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向應

關向應

關向應(1902-1946),遼寧省大連市金州區人,滿姓瓜爾佳氏,是中國共產黨早期軍事領導人,是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1924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在中共河南省委和共青團中央組織部工作。在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委員,會後任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央書記。後從事中國工農紅軍軍事委員會及中共中央長江局工作。1932年到湘鄂西革命根據地任湘鄂西軍委主席和紅三軍政治委員。長征途中,任第二方面軍副政治委員,曾堅決抵制張國燾另立中央,分裂紅軍的錯誤行為。1937年任八路軍第一二〇師政治委員,與賀龍一起開闢了晉綏根據地。1946年病逝於延安。2009年,關向應被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等11個部門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姓名:關向應

描述:中國共產黨領導人

民族姓氏:瓜爾佳氏

人物簡介

原名關致(治)祥,又名應稟,筆名始炎、仲冰,曾用名李仕真、鄭勤,滿姓瓜爾佳氏。

關向應關向應

1920年 入大連伏見台公學堂商科讀書,開始接觸新思潮,積極參加反日愛國活動。

1923年3月畢業後當印刷工人。

1924年4月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5月入上海大學學習,並參加閘北市民協會工作。同年底赴蘇聯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學習。

1925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5月任中國共青團旅莫地方執行委員會候補委員。五卅運動後回國,在上海從事工人運動和共青團的工作。9月至11月任共青團濟南地方執行委員會書記。同年12月至1926年10月任中共山東地方執行委員會委員、共青團青島地方執行委員會書記(至1926年6月)。

1926年10月至1927年2月任共青團山東區執行委員會書記。

1927年5月出席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成員。會後被派往中共河南省委工作。不久調上海共青團中央組織部工作。

1928年6月作為團中央的代表,出席在莫斯科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被選為大會主席團成員,會議期間代號為2號。在會上作青年運動報告、政治副報告,參加大會的政治委員會、組織委員會、職工運動委員會、軍事委員會、青年委員會工作,並任青年委員會召集人。在六大上當選為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

少年時代的關向應少年時代的關向應

1928年7月至1929年9月任共青團中央書記。

1928年10月至1930年9月任布爾塞維克編輯委員會委員。

1929年1月起任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同年10月至1930年2月任中共中央軍事部副部長。

1930年2月至8月任中共中央軍事部常務委員、中央軍事委員會書記。

1930年2月至1934年12月兼任中共中央組織部成員、兼任中共中央黨報委員會委員(至1931年3月)。

1930年8月調武漢中共中央長江局工作,同月至9月任中央總行動委員會委員、長江總行動委員會主席團委員、長江局委員、軍委書記,11月至12月擔任長江局書記。

1930年9月在中共六屆三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

1931年1月在中共六屆四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同月調至上海,參加中華全國總工會的領導工作,擔任中華全國總工會黨團書記、中華全國鐵路總工會黨團書記。

1931年1月至1934年10月任中華蘇維埃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

1931年4月被捕,在獄中堅持鬥爭,半年後經黨組織營救出獄。同年11月至1935年12月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

1931年11月至1934年11月任湘鄂西中央分局委員。

1932年1月至1933年2月任湘鄂西省軍事委員會主席、紅三軍政治委員(至1934年10月)。

1933年2月至7月兼紅三軍教導團政治委員。同年3月至1934年3月任湘鄂西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

1934年3月至11月任湘鄂川黔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同年7 月當選為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委員。同賀龍等率紅三軍轉戰湘鄂豫川黔邊地區。10 月和賀龍率部與任弼時等率領的紅六軍團會師後,紅三軍恢復紅二軍團番號,任副政治委員。同月至1935 年11月任紅二、紅六軍團總指揮部副政治委員。

1934年11月任紅二軍團政治部主任。同月至1936年2月任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員會委員。

關向應關向應

1935年2月至1936年7月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湘鄂川黔分會委員。同賀龍、任弼時統一指揮紅二、紅六軍團很快創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經過一年奮戰,粉碎了敵人的兩次“圍剿”,紅軍擴大兩倍半。

1935 年11月奉命率紅二軍團和紅六軍團主力進行長征。

1936年2月至3月任中共川滇黔省委員會委員。7月在西康甘孜地區與紅四方面軍會師,根據中央命令,紅二、紅六軍團組成紅二方面軍,7 月至10 月任副政治委員、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員。長征途中,和朱德、任弼時、賀龍等一起,同張國燾分裂黨、分裂紅軍的陰謀活動進行了堅決鬥爭。10月到達甘肅會寧與紅一方面軍會師。同月至1937年8月任紅二軍團政治委員。

1936年12月至1937年7月任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

1937年5月至8月任紅二方面軍政治委員。8月任中共中央軍委總政治部黨務委員會常委、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前方分委員會委員(至1941年4月)。

1937年8月至1940年11月任八路軍第一二O師軍政委員會委員、師政訓處主任(至1937年10月),

1937年10月至1940年11月任八路軍第一二O師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

1937年9月率部開赴晉西北抗日前線,開闢晉綏抗日根據地。

1938年10月到延安出席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並在會上作《晉西北工作報告》 。11月起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員、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委員(至1940年1月)。

1938年12月任中央軍委總政治部黨務委員會委員。同月率部開赴冀中,協助冀中部隊開展敵後平原游擊戰爭。

1939年2月任冀中總指揮部政治委員。同月至1940年1月任冀中軍政委員會委員。

1939年兼任北方分局宣傳部部長。

1939年12月晉西事變後,奉命率部星夜趕回晉西北,粉碎了反共頑固派的陰謀,挽救了晉西北的危局。

1940 年2 月任晉西北軍政委員會副書記,參加統一領導晉西北和大青山地區的黨政軍工作。

1940年11月至1942年8月任晉西北軍區政治委員。

1942年5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員。同月至1945年7月任中共中央晉綏分局書記、晉綏分局委員(至1945年8月)。

1942年6月至1945年7月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政治委員。

1942年8月至1943年11月任晉綏軍區政治委員。

1942年9月起任八路軍第一二O師軍政委員會書記。協同賀龍、林楓等領導晉綏軍民粉碎了日本侵略者的“掃蕩”,創建和發展晉綏抗日根據地,積勞成疾。在中央的催促之下回延安治病。

1945年4月至6月作為陝甘寧邊區代表團成員參加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1946年7月21日在延安因病逝世。後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關向應,原名關致(治)祥,又名應稟,筆名始炎、仲冰,曾用名李仕真、鄭勤,滿姓瓜爾佳氏。1920年,入大連伏見台公學堂商科讀書,開始接觸新思潮,積極參加反日愛國活動。1922年,畢業於大連伏見台公學商科學校。1922年秋,關向應進入大連《人民日報》社工作,開始了解俄國十月革命的情況,接受馬列主義思想。1923年3月,畢業後當印刷工人。

革命歲月

關向應關向應

1924年春,關向應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同年5月,關向應入上海大學。同年底,關向應赴蘇聯入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1925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五卅運動後,關向應回國在上海從事工人運動和共青團工作。1927年5月出席共青團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後關向應被派往中共河南省委工作,不久到上海共青團中央組織部工作。1928年6月出席在莫斯科召開的黨的六大,關向應當選為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會後任共青團中央委員會書記。1929年起,關向應先後任中央軍委委員、常委、中央軍事部副部長,以及中央政治局委員、長江局軍委書記。1932年1月,關向應任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委員、湘鄂西軍事委員會主席、紅3軍政委,與賀龍一起領導了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建設和紅軍的發展。

賀龍與關向應賀龍與關向應

1934年,由於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五次反“圍剿”失敗,關向應和賀龍領導紅三軍離開湘鄂西根據地,策應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並創建了黔東革命根據地。10月,紅3軍和由任弼時,肖克、王震等率領的紅6軍團在黔東的木黃勝利會師。經中央軍委批准,紅3軍恢復紅2軍團番號,賀龍任軍團長,任弼時任政委,關向應任副政委。此後,紅2、6軍團攜手在黔東根據地的基礎上,恢復和創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

1935年9月,蔣介石調集130個團向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發動新的“圍剿”,形勢非常嚴峻。11月,為爭取主動,關向應同任弼時、賀龍、肖克、王震等率領紅2、6軍團,從桑植出發,開始戰略轉移,踏上長征路。1936年7月,紅2、6軍團渡過金沙江,越過大雪山,歷盡艱辛,與紅四方面軍在甘孜會師。紅2、6軍團按中共中央指令,合編為紅二方面軍,賀龍任總指揮,任弼時任政治委員,肖克任副總指揮,關向應任副政治委員。會師後,關向應與朱德、劉伯承、任弼時、賀龍等,堅決抵制了張國燾的錯誤活動和主張,為紅二、紅四方面軍共同北上,同中央和紅一方面軍會師作出了貢獻。同年12月,關向應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後任紅二方面軍政委。

中國抗戰爆發後,紅軍主力改編為八路軍。賀龍任八路軍第一二0師師長,關向應任政委。關向應與賀龍一起領導創建晉西北抗日根據地。1940年2月後,關向應先後任晉西北軍區政委、晉綏軍區和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政委、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員、中共中央晉綏分局書記。

因病去世

1946年7月21日,關向應在延安因病逝世,享年42歲。

人物成就

關向應關向應

關向應與賀龍、任弼時共同指揮紅二、紅六軍團發起湘西攻勢作戰,殲滅和牽制了大量國民黨軍。同時,發動民眾,建立革命政權,創建了湘鄂川黔蘇區,先後參與指揮陳家河、桃子溪、忠堡、板栗園等戰鬥,取得了湘鄂川黔蘇區反“圍剿”作戰的勝利。

關向應參與指揮了齊會、陳莊等戰鬥,取得首次在平原作戰殲滅日軍一個大隊的勝利,並先後粉碎了日偽軍的多次“圍攻”,發展壯大了冀中抗日武裝,鞏固了冀中抗日根據地。

家庭成員

前妻 秦縵雲,1927年叛變,文革後成美籍富商。
兒子 關拯
侄女 關翠玉,六七十年代從事飛彈研究。
侄子 關世銘

代表作品

征途

月色在征塵中暗淡,

馬蹄下迸裂著火星。

越河溪水,

被踏碎的月影閃著銀光,

電火送著馬蹄,

消失在希微的燈光中。

軼事典故

賀關之誼

賀龍與關向應在晉西北前線賀龍與關向應在晉西北前線

從湘鄂西蘇區的歷次反“圍剿”到晉綏邊區、冀中根據地的多次反“掃蕩”,關向應始終同賀龍共同指揮戰鬥。賀龍說,“我和關向應無論在戰場上、工作中,始終在一起出死入生”,“記不起何時不在一起,何時有所分離”。1939年河間會戰、靈壽陳莊大戰和來源黃土嶺戰鬥等載入史冊的重大戰役和著名戰鬥,關向應和賀龍都共同指揮,並肩戰鬥。1940年6月,詩人蕭三隨軍採訪共同指揮晉西北反“掃蕩”戰鬥的賀龍、關向應。採訪稿中這樣描述:夜深了,值日參謀向賀龍報告某部電話請示。賀龍步出房門大聲喊:“向應,來談談!”他們走進電話室,商量了幾句,賀龍拿起話筒與對方說話。也許聽電話人不太懂賀龍的湖南話,關向應接過話筒說下去。關向應向部隊吩咐得仔細、具體,如何行動,什麼時候行動,在什麼地方應注意什麼。在旁邊的賀龍沒有異議。蕭三的所聞所見,足見關向應與賀龍相互信任、理解,合作十分默契。

愛護戰友

關向應有一匹戰馬,卻經常讓給受傷或生病的戰士騎,自己走在隊伍中間,邊走邊給戰士講革命故事,鼓勵戰士前進。有一天,兩個戰士攙扶著一個受傷的戰士,行動十分吃力。關向應看到,立即跳下馬,關切地詢問那個戰士的病情,親自扶病號騎到他的馬上。身邊的同志看著他那瘦削的身體,紛紛要求把自己的馬讓給他騎,他堅決不同意。同志們說:“首長身體不好,步行把身體累壞了怎么辦?”關向應風趣地說:“部隊都累垮了,我還給誰當首長呢?”反轉過身來問身邊的一個戰士:“你是怎么參軍的?”戰士回答說:“我是自願參軍的。”他又問:“那么,國民黨的兵呢?”戰士們回答說:“都是抓去的。”他笑了笑,對大家說:“我們的軍隊是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和國民黨的軍隊有著本質的區別。官兵互相幫助,彼此團結,這是我軍的性質所決定的。”最後,他語重心長地說:“你們以後當了幹部,可千萬要注意愛護戰士阿!”就這樣,關向應一直堅持步行了3天。

心繫革命

關向應家境貧困,自幼忍受饑寒折磨。參加革命後關向應長期繁重的秘密工作和異常險峻的戰爭生活,嚴重損害了他的健康。在上海時患下的肺病,戰爭年代多次復發,他以驚人的毅力堅持工作。1940年秋,關向應被重病擊倒,黨中央和毛澤東要他速赴延安治療,但他到11月才回延安,1941年初又不顧病痛和醫生勸阻返回前線。戰鬥生活,日夜操勞,累得他吐了血被強送軍區醫院療養期間,他躺在病床上仍不停地閱讀電報、批覆檔案,向賀龍提建議。

個人影響

1928年在中共六大上當選為中央委員,會後任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央書記。為在中國革命的緊要關頭整頓共青團,發揮共青團的作用做出了重要貢獻。

後世紀念

紀念館

關向應紀念館位於大連市金州新區向應街道大關屯,始建於1964年,至今歷經3次改擴建,2007年8月完成了一次改擴建工程,改擴建後的關向應紀念館占地60000平方米,其中新館占地面積47433平方米,主展館建設面積3448平方米,布展面積2800平方米,生態停車場面積5000平方米。

輓聯

1946年7月23日,毛澤東主席為關向應題下輓聯:“忠心耿耿,為黨為國,向應同志不死。”

朱德的輓詞是:“模範的共產黨員,終身為革命奮鬥,百折不屈,死而後已。以志關向應同志千古!”

人民民眾的輓聯是:“永記心頭,永世不忘。”

1946年8月7日,賀龍寫下《哭向應》:“整整十五年,你我同生死,共患難。洪湖,湘鄂西,鄂豫川陝邊,酷暑炎天;湘鄂邊,湘鄂川黔,雲貴川,甘陝,雪山草地,西安平原;踏晉綏,出河北,幾萬里長途征戰,入死出生,無論在戰場上,工作中,也不管茅廬草舍,大廈高堂,我記不出何時不在一起,何時有所分離。而今,你我是永別了,翹首蒼天,你音容宛在,而我則寢不成眠。”

贊關向應詩詞

贊關向應同志

當年號角勵精英,北戰南征貫一生。

湘鄂突圍嘶烈馬,晉綏驅寇舞長纓。

孤軍穿越武陵險,兩路會師延水清。

大業垂成星隕落,但將遺志化新旌。

(吉林作者沈鵬雲)

關向應贊

邛江河水呂梁山,浩氣凜然天地間。

革命潮流推巨浪,抗倭肝膽築雄關。

懷才只為濟時展,繼志終看歌凱還。

毅魄歸棲應有處,明霞長蔚大連灣。

(吉林作者溫瑞)

新中國成立以來“雙百”人物

為推動民眾性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深入開展,迎接新中國成立60周年,經中央批准,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中央統戰部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黨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解放軍總政治部等11個部門聯合組織開展評選“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活動。
在投票評選的基礎上,經過有關部門審核、組委會評審組專家投票等程式,最終評選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此名單由全國“雙百”評選活動組委會2009年9月10公布。
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名單(按姓氏筆畫排序):
八女投江 | 于化虎 | 小葉丹 | 馬本齋 | 馬立訓 | 方誌敏 | 毛澤民 | 毛澤覃 | 王爾琢 | 王盡美 | 王克勤 | 王若飛 | 鄧萍 | 鄧中夏 | 鄧恩銘 | 韋拔群 | 馮平 | 盧德銘 | 葉挺 | 葉成煥 | 左權 | 白求恩 | 任常倫 | 關向應 | 劉老莊連 | 劉伯堅 | 劉志丹 | 劉胡蘭 | 吉鴻昌 | 向警予 | 尋淮洲 | 戎冠秀 | 朱瑞 | 江上青 | 江竹筠 | 許繼慎 | 阮嘯仙 | 何叔衡 | 佟麟閣 | 吳運鐸 | 吳煥先 | 張太雷 | 張自忠 | 張學良 | 張思德 | 曠繼勛 | 李白 | 李林 | 李大釗 | 李公朴 | 李兆麟 | 李碩勛 | 楊殷 | 楊子榮 | 楊開慧 | 楊虎城 | 楊靖宇 | 楊闇公 | 肖楚女 | 蘇兆征 | 鄒韜奮 | 陳延年 | 陳樹湘 | 陳嘉庚 | 陳潭秋 | 冼星海 | 周文雍陳鐵軍夫婦 | 周逸群 | 明德英 |林祥謙 | 羅亦農 | 羅忠毅 | 羅炳輝 | 鄭律成 | 惲代英 | 段德昌 | 賀英 | 趙一曼 | 趙世炎 | 趙尚志 | 趙博生 | 趙登禹 | 聞一多 | 埃德加·斯諾 |夏明翰 | 格里戈里·庫里申科 | 狼牙山五壯士 |聶耳 | 郭俊卿 | 錢壯飛 | 黃公略 | 彭湃 | 彭雪楓 | 董存瑞 | 董振堂 | 謝子長 |魯迅 | 蔡和森 | 戴安瀾 | 瞿秋白
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名單(按姓氏筆畫排序):
丁曉兵 | 馬萬水 | 馬永順 | 馬恆昌 | 馬海德 | 中國女排五連冠群體 | 孔祥瑞 | 孔繁森 | 文花枝 | 方永剛 | 方紅霄 | 毛岸英 | 王傑 | 王選 | 王瑛 | 王樂義 | 王有德 | 王啟民 | 王進喜 | 王順友 | 鄧平壽 | 鄧建軍 | 鄧稼先 | 叢飛 | 包起帆 | 史光柱 | 史來賀 | 葉欣 | 甘遠志 | 申紀蘭 | 白芳禮 | 任長霞 | 劉文學 | 劉英俊 | 華羅庚 | 向秀麗 | 廷·巴特爾 | 許振超 | 達吾提·阿西木 | 邢燕子 | 吳大觀 | 吳仁寶 | 吳天祥 | 吳金印 | 吳登雲 | 宋魚水 | 張華 | 張雲泉 | 張秉貴 | 張海迪 | 時傳祥 | 李四光 | 李春燕 | 李桂林陸建芬夫婦 | 李素芝 | 李夢桃 | 李登海 | 楊利偉 | 楊懷遠 | 楊根思 | 蘇寧 | 谷文昌 | 邰麗華 | 邱少雲 | 邱光華 | 邱娥國 | 陳景潤 | 麥賢得 | 孟泰 | 孟二冬 | 林浩 | 林巧稚 | 林秀貞 | 歐陽海 | 羅映珍 | 羅健夫 | 羅盛教 | 草原英雄小姐妹 | 趙夢桃 | 鍾南山 | 唐山十三農民 | 容國團 | 徐虎 | 秦文貴 | 袁隆平 | 錢學森 | 常香玉 | 黃繼光 | 彭加木 | 焦裕祿 | 蔣築英 | 謝延信 | 韓素雲 | 竇鐵成 | 賴寧 | 雷鋒 | 譚彥 | 譚千秋 | 譚竹青 | 樊錦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