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界市

張家界市

張家界市地處湖南省西北部,屬武陵山脈腹地,1988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原名大庸市,1994年4月更名,總面積9516平方公里,轄2區2縣。2006年末,全市總人口161.45萬,市城區建成面積20.5平方公里,市區人口19.1萬。張家界因旅遊建市,是國內重點旅遊城市。武陵源風景名勝區擁有世界罕見的石英砂岩峰林峽谷地貌,由中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和天子山自然保護區、索溪峪自然保護區、楊家界四大景區組成,風景遊覽區面積264.6平方公里,是中國首批入選的世界自然遺產、世界首批地質公園、國家首批5A 級旅遊景區。“武陵之魂”天門山國家森林公園、“世界罕見的物種基因庫”八大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道教聖地“南武當”五雷山、“百里畫廊”茅岩河、萬福溫泉等景區也是景色秀美、風光獨特。全市已建成國家等級旅遊區點12處,其中5A 級1處,4A 級5處,旅遊交通和旅遊接待服務設施日趨完善,旅遊日接待能力可達3.62萬人。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張家界市張家界市
張家界市地處湖南省西北部,位於東經 109°40′至111°20′、北緯 28 ° 52 ′至 29 ° 48 ′之間,屬武陵山脈腹地,1988 年 5 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原名大庸市, 1994 年 4 月更名,總面積 9516 平方公里,轄 2 區 2 縣。 2006 年末,全市總人口 161.45 萬,市城區建成面積 20.5 平方公里,市區人口 19.1 萬。堅持科學發展、和諧發展、更好更快發展,建設開放、文明、平安、生態的國際旅遊目的地,構建海內外朋友旅遊、休閒、投資、創業的樂園,是全體張家界人的神聖使命。

基本概況

張家界市張家界市
張家界市地處湖南省西北部,位於東經 109°40′至111°20′、北緯 28 ° 52 ′至 29 ° 48 ′之間,屬武陵山脈腹地, 1988 年 5 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原名大庸市, 1994 年 4 月更名,總面積 9516 平方公里,轄 2 區 2 縣。 2006 年末,全市總人口 161.45 萬,市城區建成面積 20.5 平方公里,市區人口 19.1 萬。

張家界因旅遊建市,是國內重點旅遊城市。武陵源風景名勝區擁有世界罕見的石英砂岩峰林峽谷地貌,由中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天子山自然保護區索溪峪自然保護區、張家界四大景區組成,風景遊覽區面積 264.6 平方公里,是中國首批入選的世界自然遺產、世界首批地質公園、國家首批 5A 級旅遊景區。“武陵之魂”天門山國家森林公園、“世界罕見的物種基因庫”八大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道教聖地“南武當”五雷山、“十里畫廊”茅岩河萬福溫泉等景區也是景色秀美、風光獨特。賀龍故居、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省委舊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普光禪寺、玉皇洞石窟群、老院子等 8 處人文古蹟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土家風情園、秀華山館等民族風情景點和魅力湘西等演藝節目,全面展現了土家族、白族、苗族等少數民族傳統習俗和民族文化。全市已建成國家等級旅遊區點 12 處,其中 5A 級 1 處, 4A 級 5 處,旅遊交通和旅遊接待服務設施日趨完善,旅遊日接待能力可達 3.62 萬人。

張家界是少數民族聚居區。第五次人口普查時,全市有少數民族 33 個,以土家族、白族、苗族為主,少數民族人口 115.25 萬,占總人口的 77.19 %。 2006 年末實有土家族人口 101.56 萬、白族 11.21 萬、苗族 2.67 萬,已建立土家族鄉 8 個、白族鄉 7 個。這裡民俗古樸,民族文化濃郁,有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15 類 70 多項,其中桑植民歌首批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張家界陽戲張家界高花燈、慈利板板龍燈首批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張家界硬氣功曾隨國家領導人赴歐洲七國演出。

張家界是革命老區。這裡是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發源地和中心區域,賀龍任弼時王震關向應肖克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此浴血奮戰,領導了長達 8 年的武裝鬥爭。紅二方面軍從桑植縣劉家坪白族鄉出發開始漫漫長征。全市先後有 4.7 萬人參加紅軍,犧牲 1.8 萬人。

張家界生態優良。屬中亞熱帶山原型季風濕潤氣候,四季分明。

張家界市張家界市
全市森林覆蓋率達 66.98 %,核心景區為 98 %。市城區空氣品質優良率達 90.1 %,景區為一級。全市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為 99.6 %, 90 %的地表水水質達到了 11 類標準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低於國家控制標準。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區 8 個,其中國家級 2 個、省級 3 個,有娃娃魚、中國鴿子花等國家一、二級珍稀保護動、植物 81 種,保護小區 23 個,面積 702 平方公里。

張家界資源豐富。有流域面積 10 平方公里、長度 5 公里以上的河流 212 條 3131 公里,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 156.9 萬千瓦,可開發量達 104 萬千瓦。有鐵礦石鉬等礦產 60 多種,已探明儲量和可開發利用的 28 種。物種豐富,木本植物有 110 科 1409 種,脊椎動物有 190 余種。名優特產有張家界椪柑湘西黃牛、茅岩霉茶、菊花芯柚等。

張家界歷史久遠。 20 萬年前就有人類在此居住,創造了燦爛的古文化,留下了許多古老的人文傳說和眾多的古文化遺址,先後出土國家一級文物 41 件、二級文物 173 件、三級文物 1222 件。公元 263 年,吳景帝孫休下令設定天門郡,最初郡治就設在永定城區古城堤。

張家界地靈人傑。先後湧現鎮守台灣、抗擊外來侵略者的清末名將劉明燈孫開華,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新中國元帥賀龍,無產階級革命家、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廖漢生、袁任遠、范子瑜,南北大俠杜心武、地質學家田奇雋、“兩彈一星 " 科學家陳能寬等一批時代英才。

建市以來,張家界人打開山門、敞開胸懷,加快發展旅遊產業,加快建設旅遊基礎設施,大力加強基礎性工作,基本實現了江澤民同志題詞要求“把張家界建設成為國內外知名的旅遊勝地”的目標。 2006 年,全市各景區景點共接待國內外遊客 1676 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 79.38 億元,其中境外遊客 127 萬人次,在國內同類旅遊城市中處於領先水平。完成地區生產總值 127.54 億元、財政收入

張家界市張家界市
9.26 億元 ( 按可比價計算 ) ,分別是建市之初 (1989 年 ) 的 5.18 和 13.22 倍,年均增長 10.15 %和 16.4 %。三次產業比重由 47 : 18 : 35 調整為 16.4 : 24.2 : 59.4 。農民人均純收入 2388 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8424 元,“十五”以來年均增長 5.52 %和 9.57 %。城、鄉居民恩格爾係數分別為 35.5 %和 51.8 %,呈逐年下降趨勢。全市城鎮化率“十五”以來每年提高 2 個百分點以上,達到了 34.1 %。

建設世界旅遊精品是張家界未來發展的戰略目標。堅持科學發展、和諧發展、更好更快發展,建設開放、文明、平安、生態的國際旅遊目的地,構建海內外朋友旅遊、休閒、投資、創業的樂園,是全體張家界人的神聖使命。

歷史沿革

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湖南省大庸市從1994年4月4日起,正式更名為張家界市(地級市)。

張家界市張家界市
張家界市,是一座新型的城市,張家界,又是一座新興的旅遊城。它即古老又年輕,說它古老,是因為它的前身—大庸市,早在新時器石代,其境內澧水兩岸就人類活動了。上古時期典章文獻《尚書·舜典》中便有“舜放歡兜於崇山”的記載。又據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農曆乙丑年)楊顯德纂修的《永定衛志》與清道光三年(公元11652年,農曆癸末年)修刊的《永定縣誌》以及《慈利縣誌》《桑植縣誌》等史書記載,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劃全國為三十六郡,當時的大庸與慈利便屬於黔中郡,它是湖南境內第一個行政區,比省會長沙還早。黔中郡所轄包括慈姑縣(縣址在今慈利蔣家坪鄉太平村一帶),桑植縣與大庸縣(今永定區)、石門縣、安鄉縣、澧縣、津市、臨澧,以及湖北省公安、鶴峰兩縣與湖南桃源縣一部分地區。

西漢時期,除地方設立郡縣外,還加封國,實行的是郡縣國交錯體制。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農曆乙亥年),劉邦當朝,他下令分黔中郡為武陵郡,析慈姑縣為孱陵、充縣(含永定、武陵源兩區與桑植縣)。

三國時期,吳景帝孫休於永安六年(公元263年,農曆癸末年)見蒿梁山洞門大開,玄朗如門,以為吉祥,便改嵩梁山為天門山,同時改武陵郡為天門郡,析充縣、增置中縣(舊址在今慈利縣三官寺一帶),當時的大庸便屬於天門郡管轄。西晉太康四年(公元283年,農曆癸卯年)廢充縣、改置臨澧縣。

南北朝時期,南朝宋孝武帝劉駿當朝,於孝建元年(公元454年,農曆甲午年),又“分荊州武陵,天門屬郢州刺史。”宋明帝秦始三年(公元467年),武陵,天門郡仍屬荊州。

西魏恭帝拓跋廓於二年(公元555年,農曆乙亥年),又罷天門郡置澧州。北周建德四年(公元575年,農曆乙未年),又廢婁中與臨澧兩縣而置崇義縣,又新置北衡州(因為北周的統治範圍南不到衡山,但為了祭 祀五嶽,才將天門山作為南嶽衡山,故名北衡州)。隋文帝楊堅當朝,於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農曆戊午年),又改北衡州為崇州,零陽縣為慈利縣,與崇義縣同屬崇州管轄。隋煬帝楊廣於大業二年(公元606年,農曆丙寅年)又廢崇州,改澧州郡為澧陽郡,統轄六縣(慈利,大庸均屬澧陽郡)。

唐朝時期,全國改為十道。高祖李淵於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農曆辛巳年)下令置澧州澧陽郡,屬山南道,統轄六縣,慈利與崇義縣(今永定、武陵源二區與桑植縣)歸其所轄。

五代十國時期(公元907—960年),今張家界全境屬楚國管轄。

宋朝時期,宋王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將全國調整為二十三路,路下設府、州、軍。宋太祖趙匡胤於乾德元年(公元963年,農曆癸亥年)下令將今張家界全境劃規澧陽郡,曰慈利縣,並在今桑植縣設安福寨,在今永定區大庸所設武口寨,在武陵源區設索口寨。

元時,在全國設立十一個行省,元世祖忽必烈下令,於置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農曆丁丑年)改置澧州路總管府,所轄四縣(慈利是其中之一,既今張家界市全境),並在今永定區茅岡置茅岡都元帥府。元成宗元貞元年(公元1295年,農曆乙未年)當朝皇帝鐵木耳又下令將慈利縣升為慈姑州,

張家界市張家界市
復名慈利州,轄四縣,現今的張家界市全境屬慈利州管轄,並在州內溪峒間置安定(今永定區內)、柿溪二州。今桑植的外半縣屬柿溪州,內半縣則分置上下桑植長管司(以後改為安撫司)。元順帝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農曆甲辰年)改澧州路澧陽府,轄四縣,罷安定、柿溪兩州。

明時,明王朝廢除元朝的行中書省,在全國設立十三個承宣布政使司,實行省一級民政與財政管理。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農曆已酉年),降慈利州為大庸縣,隸屬於澧州。民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農曆丙辰年),慈利劃規常德府管轄。這時期,當朝為了征討覃後,在永順羊峰山設羊山衛,並修築排柵城,三年遷羊山衛城於大庸溪之陽,更名為大庸衛(所謂“衛”,即軍事建制,屬湖廣都使司)。民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農曆己巳年),又改大庸衛為永定衛,二十三年,又在慈利設九溪衛,兩衛同屬湖廣都使司管轄,而今張家界市的行政區劃在當時則屬慈利縣。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農曆丙子年)劃規岳州府。

清時,在全國設立二十個行省,以下設府、州、縣。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農曆庚戌年),桑植與茅岡土司相繼改土規流,升澧州為直轄州,轄安鄉、石門、慈利等四縣,同時廢永定、九溪兩衛,新設安福縣(今永定、武陵源兩區與慈利、桑植兩縣在當時均屬安福縣),並改岳常道為岳常澧道。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農曆乙卯年)割原九溪衛麻察所併入溶美司,置鶴峰州,屬湖北省宜昌府,同時割安福所與桑植司地置桑植縣,屬永順府管轄。還將慈利十、十一、十二、十三都及八、九、十四都的一部分地方,以及永順部分地方和原茅岡司地方置永定縣,隸屬澧州。

張家界市張家界市
民國時期,先在省下設三個道,六十個縣,後廢道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農曆丙辰年)湖南省栽撤武陵道,將大庸、桑植、慈利縣劃規辰沅道。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農曆壬戌年)裁撤“道”的建制,僅存省、縣兩級,所以,大庸、慈利、桑植三縣均屬省直轄市。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農曆甲戌年)11月24日,賀龍、任弼時、肖克、關向應等,領導紅軍二、六軍團解放大庸縣,建立中華蘇維埃湘、鄂、川、黔革命委員會。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農曆乙亥年)紅軍長征,湖南省建湘西綏靖處,管轄慈利、大庸、桑植臨澧石門澧縣等6個縣,專員辦事處,設在慈利縣。民國二十七年至三十八年(公元1938年至1949年,農曆戊寅年至已丑年),湖南全省調整為10個行政督察區,大庸與桑植屬第八督察區,專員辦事處設在永順。慈利縣屬第四督察區,專員辦事處設在常德。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張家界市全境解放。公元1949年至1988年(農曆已丑年至已巳年),慈利縣屬常德專區管轄,而大庸、桑植兩縣則於1949年10月16日至1952年8月屬永順專區管轄,8月後劃規湘西苗族自治區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管轄。1988年至1990年(農曆已巳年至辛未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大庸地級市,轄慈利、桑植兩縣和永定、武陵源兩區。1994年4月4日,經國務院批准,大庸市更名為張家界市,仍管轄永定、武陵源兩區和慈利、桑植兩縣不變。

自然地理

在張家界市區境內,由於受地理、地層、構造、氣候等諸多條件的影響,便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地貌奇觀。從地勢

張家界市張家界市
上來看,張家界市西接雲貴高原,東臨洞庭湖,北與鄂西山區接壤,南又與雪峰山毗連。其總的地勢是:東南與中部低,四周高,沿澧水河流兩岸,又有一塊一塊的沖積土平原。我市境內一年四季,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溪流發育,各條溪流的均匯集到澧水河,然後從西向東,一直流進八百里洞庭湖。湖內,沉積著幾十米幾百米厚的泥沙。與洞庭湖相反,從東向西,地勢又逐漸升高,到市區中心地段,便出現了海拔高達1500餘米的天門山、七星山等高山峻岭。有高山峻岭,又有低谷平原,這就是本區獨特的流水侵蝕地貌。
武陵源景區內的巨厚的石英砂岩,產狀平緩,使岩層不能沿層面薄弱部位滑塌,覆蓋在志留系柔性的頁岩之上。重力作用,使得剛性的石英砂岩垂直節理髮育,在水流強烈的侵蝕作用下,岩層不但解體、崩塌,流水搬運,殘留在原地的便形成雄、奇、險、秀、幽、曠等千奇百怪的峰林,是武陵源風景區的主體。慈利縣五台山風景勝地,同樣也是由同一層位的石英砂岩組成,岩層產狀也平緩。五台山頂部有黃綠色的頁石泥灰岩覆蓋,它是隔水岩系,可以保護下伏砂岩免受流水侵蝕。
流水侵蝕地貌
在市域另一個突出的表現是由於地殼上升,溪流向下切割作用加大,來不及將河流拓寬,而使河谷形成隘谷、峽谷。河谷底極竄成線形,兩壁陡峻,灘多水急。張家界市澧水源頭、婁水上游、茅岩河段,就是這種河谷地貌。
喀斯特地貌
近年來學術界也稱岩溶地貌,也是張家界地貌的另一突出的特點。約占全市面積百分之四十左右,且種類,不論地表、地乾,其堆積物均發育齊全,是我國湘西北喀斯特地形發育地區的一個組成部分。桑植縣、慈利縣大部,武陵源區、永定區東南部是這一地形發育的地區。地表喀斯特地形的溶溝、溶槽、石芽、乾谷、石丘、石陵市內各地可見,唯石林在市區少見,在天門山風景區能見到一些單個石柱,但很少成林。湘西北地區只有在自治州花垣縣小排吾一地,有一片石林,俗稱“石欄柵”,頗引人注意,也吸引了不少遊人學者觀光考察。
地下喀斯特溶洞、喀斯特堆積物形態。在張家界,更是堪稱一絕。其溶洞規模,桑植縣的九天洞能列入世界洞穴
張家界市張家界市
學會會員洞,也真不愧為亞洲地一洞的響亮稱號,可見不是一般。九天洞和位於武陵源區的黃龍洞,是張家界地下喀斯特地形的代表。它們集溶洞溶洞河、暗河、落水洞、漏斗為一體。其洞內喀斯特堆積物,石鐘乳、石筍、石柱更是千姿百態,變化萬千,可以說,想什麼,像什麼,極大地拓展了遊人想像的空間,往往使人很難找到恰當的辭彙和語言來讚美她。
武陵山脈
盤踞湖南的西北角,屬雲貴高原雲霧山的東延部分,山系呈北東向延伸,弧頂突向北西,新華夏構造帶之隆起,海拔在1000米左右,峰頂保持著一定平坦面,山體形態呈現出頂平,坡陡,谷深的特點,最高峰壺瓶山海拔2098.7米。武陵山脈山原土地地貌發育自關向南分為3支。北支:分布於湘、川、鄂邊境的八面山、八大公山、青龍山、東山峰、壺瓶山;中支:沿澧水幹流北側,有天星山、紅星山、朝天山、張家界、白雲山等;南支,從貴州省境延伸過來,進入湖南省有臘爾山、羊峰山、天門山、大龍山、六台山等,為武陵山脈的主脈,是澧水與沅水的分水嶺。上述三支山脈均消失於洞庭湖平原。武陵山脈縱貫湖南省西部,成為東西交通的屏障,但局部地段有較低的山隘、如洞口等地,構成東西交通的通道。
天門山
天門山古稱雲夢山,又名玉屏山。坐落在張家界市區以南10公里處。公元263年,因山壁崩塌而使山體上部洞開一門,南北相通。三國時吳王孫休以為吉祥,賜名“天門山”。天門洞,位於海拔1260多米的絕壁之上,門洞高131.5米,寬37米。據地質專家考證,門洞中央系東西岩層向斜的交匯處,因擠壓而導致岩石破碎崩塌,最終於263年形成門洞。天門山海拔1517.9米,因與山下市區相對高差達1300多米,故尤顯偉岸挺拔,其天際線之美,堪為山的典型。

河流水系

張家界市境內溪河縱橫,水系以澧水漊水為主,澧水幹流在桑植縣南岔以上有北、中、南三源。北源為主幹,

張家界市張家界市
發源於桑植縣杉木界;中源出八大公山東麓;南源出永順縣龍家寨,三源在龍江口匯合後往南經桑植縣、永定區、慈利縣……最後流入洞庭湖,幹流流貫全市的長度是313公里,流域面積8135平方公里。境內修建了儲水庫多個,為當地用水,用電提供足夠的來源。
漊水是澧水的最大支流,發願與湖北鶴峰,向東南流經桑植、慈利注入澧水,幹流全長250公里,在全市鏡內的流域面積為2565平方公里河流穿行與石灰岩高山深谷之中,基岩裸露,坡陡流急,全河80%屬峽谷區。總落差400多米,是湖南省水流面積資源最豐富的河流。此外鏡內還有一部分河流流向沅水,流域面積1428平方公里。市境內大於5平方公里的河流212條,其中一級支流48條,二級支流101條,三級支流54條,四級支流8條。
澧水系
澧水是湖南省四大河流之一,位於湖南省西北部,流域跨湘兩省。澧水幹流分北、中、南三源,以北源為主,北源源於湖南省桑植縣杉木界,中源源於桑植縣八大公山東麓,南源源於湖南永順縣龍家寨,三源於桑植縣南岔匯合後東流。沿途接?水、渫水、道水和涔水等支流,至津市市小渡囗注入洞庭湖。幹流全長388公里,流域面積18496平方公里(湖南1550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131.2億立方米。
降水量
張家界市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雨水集中,降水量較多,平均年降水日數150-180天,冬季常受西北利亞和蒙古南下的冷氣團所控制,寒流頻繁南下造成雨雪冰霜,夏季南方吹來的暖濕氣團被山脈阻擋和抬升,變成上升氣流,易凝雲致雨。夏秋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常造成高溫酷熱天氣,部分地區常因熱帶低壓颱風天氣系統的影響而發生大的降水。春夏之交處於冷暖氣流交接的過渡時期,峰面和氣鏇活動頻繁造成陰濕多雨。
張家界市張家界市
(一)降水量的年內分配
降水量在年內分配懸殊很大,並往往集中在幾個月內,這幾個月降水量基本上決定了一年豐枯。連續最大四個月降水量出現在5-8月,占全年58%,汛期(4月-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3%,最大月降水量占全年的19%,最小月降水量出現在12月或1月,最大月平均降水量約為最小月平均降水量的10倍。
(二)暴雨
受地理環境和氣候的影響,全市境內暴雨年年發生,桑植縣涼水口以上是有名的暴雨中心,多年平均24小時雨量為135.9毫米,多年平均3日降水量達194.2毫米,在實測記錄中涼水口站24小時降水量達414.7毫米(1998年7月20日),3日降水量達671.4毫米(1998年7月20日)為目前最大的暴雨記錄。張家界地處北中緯度,屬中亞熱帶山原型季風性濕潤氣候,光熱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嚴寒期短,四季分明,歷年平均日照、氣溫和降水量分別為1440小時、16度和1400毫米左右,歷年平均無霜期在216天至269天之間。這樣的氣候有利於農、林、牧、副、漁業的全面發展。但受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響,境內氣候覆雜多變,乾旱洪澇、大風冰雹等自然災害也比較頻繁。

其它資源

生物資源
張家界更是生物資源的寶庫,區內有木本植物106科320屬850種,脊椎動物146種。其中有國家級保護植物56種,國家級保護動物40種。珍奇樹種有銀杏、珙桐、紅豆杉櫻花等;名貴藥材有靈芝、天麻、何首烏、杜仲等;珍稀動物有娃娃魚、獨角獸、蘇門羚、華南虎、雲豹、獼猴、靈貓等。

張家界市張家界市
森林資源
張家界市森林資源豐富,全市有林業用地面積1012畝,占71%。森林覆蓋率達64.61%,名列全省第一。城市實施了“美化、亮化、淨化”工程,人均擁有綠地1.55平方米,是理想的生態旅遊區、國際度假區
礦產資源
地層和構造的特殊條件,使張家界的礦產以沉積形成的礦產為主,有煤、鐵、鎳、,其次有低溫熱液形成的鉛、鋅、銅,非金屬礦產有石灰岩、白雲岩、大理石營石重晶石、矽石(石英)等,還有礦泉水。總之,從科學和工業的觀念上講,泥土石礦能燒制磚瓦,砂石礦能建造橋樑、高樓。能利用,能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的都是有用的礦產資源,都應該珍惜和保護,只是其價值大小不同罷了。形成武陵源景區奇特的砂岩峰林地貌的石英砂岩,本身也是一種礦產資源。其二氧化矽含量達百分之九十至九十九點零六,是生產石英玻璃的優質原料。是開採作為礦石,還是保存其峰林景觀,我想,人們肯定會毫不猶豫選擇後者,因為後者的價值簡直無法計算。
旅遊資源
張家界市旅遊資源非常豐富,景區、景點繁多。有中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索溪峪自然保護區;天子山自然保護區;中國首批20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之一、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路首批45個網路成員之一的湖南八大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天門山國家森林公園;省級風景名勝區天門山、茅岩河鳳景名勝區;“地下明珠”黃龍洞;“人間瑤池”寶峰湖;被譽為世界溶洞之奇、亞洲第一洞的九天洞;“江南名剎”普光禪寺;“道教勝地”五雷山;賀龍紀念館、紅二方面軍長征出發地、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紀念館等革命紀念地等等。

人民生活

城市居民收入增長。 城市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6430元,

張家界市張家界市
比上年增長6.8%。從收入構成看,工薪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分別增長8%、11.3%、24.7%,經營淨收入下降34%、。全年人均消費性支出4703元,增長6.2%,其中食品、醫療保健、教育文化娛樂服務消費分別增長22.4%、4.4%、34%,衣著、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交通通訊、居住和雜項消費分別下降1%、3.3%、10.5%、15.2%和10.5%。恩格爾係數為32.9%。每百戶家庭擁有成套家具108套、彩電124台、影碟機54台、家用電腦8台、組合音響26套、電冰櫃(含冰櫃)90台、空調器14台、洗衣機100台、熱水器56台、微波爐10台、飲水機34台、消毒櫃6台、攝像機4架、照相機36架、普通電話90部、行動電話104部、健身器材4套、機車20輛、家用汽車8輛。

農民生活逐步改善。農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825元,比上年增長1.2%;人均純收入1863元,增長1.4%。從收入構成看,工資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分別增長31.1%和14.9%,而家庭經營收入和財產性收入分別下降2.4%和50%。全年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693元,增長8.9%,除食品消費下降1.7%外,衣著、居住、家庭設備用品、醫療保健、交通通訊、文教娛樂消費分別增長65.3%、17.2%、26.9%、30.9%、47.1%、14.4%;恩格爾係數為53.3%。每百戶家庭擁有彩電41台、電冰櫃2台、洗衣機2台、電話機24部、行動電話15部、機車7輛。農民人均住房面積33.13平方米。全年有1.1萬貧困農民解決溫飽問題,2萬低收入農民脫貧致富。

名優特產

張家界市張家界市
野菜類:野蕨菜銀筍絲 山竹筍 金針菜 香椿 龍筋菜等

魚 類:土家臘魚 野生金鞭溪魚 火炕魚土家柴火魚 茅岩河魚

藥材類:天麻 何首烏

野味類:野.豬 野兔 土家臘羊肉 天門牛肉 飛雕狸 竹根豬

小吃類:葛根條 獼猴桃 葛根糖 土家炒米 各種口味梅子 葛根片 芝麻棒糖等

糕點類:葛根糕 蕨根糕 蓮子糕 獼猴桃糕 百合糕湘連糕 板栗糕 桂花糕 各種組合糕等

葛粉類:野生葛粉純野葛粉

野生葛粉類:野生老野葛 降火純葛粉 野生老柴葛 野生葛根王 葛王 中老年益壽葛粉 葛中王精粉 少兒營養葛粉 婦女養顏葛粉 純葛 野生青葛王 女人葛根粉

蕨粉類:野生老蕨粉純野蕨粉降脂蕨根粉 蕨神 野蕨王 蕨晶首烏粉 野生苦蕎粉

茶葉類:杜仲茶 茅岩莓茶 高山雲霧茶 高山毛尖 蘭貴人 人生烏龍茶 苦丁茶 苦瓜露等

禮品套裝:野生葛根粉 野生蕨根粉 高山毛尖 蘭貴人 人生烏龍茶

張家界四珍:葛 粉 粉 莓茶

張家界三寶(三絕):葛粉(野生) 蕨粉(野生) 岩耳

酒 類(竹筒酒):畢茲卡聖酒 純米酒 張家界毛谷燒 葛根王酒 百根冰酒 湘酒王 驚夢王 燈籠果酒 鬼谷酒秦簡酒 索溪 野百合 湘蓮子 竹葉青 土家人 天子山 湘西紅 土家醇

穿山甲 又名鑽山甲,屬家二級保護動物,因擅長鑽山打洞而得名。它身長約50厘米左右,遍身是鱗甲披掛,舌長、爪利、腿小、眼小,以螞蟻為食,其食螞蟻的方法有三種,一把舌頭伸到地上,讓螞蟻爬到舌頭之上,然後吞食;二是把鱗甲張開,讓螞蟻爬到甲殼內,然後往水中一鑽,螞蟻浮出水面,之後添食一隻不剩;三是打穴,搗毀蟻巢,連鍋端起一齊吃下,所以它有“森林衛士”之美稱。

娃娃魚 娃娃魚又名大倪,兩棲,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大的體長達1.8米,數

張家界市張家界市
十公斤以上,小的也有幾公斤,其叫聲酷似嬰兒的聲音。一般生活在具有涼性,陰暗,清澈的河水中,以魚、蝦、蟹、蛇、以及昆蟲為食,但由於娃娃魚新陳代謝緩慢,在無食物的情況下,就是一兩年不吃食物也不會餓死。

黑熊 分布於天子山、寶峰山、楊家寨等深山老林。體毛堅硬而粗,富光澤,胸毛具白色月牙花斑。體高1.8米左右。體重達200公斤,富含脂肪。性喜深山密林之中,居洞穴。孤獨、倔強、膽大,敢與虎鬥。外看笨拙,但行動靈活。全掌著地行走,掌肉發達落地無聲,會爬樹,善游泳,可急流橫渡。白天於地面或樹上活動。以果實、青草和嫩芽為食;有時偷吃瓜果、蔬菜、玉米等,亦食蠕蟲、甲蟲、螞蟻、鳥和鳥蛋;喜食蜂蜜,有時連蜂巢一併吞食,被蜂螫得嗷嗷大叫亦不改性。平時不主動傷人,但在交配期和產仔期異常兇猛。

銀杏   銀杏因其生長緩慢故又名公孫樹,是裸子植物銀杏科中的成員,在武陵源多分布於海拔1000米以下的地帶,為數不多,但它能成大材,目前我國各地也已有培植,但數量不多,產量也很少,所以,銀杏它是我國特有的珍貴大樹種

相思鳥 相思鳥的體態輕盈,羽毛華麗,色彩斑斕,嘴角鮮紅。愛在自然風光優美的地方生活,武陵源當然成了它們聚集的樂園。相思鳥最大的特點是忠一不二,它們成天出雙入對,在林間飛舞,歌唱,有樂同享,有苦同受,假如一隻受傷,另一隻會悲痛萬分,連歌也不唱,若是有一隻被人逮走,另一隻也會跟蹤前往“自投羅網”甘心情願的雙雙死在一起。所以相思鳥的這種習性一直被人們視作為愛情的象徵。

張家界名茶: 勤勞智慧的張家界人民,在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向大自然索取的長 期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茶業經驗,創造了一糸列優質名茶。其中不少產品已馳名中外,成為中國乃至 世界名產,如“青岩茗翠”和“龍蝦花茶”就早已香飄四海、譽滿天下。其他如“雲霧仙品”、“甑山銀毫”、“五雷月眉”、“茅坪毛尖”、“西蓮貢茶”等,也都很有名氣,堪稱上品。

青岩茗翠:是全國名茶之一,因產於風景明珠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的表岩而弛名中外, 故名青岩茗翠。一九八三

年五月,青岩茗翠參加省“五名”評活動,被評為優質名茶,榮獲金杯獎。一九 八八年十月,參加北京全國首屆食品博覽會評選,榮獲國家銀質獎。 青岩茗翠茶場,在海拔四百五十米和九百米之間,山巒重疊,常年多霧,氣候溫和,土質肥沃,適宜 茶葉生長。 從清明到穀雨開始採摘鮮葉,標準為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製作工藝分殺青、初揉、復炒、初烘、 整形、攤晾、乾燥等八道工序。其品質特點,外形條索緊結、肥碩、渾圓、較曲,銀毫滿披,色澤翠綠。 沖泡後液色嫩綠明澈,葉底鮮活勻整,清香馥郁持久,滋味鮮醇回甘。飲之香留舌底,迴繞九腸。本品用 皮紙包好,放置專裝茶葉的木箱內密封保存;或放在石灰缺勤 保存,確保色鮮味美。著名畫家黃永玉曾讚譽為“桂林山水甲天下,張家界風景勝桂林,青岩茗翠飄 四海”。

龍蝦花茶:產於張家界永定區境內的一碗水、三岔、黃坡等茶場,是全國名茶之一,其 形狀類似龍蝦花茶。 龍蝦花茶生長在海拔四百五十米至一千米的山腰,四周群山環抱,雲霧繚繞,土壤肥沃,具有生產 名茶的優越條件。 龍蝦花茶非常講究原料和製作工藝,在清明穀雨之間,採摘一芽一葉初展的完整芽葉,經過殺青、 揉捻、整形、提毫、烘焙、揀剔六道工序精製。造型獨特,外形扁曲成龍蝦狀,銀毫滿枝,色澤翠綠。 沖泡後,茶條彼起此伏。似龍蝦戲水。其內質芬芳馥郁,茶液碧綠明淨,滋味甘爽醇美,葉底嫩綠光潔。 飲之芳香留舌,醒腦爽身。 龍蝦花茶自一九八一年問世以來,連續多年被評為湘西自治州.湖南省優質產品之一,獲省名優產品 證書。一九八四年被評為湖南省茶葉優質產品第一名。一九八五年參加全國名茶展評,評選為全國十六個 優質名茶之一,榮獲農牧漁業部優質產品名茶金杯獎。一九八八年五月,在湖南省評選“五名”活動中, 榮獲名茶金杯獎。一九八八年十月,在北京參加全國首屆食品博覽會評選,榮獲國家銀質獎。本品在包裝 上採用銀灰色硬殼盒小包裝,圖案設計古樸大方,別具一格,在全國包裝評選取會上,榮獲優質包裝獎。 龍蝦花茶暢銷國內外,深受顧客歡迎。張家界市內各賓館推為高級宴會名茶,著名作家沈從文曾題詞 贊曰:“品嘗龍蝦茶,芳香冠天下。嘉賓感喜悅,人民樂作華。”一九八八年十月,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院 長.高級農藝師董克勤來張對龍蝦花茶給予了高度評

價:“龍蝦味芬芳,醇甘繞九腸;‘龍蝦’勝‘龍井’, 後來者居上。”

茅坪毛尖:相傳茅坪毛尖茶,始於明朝天啟年間(公元一六二0年),武昌王五王子朱如燴, 避魏忠賢擅權煽亂之變,隱居湖南南嶽拜南嶽飛華寺天岳和尚為師,埋名削髮為僧。後因時局動盪頻繁, 輾轉來到市茅坪上首,建庵居住今大悲庵,取法名為“恆性”,並於大悲庵兩側種植茶葉樹,精心培育成 一片枝茂葉青的茶葉林,最後 細摘精製,生產出清香撲鼻,味醇色美,飲後醒腦爽性,潤肺提神的上等茶葉,人稱茅坪毛尖。一九八 二年五月,在名茶評審會上,湖南農學院著名的茶葉專家陸松侯教授在觀看品嘗了大庸茅坪毛尖之後評價說: “茅坪毛尖屬毛峰型特優綠茶,條索苗秀,滿披白毫,色澤翠綠潤亮”。不久,茅坪毛尖打進了國際市場, 遠銷新家坡、西德等國家。

杜仲: 屬杜仲科落葉喬木,喜光,適應性強,皮為貴重藥材。用它可強筋骨、補肝腎、益腰膝、除酸痛,還能降血壓。《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都記載了杜仲的藥效。在張家界市的慈利縣擁有全國第二大的杜仲林生產基地,栽培面積八千多畝。採用杜仲為原料生產的杜仲茶杜仲酒等系列產品運銷國內外深得人們所愛。

葛粉 :是從藤本植物葛根中提取出來的一種純天然營養佳品,它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補健脾、益胃安神、清心明目、潤腸道便及醒酒等功能。臨床表明,對防止動脈硬化和降血壓、抗老、治冠心病、健美皮膚、增加腦及冠狀血管血流量、增強記憶力、提高兒童智商等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中國鴿子花:書名珙桐,又名空桐。是我國特有的單科種的古老,孑遺的珍貴樹種,屬珙桐科珙桐屬, 為落葉喬木,胸徑一般為50厘米,高十五米至三十米。其木材為淺黃色,結構均勻,輕軟,是製作儀器、樂器,家具的好材料。“物以稀為貴”。珙桐這一珍貴樹種,在世界稀有,引起很多專家學者的重視。他們不畏艱險,遠涉重洋,來我國實地考察,引進苗木,進行栽培並獲得成功。一 九七五年,國家規定珙桐為國家一類保護樹種。

龜紋彩石:在天子山頂一帶,有種石頭其紋路恰似烏龜紋,當地人稱“龜岩”,這裡的工匠們以它為原料進行手工雕琢.鏤刻成石龜、石牛、石馬、石龍、石香爐、石硯等工藝品,其形態之逼真、藝術之精湛、栩栩如生,深得遊客的喜愛。現不僅在本地區銷售,而且還遠銷日本、台灣、香港、以及東南亞一帶國家。

土家織綿 :土家族又名“西藍卡譜”,是用一種古老的“木腰機”為機器,以棉紗為經、以五彩絲線或棉線為緯,完全用手工做成的工藝美術品。它色彩鮮明、跳躍、

對比強烈、線條對稱。其品種有:壁掛、香袋、服飾、旅遊袋 、沙發套、坐墊、室內裝飾等多種,上面一般都表現的有山水、人物、樹木、花卉、飛禽走獸等,形象十分逼真。

密桔:盛產於武陵源索溪兩岸和武陵源鄰近的九溪、江椏一帶,成熟季節在9-10份,大的重達400克,含糖適中,清甜爽口。漊溪渡至索溪口,公路 兩側,連綿數十里,時斷時續,散布著大片的桔林。春花秋實,給旅遊者增添了不少遊興。武陵源區為滿足遊客的需要,近年來不斷擴大種植,且精心管理,產量成倍增加,並不斷改進保管方法,直到次年春夏,尚有源源不斷的密桔上市。

岩耳: 又名石耳,生長在張家界的絕壁之上,岩耳是岩石的苔衣,體呈葉狀,背面大都為灰色或黃褐色,它營養豐富,並有消炎滋補的特殊功能,既是食品,又是藥品,《本草綱目》記載:“石耳氣味益精。” 岩耳為張家界山珍,它不僅是山民餐桌上的上等菜,而且是國宴的佳肴。由於岩耳得來不易,連那些長住名山寶剎的和尚,都把它當作佛家珍物,如果偶然得到岩耳,便“寶而藏之”,用來饋贈教友和親朋。吃岩耳必須得法,先將乾岩耳放在30-70℃的溫水中浸泡七八個小時,等岩耳舒展以後,再用淘米水輕輕揉搓,將沙與灰塵洗淨,再濾乾食用。岩耳燉雞湯,其味鮮美,但必須等雞肉基本燉熟以後,再放入岩耳,切忌同雞肉一起炒燉。岩耳燉排骨與豬蹄,也是上品,做法同上。您來到張家界欣賞風光秀麗的山水,一飽眼福;再喝上一碗好客的主人用白沙泉水熬制的香味濃郁的岩耳雞湯,又可一享口福。

土家貼上畫:一種貼上在三夾板上的畫,其畫做工之獨特,藝術性之高,都堪一絕。作此畫一不用紙、二不用油彩、三不用毛筆、也不用墨汁。原料卻是沙石、樹皮、芭茅桿、竹筍殼、或碎布片。用此材料作畫所表現的武陵山水風光、湘西的古寨風情,栩栩如生 ,即有山水的效果,又有國畫的神韻,因此它一被推出便引起轟動,受到國內外眾人所注。如今此畫已獲國家專利。在99昆明世博園湖南館就有張家界民間貼上畫大師李軍深的作品,深得中外遊人稱讚

土家人主食以苞谷、大米、高梁、紅薯雜豆洋芋為主。

張家界市張家界市
加工花樣頗多,吃法也銀講究。菜餚講究酸、辣、香味。這是土家飲食的又一大特點。"辣、酸、香三字,土家婦女做出了許多妙文章。醃製泡辣子,吃起來又辣又麻,別有滋味。酸辣子,既可油煎,又是上等佐料。糯米酸辣子、苞谷酸辣子,可算是土家族婦女的絕技。秋冬後,每家都要製作幾壇各種辣品,以備冰封時節、農忙時節、蔬菜淡季吃。夏天,天氣炎熱,不宜吃葷腥,魚、豬肉又易腐,拌上糯米粉子,醃製成酸魚肉,既不油膩、腥臭。又防腐、上口,是招待賓客的佳品。合渣也是土家極喜歡的菜餚。 以黃豆粉摻青菜葉溫火煮,味美易咽,營養豐富。豪飲品茗, 也是土家人的一大嗜好。飲灑煮灑,由來已久,古代巴入就已豪飲成習,這些傳統土家人繼承下來。土家釀灑工藝精道且種類繁多,如五穀雜糧灑,葛根灑、藥材灑、可釀灑。飲灑亦有講究,明清時期,土家族有特殊飲灑習俗,謂之"咂灑"。據傳"咂灑"始於明代土兵按時奔赴 抗倭前線,將灑壇置於道旁,內插竹管,每過一人咂灑一口,以此傳習成俗。

茶,是土家族生活必需品。孫雲夢記九,永風俗:"人啜茗粥,著山屐。"茶,有涼水甜灑茶,涼水蜂蜜茶、糊米茶、薑湯茶、鍋巴茶、綠茶、燈籠果茶、老葉茶、茶果茶,還有炒米茶、蛋茶等等。凡來人、來客、主婦必視其對象篩茶,層次級別頗有講究。常客篩一般茶,貴客篩蛋茶、甜灑茶。夏天,天熱口渴,山民用葫蘆,竹筒提來沁涼清冽山泉,沖糯米、高梁甜灑,連灑糟一起喝。土家族喜養蜂,蜂蜜為居家珍藏,客來茶中加放蜂蜜,這是客人的口福。冬天,喜喝熬茶。茶用大瓦罐置火坑間熬煮,常年不離,是土家火坑中的"不倒翁"。熬茶多用老茶葉或茶果,湯色深紅,香氣撲鼻。糊米茶是將米炒成焦塊,用布紮緊,放至開水中,待冷卻後喝,有止渴解暑之功能。"住山靠山,靠山吃山。"這是土家族生活經驗之談。清代土家族詩人彭勇行曾作"竹枝詞":  

風土人情

哭嫁
土家姑娘的結婚喜慶之日是用哭聲迎來的。新娘在結婚前半個多月就哭起,有的要哭一月有餘,至少三、五日。

張家界市張家界市
土家人還把能否唱哭嫁歌,作為衡量女子才智和賢德的標誌。哭嫁歌有“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梳頭”、“哭戴花”、“哭辭爹離娘”、“哭辭祖宗”、“哭上轎”等等。哭嫁,源於婦女婚姻之不自由,她們用哭嫁的歌聲,來控訴罪惡的婚姻制度。今天,婚姻自由了。土家族姑娘在結婚時也還要哭嫁,但現在的哭嫁僅是一種儀式罷了。
哭嫁歌
《哭嫁歌》,是土家族的習俗民歌。姑娘在出嫁前一個月里,要唱《哭嫁歌》,用歌聲來訴說土家族婦女在封建買辦婚姻制度下的不幸命運和對自己親人的眷戀不捨之情。按照習俗,姑娘要哭唱七天到半月,最多的要哭唱一個月,直到姑娘的聲音哭嘶啞為止。《哭嫁歌》的哭唱形式程式則根據出嫁的進程來劃分的,分為:“一人哭唱”和“兩人哭唱”兩種,“一人哭唱”即姑娘哭泣訴自己的命運、哭唱祖宗、父母的養育恩情、兄嫂姐妹的情誼、以及哭訴封建婚姻和媒人的可惡可恨的欺騙行徑等。
還骨種
土家族實行一夫一妻制,解放前有姑舅表婚和填房婚之俗。姑舅表婚,又稱“還骨種”,在土家族中比較普遍,有“姑家女伸手取,舅家要隔河叫”之說。
填房婚
填房婚,是指兄亡收嫂、弟亡圓房之俗,這是一種強迫婚姻,建國後被強令禁止。

同姓婚規
土家族在同姓為婚的問題上十分謹慎,僅限於同姓不同宗或五服以外的通婚,五服以內通婚為大逆。事實上,到現在為止,即使是符合土家婚規的同姓婚姻,也還是不能為大多數土家人認同。土家族歷史上的婚姻是比較自由的,男女雙方經過自由戀愛,徵得雙方父母同意,即可結為夫妻。在恩施石窯、大山頂等地,有“女兒會”的習俗,即每年農曆七月十二日,青年男女通過“女兒會”,自由戀愛,結為終身伴侶。改土歸流後,土家族被迫實行父母之命、媒約之言的包辦婚姻,清乾隆《鶴峯縣志》載:“至於選婿,由祖父母、父母主持,不必問女子願否。如女子無恥,口稱不願,不妨依法決罰,一與聘定,終身莫改。”

旅遊貼士

旅遊特色
張家界四奇:聲、月、影、光
·奇聲:在張家界的神堂灣旅遊,你會發現灣內深不見底,神秘莫測。更令人驚奇的是,只要人走近灣邊,耳際便會隱隱約約響起敲鑼擊鼓、人喊馬嘶的聲音,似有千軍萬馬正在鏖戰。
·奇月:每逢春夏季的農曆月中,久雨初晴的晚上八九點鐘,在天子山月亮埡看到的圓月是紅色的,就像早晨初升的太陽,血紅血紅,發出紅色的光環,把賀龍公園、石家檐、神堂灣一帶照得通紅,這種現象可持續一個多小時。
·奇影:如果你沿金鞭溪源上遊覽,在秋高氣爽、晴空萬里時,你會驚訝地發現,你的影子會由一變二、由二變三,人動影隨,任你前進後退,左跑右竄,跟隨你的始終是三個影。
·奇光:茫茫西海是一個奇特的石林世界,石峰數以千計。在神堂灣與賀龍公園之間,有一根高達200米的石柱,石柱頂部的兩個石峰之間嵌著一塊小石頭。這塊神奇的石頭和石峰每年發一次光,亮光就像燒電焊那樣,火花四射,光芒可照亮神堂灣一帶。
最佳旅遊時間
張家界的最佳旅遊時間是春秋兩季:春天的張家界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溯金鞭溪,游十里畫廊,探黃龍洞,體

會武陵人進入桃花源的驚喜;秋天的張家界天高雲淡,層林盡染,此時正是獼猴桃、蜜橘等美味水果成熟的時節。相對而言,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氣候寒冷,舒適度稍遜於春秋。
春季推薦:金鞭溪、十里畫廊黃龍洞寶峰湖
金鞭溪穿行在峰巒幽谷雲間,溪水明淨,跌宕多姿,小魚游弋其中,溪畔花草鮮美,鳥鳴鶯啼,人沿清溪行,勝似畫中游。索溪峪景區內有水玉雕砌、美若仙境的黃龍洞,波平如寶鏡的“天上瑤池”寶峰湖,都是觀光遊覽的好去處。
秋季推薦:天子山、袁家界西海、鳳棲山
雨過初晴時分的天子山最為壯觀,奔涌的雲霧形成各種連綿浩瀚的景觀,煞是好看。西海白雲向稱絕景,尤宜是登上天台觀賞。這一帶還有數以千計的石峰。步入西海,宛若置身於石林海洋之中。有詩曰,“西海之奇莫若雲,或聽之有聲,或嗅之欲醉,團團然若絮,蓬蓬然似海,裊裊然如煙”。張家界有“奇峰三千、秀水八百”之美譽,景區面大(達500平方公里)、地廣且複雜是它的典型特點,整個景區共分為四大區域。

民間工藝

張家界市土家織錦

土家織錦,又名“西蘭卡普”,秦漢時期就已是朝廷貢品,以工藝精湛、造型生動,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強烈的民族特色而著稱。所謂“西蘭”就是被面,所謂“卡普”,就是花,兩句連線起來,就是“帶花的被面”的意思。它色彩鮮明,對比強烈,線條對稱,經久耐用,是集實用與欣賞一體的手工藝珍品。
紫砂陶系列產品,是以一種細陶土經過精選、精煉、粗製成型然後於高溫中燒製成的土特產品之一。大庸紫礦陶工藝廠生產紫砂陶系列產品有壺、杯、瓶、爐及裝飾點綴等數十種,造型簡練大方,工藝精純。這些工藝品可縷花、刻詩、作畫,色彩樸實古雅,深受遊客歡迎。紫砂陶產品具有特殊功能,盛夏泡茶不走味,儲茶不變色,使用年久越久,器身色澤越光潤,泡茶也就越醇郁芳馨。所以寸柄之壺,盈握之杯,往往被人視如珠玉。用紫砂陶花盆栽培花木,製作盆景,所栽花草成活率高,不易爛根,長勢茂盛和落葉較遲。此外,用紫砂罐蒸燉雞、鴨、魚、肉之類,其味特別鮮美,肉嫩湯醇,為金屬器皿或其它陶瓷製品所不及。

地理名勝(2)

古老文明的中國不僅文化深厚,而且風景魅影也是相當美麗!

湖南省-知名景區

所在地景點名稱
長沙市
長沙市橘子洲頭 | 嶽麓山 | 毛澤東紀念館 | 毛澤東楊開慧故居 | 天心閣 | 馬王堆 |長沙市動物園 | 烈士公園 | 海底世界 | 火宮殿 |秋收起義紀念館
望城縣銅官窯 | 雷鋒紀念館 | 千龍湖
寧鄉縣劉少奇故居
瀏陽市胡耀邦故居 | 大圍山 | 石燕湖 | 豐竹園 | 青竹湖
沙縣櫻花溫泉
婁底市
婁底市湄江 | 波月洞 | 洛陽灣 | 水府廟 | 曾國藩故居 | 蔡和森紀念館 | 紫鵲界梯田 | 梅山龍宮
常德市
常德市

壺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桃花源 | 夾山國家森林公園 | 花岩溪國家森林公園 | 常德詩牆 | 柳葉湖 | 黃山頭國家森林公園 | 河洑國家森林公園 | 太浮山森林公園 | 蒙泉湖 | 城頭山 | 太陽山 | 德山公園

郴州市
郴州市仰天湖草原 | 蘇仙嶺 | 萬華岩 | 王仙嶺 | 五蓋山 | 天堂溫泉| 義帝陵
宜章縣莽山國家森林公園 | 湘南年關暴動舊址
資興縣東江湖 | 觀瀾書院 | 回龍山 | 鵝山國家森林公園
汝城縣福泉山莊
蘇仙區飛天山天下十八泉 | 湘粵古道
北湖縣石林 | 龍女溫泉
永興縣便江 | 板梁古村
永州市
永州市上甘棠古村
祁陽縣金洞漂流| 文昌塔 | 三聖湖
東安縣舜皇岩
零陵縣柳子廟
江華縣盤王殿
江永縣女書園
雙牌縣大黃江源瀑布群 | 文廟
寧遠縣九嶷山舜帝陵
道縣月岩
株洲市
炎陵縣炎帝陵
攸縣白龍洞
醴陵縣紅色官窯
茶陵縣南宋古城
湘潭市
韶山縣韶山毛澤東同志故居 |滴水洞
湘潭市彭德懷紀念館 | 齊白石故居
衡陽市
衡南縣江口鳥洲
衡陽縣南嶽衡山 | 南嶽大廟 | 石鼓 | 回雁峰 | 岣嶁峰 | 陸家新屋 | 湘西草堂
衡東縣羅榮桓故居
耒陽縣蔡侯祠
懷化市
芷江縣芷江受降紀念坊
會同縣粟裕故居| 高椅古村
漵浦縣向警予故居
新邵縣白水洞
新寧縣崀山
城步縣南山大草原
隆回縣魏源故居 | 高洲溫泉
綏寧縣鐵杉林
武岡縣中山堂 | 雲山 | 法相岩
岳陽市
岳陽市岳陽樓 | 君山島 | 東洞庭濕地| 張谷英村
汨羅縣屈子祠 | 任弼時故居
張家界市
張家界 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 | 天門山國家森林公園 | 黃龍洞 | 寶峰湖 | 慈利五雷山 | 桑植九天洞 | 賀龍故居洪家關 | 湘鄂川黔根據地紀念館 | 茅岩河漂流 | 崇文寶塔 | 土家風情園 | 普光寺 | 葫蘆殼溫泉 | 澧水源頭五道水 | 烈士塔 | 秀華山館 | 老院子 | 大庸府城 | 婁江漂流
湘西自治州
湘西鳳凰古城 | 猛洞河漂流 | 芙蓉鎮王村 | 德夯苗寨 | 關田山古苗寨

中國節能減排二十佳城市名單

哈爾濱召開的第九屆中國經濟論壇公布了《中國節能減排二十佳城市名單》。

湖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自治州市轄區縣級市自治縣
長沙市嶽麓區 | 芙蓉區 | 天心區 | 開福區 | 雨花區 | 瀏陽市 | 長沙縣 |望城縣 | 寧鄉縣
株洲市天元區 | 荷塘區 | 蘆淞區 | 石峰區 | 醴陵市 | 株洲縣 | 炎陵縣 | 茶陵縣 | 攸縣
湘潭市岳塘區 | 雨湖區 | 湘鄉市 | 韶山市 | 湘潭縣
衡陽市雁峰區 | 珠暉區 | 石鼓區 |蒸湘區 | 南嶽區 | 耒陽市 | 常寧市 |衡陽縣 | 衡東縣 | 衡山縣 | 衡南縣 | 祁東縣
邵陽市雙清區 | 大祥區 | 北塔區 | 武岡市 | 邵東縣 | 洞口縣 | 新邵縣 | 綏寧縣 | 新寧縣 | 邵陽縣 | 隆回縣 | 城步苗族自治縣
岳陽市岳陽樓區 |雲溪區 | 君山區 | 臨湘市 | 汩羅市 | 岳陽縣 | 湘陰縣 | 平江縣 | 華容縣 | 屈原管理區*
常德市武陵區 | 鼎城區 | 津市市| 澧縣 | 臨澧縣 | 桃源縣 |漢壽縣 | 安鄉縣 | 石門縣 | 西湖管理區* | 西洞庭管理區*
張家界市永定區 | 武陵源區 | 慈利縣 | 桑植縣
益陽市赫山區 | 資陽區 | 沅江市 | 桃江縣 | 南縣 | 安化縣 | 大通湖管理區*
郴州市北湖區 | 蘇仙區 | 資興市 | 宜章縣 | 汝城縣 | 安仁縣 | 嘉禾縣 | 臨武縣 | 桂東縣 | 永興縣 | 桂陽縣
永州市冷水灘區 | 零陵區 | 祁陽縣 | 藍山縣 | 寧遠縣 | 新田縣 | 東安縣 |江永縣 | 道縣 | 雙牌縣 | 江華瑤族自治縣
懷化市鶴城區 | 洪江市 | 會同縣 | 沅陵縣 | 辰谿縣 | 漵浦縣 | 中方縣 | 新晃侗族自治縣 | 芷江侗族自治縣 | 通道侗族自治縣 |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 | 麻陽苗族自治縣 | 洪江管理區*
婁底市婁星區 | 冷水江市 | 漣源市 | 新化縣 | 雙峰縣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 | 古丈縣 | 龍山縣 |永順縣 | 鳳凰縣 | 瀘溪縣 | 保靖縣 | 花垣縣
(註:帶“*”屬於地方設立的行政區,並非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在冊的行政區)
(參見:湖南省行政區劃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