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仁不讓

當仁不讓

當仁不讓,原指以仁為任,無所謙讓。後指遇到應該做的事就積極主動去做,不推讓。夫人臣依義顯君,竭忠彰主,行之美也,當仁不讓。——《後漢書·曹褒傳》。《論語·衛靈公》:“當仁不讓於師。”朱熹集註:“當仁,以仁為己任也;雖師亦無所遜。言當勇往而必為也。”後泛指遇到應該做的事主動去做,絕不推諉。《後漢書•曹褒傳》:“夫人臣依義顯君,竭忠彰主,行之美也。當仁不讓,吾何辭哉!”清錢謙益《與惟新和尚書》:“當仁不讓,捨我其誰!”

基本信息

解釋

當仁不讓當仁不讓
當:面對著,向著。仁:儒家思想的核心,可解釋為同情之心、 惻隱之心,這裡引申為應該做的事。讓:退讓,避讓,謙讓。
【失 誤 】 美國黑人電影明星福克斯和 弗里曼在第七十七屆 奧斯卡獎角逐中當仁不讓,分別奪得最佳男主角獎和最佳男配角獎。——2005全國聯考三卷
這裡的“當仁不讓”就用錯了條件,應該改為“ 眾望所歸”“不負眾望”等。
【條 件】 1.正義的事.
2.當事者必須積極主動去做.
【詞 性】褒義詞

英文解釋

not pass on to others what one is called upon to do; assume such authority; never decline to do charity; not decline to shoulder a responsibility.
例句
1. He never seeks credit for himself, but is always ready to take on arduous tasks.
他在榮譽面前從不伸手,但在艱巨任務面前卻當仁不讓。
2. He responded joyfully that to do so was his mission in life.
他高興地說,這是他當仁不讓的天職。
3. Harry had manfully taken his post in the bows.
赫里當仁不讓地擔當起划船的任務。

出處

論語·衛靈公》:“當仁,不讓於師。”
譯文
孔子說:“ 面對著仁德,就是老師,也不同他謙讓。”
評析
孔子和儒家特別重視師生關係的和諧,強調師道尊嚴,學生不可違背老師。這是在一般情況下。但是,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師,也不謙讓。這是把實現仁德擺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惡的最高準則。

典故

“仁”,可以說是儒家學說的核心。
有一次,孔子的學生子張問孔子:“究竟何謂‘仁’?”
孔子回答說:“做到恭、寬、信、敏、惠五點即可。”
子張又問:“怎樣做到恭、寬、信、敏、惠呢?”
孔子解釋說:“沒有放肆的心叫恭;心地不狹窄叫寬;沒有欺詐的心叫信;沒有怠情的心叫敏;沒有苛刻的心叫惠。一個人如果沒有仁德,就不能稱之為人了。如果一個人承擔了‘仁’的事,就要勇往直前地去做,不可有半點的謙讓之心。即使老師在面前,也不必同他謙讓(當仁,不讓於師)。”
古文部分:
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造句示範

1. 對待不講理的人,我們一定要當仁不讓,不能縱容他們。 
2. 孩子犯了錯,一定要當仁不讓地對他批評教育,否則只會害了孩子。 

出自《論語》的成語典故(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