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漢分屬虹、谷陽、符離、夏丘、下邳諸縣領轄。
西晉屬沛國;東晉屬陽平郡。
南北朝改陽平郡為谷陽郡,又置連城、高昌二縣,靈璧縣南郊隸屬連城縣。梁置臨潼郡,北齊廢為縣,後又置潼郡,轄今縣境北部。
隋初屬彭城郡;後改屬下邳郡。
唐初屬谷陽縣,隸徐州。顯慶元年(656),夏丘更為虹,廢谷陽入蘄縣,靈璧縣分屬虹、蘄兩縣。元和四年(809),虹縣部分屬宿州,隸河南道。
五代十國,靈璧縣分屬宿州、泗州之地。
宋元祐元年(1086)析虹縣的零璧鎮置零璧縣,屬宿州,隸淮南東路;建炎後沒於金。
元初復立靈璧縣,屬宿州,隸河南歸德府。至元四年(1267)改屬泗州;十七年復屬宿州。
明初屬宿州,洪武四年(1371),宿州改屬臨濠府;六年屬中立府;七年屬中書省鳳陽府;後屬鳳陽府,直隸南京。
清初沿明制。順治二年(1645)改屬江南省鳳陽府;康熙六年(1667)改屬安徽省,先後屬鳳陽府、鳳潁六泗道管轄。
中華民國元年(1912)4月廢府州設縣,靈璧縣直屬安徽省。民國3年置道,屬淮泗道。16年廢道,又直屬安徽省。21年,安徽省設10個行政區,靈璧縣屬第六行政區,24年改為9個行政督察區。靈璧縣屬第六督察區。抗日戰爭期間,先後裁併改設8個專署,靈璧縣隸屬第六專署。34年,安徽省設9個行政區,靈璧縣屬第四行政區。37年11月25日,靈璧解放,屬江淮解放區第三行署。38年4月21日改屬皖北行署宿縣專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靈璧縣仍屬皖北行署宿縣專區,1952年4月12日改屬安徽省宿縣專區,1956年元月12日改屬安徽省蚌埠專區。1961年4月13日,蚌埠專區劃分為滁縣、宿縣兩專區,靈璧縣屬宿縣專區。1971年3月29日,宿縣專區改名為宿縣地區。1979年2月27日,宿縣地區改名為宿縣地區行政公署。至今,靈璧縣隸屬關係未變。
行政區劃
截至2013年,靈璧縣轄13個鎮、6個鄉:靈城鎮、韋集鎮、黃灣鎮、婁莊鎮、楊疃鎮、尹集鎮、澮溝鎮、尤集鎮、下樓鎮、朝陽鎮、漁溝鎮、高樓鎮、馮廟鎮、向陽鄉、朱集鄉、大路鄉、大廟鄉、禪堂鄉、虞姬鄉。
地理氣候
位置
靈璧縣位於安徽省北陲,淮北平原的東部,地理坐標為:北緯33°18′~34°02′,東經117°17′~117°44′。縣境東鄰泗縣,西連宿縣,南接蚌埠市固鎮、五河兩縣,北界江蘇省銅山、睢寧兩縣。南北長82公里,東西寬36公里,總面積205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83.3萬畝。靈璧縣自置縣至元代,縣境區域無考,至明嘉靖年間,縣域東至虹縣界河北35里,西至宿州界大店60里,南至五河縣界潼河140里,北至徐州界雙溝140里;東到虹縣60里,西到宿州120里,南到臨淮縣180里,北到徐州180里,東南到五河縣120里,西南到懷遠縣180里,東北到睢寧縣150里,西北到蕭縣220里;南到南京陸路527里,水路966里,北到北京陸路1883里,水路2310里。
清乾隆年間縣境東西70里,南北270里。縣城東至虞姬墓15里,與本府虹縣交界;東北至潼郡集90里,與徐州府睢寧縣交界,至楊家橋100里,與徐州府邳州交界;北至黃河120里,與徐州府銅山縣交界;西北至梅山120里,與徐州府蕭縣交界;西至宿靈庵55里,與本府宿州交界;西南至曹老集120里,與本府懷遠縣交界;南至淮河150里,與本府風陽縣交界;東南至喬家集90里,與泗州五河縣交界。
民國期間,靈璧縣區域略有變動,至1949年,全縣總面積為2364平方公里。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靈璧縣區域縮小。1955年底,先後將九頂、馮廟、城關3區的23個自然村劃歸睢寧縣和泗縣管轄,這時縣境總面積為2288平方公里。1965年7月,以沱河為界,將河南的一個鎮、5個人民公社(含196個自然村214937畝耕地)劃出,歸新置的固鎮縣管轄。
氣候
縣境上空大氣環流具有明顯的季風性質,氣候受其影響較大。冬季(12月至次年2月),強大幹冷的蒙古高壓和西伯利亞寒冷空氣不斷南侵,境內盛吹西北風和偏北風,氣候乾燥、寒冷、降水少。夏季(6~8月)多吹偏南風和東南風,氣溫高,降水量大且集中。秋季(9~11月),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南撤,西伯利亞、蒙古高壓不斷發展和增強南下,氣壓開始上升,氣溫逐漸下降,雨量也有所減少。春季(3~5月),西伯利亞、蒙古高壓開始減弱,副熱帶高壓增強,天氣冷暖變化無常。
資源
植物資源
靈璧物產資源較為豐富。盛產小麥、玉米、花生、棉花等,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全省小麥高產攻關活動先進縣,優質棉繭基地、優質用材林基地和黃牛生產基地、瘦肉型豬基地、禽蛋生產基地。是全省畜牧十強縣,是全省唯一的肉牛發展項目縣。礦物資源豐富,皖螺礦、墨玉礦、石灰石礦,遍布境內,儲量豐富。勞力資源富足,被評為首批“全國勞務輸出工作示範縣”。
礦產資源
宿州靈璧縣礦產資源比較豐富,已發現的礦產有28種,其中已探明一定儲量的有17種,現已開發利用的有11種。從現有資源情況看,本市的資源以能源、非金屬礦產為主,保有儲量大,主要礦產地分布集中。其特點:一是礦產種類多,潛在價值大。發現的礦產有煤、煤層氣、鐵、鉛、鉀、白雲岩、石灰岩、石英岩、硬質高嶺土、耐火粘土、瓷石、金剛石、礦泉水等;
交通
綜述
靈璧縣南臨淮水,北倚中原,在對外開放的整體區間上,處於沿海
與內陸梯次開放的結合部,是東進西出的“橋頭堡”,是北上南下的“咽喉地”。
靈璧縣北顧徐州,南臨蚌埠,西接宿州,處於徐州都市圈、黃淮海經濟圈和長江三角洲的經濟輻射圈內。靈璧縣交通便利,水陸運輸優勢互利,鐵路空中近水樓台。
陸路
泗許高速公路,302、303省道橫貫東西,201省道縱貫南北,形成倒“夫”型框架。
鐵路
宿淮鐵路,緊鄰隴海鐵路、京滬鐵路。
水路
靈璧橫跨豫、皖、蘇三省的新汴河從境內穿過,通長江、入東海,
空中
靈璧離國際航空港——徐州觀音機場僅95公里。四通八達、出入快捷的立體式的交通格局已全面形成。
經濟
綜述
2013年,靈璧縣年實現生產總值138億元,增長10%;完成一般預算收入6.7億元,增長16%;固定資產投資72億元,增長2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4.6億元,增長15%,主要經濟指標增速位居全市前列。
2014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57.5億元,增長9%;完成公共財政收入7.8億元,其中地方一般財政收入6.1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9億元,固定資產投資87億元,增長20%;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1.2萬元,增長11.5%;新增就業2.4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3%以內。
農業
建國前,靈璧縣農業受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縛和自然災害的影響,糧食作物產量一直很低,單產不逾百斤。建國後,人民政府重視農業,採取了一系列有利於農業發展的措施,為不斷提高農作物產量創造了有利條件。在政治上實行土地改革,廢除封建剝削關係,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在經濟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治水改土,科學種田,消除了制約農業發展的不利因素;在經營管理上,經過長期探索,終於找到了一條適合農村生產實際的新路子——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進一步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從而促使農作物產量大幅度增長。至1985年,全縣糧食單產467斤,為1949年的6.9倍、1976年的1.9倍,總產達到105546.8萬斤,為1949年4.0倍,1976年的1.7倍;棉花單產92斤,為1949年的4.6倍、1976年的2倍;總產800.7萬斤,為1949年的17.5倍、1976年的1.1倍。
工業
建國前,靈璧縣工業以手工業為主,各種匠鋪和槽坊遍布城鄉集鎮。建國後,經過36年的努力,靈璧縣工業得到較大的發展,相繼建立了輕紡、釀造、機械、建材、糧油食品加工、電力和化學等工業企業,形成了以國營工業為主,以集體工業和鄉鎮工業為輔的工業企業新體制,工業門類較為齊全,生產初具規模。至1985年,全縣有工業企業266個,其中: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28個(獨立核算的地方國營企業22個),集體所有制工業企業95個(鄉鎮企業76個);鄉村辦工業143個;工業總產值8957萬元,為1949年的213倍。
教育
靈璧縣從元代至民國年間相繼建有儒學、書院、私塾、學堂和學校。
由於政治和經濟的原因,當時受教育者多為城鄉家庭經濟較富裕的子女,入學人數很少,教育事業發展緩慢。民國34年(1945),全縣只有1所縣立國中,11所高小,63所初小,在校學生數占適齡兒童的20.8%。建國後,縣人民政府貫徹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學校為工農子弟敞開大門,普及國小教育,推行九年制義務教育,開展成人掃盲活動。縣政府每年將財政收入的30~40%用於教育投資。同時還發動民眾集資辦學,實行公辦民助,推動了靈璧縣教育事業的發展。至1985年,全縣有20所幼稚園,入園幼兒為2456人;596所國小,在校學生126806人,較1949年增長12.4倍,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4.2%;83所國中,11所高中,累計在校學生35272人,較1949年增長146倍;中國小專任教師6409人,較1949年增長19倍。
旅遊
虞姬墓
虞姬墓,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縣城東7.5公里處,是項羽愛姬之墓。據《史記》載,公元前202年,項羽被漢軍困於垓下,夜聞漢軍四面楚歌,料大事已去,遂夜飲帳中,慷慨悲歌,虞姬和之“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吟罷自刎身亡,後被部屬安葬於此。墓園占地3942平方米,墓冢和墓碑修復一新。墓園外建門樓、圍牆,內建展廳、草坪、碑廊,供人遊覽憑弔、棲息或潑墨揮毫。
靈璧石
靈璧石,又稱磬石(八音石),產於靈璧縣漁溝鎮磬石山北麓平疇間。宋人杜綰在《雲林石譜》中匯載石品116種,靈璧石位居首位。“靈璧一石天下奇,聲如青銅色如玉”,這是宋代詩人方岩對靈璧石發出的由衷讚嘆。靈璧石的開發已有三四千年的歷史,《尚書·禹貢》載“泗濱浮磬”;殷商時期有靈璧石雕制宮廷樂器——虎紋石磬的記載;《晉書》載:皇帝勒令鎮西將軍謝尚來靈璧采磬石以備大樂江左……
靈璧石除磬石以外,還有更奇特的觀賞石,其出產地也不限於磬石山一帶,主要分布在縣境北部,如靈覺山、朝陽山、白馬山、耳毛山、邵山、九頂山等,在縣境中部的三注山和南部的大山,峨山一帶也有少量的分布。從已產出的靈璧石來看,其真正魅力不僅在於天賦其內在的靈氣和形態的神奇,而其質、形、色、紋皆俱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故乾隆帝也曾讚譽它為“天下第一石”。
鍾馗畫
靈璧鍾馗畫又稱靈璧判子,它有別於其它地方木板年畫或鬥神畫作品,用手工繪畫形式,有其獨特的民間風味,歷經宋、明、清各代,迄今經久不衰,尤甚在清代的靈璧古城內,畫店林立,畫商如雲,清乾隆年間《靈璧志略》稱:“每歲可售數萬紙”、“畫工衣食於斯”記載當時盛況。靈璧鍾馗畫在繼吳道子之後,至宋元祐年間,靈璧置縣時期,便有一批民間畫家雲集此地,初步形成鍾馗畫(民俗畫)藝術中心。北宋畫家楊斐所繪鍾馗,深得吳道子之味,氣勢偉岸;後居淮楚,與靈璧畫家友情深厚,因傳道子之法,為靈璧鍾馗畫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南宋淮陰畫家龔開,入元不仕,喜作鍾馗墨鬼,筆墨酬和,妙趣橫生,靈璧畫家深受影響,鍾馗畫風為之一變,形象怪誕,風格新奇。清初,指畫家高其佩出任宿州知州,時靈璧為宿州所轄,經常往來,對靈璧鍾馗畫家大加扶掖,使靈璧鍾馗畫創作水平整體得到提高。清人齊周華在《名山藏畫副本·鍾馗像贊》中贊道:“由吳道子畫能通神也,無如天下傳寫,漸失其真,惟靈璧所畫,往往不失吳道子原格,故世群推之。”1915年,靈璧民間鍾馗畫師翟光遠繪製的鐘馗畫參加“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也有稱“萬國藝術賽會”並榮膺金獎,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2014年5月6日,由亞洲旅遊業聯合會、安徽省旅遊協會主辦,安徽匯兆億融有限公司承辦,靈璧縣旅遊局、靈璧縣旅遊事業發展中心承辦的第二十屆亞洲旅遊業金旅獎峰會在靈璧舉辦。此次活動將極大的推動靈璧的旅遊業蓬勃發展。
文化
生活習俗
衣著:清代,縣人衣料質地多為布料,農民多穿“土布”(即自紡自織的粗布),富人紳士多穿“洋布”(即機織印染的細紗布)。建國後,衣服款式、質地、色澤發生了明顯的變化。50年代,男女服裝質地以各色棉織品為主,主要有平紋、紗卡、卡其、府綢、嗶嘰、華達呢、燈心絨、平絨等布種。男式上衣有中山裝、學生裝、青年裝,女性上衣多為列寧服、春秋兩用衫及格式外套,男女下裝都為西服褲式,冬季著長、短大衣。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衣著的方式發生巨大的變化,與現代相併軌。
裝飾:80年代,城鄉居民中的男女髮型繁多。中老年男子髮型變化不大。青年男式髮型增加了香港式長法。女子髮型增加了燙髮、做花。有學生式、娃娃式、青年式等等。
節日習俗
春節:農曆正月初一稱春節。為一年中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歡度春節活動被俗稱“過年”。清代,靈璧縣十分重視過年的習俗。俗稱灶王爺上西天,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臘月二十三晚,地方文武官員燃放鞭炮,進行祭灶活動。二十四日晚,老百姓進行祭灶活動。灶前貼“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聯語,橫批“一家之主”。十二月三十日午前,家家門上張貼紅紙春聯,聯語都是恭維封建帝制的話語。除夕中午,合家老少共進“團圓飯”,菜餚豐富,滿屋歡聲笑語。餐前,鳴放鞭炮,有的家庭主人還要將菜飯湯先撒一點在堂前,表示對先人的追念。次日,春節來臨,早晨家家戶戶爭先早開門。俗傳,早開門可以早得“財氣”,合家老小全得按時起床。開門時燃放鞭炮,然後,喝茶吃早點,就早餐。初一的早餐家家要吃扁食(即素餡水餃)。
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日為端午節。端午節時,民間懸符插艾,男女佩符,吃白水雞蛋。
婚喪習俗
婚姻嫁娶:其聯姻程式有:說媒、過柬、出嫁、迎娶、陪嫁、拜堂、鬧房、回門。說媒即媒人說合。過柬即定親以後,男方要到女方去“過柬”,也稱“過紅”回門即新娘出嫁第一次回娘家稱“回門”
喪葬祭奠:喪葬辦理不論繁簡,都有報喪、祭奠、出殯、圓墳等固定的禮儀形式。報喪即一旦父母老人去世,其子身戴重孝,腰系麻紕,手執哀喪棍,在親房長輩的帶領下到其姥姥、舅舅家去跪拜,報告父母去世的訊息。祭奠即為死去的人舉行燒倒頭紙、穿壽衣、入殮、靜面、守靈等追悼儀式。圓墳即送葬後的第三天,死者家庭親人包餃子,數量與死者年齡同等,帶到墓地去,沿墓周圍轉三圈後,把餃子埋在墳四周作供品,向死者致祭行禮,表示崇拜並求保佑。最後加高加大墳墓。
安徽省縣以上行政區劃
更多安徽百科知識,詳見微百科:安徽百科 | |
地級市 | 市轄區、縣級市、縣 |
合肥市 | 廬陽區| 瑤海區| 蜀山區| 包河區| 長豐縣| 肥東縣| 肥西縣| 巢湖市| 廬江縣 |
蕪湖市 | 鏡湖區| 弋江區| 鳩江區| 三山區| 蕪湖縣| 南陵縣| 繁昌縣| 無為縣 |
蚌埠市 | 蚌山區| 龍子湖區| 禹會區| 淮上區| 懷遠縣| 固鎮縣| 五河縣 |
淮南市 | 田家庵區| 大通區| 謝家集區| 八公山區| 潘集區| 鳳台縣 |
馬鞍山市 | 雨山區| 花山區| 金家莊區| 當塗縣| 含山縣| 和縣 |
淮北市 | 相山區| 杜集區| 烈山區| 濉溪縣 |
銅陵市 | 銅官山區| 獅子山區| 銅陵縣 |
安慶市 | 迎江區| 大觀區| 宜秀區| 桐城市| 宿松縣| 樅陽縣| 太湖縣| 懷寧縣| 岳西縣| 望江縣| 潛山縣 |
黃山市 | 屯溪區| 黃山區| 徽州區| 休寧縣| 歙縣| 祁門縣| 黟縣 |
滁州市 | 琅琊區| 南譙區| 天長市| 明光市| 全椒縣| 來安縣| 定遠縣| 鳳陽縣 |
阜陽市 | 潁州區| 潁東區| 潁泉區| 界首市| 臨泉縣| 潁上縣| 阜南縣| 太和縣 |
宿州市 | 埇橋區| 蕭縣| 泗縣| 碭山縣| 靈璧縣 |
六安市 | 金安區| 裕安區| 壽縣| 霍山縣| 霍邱縣| 舒城縣| 金寨縣 |
亳州市 | 譙城區| 利辛縣| 渦陽縣| 蒙城縣 |
池州市 | 貴池區| 東至縣| 石台縣| 青陽縣 |
宣城市 | 宣州區| 寧國市| 廣德縣| 郎溪縣| 涇縣| 旌德縣| 績溪縣 |
(參見:安徽省行政區劃、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