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

茯苓

茯苓,真菌界,擔子菌門傘菌亞門,傘菌綱多孔菌目,多孔菌科,茯苓屬,茯苓,分布區域:大別山嶽西產量最大、質量最優,湖南主供南方使用,產量居次。特徵:多為不規則的塊狀,球形、扁形、長圓形或長橢圓形等,大小不一,小者如拳,大者直徑達20~30厘米,或更大。多於7~9月採挖,挖出後除去泥沙,堆置“發汗”後,攤開晾至表面乾燥,再“發汗”,反覆數次至現皺紋、內部水分大部散失後,陰乾,稱為“茯苓個”;或將鮮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陰乾,分別稱為“茯苓塊”和“茯苓片”。

基本信息

概述

茯苓茯苓

茯苓常見者為其菌核體。多為不規則的塊狀,球形、扁形、長圓形或長橢圓形等,大小不一,小者如拳,大者直徑達20~30厘米,或更大。表皮淡灰棕色或黑褐色,呈瘤狀皺縮,內部白色稍帶粉紅,由無數菌絲組成。子實體傘形,直徑0.5~2毫米,口緣稍有齒;有性世代不易見到,蜂窩狀,通常附菌核的外皮而生,初白色,後逐漸轉變為淡棕色,孔作多角形,擔子棒狀,擔孢子橢圓形至圓柱形,稍屈曲,一端尖,平滑,無色。有特殊臭氣。寄生於松科植物赤松或馬尾松等樹根上,深入地下20~30厘米。

茯苓在不同的發育階段表現出3種不同的形態特徵,即菌絲體、菌核和子實體。
1、菌絲體包括單核及雙核兩種菌絲體。單核菌絲體又稱初生菌絲體,是由茯苓孢子萌發而成,僅在萌發的初期存在。雙核菌絲體又稱次生菌絲體,為菌絲體的主要形式,由2個不同性別的單核菌絲體相遇,經質配後形成。菌絲體外觀呈白色絨毛狀,具有獨特的多同心環紋菌落。在顯微鏡下觀察,可見菌絲體由許多具分枝的菌絲組成,菌絲內由橫隔膜分成線形細胞,寬約2-5微米,頂端常見到鎖狀聯合現象。
2、菌核由大量菌絲及營養物質緊密集聚而成的休眠體.。球形、橢球形、扁球形或不規則塊狀;小者重數兩,大者數斤、數十斤;新鮮時質軟、易折開,乾後堅硬不易破開。菌核外層皮殼狀,表面粗糙、有瘤狀皺縮,新鮮時淡褐色或棕褐色,乾後變為黑褐色;皮內為白色及淡棕色。在顯微鏡下觀察,菌核中白色部分的菌絲多呈藕節狀或相互擠壓的團塊狀。近皮處為較細長且排列緻密的淡棕色菌絲。
3、子實體通常產生在菌核表面,偶見於較老化的菌絲體上。蜂窩狀,大小不一,無柄平臥,厚約0.3-1厘米。初時白色,老後木質化變為淡黃色。子實層著生在孔管內壁表面,由數量眾多的擔子組成。成熟的擔子各產生4個孢子(即擔孢子)。茯苓孢子灰白色,長橢圓形或近圓柱形,有一歪尖,6×2.5-11×3.5微米。

相關描述

茯苓出自《神農本草經》。

《別錄》:茯苓、茯神,生太山山谷大松下。二月、八月采,陰乾。

陶弘景:茯苓今出郁州。自然成者,大如三、四升器,外皮黑,細皺,內堅白,形如鳥獸龜鱉者良。其有銜松根對度者,為茯神,是其次茯苓後結一塊也。為療既同,用之亦應無嫌。

茯苓茯苓

《本草圖經》:茯苓,今東人采之法,山中古松,久為人斬伐者,其枯折搓卉,枝葉不復上生者,謂之茯苓撥,見之,即於四面丈餘地內,以鐵頭錐刺地,如有茯苓,則錐固不可拔,於是掘土取之,其撥大者茯苓亦大,皆自作塊,不附著根上。其抱根而輕虛者為茯神。

《綱目》:茯苓有大如斗者,有堅如石者,絕勝。其輕虛者不佳,蓋年淺未堅故爾。

《本經逢原》:茯苓,一種栽蒔而成者,曰蒔苓,出浙中,但白不堅,入藥少力。

《滇海虞衡志》:茯苓,天下無不推雲南,曰云苓。先入林,不知何處有茯苓也。用鐵條斸之,斸之而得,乃掘而出。往往有一枚重二、三十斤者,亦不之異,惟以輕重為準。已變盡者為茯苓,變而有木心存者為茯神。往時林密茯苓多,常得大茯苓,近來林稀茯苓少,間或得大者,不過重三、四斤至七、八斤,未有重至二、三十斤者。自安慶茯苓行,而雲苓愈少,貴不可言。

李時珍、汪訒庵之書,尚不言云苓。雲苓之重,當在康熙時。

《偽藥條辨》:茯苓當取整個切片,照之微有筋膜者真,切之其片自卷,以潔白為上。

《醫學衷中參西錄》:茯苓,若入煎劑,其切作塊者,終日煎之不透,必須切薄片,或搗為末,方能煎透。

藥品簡述

茯苓茯苓

藥名:茯苓

漢語拼音:fu ling

英文名:Indian Buead, Tuckahoe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Wolfiporia cocos(Schw.) Ryv.&Gibn

別名:茯菟、茯靈、茯蕶、伏苓、伏菟、松腴、絳晨伏胎、雲苓、茯兔、松薯、松木薯、松苓。

生物學分類:隸屬於非褶菌目Aphyllophorales ,多孔菌科Polyporaceae ,茯苓屬Wolfiporia。

性味:甘、淡,平。

歸經:歸心經、肺經、脾經、腎經。

功能:利水藥;滲濕利尿藥。

1、茯苓皮:茯苓菌核的外皮,功能利水腫。

2、赤茯苓:削去外皮後的淡紅色部分,功能滲利濕熱。

3、白茯苓:切去赤茯苓後的白色部分,亦稱茯苓,切成小方塊,功能滲濕健脾。

4、茯神:白茯苓中心抱有細松根者,切成方形薄片,功能寧心安神。

5、茯苓:是健脾多於去濕。

6、雲苓皮:是去濕大於健脾。

主治: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痰飲咳逆;嘔吐;脾虛食少;泄瀉;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遺精白濁。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或入丸散。寧心安神用硃砂拌。

生態環境:生於松樹根上。

資源分布: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山西等地。

藥材基源: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 Poria cocos (Schw.) Wolf 的乾燥菌核。

採收儲藏:野生茯苓一般在7月至次年3月間到馬尾松林中採取。

炮製:

茯苓:用水浸泡,洗淨,潤後稍蒸,及時切取皮和塊或切厚片,曬乾。

朱茯苓:取茯苓塊以清水噴淋,稍悶潤,加硃砂細粉撒布均勻,反覆翻動,使其外表粘滿硃砂粉末,然後晾乾,(每茯苓塊100斤,用硃砂粉30兩)

營養成分

碳水化合物(克) 82.60

脂肪(克) 0.50

磷(毫克) 32.00

硒(微克) 4.55

錳(毫克) 1.39

鈣(毫克) 2.00

銅(毫克) 0.23

蛋白質(克) 1.20

鎂(毫克) 8.00

核黃素(毫克) 0.12

鋅(毫克) 0.44

鐵(毫克) 9.40

鉀(毫克) 58.00

鈉(毫克) 1.00

煙酸(毫克) 0.40

纖維素(克) 80.90

相關配伍

1、漏精白濁:雪白鹽一兩(並築緊固濟, 一日,出火毒),白茯苓、山藥各一兩。為末,棗肉和蜜丸梧子大。每棗湯下三十丸。蓋甘以濟鹹,脾腎兩得也。(《直指方》)

2、癇後虛腫:小兒癇病瘥後,血氣上虛,熱在皮膚,身面俱腫。葳蕤、葵子、龍膽、茯苓、前胡等分,為末。每服一錢,水煎服。(《聖濟總錄》)

3、腎虛白濁:肉蓯蓉、鹿茸、山藥、白茯苓等分,為末,米糊丸梧子大,每棗湯下三十丸。(《聖濟總錄》)

藥用植物栽培

生物學特性

茯苓為兼性寄生菌,野生在海拔600-1000m山區的乾燥、向陽山坡上的馬尾松、黃山松、赤松、雲南松、黑松等樹種的根際。孢子22-28℃萌發,菌絲18-35℃生長,於25-30℃生長迅速,子實體18-26℃分化生長並能產生孢子。段木含水量以50%-60%、土壤以含水量20%、pH3-7、坡度10°-35°的山地砂性土較適宜生長。在晝夜溫差大的條件下有利獲等的生長。

栽培技術

茯苓茯苓

茯苓可用段木、樹蔸及松針栽培,但目前仍以段木栽培為主。選直徑10-45cm的中齡松樹,砍伐後每隔3-7cm相間縱削3cm寬的樹皮,深入木質部.5cm,稱“剝皮留筋”,當松木斷口停止排脂,敲之有聲時鋸料,截成長65-85cm的節段,放通風向陽處,按“井”字形堆垛備用。選背風向陽、微酸偏砂的緩坡地,挖直徑90cm、深50-65cm的窖,窖距上下為33cm,左右17cm,四周挖好排水溝。取木段3-5根,粗細搭配,分層放置於窖中。菌種也稱引子,有菌絲引、肉引、木引三種,現多用菌絲引。用PDA培養基從菌核組織中分離出純菌種,栽培種培養基用松木屑76%、麩皮 22%、石膏和蔗糖各1%,含水量65%,裝入廣口瓶,滅菌後接入純菌種,在25-28℃條件下培養半月,翻轉瓶在22-24℃下再培養半月,即為菌絲引。肉引在接種前半月內採挖鮮菌核為引。木引是在接種前兩個月選直徑4-10cm的梢部無節筒木,鋸成長50cm的木段,每5根為一堆,分二層堆疊,將新鮮菌核250g貼在木段上靠皮處,復土3cm,60d左右菌絲可長滿筒木。早春3-4月份接種,用菌絲引接種,宜選晴天將窖中細木段削尖,插入栽培瓶中,粗木段靠在周圍,復土厚3cm。肉引接種時用刀剖開苓種,將苓肉麵貼在簡料的上端截面或側面,苓皮朝外。木引可鋸成5-6cm長,靠在料筒的上端截面或將引木鋸成二段、三段,夾在料筒中間。

田間管理

結苓期常在地面出現裂縫,應及時補土填縫。黑翅白蟻常蛀食松木段,防治方法:選苓場時應避開蟻源,挖地時注意清除腐爛樹根,或在苓場周圍設誘殺坑,埋入松木或蔗渣,誘白蟻集中於坑中,即可捕殺之。同時可引進白蟻天敵-蝕蟻菌,蟻群只要有一隻染病,全巢無一倖免,滅蟻率達100%。

採收和儲藏

通常栽後8-10個月茯苓成熟,其成熟標誌為苓場再次出現龜裂紋,扒開觀察菌核表皮顏色呈黃褐色,未出現白色裂縫,即可收穫。選晴天挖出後去泥砂,堆在室內蓋稻草發汗,等水氣幹了,苓皮起皺後削去外皮,乾燥。

野生茯苓,生有茯苓的地面,一般具有以下特徵:

一松林中樹樁周圍地面有裂隙,敲之發出空響;

二松樹附近地面有白色菌絲(呈粉白膜或粉白灰狀);

三樹樁頭爛後,有黑紅色的橫線裂口;

四小雨後樹樁周圍乾燥得快,或有不長草的地方。

加工:茯苓出土後洗淨泥土,堆置於屋角不通風處,亦可貯放於瓦缸內,下面先鋪襯松毛或稻草一層,並將茯苓與稻草逐層鋪迭,最上蓋以厚麻袋,使其“發汗”,析出水分。然後取出,將水珠擦去,攤放陰涼處,待表面乾燥後再行發汗。如此反覆3~4次,至表面皺縮,皮色變為褐色,再置陰涼乾燥處晾至全乾,即為“茯苓個”。切制:於發汗後趁濕切制,亦可取乾燥茯苓以水浸潤後切制。將茯苓菌核內部的白色部分切成薄片或小方塊,即為白茯苓;削下來的黑色外皮部即為茯苓皮;茯苓皮層下的赤色部分,即為赤茯苓;帶有松根的白色部分,切成正方形的薄片,即為茯神。切制後的各種成品,均需陰乾,不可炕曬,並宜放置陰涼處,不能過於乾燥或通風.以免失去粘性或發生裂隙。

藥材鑑定

性狀鑑別

完整的茯苓呈類圓形、橢圓形、扁圓形或不規則團塊,大小不一。外皮薄,棕褐色或黑棕色,粗糙,具皺紋和縊縮,有時部分剝落。質堅實,破碎面顆粒狀,近邊緣淡紅色,有細小蜂窩樣孔洞,內部白色,少數淡紅色。有的中間抱有松根,習稱“獲神塊”。氣微,味淡,嚼之粘牙。以體重堅實、外皮色棕褐、皮紋細、無裂隙、斷面白色細膩、粘牙力強者為佳。

茯苓皮:為削下的茯苓外皮,形狀大小不一。外面棕褐色至黑褐色,內面白色或淡棕色。質較鬆軟,略具彈性。
茯苓塊:為去皮後切制的茯苓,呈塊片狀,大小不一。白色、淡紅色或淡棕色。
飲片:白茯苓:為不規則的片塊,長1-2cm;表面白色至類白色,略粗糙或平坦。質堅硬。氣微,味淡。
赤茯苓:形同白茯苓。表面淡棕紅色至棕褐色。
茯苓皮:為不規則形的片塊,長約至4cm。外表面棕褐色至黑褐色,粗糙,具不規則皺紋及疣狀突起。內表面類白色至淡棕色,質柔軟,略具彈性。氣微,味淡、微澀。
茯神:為方形的片塊,邊長4-5cm,厚0.5-0.7cm。表面白色至類白色,較平坦,中間或一側有類圓形松根木。質硬,折斷面較粗糙。氣微,味淡。

顯微鑑別

粉末特徵:灰白色。

① 用斯氏液裝片,可見無色不規則形顆粒團塊、末端鈍圓的分技狀團塊及細長菌絲;遇水使合氯醛液粘化成膠凍狀,加熱團塊物溶化。

② 用5%氫氧化鉀溶液裝片,可見細長的菌絲,稍彎曲,有分枝,無色(內層菌絲),或帶棕色(外層菌絲),長短不一,直徑3-8(-16)μm,橫隔偶見。

化學鑑別

1、取本品粉末1g,加丙酮10ml,加熱回流10分鐘,濾過,濾液蒸乾,殘渣加冰醋酸1ml 使溶解,再加硫酸1 滴,顯淡紅色,後變為淡褐色。

2、取茯苓片或粉末少量,加碘化鉀碘試液1 滴,顯深紅色。

功效與作用

脾虛泄瀉帶下

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滲濕,對於脾虛運化失常所致泄瀉、帶下,套用茯苓有標本兼顧之效,常與黨參、白朮、山藥等配伍。有可用為補肺脾,治氣虛之輔佐藥。

痰飲咳嗽

痰濕入絡,肩背酸痛茯苓既能利水滲濕,又具健脾作用,對於脾虛不能運化水濕,停聚化生痰飲之症,具有治療作用。可用半夏、陳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朮同用。治痰濕入絡、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殼同用。

心悸、失眠等症

茯苓能養心安神,故可用於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與人參、遠志、酸棗仁等配伍。

抗癌

臨床常用治療食管癌、胃癌、肝癌、鼻咽癌、舌癌、乳腺癌、膀胱癌、肺癌、潰瘍性黑色素瘤等癌瘤中屬脾虛濕盛、痰飲內停、濕熱壅結者。

小便不利水腫等症

茯苓功能利水滲濕,而藥性平和,利水而不傷正氣,為利水滲濕要藥。凡小便不利、水濕停滯的症候,不論偏於寒濕,或偏於濕熱,或屬於脾虛濕聚,均可配合套用。如偏於寒濕者,可與桂枝、白朮等配伍;偏於濕熱者,可與豬苓、澤瀉等配伍;屬於脾氣虛者,可與黨參、黃耆、白朮等配伍;屬虛寒者,還可配附子、白朮等同用。

相關論述

1、《本草綱目》:茯苓氣味淡而滲,其性上行,生津液,開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故張潔古謂其屬陽,浮而升,言其性也;東垣謂其為陽中之陰,降而下,言其功也。

2、《本草衍義》:茯苓、茯神,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闕也。

3、《本草正》:能利竅去濕,利竅則開心益智,導濁生津;去濕則逐水燥脾,補中健胃;袪驚癇,厚腸臟,治痰之本,助藥之降。以其味有微甘,故曰補陽。但補少利多。

商品藥材

商品種類

茯苓茯苓

1、茯苓個 、野生品:於7月-次年3月在松林中採挖;人工栽培者於接種的次年7-8月間採挖。將鮮茯苓堆放“發汗”,使水分析出,置於陰涼處待表面乾燥後,再“發汗”。反覆至現皺紋,內部水分大部散失後,陰乾。

① 類球形、橢圓形或不規則的塊狀,大小不一。

② 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顯隆起的皺紋。

③ 體重,質堅實。

④ 斷面顆粒狀,有的具裂隙或中間有松根。斷面外層淡棕色,內部白色,少數淡紅色。有的中間抱松根。

⑤ 無臭,味淡,嚼之粘牙。

2、茯苓片 鮮茯苓去皮後切片。內部顯淡紅色者為“赤茯苓”;白色部分為“白茯苓”。

3、茯苓塊 鮮茯苓去皮後,切成方形或長方形塊。

① 白(赤)苓塊 為扁平方塊,白色或微帶紅色,厚4~6mm,長寬4~5cm。

② 平片:為1~2mm厚的薄片,長、寬5~8cm。白色或微帶紅色。

③ 骰方:各邊均約1cm的立方體。生切品色白易碎;蒸後米白色,質堅實不碎。

④ 苓肉 不規則團塊,直徑1.5-4cm,為質松易碎的次貨加工。灰白色帶微紅。

⑤ 碎苓 不規則邊料碎片,色白或微帶紅。

4、茯苓皮 削下的茯苓皮,乾燥。長條形或不規則塊片。外面棕褐色至黑褐色,內面白色或淡棕色,體軟質松,略具彈性。

5、茯神 中間有松根的茯苓。

6、朱茯苓 取茯苓片,加一定量硃砂細末拌勻,為“朱茯苓”(每100kg茯苓用硃砂2kg)。

規格等級

茯苓茯苓

按加工方法和部位分為個苓、白苓片(平片)、白苓塊、赤苓塊、茯神塊、骰方、白碎苓、赤碎苓、茯神木等規格,多為統貨。

1、個苓

一等:不規則圓球形或塊狀,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體堅實,皮細。斷面白色。大小不分,無霉變。

二等:體輕泡,皮粗,質松。斷面白色至黃棕色。間有皮沙、水銹、破塊、破傷。

2、白苓片

一等:薄片,白色或灰白色,質細,毛邊(不修邊)。厚度每cm 7片,片面寬長不小於3cm,無霉變。

二等:厚度每cm 5片,余同一等。

3、白苓塊 扁平方塊,白色,厚4~6mm,長寬4~5cm。間有長寬1.5cm以上的碎塊,無霉變。

4、赤苓塊 赤色或淺紅色,余同白苓塊。統貨。

5、茯神塊 扁平方塊,色澤不分,每塊含有松木心。厚4~6mm,長寬4~5cm,木心直徑不超過1.5cm,間有長寬1.5cm以上的碎塊,無霉變。

6、骰方 立方形塊,白色,質堅實,直徑1cm以內,均勻整齊,不規則碎塊不超過10%。無粉末,無霉變。

7、白碎苓 碎塊或碎屑,白色或灰白色。無粉末,無霉變。

8、赤碎苓 赤黃色,余同白碎苓。

9、茯神木 茯苓中間的松根,彎曲不直,似朽木狀。色澤不分,質松體輕。每根周圍必須帶有2/3的茯苓肉。松根直徑不超過2.5cm。無霉變。

禁忌事項

陰虛而無濕熱、虛寒滑精、氣虛下陷者慎服。馬藺為之使。惡白斂。畏牡蒙、地榆、雄黃、秦艽、龜甲,忌米醋。病人腎虛,小水自利或不禁或虛寒精清滑,皆不得服。

①《萬氏家抄方》:“不犯鐵器。”

②《綱目》:“服時忌茶。”

③《本草從新》:“肝腎陰虧者勿服。”

茯苓美容作用

在中國的傳統醫學中,茯苓的藥用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了。這裡的茯苓便是中藥茯苓的粉末,《神農本草經》中把茯苓列為上品,相傳唐宋八大家還專門寫了《服茯苓賦並引》一文,文中說道:“服茯苓可以固形養氣,延年而卻老者。久服則能安魂魄而定心志,顏如處子,神止氣定。”可見茯苓粉女性美容是經過歷史驗證的。

自製茯苓粉面膜

適用膚質:適合於任何膚質,適用於對皮膚進行基礎保養以及皮膚乾燥粗糙的人群。

茯苓茯苓

需要原料:茯苓粉10克、杏仁30克、蓮子10克,麵粉適量

自製方法:將杏仁和蓮子一起研細成粉末,倒入一乾淨容器中,然後再加入茯苓粉及麵粉,將四種材料一起充分攪拌均勻備用。

功效:茯苓具有營養肌膚,美白去皺,消除斑點的功效,蓮子、杏仁都是美容護膚的佳品,一起自製而成這款面膜不但具有光潔皮膚的功效,同時還能有效延緩皮膚衰老,美容效果十分不錯。

貴州省特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