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浮世繪,也就是日本的風俗畫,版畫。它是日本江戶時代(1603~1867年間,也叫德川幕府時代)興起的一種獨特民族特色的藝術奇葩,是典型的花街柳巷藝術。主要描繪人們日常生活、風景、和演劇。浮世繪常被認為專指彩色印刷的木版畫(日語稱為錦繪),但事實上也有手繪的作品。
背景
浮世繪(假名:うきよえ羅馬字 Ukiyo-e )
在亞洲和世界藝術中,它呈現出特異的色調與丰姿,歷經三百餘年,影響深及歐亞各地,十九世紀歐洲從古典主義到印象主義諸流派大師也無不受到此種畫風的啟發,因此.浮世繪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浮世繪的藝術,初期原為肉筆浮世繪,即畫家們用筆墨色彩所作的繪畫,而非木刻印製的繪畫。肉筆的浮世繪,盛行於京都和大坂,這個畫派的開始,是帶有裝飾性的。它為華貴的建築作壁畫,裝飾室內的屏風。在繪畫的內容上,有濃郁的本土氣息,有四季風景、各地名勝,尤其善於表現女性美,有很高的寫實技巧,為社會所欣賞。這些大和繪師的技術成就,代代相傳,遂為其後的浮世繪藝術,開導了先路。
江戶時代是日本封建社會的晚期,它和我國的清代相吻合。由於經濟的增長,城市裡首先產生一種“町人文化”(即市民文化).由於市民文化迅速得到發展,作者雲起,需要量擴大,大量印製,以供需求。從而使肉筆浮世繪進入版畫浮世繪階段。浮世繪版畫的印刷技巧,初為單純的墨折本,以後發展有丹繪和漆繪,用彩筆添入的。真正的套色版畫錦繪,在公元1643年至公元1765年前後出現,浮世繪的印刷技術,達到一個高潮,如錦繡萬花,絢爛多彩,代表了日本民族在藝術上的高度成就。 浮世繪浮世繪的題材極其廣泛,有社會時事、民間傳說、歷史掌故、戲曲場景和古典名著圖繪,有些畫家還專事描繪婦女生活,記錄戰爭事件或抒寫山川景物……它幾乎是江戶時代人民生活的百科全書,而所有這些題材的基調則是體現新興市民的思想感情。一些追求自由戀愛和諷刺封建禮教的作品在民間流布極廣。
浮世繪木刻歸納起來大致有兩種形式:“繪本”和“一枚繪”。所謂“繪本”,即是插圖畫本。它在江戶初期是以古典小說的插圖為開端,後來陸續出現通俗的插圖讀物,到萬治年間,隨著市民小說的產生,這種木刻繪本更加迅速發展。民間畫師菱川師宣便是這種“繪本”的創始人。
“一枚繪”,即單幅的創作木刻,它給單獨欣賞一幅畫開創了條件,畫工也更精細一些。尺寸大小不等,總計有二十束種,均按刻制方法、套色多寡不同而分為“墨繪”、“丹繪”、“漆繪”、“浮繪”、“錦繪”、“藍繪”等品種。
浮世繪木刻技法不追求木刻的刀味,卻注意木質紋理的表現效果,而且對於線條的流暢放在極主要的地位,往往需要畫、刻、印三者共同合作來使作品達到盡善盡美的境地。他們創造的木紋法、光澤法、雲母粉法、無色印刷法等等都是在力求線條與配色取得高度和諧這一目的上總結出來的作畫經驗,擺脫了過去向來使用毛筆的束縛。
日本浮世繪是順應市民經濟文化高漲的年代而產生的,對社會生活有深刻的影響,因此,它具有很強的生命力。浮世繪的作者都出身民間,沒有一個御用畫家,但到了十九世紀二十年代,由於資本主義的經營方式盛行,致使這種藝術失去了健康的內容,追求色情和低級趣味,漸漸地終於走向衰亡。浮世繪今雖已被現代印刷術所代替,但它那豐富的藝術成果依然為各國人民所珍視。
浮世繪不僅是江戶時代最有特色的繪畫,而且還由於它對西方現代美術的推進作用而聞名世界,在西方甚至被作為整個日本繪畫的代名詞。從製作手段上看,浮世繪分為兩種:木版畫和肉筆畫。前者是刻制印刷而成,後者是手繪而成。江戶時代的人們更珍惜比版畫產量小的肉筆畫,也留下許多優秀作品。但是,浮世繪之所以能在長達兩個世紀以上的時間內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木版畫這一未開拓的領域中追求新技法和新形式的各種可能性。因此,浮世繪樣式的展開,主要是在版畫中進行的。
在形式方面成為浮世繪版畫母胎的,是木版插圖本。在內容上成為其母胎的則是寬永風俗畫。木版畫在日本曾用於佛畫,17世紀以來受到新傳入的明朝木版插圖本的影響,在寬永年間形成日本木版插圖的初步階段。17世紀後期,成為浮世草子前驅的新插圖本適應新興市民階級的要求陸續刊行,並取寬永風俗畫樣式。江戶以1657年的大火為契機,市民階層掀起移植京都文化並創造獨自文化的熱潮,大量刊行各種色情插圖本,在木版插圖上也出現新鮮的創造意欲。
直至師宣出現時,風俗畫製作的據點仍然在京都,與浮世繪版歪相關的插圖本新動向也首先在京都興起。但是由於傳統環境的原因,木版單張印刷業不太發達,致使浮世繪木叛畫始祖的桂冠戴到了菱川師宣的頭上。京都的西川祐信(1671~1751)的業績同樣值得注意,但活動年代稍遲於師宣。袖信除了肉筆畫外,還有大量的歪本、插圖本,可與江戶浮世繪師抗衡。並且大多為墨印,題材大部分是美人風俗圖。他擅長以京都風格的細緻柔軟的曲線將女性柔美的姿態表現在版畫上,因此具有新的意義。他的美人畫極大的刺激了奧村政信、石川豐信等江戶浮世繪師,特別是對於鈴木春信美人畫樣式的建立起著重要的作用。
在江戶繼清信、清倍、安度等人後登場的是:奧村政信(1688~1754)、西村重長(?~1756)、石川豐信(1711~1785)、烏居清滿(1755~1785)等。在他們活躍的時期內,浮世繪版畫中又產生了紅繪、漆繪,由原來的丹繪發展為更先進的手工著色方法,再發展為初級彩印——紅印階段,在表現方法上還受京都浮世繪的影響,整體上纖細化,抒情化。
浮世繪紅繪,是用紅顏料代替丹,再加上其他四五色細心分色描繪的方法。漆繪,是在紅繪中的頭髮和衣帶的著墨部分摻膠而發出漆一樣的光澤,再撒金粉而增添光彩。由於紅繪這一名稱易與紅印繪混同,故普遍將它包括在漆繪中。漆繪創造者,據說是奧村政信。他既是浮世繪師,又是出版商,富於幻想。起初採用西川袖信的畫風,製作柔和的墨印和丹繪,1715~1720年間,用漆繪手法製作美人畫和演員畫,直接推廣了這種新方式。比這稍遲而於1730年代出現的浮繪,據說也由政信首創。
浮繪是將歐洲的透視遠近法好奇地用於描繪街景、遊廊、劇場,大概最早採用了當時京都和江戶市民引為珍貴的“蒂機械”(一種聚光觀測鏡)。這充分反映出他注意社會動向的性格。
發明紅印,大約是1740年,受到從長崎輸入的中國彩印版畫的啟迪。當初是採用紅和綠及其他少數色彩,奧村政信、西村重長很早就吸取這種新手法製作出優秀作品。紅印從1760年頃逐漸增加色彩,向多色彩印發展。它作為以後錦繪的準備階段具有重要意義。
它的淵源來自原有的“大和繪”。“大和繪”是專供貴族鑑賞和在上層社會中盛行的一種帶有濃厚裝飾性的藝術;而浮世繪是表現民間日常生活和情趣的一種藝術形式。浮世繪最初以“美人繪”和“役者繪”(戲劇人物畫)為主要題材,後來逐漸出現了以相撲、風景、花鳥以及歷史故事等為題材的作品。畫面的著色,開始只有黑白兩色,逐步發展為簡單彩色,最後成為多色的“錦繪”。
日本元祿時期的菱川師宣是浮世繪藝術的創始人。為日本繪畫史打開了新的境界。浮世繪一經出世,就受到了廣大市民的喜愛。
這種版畫的構成,與我國古代版畫的畫印方法相同,由畫師、雕師、拓師按順序分工合作來完成。首先由畫師作畫,再由雕師刻版,最後由拓師按照畫面不同的色彩分別拓印成畫。這種在木板平面上刻出複雜而又精緻的線條,再彩拓成畫的高超技術,曾被西方畫家視為一種不可思議的技藝。
隨著浮世繪藝術的發展,湧現出許多著名畫師,除了創始人菱川師宣外,比較著名的還有揭開浮世繪的黃金時代帷幕的鈴木春信;美人繪大師鳥居清長與喜多川歌磨;戲劇繪巨匠東洲齋寫樂:還有寫實派大師葛飾北齋,以及將風景繪技巧推向頂峰的一立齋廣重等名師。以上六人被稱為“六大浮世繪師”。
浮世繪藝術占據日本畫壇二百六十餘年,直至明治維新拉開序幕前逐漸消退。這顆跨越三個世紀的東洋藝術明珠,在世界美術史上占有它光輝的一頁。
東之師宣,西之祐信
早期浮世繪有“東之師宣,西之祐信”之說,與東都的菱川師宣相對應,西京的西川祐信也創作頗豐,只是由於許多場景均已在師宣的作品中出現過,因此祐信的名聲不逮。然而他的冬粉也不少,《獨寢》的作者柳澤淇園便對他便相當欣賞:“若論繪之名家,除西川祐信外更無他人。西川祐信誠為浮世繪之聖手也。”《江戶四十八手》的作者白倉敬彥認為“師宣描繪的色戀世界,是以武家為背景;而祐信所描繪的,則屬町家社會的色戀樣貌。”
禁令時期的西川祐信,影響力不斷向東延伸。菱川師宣的風格漸漸沒落,兩股力量並為一枝。而深受祐信影響的鈴木春信,開創了彩色版畫,五彩斑斕的“色戀”風格,一下席捲了整個江戶的浮世繪世界。日後的浮世繪大師,包括葛飾北齋、喜多川歌磨、鳥居清信、奧村政信等均有創作頗豐的“春宮”。然而在構圖上大多模仿為主,各種不同的色戀樣態卻早已被菱川師宣和西川祐信都畫完了。
然而喜多川歌磨、鳥居清信又發展了多色套印的“錦繪”,將美女畫發揮到了極致。張愛玲曾在文章《忘不了的畫》中,描寫過喜多川歌磨記錄藝伎24小時生活的《青樓十二時》,“《青樓十二時》里我只記得丑時的一張,深宵的女人換上家用的木屐,一隻手捉住胸前的輕花衣服,防它滑下肩來,一隻手握著一炷香,香頭飄出細細的煙。有丫頭蹲在一邊伺候著,畫得比她小許多。她立在那裡,像是太高,低垂的頸子太細,太長,還沒踏到木屐上的小白腳又小得不適合,然而她確實知道她是被愛著的,雖然那時候只有她一個人在那裡。因為心定,夜顯得更靜了,也更悠久。”
待到19世紀,馬奈、莫奈、塞尚等印象派畫家更是浮世繪畫家那裡學得“前縮透視法”、“散點透視法”,及“重疊透視法”,一舉改變了歐洲“定點透視法”主導的藝術景觀。野史上說,當時日本向歐洲出口許多瓷器,而那些用來塞箱縫的紙上,便描繪著浮世繪,遂立刻走紅歐洲,成為上流社會的最愛。
與魯迅同時代的日本散文家永井荷風的名篇《邪與媚——關於浮世繪》中,總結了早已凋零的浮世繪,“最耐人尋味的東西,它的身上可能具備兩種品質:邪與媚。浮世繪就有這樣的品質。邪與媚的統一,讓感觀的享樂的世界有了豐富的質感,沉甸甸地,如晚熟的高粱,所有的穗子都垂下來了,富足的,殷實的,直達天邊。”
繪畫素材
從其繪畫素材看,70%以上內容是妓畫(暫稱為“美人畫”)和伎畫(暫稱為“藝人畫”),也就是說,作品主角是娼妓和藝伎,女性,裸體,性感美,色情是其標誌性特徵。用現代藝術眼光看,可算“人體繪畫藝術”,其中的大膽的性愛題材引起注意,成為古代東方一種人本主義的新研究方向。在日本,存在著對這類作品的爭議,也有的認為是樂而不淫,肯定其價值。
浮世繪的藝術淵源,一來自繪畫,師承了中國的“春畫”,房中術繪畫也;二來自文學,浸染了“浮世草子”(草子:小說),西鶴《好色一代女》、《好色一代男》和近松《曾根崎情死》、《情死天網島》等等,是文學“浮世寫”直接彰顯,主題和題材無非色情和妓女(當然,文學價值與作品題材並非正比例關係)。
因此,“浮世繪”是一個繪畫藝術的專有名詞,有其特定的內涵外延。印象派大師如德加等也受到浮世繪的感染,模仿當時日本的出口商品的包裝的風格創作了不少繪畫。近現代西方人體繪畫藝術借鑑了日本“浮世繪”主題和技法,這是積極的方面,有著藝術審美的價值。
望文生義的理解“浮世繪”,想當然的以為就是關於塵世風俗的繪畫,類似於《清明上河圖》那種風俗畫。再擴大到文學領域運用這個專有名詞,泛化為關於塵世風俗的描寫,則偏離約定俗成的語義越來越遠,差不多等於是錯別字了。搞繪畫的人很難接受這樣的定義,日本人當詫異一個日本辭彙出口到中國以後居然發生了那么大的歧義。
發展
浮世繪的字面意思為“虛浮的世界繪畫”。“浮世”來自佛教用語,本意指人的生死輪迴和人世的虛無縹緲。即,此岸或穢土,即憂世或塵世。日本語言中自“浮世”一詞出現開始,就一直含有暗指艷事與放蕩生活之意。因此浮世繪即描繪世間風情的畫作。
浮世繪畫師以狩野派、土佐派出身者居多,這是因為當時這些畫派非常顯赫,而被這些畫派所驅逐、排斥的畫師很多都轉向浮世繪發展所致。
初期
明歷大火(1657年3月2日)至寶曆年間(1751年~1763年)。此時期的浮世繪以手繪及墨色單色木版畫印刷(稱為墨折絵)為主。
菱川師宣繪製的代表作《見返り美人図》
17世紀後半,後世尊為“浮世絵の祖”的菱川師宣繪製了許多人氣繪本及浮世草子,其中《見返り美人図》為其代表作。
在井原西鶴所撰的《好色一代男》(1682年刊行)中,有一段關於浮世繪繪在有12根扇骨的摺扇上的描述,是目前(2005年)已知的資料中最早出現浮世繪一詞的文獻。
到了鳥居清信時代,使用墨色以外的顏色創作的作品開始出現,主要是以紅色為主。使用丹色(紅褐色)的稱丹絵,使用紅色的稱紅絵,也有在紅色以外又增加二、三種顏色的作品,稱為紅折絵。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鳥居派與歌舞伎業緊密合作,為歌舞伎設計、繪製看板,直至今日,現代歌舞伎的看板仍保有當時流傳下來的風格。
中期
明和2年(1765年)至文化3年(1806年)。錦絵在此時期誕生。
因為畫歷(絵暦)在俳句詩人及愛好者間十分受歡迎,明和2年開始有了畫歷交換會的社交活動。為因應這種大量需求,鈴木春信等人以多色印刷法發明了東錦絵,浮世繪文化正式邁入鼎盛期。
由於多色印刷法需反覆上色,因此開發出印刷時如何標記“見當(記號之意)”的技巧和方法,並且開始採用能夠承受多次印刷的高品質紙張,例如以楮為原料的越前奉書紙、伊予柾紙、西野內紙等。另外在產能及成本的考量下,原畫師(版下絵師)、雕版師(雕師)、刷版師(刷師,或寫做折師)的專業分工體制也在此時期確立。
此時期的人物繪畫風格也發生變化,由原本虛幻的人偶風格轉趨寫實。
安永年間(1772年—1780年),北尾重政寫實風格的美人畫大受好評。勝川春章則將寫實風帶入稱為“役者絵”的歌舞伎肖像畫中。之後著名的喜多川歌麿更以纖細高雅的筆觸繪製了許多以頭部為主的美人畫。
寬政2年(1790年),幕府施行了稱為“改印製度”的印刷品審查制度,開始管制印刷品的內容。寬政7年(1795年),因觸犯禁令而被沒收家產的出版家蔦屋重三郎為了東山再起,與畫師東洲斎寫楽合作,出版了許多風格獨特、筆法誇張的役者絵。雖然一時間造成話題,但畢竟風格過於特異,並未得到廣泛迴響。同時期最受歡迎的風格是歌川豊國所繪的《役者舞台之姿絵》的歌舞伎全身圖系列。而歌川的弟子們也一躍形成浮世繪的最大畫派—“歌川派”。
後期
文化4年(1807年)至安政5年(1858年)。
蒲原夜之雪《東海道五十三次》之一,歌川廣重繪。
喜多川歌麿死後,美人畫的主流轉變為渓斎英泉的情色風格。而勝川春章的門生葛飾北齋則在旅行話題盛行的帶動下,繪製了著名的《冨岳三十六景》。受到葛飾北齋啟發,歌川廣重也創作了名作《東海道五十三次》、《富士三十六景》。此二人確立了浮世繪中稱為“名所絵”的風景畫風格。
冨岳三十六景在役者絵方面,歌川國貞師承歌川豊國,以更具力道的筆法繪製。另外,伴隨著草雙紙(類似現代的漫畫書)所引發的傳奇小說熱潮,歌川國芳等人開始創作描繪武士姿態的“武者絵”。歌川國芳的水滸傳系列非常受歡迎,在當時的日本引爆了水滸傳風潮。
在嘉永6年(1853年)所刊行的《江戸壽那古細見記》中有一句“豊國にがほ(似顏絵)、國芳むしや(武者絵)、広重めいしよ(名所絵)”,簡單而直接地為此時期的風格做了總結。
末期
安政6年(1859年)至明治45年(1912年)。
此時期因為受到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佩里(或譯:培里)率領艦隊強行打開鎖國政策(此事件日本稱為“黒船來航”)的衝擊,許多人開始對西洋文化產生興趣,因此發軔於當時開港通商之一的橫濱的“橫濱絵”開始流行起來。
另一方面,因為幕末至明治維新初期社會動盪的影響,也出現了稱為“無殘絵(或寫做無慘絵)”的血腥怪誕風格。這種浮世繪中常有腥風血雨的場面,例如歌川國芳的門徒月岡芳年和落合芳幾所創作的《英名二十八眾句》。
河鍋暁斎等正統狩野派畫師也開始創作浮世繪。而後師承河鍋暁斎的小林清親更引入西畫式的無輪廓線筆法繪製風景畫,此畫風被稱為光線畫。
歌川派的歌川芳藤則開始為兒童創作稱為玩具絵的浮世繪,頗受好評,因而被稱為“おもちゃ芳藤(おもちゃ為玩具之意)”。
但是由於西學東漸,照相技術傳入,浮世繪受到嚴苛的挑戰。雖然很多畫師以更精細的筆法繪製浮世繪,但大勢所趨,終究無法力抗歷史的潮流。
其中,月岡芳年以非常細膩的筆法和西洋畫風繪製了許多畫報(錦絵新聞)、歷史畫、風俗畫,有“最後の浮世絵師”之稱。月岡本人也鼓勵門徒多多學習各式畫風,因而產生了許多像鏑木清方等集插畫、傳統畫大成的畫師,浮世繪的技法和風格也得以以不同形式在各類藝術中繼續傳承下去。
風格變化
江戶時代,描寫風景及百姓的風俗人情,主要是多彩的版畫被稱為“浮世繪”。此名稱的由來是因為當時描繪“浮世”的歌舞伎和花街柳巷的風俗。1670年菱川師宣將單一墨色印刷的木版畫賣出,故被稱為“浮世繪”的創始人。浮世繪的特點是以木版印刷,大量生產,價錢廉宜,並易於購買。起初,市場上僅有單一墨色印的畫(墨折繪),但不久出現了[赤版],以紅為主色,再加印黃和綠,在日本繪畫史上打開了新的境界。
18世紀中葉,由於歌舞伎的繁盛、木版技術的進步以及浮世畫深受人們歡迎,鈴木春信創造出彩色印刷的浮世繪----錦繪。於是以畫美女而聞名的大師鈴木春信、鳥居清長和喜多川歌磨先後出現。他們都能繪畫出非常雅致而美麗的日本女性,但是他們的作品沒有個性、缺乏活力,而且往往暗示出那是個頹廢的社會。
東洲齋寫樂也是一位有名的繪畫家,他以高度的藝術性描繪出歌舞伎演員的表情變化乃至內在的性格,但他的作品在他自己的時代並不太受歡迎。
正當人物和風俗的主體已近枯竭時,葛飾北齋和安藤廣重為浮世繪帶來了新的風格——風景畫。葛飾北齋受到西洋銅版畫的影響,立志風景畫的創作,他在《富岳三十六景》,採用大膽的構圖和色彩,受到了人們的喜愛,此後描寫了各地的名勝系列畫。安藤廣重在《東海道五十三次》的系列裡,以敘情的筆調豐富地描繪了日本的自然的旅行者,他的名望甚至超過了北齋。以後又創作了《木曾路六十九》等以日本各地為題材的系列畫。
題材種類
美人畫
以年輕美麗的女子為題材。主要是描繪游女(妓女)和茶屋的人氣看板娘(招牌女郎),後來也有街頭美女的題材。
役者絵
以著名的歌舞伎演員為題材。肖像畫與廣告傳單的形式都有。
戲畫
以滑稽有趣的事物為題材,常見擬人化的手法,也可包括下文的鳥羽絵。另外有時也有諷刺畫的性質,但還是以娛樂性為主。
鳥羽絵
得名自鳥羽僧正,常常將人物的手足畫得很長、很滑稽,屬戱畫的一種。類似現代的漫畫,因此現代的漫畫在發展初期亦被稱為鳥羽絵。
漫畫
即繪畫教學手冊,有各式各樣的題材,定義和現代的漫畫不同。
春畫、あぶな絵
春畫是以性愛場面及相關事物為題材,亦可見將性器擬人化的手法。這類畫作在實用上也有做為情趣用品目錄及嫁妝之用。在當時的鄉村地區提到錦絵的話,多半就是指春畫。 あぶな絵則是較為含蓄的情色畫,有美人出浴、羅衫輕解等題材。
名所絵
除了滿足當時無遷徙和旅行自由的民眾對名山秀水的憧憬之外,也有做為旅行手冊的套用。
花鳥絵
以花、鳥、蟲、魚、獸為題材。
武者絵
以傳說、傳奇、歷史小說中的武士為題材,在傳奇熱潮後特別流行。但幕府規定不得繪製織田信長、豐臣秀吉時代以後的武士。
歷史畫
以歷史上著名的事件為題材。明治維新後,為了更加鞏固天皇家的正統性,也有以歷代天皇為主題的創作。
玩具絵
因為套用在玩具製作上,所以種類很多,有雙六(遊戲方法類似大富翁,但遊戲內容不同)、めんこ(即尪仔標)、人氣浮世繪的小型版、變裝遊戲的紙娃娃、盡くし絵(繪有妖怪和武者的卡片收集)等。
見立絵
取材自既有的歷史故事,但以當時的人地事物仿套。
相撲絵
以相撲為題材,也有相撲力士的肖像畫。
張交絵
一張紙上區分成數個大小不一的區塊,各區塊中皆有獨立的主題。張交絵常常是多位畫師共同完成的作品,因此同一張畫上可以看到多位畫師的畫風。
死絵
名人去世時的追悼肖像畫。
子供絵
以小孩子遊玩時的情景為題材。
長崎絵、橫濱絵
以長崎、橫濱的異國風情為題材。
風刺畫
以時事為題材,例如安政大地震(1855年)後出現的鯰絵,因為當時日本人相信地震是鯰魚所引發的。 又例如諷刺幕末社會動亂的あわて絵、把戊辰戰爭描繪成小孩子嬉鬧的戊辰戦爭の絵皆是。
皰瘡絵、麻疹絵
做為防治天花及麻疹的護身符之用。
団扇絵
繪在團扇上的裝飾圖。
製作方法
浮世繪是版畫的一種,由原畫師、雕版師、刷版師三者分工協力完成。原畫師將原圖完成後,由雕版師在木板上雕刻出圖形,再由刷版師在版上上色,將圖案轉印到紙上。要上多少色就必須刻多少版,因此顏色越多,製程就越繁雜。雖然是協力完成的作品,但一開始只有原畫師才能落款,後來也有刻版師的落款。另外由於幕府實行的審查制度,準許刊行的浮世繪上也會有幕府審查標章及刊行者的印記。
浮世繪的製作過程可分為5個步驟。
一、繪製原圖
由原畫師構思設計,然後以黑色描繪輪廓。古時此步驟完成後即需送交幕府審查內容。審查通過的話,幕府就會蓋上合格印記。
二、雕刻墨板
審查過的原圖交給雕版師後,雕版師會將原圖反過來貼在山櫻木製的木板上並浮雕出圖案,此板即稱為墨板。為應付將來反覆印刷、多次上色的製程需要,日本人發明了標示“見當(記號之意)”的方法。該方法的起源有2說:
1744年出版物批發商上村吉右衛門所發明。
1765年一名叫做金六的刷版師所發明。
三、選定色彩
墨板交給刷版師後,刷版師會用薄美濃紙印出做為雕刻色板的底圖之用的校合折數張,張數則依原畫師計畫使用的顏色數目而決定。原畫師會在校合折上以紅筆指定心中所構思的色彩。
四、雕刻色板
校合折交給雕版師後,雕版師會以同樣的方法雕出所需的色板。
五、刷版
墨板和色板都到齊後,刷版師便開始一色一色反覆印刷上色。依畫面所用的顏色多寡,印刷次數也不同,一般約需刷10到20多次。色彩重疊的部份以由淡而濃、由小(面積)而大的原則處理。
代表畫師
鈴木春信
東洲齋寫樂
歌川廣重
葛飾北齋
喜多川歌麿
菱川師宣
月岡芳年
溪齋英泉
歌川國芳,日本江戶時代人,是浮世繪歌川派晚期的大師之一。他出身絲綢染坊家庭,本名井草孫三郎,幼名芳三郎。在幫助父親料理生意的同時對藝術產生興趣。先從師歌川國直,後來為版畫大師歌川豐國所看中,於1811年被收為弟子,1814年出師並取藝名歌川國芳。和歌川派其他畫家一樣,他開始是創作戱畫,但生意不佳,幾年後不得不以修理榻榻米為生。後來偶遇歌川國貞,覺得自己的才能其實高過對方,於是刻苦努力,畫出的一些武者三聯畫得到好評。1827年開始創作著名的水滸傳豪傑百八人系列。30年代早期工于山水、40年代創作了大量的美人繪和武者絵。歌川國芳還因為畫貓而著名,經常在畫面角落裡帶上貓。據弟子說他愛貓到作坊里到處養貓的地步。
19世紀日本浮世繪大師歌川國芳根據中國古典文學作品《水滸傳》中108個梁山好漢的人物性格,生動地描]繪出富有個性的典型人物肖像。威武繁複,細膩濃烈,絲絲入扣,格外受人歡迎。留下大量鬼怪畫,風格繁複,形象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