓
符姓
傅姓
富姓
乾姓
甘姓
高姓
郜姓
葛姓
弓姓
宮姓
龔姓
辜姓
谷姓
顧姓
管姓
郭姓
韓姓
杭姓
郝姓
何姓
和姓
賀姓
黑姓
洪姓
侯姓
胡姓
花姓
華姓
滑姓
懷姓
黃姓
惠姓
霍姓
姬姓
嵇姓
吉姓
汲姓
計姓
紀姓
季姓
薊姓
家姓
賈姓
兼名
鑑姓
江姓
姜姓
蔣姓
焦姓
解姓
金姓
靳姓
經姓
井姓
景姓
康姓
柯姓
孔姓
藍姓
郎姓
老姓
樂姓
雷姓
黎姓
李姓
厲姓
利姓
勵姓
酈姓
廉姓
練姓
梁姓
林姓
凌姓
劉姓
柳姓
龍姓
婁姓
盧姓
魯姓
陸姓
路姓
呂姓
欒姓
羅姓
駱姓
麻姓
馬姓
毛姓
茅姓
梅姓
孟姓
糜姓
米姓
宓姓
苗姓
閔姓
明姓
繆姓
莫姓
牟姓
木姓
牧姓
穆姓
倪姓
寧姓
牛姓
鈕姓
潘姓
龐姓
裴姓
彭姓
蓬姓
皮姓
平姓
蒲姓
溥姓
譜名
戚姓
祁姓
齊姓
錢姓
強姓
怯姓
秦姓
邱姓
秋姓
裘姓
曲姓
屈姓
全姓
任姓
戎姓
榮姓
阮姓
芮姓
山姓
韶姓
邵姓
沈姓
盛姓
施姓
石姓
時姓
史姓
舒姓
束姓
雙姓
水姓
司姓
松姓
宋姓
蘇姓
宿姓
隋姓
孫姓
邰姓
談姓
湯姓
唐姓
陶姓
滕姓
田姓
童姓
萬姓
汪姓
危姓
韋姓
隗姓
衛姓
魏姓
問姓
翁姓
烏姓
鄔姓
巫姓
吳姓
伍姓
武姓
郗姓
奚姓
習姓
席姓
夏姓
項姓
蕭姓
謝姓
邢姓
幸姓
熊姓
徐姓
許姓
宣姓
薛姓
荀姓
閆姓
嚴姓
顏姓
羊姓
楊姓
仰姓
姚姓
葉姓
伊姓
羿姓
殷姓
尹姓
印姓
應姓
尤姓
有姓
于姓
余姓
俞姓
虞姓
禹姓
郁姓
喻姓
元姓
袁姓
昝姓
臧姓
詹姓
湛姓
章姓
趙姓
甄姓
鄭姓
支姓
鍾姓
周姓
朱姓
諸姓
祝姓
宗姓
鄒姓
祖姓
左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