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成王

周成王

周成王姬誦(公元前1042年―前1021年在位),姬姓,名誦,周武王姬發之子,母邑姜(齊太公呂尚之女),西周王朝第二位君主,在位37年。 周成王繼位時年幼,由周公旦輔政,平定三監之亂。 周成王親政後,營造新都洛邑、大封諸侯,還命周公東征、編寫禮樂,加強了西周王朝的統治。公元前1021年,周成王駕崩,享年50歲。 周成王與其子周康王統治期間,社會安定、百姓和睦、“刑錯四十餘年不用”,被譽為成康之治,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一代明君。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受政周公

周武王克殷商後兩年去世之時,姬誦被立為成主,由於成王年幼,天下初定,叔父周公惟恐諸侯叛周,於是乃親自攝政治理天下。

受政周公 受政周公

周公親踐天子之位,引起了管叔、蔡叔等弟兄懷疑,於是管、蔡聯合武庚發動叛亂,背叛周朝。周公奉成王的命令,平復叛亂,誅殺了武庚、管叔,流放了蔡叔。讓微子開繼承殷朝的後嗣,在宋地建國。又收集了殷朝的全部遺民,封給武王的小弟弟封,讓他做了衛康叔。晉唐叔得到一種二苗同穗的禾穀,獻給成王。成王又把它贈給遠在軍營中的周公。周公在東方接受了米谷,頌揚了天子賜禾穀的聖命。

周公攝政六年制禮作樂,頒度量,天下大服。周公在攝政的第七年,成王年長能親政,於是周公還政於成王,北面就臣之位。

成王以周公治理天下有功,將周公分封到曲阜,地方圓七百里,革車千乘。並命後世魯公可以天子禮儀祭祀周公 。

成王踐奄

奄國主要分布於今山東曲阜附近,是商朝極有實力的方國之一,在商中期,商王南庚、陽甲均曾定都於奄,到盤庚時才遷都於他處,而奄保留了大量商朝子民,逐漸發展成東方的強大方國,又因與商的密切關係,而被大量史料稱為“商奄”。

“三監之亂”爆發後,原分封於殷商舊地的管叔、蔡叔及殷紂之子武庚祿父起兵叛亂,叛亂還得到徐國、奄國、薄姑等東方小國的支持。據史書記載,奄君薄姑當時勸祿父說:“武王剛死,成王年幼,周公被天下人懷疑,這正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請舉事!”叛亂的影響很大,成王命周公調大軍東征,“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才得以平叛。而此次叛亂的主角,武庚被殺,管叔自殺,蔡叔被俘,奄國被滅,並將其國君遷到蒲姑(山東青州附近) 。

建設洛邑

平叛“三監之亂”之後,周成王開始繼承武王的遺願,在“有夏之居”的“土中”建立新的都城,用以管理東方廣大的領土。成王首先派太保召公到洛邑察看地形,具體規劃建都的地址 。召公在途中走了半個月,三月初五到達洛邑。初七日,召公指使殷民在洛水北岸規度城郭、宮室、郊廟、朝市的位置,到十一日規劃完成。

第二天,周公到達洛邑,全面視察了新邑,並且進行了占卜,在澗水東、瀍水西之間和瀍水東的洛水之濱建設新邑,皆卜兆大吉。於是周公便把建設洛邑的地圖和卜兆呈送給成王,得到成王的讚許批准後,於十四、十五日,殺牛、羊、豬等犧牲,在新邑立廟祭地。又過了七天,周公向各諸侯國民和殷民頒布命令,之後命令殷民開始大舉動工,經過八九個月的興建,年底成周城便告建成。

建設洛邑 建設洛邑

不久,周成王來到洛邑,召公令各方諸侯前來朝賀,並向周公、成王奉獻玉璋、大弓等禮品。召公向成王獻詞,並告誡成王要不負上天重託,不廢先王之功業,成王雖然年幼,但為國之元首,希望能和洽民眾。如今成王遷宅於土中(洛邑),親理朝政,更應該持重,敬重德行,躬行德教。召公說:“上天將根據帝王的德行賜智慧,賜吉凶,賜享國期限。我王初據新都,更應崇尚美德,祈求上天賜予永久的治理天下的使命。今我率眾邦君長,入朝進賀,並非慰勞君王,只是供奉禮品,獻祭於上天,使王位世代相傳,永無止期。”

周成王對召公說:“我還年輕,需要您的輔佐。希望公發揚偉大光顯的功德,使我繼承文王、武王的事業,奉答上帝的教誨,使四方百姓和悅,定都在洛師,隆重舉行大禮,辦理好盛大的祭祀,都有條不紊。公的功德光照天地,勤勞施於四方,普遍推行美好的政事,雖遭橫逆的事而不迷亂。文武百官努力實行您的教化,我這年輕人就早夜慎重進行祭祀好了。”

宅茲中國

成王五年四月,周成王在京宮大室對武王進行了豐福之祭,並對宗族小子何進行訓誥說道:“何的先父公氏追隨文王,文王受上天大命統治天下。武王滅商後就告祭於天,將以洛邑作為天下的中心,統治民眾。你們這些後輩要記住祖先的蔭福。”隨後周成王賞賜何貝三十朋。

成王七年二月,周成王遣太保召公先前往之洛邑相土,三月又遣周公到成周占卜吉日遷宅。

何尊銘文 何尊銘文

在洛邑舉行祭祀大典時,周公說:“新都洛邑已成,它將是您始作萬民明君之地。在那裡,你將首次奉行隆重禮儀,在洛邑舉行祭祀大典,這一切都已經有條不紊地進行了安排。”成王說:“你勤勉輔佐我這個年輕人,指示我弘揚文王、武王之功業,奉答天命,和撫萬民,居於洛邑,舉行大典。您的教導,我無不順從。”

朝賀已畢,成王率滿朝公卿、眾邦君長在洛邑舉行冬祭,時在周公攝政七年十二月十二日。次年正月初一,成王親政,以朝享之禮獻祭於文王、武王之廟,稟告嗣位大事。在文王廟、武王廟各獻一頭赤色牛。成王入太廟,獻酒於先王之靈。至此,成王完成遷都和親政大禮。

成王遷宅之說,在文獻、考古均也得到證實。20世紀60年代,在陝西出土的“何尊銘文” ,對成王遷宅洛邑有明確記載,其“遷宅於成周”、“宅茲中國,自之乂民”語,記載了成王遷宅於成周(洛邑)的歷史。古人稱洛陽為中國,意為天下之中,周王朝在這裡建立新都,有利於對民眾的統治。

成王親政後,周公寫有告誡之詞《尚書·無逸》,是告誡成王不要過分追求享受,無節制地遊樂、嬉戲、酗酒、田獵,於國於身均不利。

成周之會

周成王七年,周王朝苦心建設的洛邑宣告竣工,隨即就以“四方入貢道里均”為由,決定以洛邑為新都,史稱“新邑”,頒布《召誥》、《洛誥》,並為此舉行盛大的諸侯集會。這是周成王即位以後第一次會盟諸侯 ,在周朝的歷史上也是第一次 ,各方諸侯以其方物進獻王室。史載,這場檢閱諸侯的盛會規模盛大。成周朝會諸侯,壇上掛著紅帳子,用黑羽毛作裝飾。天子成王面朝南方,冠冕上沒有垂珠,朝服八彩色,腰間插著大圭。唐叔、郇叔在左,周公、太公望在右,都有冠冕,也沒有垂珠,朝服七彩色,都腰插笏板,依傍天子站在壇上。

成康之治

成王臨終,擔心太子姬釗勝任不了國事,就命令召公、畢公率領諸侯輔佐太子登位。成王逝世之後,召公、畢公率領諸侯,帶著太子釗去拜謁先王的宗廟,用文王、武王開創周朝王業的艱難反覆告誡太子,要他一定力行節儉,戒除貪慾,專心辦理國政,寫下了《顧命》,要求大臣們輔佐關照太子釗。太子釗於是登位,這就是康王。康王即位,通告天下諸侯,向他們宣告文王、武王的業績,反覆加以說明寫下了《康詔》(康王之誥)。所以在成王、康王之際,天下安寧,一切刑罰都放置一邊,四十年不曾使用,史稱“成康之治”。

人物評價

總評

周成王作周建立統一封建政權後的第二代君主,在他期間完成了對東國的一系列征伐,鞏固了周在東方的統治。此外,他繼承了武王遺志,在周公的輔助下為周初政權鞏固做出了傑出貢獻。

在西周的史牆盤和徠盤中,都認為成王是一個能夠統御四方,能夠剛柔並舉的“憲聖”的君主。

歷史評價

曹植:“成王繼武,賢聖保傅。年雖幼稚,岐嶷有素。初疑周公,終焉克寤。旦、奭 佐治,遂致刑錯。”

范曄《後漢書》:“高宗、成王有雉雊迅風之變,而無中興康寧之功也。”

房玄齡《晉書》:“及成王之為太子也,則周召為保傅,史佚昭文章,故能聞道早備,登崇大業,刑措不用,流聲洋溢。”

為政舉措

周成王為政期間,大封諸侯,加強宗法統治權力,對內推行周公“以德慎罰”的主張,務從節儉,用以緩和階級矛盾;對外不斷攻伐淮夷,用武力控制東方少數民族地區,取得了很大勝利。另外還命令周公制禮作樂,規劃各項規章制度,奠定了西周王朝的基礎。成王時期,社會安定,人民和睦,歌頌太平盛世之聲不絕於耳。

周成王病倒後,擔心兒子姬釗不能勝任國事,於是下令召公、畢公用心輔佐。 不久,姬誦病死,姬釗繼位,是為周康王。召公、畢公率領諸侯,陪姬釗來到祖廟,把文王、武王創業的艱辛告訴康王,告誡他要節儉寡慾,勤於政事,守住祖先的基業。 姬釗在位時,不斷攻伐東南各地的少數民族,掠奪奴隸和土地,分賞給諸侯、大夫。

成王與其子康王統治時期,合稱成康之治,是周代的興盛時期。後世以“成康之治”評價成王與其兒子周康王的政績,史稱當時天下安寧,四十餘年不用刑罰。 因此,他在位的二十二年和兒子康王在位的二十五年,前後四十多年,周朝社會安寧,人民安居樂業,成為西周盛世,史稱“成康之治”。

文獻記載

•《史記·周本紀第四》

•《逸周書·王會》

•《尚書·召誥》

•《尚書·洛誥》

•《何尊銘文》

家族成員

•祖父:周文王姬昌。

•祖母:太姒。

•父親:周武王姬發。

•兒子:周康王姬釗。

•孫子:周昭王姬瑕。

•重孫:周穆王姬滿。

軼事典故

桐葉封弟

其父周武王死時,他尚年幼,由其叔父周公旦攝政。周成王小的時候,有一天,他和與自己感情非常好的小弟弟叔虞在宮中的一棵梧桐樹下一塊兒玩耍。

忽然,一陣秋風吹來,梧桐樹上的葉子紛紛飄落。風過後,地上留下了許多梧桐葉。成王一時興起,便從地上撿起一片梧桐葉,用小刀切成一個(大臣們上朝時手中所持的)“圭”,並隨手將它送給了叔虞,以玩笑的語氣對他說:“我要封給你一塊土地,喏——你先把這個拿去吧!” 叔虞聽到成王這么說,隨即歡歡喜喜地拿著這片用梧桐葉做成的“圭”,跑去將此事告知他們的叔父周公。

周公仍代尚是稚齡的成王執掌國政,聽了叔虞告訴自己的話,便立刻換上禮服,趕到宮中去向成王道賀!成王不解地問:“叔叔,你為什麼要特地穿上禮服,趕來向我道賀呢?”面對周公的道賀,早已將此事忘得一乾二淨的成王,不禁一頭霧水,不知所以……周公依然面帶微笑地對成王解釋道:“我剛剛聽說,你已經冊封了你的小弟弟叔虞!發生了這樣的大事,我怎能不趕來道賀呢”“喔!那件事啊!”這才想起此事的成王,忍不住哈哈大笑說:“剛才,我只不過是和叔虞鬧著玩而已,不是真要冊封他呀!”

不料,成王的話剛說完,周公立即收起笑容,正色對成王說:“無論是誰,說話都要以‘信’為重;你身為天子,說話更是不能隨隨便便,當做是在開玩笑一樣。如此,你才能得到人民對你的信賴!倘使你總是罔顧信義,任意將自己說出口的話視為玩笑,這樣,你還有資格做一國的天子嗎?” 周公之言,令成王深感慚愧……於是,成王便迅速決定:將叔虞冊封於唐地!堅守誠信不僅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更是一個國家的立國之策。

周公輔佑

周公為使周成王儘快成長為一名有為的君主,還對他加強教育。因成王是君主,不便指責,所以周公便把自己的兒子伯禽做為周成王的陪讀,周成王做得不對的時候,周公就把對周成王的教訓、責罰轉到兒子身上,使周成王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在他的教育下,周成王終於明了許多為君之道,為以後治理國家打下堅實基礎。

後世紀念

王陵

成王駕崩後,葬於畢原。清代陝西巡撫畢沅將其定在周陵附近,並立碑。即漢平帝康陵東南,鹹陽市農業科學研究所院內的大冢。

現代考古證實,這不是周成王陵,周陵不封不樹,西周王陵也沒有發現。所謂周成王陵其實是漢平帝康陵的陪葬墓,孝平王皇后陵。

遷宅之議

周成王建設好成周之後,有沒有遷都,早在秦漢時期就已經引發爭論。漢之前,人們皆認為“周伐紂,居洛邑”,直到司馬遷時,提出了“武王營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而周復都豐、鎬”的觀點之後,開啟了千年的“遷宅之議”。

隨著近些年考古發掘出土越來越多西周時期的銘文來看,尤其是“何尊銘文”的發現,對成王遷宅有明確記載,其“遷宅於成周”、“宅茲中國,自之乂民”語,言之鑿鑿,記載了成王遷宅於成周(洛邑)的歷史。證明,成王五年“宅茲中國”之說,遂在在文獻、考古均得到證實。儘管學界還有不同看法,但何尊的問世,畢竟為解決這個問題提供了重要的實證。

還有一種觀點是周成王只是將王朝的政治中心、軍師中心遷到了成周 ,豐鎬暫時保留祭祀中心。當“成康”(成王、康王)之後,出土的西周銘文中,成周出現大量的宗廟祭祀系統,如祭祀先王的京宮、祭祀前王的康宮、昭宮和穆宮等,這時候成周才成為祭祀中心。

何尊銘文 何尊銘文

遷宅說

成周洛邑是周公所建,但卻是周武王的遺詔,周武王之前就移象徵王權天下的九鼎於河洛,以示遷都的決心,周公建立洛邑之後,在這裡制禮作樂,舉行平王親政大典,稱其為天下之中,各諸侯進貢道里均,豐鎬保留宗廟祭祀。

•《金匱》:“武王伐紂,都洛邑。陰寒,雨雪一十餘 日,深丈余。甲 子朔 旦 ,有五丈夫秉馬車從兩騎至王 門外 ,欲 謁武王。”

•《何尊銘文》:“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之乂民。”

•《何尊銘文》:“唯王初遷宅於成周。”

•《尚書·梓材》中也有周成王所謂:“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於先王”。

•《詩經·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惠此京師,以綏四國。”

•《尚書·召誥》:“王來紹上帝,自服於土中。

•《尚書·召誥》:“公稱丕顯德,以予小子揚文武烈,奉答天命,和恆四方民,居(洛)師。”

•《書序》曰:“成王在豐,欲室洛邑。”

•《周札·大司徒》:“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天地之合也,四時之交也,風雨之合也,陰陽之和也。然則百物阜安,乃建王國焉,制其線方千里,而封樹之。”

•《帝王世紀》:“周公相成王,以豐、鎬偏處西方,職貢不均,乃使召公卜居洛水之陽,以既土中。”

•《史記》:周公往營成周洛邑,卜居焉,遂國之。

•《資治通鑑》:“昔成王遷洛,猶存宗周;漢遷東都,京兆置尹。”

•《漢書·卷二八下·志第八下》:“昔周公營雒邑,以為在於土中,諸侯蕃屏四方,故立京師。”

•《後漢書卷八○上 列傳第七○上》:“成周之隆,乃即中洛。周成王就土中都洛陽也。”

未遷說

周成王復都豐鎬說,最早是司馬遷在指出的,在《史記》中司馬遷說洛邑建成後,只是置放了九鼎,而周成王仍然復歸國都豐鎬。未遷說主要觀點如下:

•《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太史公曰:學者皆稱周伐紂,居洛邑,綜其實不然。武王營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而周復都豐、鎬。至犬戎敗幽王,周乃東徙於洛邑”。

•唐初孔穎達、王德韶、李子云等人奉唐太宗詔編纂的《十三經註疏一·尚書正義·周官第二十二》同樣認為周成王並未遷都洛邑,對史記記述予以肯定:“成王既黜殷命,滅淮夷,黜殷在周公東征時,滅淮夷在成王即政後,事相因,故連言之。還歸在豐,作《周官》。成王雖作洛邑,猶還西周。”

•《尚書正義》註疏進一步論述:“《史記·周本紀》云:太史公曰:‘學者皆稱周伐紂,居洛邑,綜其實不然。武王營之,成王使召公卜,居九鼎焉,而周復都豐、鎬。’是言成王雖作洛邑,猶還西周之事也。《多方》云:‘王來自奄,至於宗周。’宗周即鎬京也,於彼不解,至此始為傳者,宗周雖是鎬京,文無‘豐鎬’之字,故就此解之。武王既以遷鎬京,今王復在豐者,豐、鎬相近,舊都不毀,豐有文王之廟,故事就豐宣之故也”。

•蘇東坡在《周東遷失計》中對史記的這一記述也予以肯定:“昔武王克商,遷九鼎於洛邑,成王、周公復增營之,周公既沒,蓋君陳、畢公更居焉,以重王室而已,非有意於遷也。周公欲葬成周,而成王葬之畢,此豈有意於遷哉?”並且進一步闡明自己的觀點:“避寇而遷都,未有不亡;雖不即亡,未有能復振者也。”

•新史學的開山鼻祖王國維《殷商制度論》載:“又作雒邑為東都,以臨東諸侯;而天子仍居豐、鎬者凡十一世。”同樣也對周成王遷都一事予以否定。

周朝君主

更多歷史知識詳見歷史百科

西周時期周朝君主

諡號姓名在位時間
周文王姬昌約前1099年—約前1061年
周武王姬發約前1050年—約前1045年
周成王姬誦約前1044年—約前1008年
周康王姬釗約前1007年—約前982年
周昭王姬瑕約前981年—約前963年
周穆王姬滿約前962年—約前908年
周共王姬繄扈約前907年—約前896年
周懿王姬囏約前895年—約前871年
周孝王姬辟方約前870年—約前862年
周夷王姬燮約前861年—約前854年
周厲王姬胡約前853年—前841年
共和(一說為皇君姬和攝行天子政)前841年—前828年
周宣王姬靜前828年—前782年
周幽王姬宮涅前781年—前771年
周攜王姬余臣前770年—前760年

東周時期周朝君主

周平王姬宜臼前771年—前720年
周桓王姬林前720年—前697年
周莊王姬佗前697年—前682年
周釐王姬胡齊前682年—前677年
周惠王姬閬前677年—前675年
前673年—前652年
周廢王姬頹前675年—前673年
周襄王姬鄭前652年—前619年
周頃王姬壬臣前619年—前613年
周匡王姬班前613年—前607年
周定王姬瑜前607年—<前586年
周簡王姬夷前586年—前572年
周靈王姬泄心前572年—前545年
周景王姬貴前545年—前520年
周悼王姬猛前520年
周敬王姬丐前520年—前477年

戰國時期周朝君主

周元王姬仁前477年—前469年
周貞定王姬介前469年—前441年
周哀王姬去疾前441年
周思王姬叔前441年
周考王姬嵬前441年—前426年
周威烈王姬午前426年—前402年
周安王姬驕前402年—前376年
周烈王姬喜前376年—前369年
周顯王姬扁前369年—前321年
周慎靚王姬定前321年—前315年
周赧王姬延前315年—前256年
西周文公姬咎前256年
東周昭文君姬傑前256年—前249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