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縣

澧縣

澧縣,隸屬於湖南省常德市,因澧水貫穿全境而得名,位於長江中游,湖南省西北部,洞庭湖西岸,與長江直線距離80公里。梁敬帝紹泰元年(555)始置澧州。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罷天門郡,置澧州,新置澧陽縣。2014年,全縣轄4個街道辦事處、14個鎮、16個鄉,境內氣候適宜,地貌多樣,水面廣大。澧縣擁有澧陽平原(湖南省最大的平原)絕大部分,面積2107.3平方公里。糧、棉、油、豬、魚是澧縣五大農業支柱產品。澧縣先後被定為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優質棉基地縣和產棉大縣。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3處,以城頭山、彭頭山、雞叫城、八十壋、十里崗、丁家崗為核心的澧陽平原史前文化遺址群已由國家向聯合國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其中城頭山古文化遺址發現了中國最早的、距今6000年的古城址、古祭壇和古稻田。2015年被列為第二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第一批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

基本信息

建制沿革

澧縣因澧水貫穿全境而得名,始見於《尚書·禹貢》:“岷山導江,東別為沱,又東至於澧。”
春秋、戰國屬楚,秦屬黔中郡,漢屬武陵郡零陽縣,三國、西晉、東晉、南朝屬天門郡,梁敬帝紹泰元年(555)始置澧州。
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罷天門郡,置澧州,新置澧陽縣。煬帝大業三年(607)廢澧州置澧陽郡。澧陽郡治澧陽(今石門),轄澧陽、石門、孱陵、安鄉、崇義、慈利6縣。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改澧陽郡為澧州,隸屬江南西道。玄宗天寶元年(742)復改澧陽郡。肅宗乾元元年(758)又改為澧州,受武貞軍節度。澧州治澧陽,唐初轄6縣,同隋。高宗麟德後轄4縣:澧陽、安鄉(廢孱陵縣併入,今安鄉、南縣地)、石門、慈利(崇義縣併入,今慈利、永定區、桑植、臨澧縣地)。
宋代澧州治澧陽,隸屬荊湖北路。轄澧陽、安鄉、石門、慈利4縣。
元代在澧水流域置澧州路,隸屬湖廣行省江南北道,澧州路治澧陽。元至元十二年(1275)置澧州安撫司,十四年改為澧州路總管府。轄澧陽縣、石門縣、安鄉縣、慈利州(宋慈利縣升,今慈利縣、永定區、臨澧縣地)、柿溪州(析宋慈利縣置,今桑植縣地)。
1364年,朱元璋改澧州路為澧州府。太祖洪武九年(1376),澧州府降為澧州,並裁澧陽縣入州治,屬常德府。太祖洪武三十年,澧州改屬岳州府。轄安鄉、石門、慈利。常德府、岳州府隸屬湖廣布政使司上荊南道(駐澧州)。
清康熙九年(1670年),澧州隸岳常道(上荊南道改為岳常道,駐澧州)。雍正七年(1729年)升澧州為直隸州,與常德府同級,隸屬岳常澧道(岳常道更名為岳常澧道,駐澧州)。轄安鄉、石門、慈利、安福4縣。雍正十三年(1735年)增轄永定縣(今張家界永定區)。

澧縣澧縣
民國元年(1912年),改直隸澧州為澧州行政廳。民國二年9月,廢州為縣,始稱澧縣,隸岳常澧道。民國3年(1914),岳常澧道改稱武陵道,治常德(武陵縣),原常德府、直隸澧州各縣由武陵道直轄。民國5年,湖南省將武陵道裁撤,澧縣劃歸湘江道管轄;民國11年,湖南省撤銷“道”制,僅存省與縣兩級。民國24年,隸屬湘西行政督察區。民國26年12月,隸屬第二行政督察區(轄常德、華容、南縣、安鄉、沅江、漢壽、澧縣、臨澧、石門、慈利、桃源等11縣,專員公署設常德縣城)。民國29年4月,原第二區劃出沅江、漢壽縣改稱第四區。民國37年11月,第四專署由常德遷往澧縣(此時亦稱常澧區專員公署)。1949年7月27日澧縣解放。1949年8月4日隸屬常澧區行政專員公署,8月28日,隸屬常德區行政專員公署。1952年,隸屬常德區專員公署。1955年2月,隸屬常德專員公署。1988年6月,常德地改市,澧縣仍隸屬常德市
1996年,澧縣面積2107.3平方千米,人口約87萬人。轄14個鎮、18個鄉:澧陽鎮、小渡口鎮、大堰壋鎮、方石坪鎮、火連坡鎮、王家廠鎮、甘溪灘鎮、張公廟鎮、碼頭鋪鎮、金羅鎮、復興廠鎮、鹽井鎮、夢溪鎮、雷公塔鎮、九垸鄉、大坪鄉、雙龍鄉、太青鄉、中武鄉、車溪鄉、永豐鄉、如東鄉、楊家坊鄉、閘口鄉、宜萬鄉、官垸鄉、洞市鄉、涔南鄉、道河鄉、澧東鄉、澧南鄉、澧澹鄉。縣政府駐澧陽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澧縣常住總人口824902人,其中,澧陽鎮130344人,張公廟鎮27716人,小渡口鎮33753人,夢溪鎮28801人,復興廠鎮18540人,鹽井鎮16667人,雷公塔鎮21484人,大堰當鎮35391人,王家廠鎮23983人,金羅鎮27932人,碼頭鋪鎮14439人,方石坪鎮13478人,甘溪灘鎮20312人,火連坡鎮16499人,九垸鄉21903人,官垸鄉26490人,永豐鄉24538人,如東鄉21910人,澧澹鄉35210人,澧南鄉25432人,澧東鄉29618人,涔南鄉23671人,大坪鄉18344人,道河鄉15767人,雙龍鄉15544人,宜萬鄉18598人,車溪鄉25269人,中武鄉20618人,閘口鄉23278人,洞市鄉12685人,楊家坊鄉11158人,太青鄉18428人,嘉山原種場2862人,七里湖4240人。
2002年,澧縣轄14個鎮、18個鄉,50個居委會、583個村委會。
2004年末,澧縣轄14個鎮、18個鄉:澧陽鎮、張公廟鎮、小渡口鎮、夢溪鎮、復興廠鎮、鹽井鎮、雷公塔鎮、大堰壋鎮、王家廠鎮、金羅鎮、碼頭鋪鎮、方石坪鎮、甘溪灘鎮、火連坡鎮、九垸鄉、官垸鄉、永豐鄉、如東鄉、澧澹鄉、澧南鄉、澧東鄉、涔南鄉、大坪鄉、道河鄉、雙龍鄉、宜萬鄉、車溪鄉、中武鄉、閘口鄉、洞市鄉、楊家坊鄉、太青鄉。全縣總人口880002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43971人;澧陽鎮人口138039人。

行政區劃

澧縣澧縣
澧縣治所亦因建置變異和戰禍水患遷徙無常,至明洪武五年(1372),定治今城關鎮未變。境內區劃,也隨建置不斷演變。民國以前,州轄數縣不等。民國初置縣後,全縣設20個區,區轄團;民國23年(1934),實行區、鄉(鎮)體制,編制保、甲。至民國38年(1949),全縣設22個鄉鎮。新中國成立初,承襲民國建制,設區、鄉(鎮)保、甲,1950年5月設小鄉、村,廢保、甲)。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4年,改社建鄉,實行區、鄉(鎮)、村、組體制。至1989年,全縣設6區、28鄉、9鎮、637村(居委會)。
2012年,澧縣轄15個鎮、17個鄉:澧陽鎮、張公廟鎮、小渡口鎮、夢溪鎮、復興廠鎮、鹽井鎮、雷公塔鎮、大堰壋鎮、王家廠鎮、金羅鎮、碼頭鋪鎮、方石坪鎮、甘溪灘鎮、火連坡鎮、九垸鄉、官垸鄉、永豐鄉、如東鄉、澧澹鄉、澧南鎮、澧東鄉、涔南鄉、大坪鄉、道河鄉、雙龍鄉、宜萬鄉、車溪鄉、中武鄉、閘口鄉、洞市鄉、楊家坊鄉、太青鄉。縣人民政府駐澧陽鎮。
2014年,澧縣轄4個街道辦事處、14個鎮、16個鄉:澧陽街道辦事處、澧西街道辦事處、澧浦街道辦事處、澧澹街道辦事處、張公廟鎮、澧南鎮、小渡口鎮、夢溪鎮、復興廠鎮、鹽井鎮、雷公塔鎮、大堰壋鎮、王家廠鎮、金羅鎮、碼頭鋪鎮、方石坪鎮、甘溪灘鎮、火連坡鎮、澧東鄉、涔南鄉、大坪鄉、道河鄉、九垸鄉、官垸鄉、永豐鄉、如東鄉、雙龍鄉、宜萬鄉、車溪鄉、中武鄉、閘口鄉、洞市鄉、楊家坊鄉、太青鄉。縣人民政府駐澧陽城區。
2015年,根據澧縣鄉鎮區劃調整方案,調整後下轄15鎮4街道,轄甘溪灘鎮、火連坡鎮、碼頭鋪鎮、王家廠鎮、金羅鎮、鹽井鎮、大堰壋鎮、夢溪鎮、復興鎮、城頭山鎮、涔南鎮、如東鎮、小渡口鎮、官垸鎮、澧南鎮15個鎮,澧西街道、澧陽街道、澧浦街道、澧澹街道4個街道。

地理氣候

地理位置

澧縣介於東經111°12′30〞至112°0′5〞與北緯29°16′至29°57′之間,位於湖南省西北部,洞庭湖西岸,澧水下游。澧縣北連長江,南通瀟湘,西控九澧,東出洞庭,自古就有“九澧門戶”之稱,總面積2107.3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澧縣澧縣
澧縣地域呈彎月形,東西極度長約83公里,南北極度寬約46公里,呈現東西距離相對狹長,南北距離相對較短的狀況。地勢西北部偏高,屬山區;南部與北部屬丘陵區,起伏不平;東部和西南部為湖垸區,水網縱橫;中部系省內著名的澧陽平原。
澧縣地貌複雜,山、丘、平、湖均有。西北部以山丘為主,北部和南部以崗地為主,中部和東部是廣闊的平原。澧縣地處武陵山余脈向洞庭湖過渡的地帶,地貌類型多樣,呈以平原和崗地為主體的地貌特徵。地貌輪廓略似向東南開口的“撮箕”形。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由西北向東南傾斜。西部為山區,海拔高程一般為500~700米,地勢最高點在西北部的太青山,海拔1019.5米;中部為低緩丘陵區,海拔高程為100~200米;東部為洞庭湖平原,平均高程在50米以下,最低點在東南部的九垸鄉永和村,海拔28.6米。在全縣總面積中,平原1047.87平方公里,占50.5%;崗地503.69平方公里,占24.27%;丘陵235平方公里,占11.33%;山地156.17平方公里,占7.53%;湖、河、水庫堰塘等水面132.28平方公里,占6.37%。

土壤

澧縣全境成土母質主要有第四紀紅色粘土、河湖沉積物、灰岩分化物、紫色砂岩、頁岩風化物、砂岩風化物、板頁岩風化物7種。土壤共分為水稻土、潮土、紅壤、紅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紫色土、黃壤7個土類,其中以水稻土、紅壤、潮土為主要土類。

氣候

澧縣屬於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向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過渡的地帶。氣候溫暖,四季分明,熱量豐富,雨量豐沛,春溫多變,夏季酷熱,秋雨寒秋,冬季嚴寒。澧縣年平均氣溫16.7℃,年降水量1200-1900毫米,無霜期272天,適宜水稻棉花、油料作物生長。由於受地形影響,全縣氣候呈現非地帶規律。西部山區,太青年平均氣溫9.2℃,而澧水河谷地帶年平均氣溫16.8℃。平原區年降水量在1500毫米以上。

水文

澧縣有大小河流47條,可劃分澧水、四口兩條水系。其中一級支流9條,二級支流22條,三級支流15條,四級支流1條。澧水水系在縣境內有6條,包括澹水、道水、涔水3條一級支流,縣境內流域面積781.75平方公里,幹流境內長32公里。四口水系有界溪橋、順林橋、危水河和松滋所屬的11條大小溪河,其中一級支流5條,二、三級各3條,總流域面積570.8平方公里。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澧縣屬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北部亞地帶。西北山丘區屬三峽、武陵山地、栲類、潤楠林區,濱湖地帶屬兩湖平原、栽培植被、水生植被區。森林植被垂直分布明顯。縣境植被分為馬尾松林、杉木林、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5種類型,其中馬尾松林是全縣分布最廣、面積最大的植被類型。

礦產資源

澧縣已發現和探明各類礦產資源共三大類二十餘種。主要礦產資源有煤、石煤、鐵礦、芒硝、鹽、石膏、水泥灰岩、膨潤土等。其中煤、芒硝、石膏、水泥灰岩、膨潤土等儲藏量大、品位高、礦床潛在價值大。
煤炭煙煤保有資源儲量2700萬噸,石煤1.97億噸。
芒硝、岩鹽無水芒硝儲量1.85億噸,岩鹽儲量5800多萬噸。
石膏礦石品位70-82.4%,礦層平均厚度12米,礦體埋深80-120米,工程地質、水文地質條件簡單。累計探明石膏資源儲量2.5億噸,遠景資源儲量9億噸以上。
水泥灰岩縣境山區鄉鎮均有分布,氧化鈣平均含量7.53%,預測資源儲量百億噸以上。

人口

2004年末,澧縣人口總戶數308289戶,總人口92萬人,比上年淨增1469人。其中:男性人口448069人,女性人口431933人;農業人口736028人,非農業人口143971人。澧陽鎮人口138039人。2004年全縣出生人口7455人,死亡人口3922人,自然增長3533人,自然增長率4.0‰。
2007年底,澧縣總人口90餘萬人。
2012年末,澧縣總人口93.16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7.33萬人,農業人口75.83萬人;總人口中,男性47萬人,女性46.16萬人;全年出生人口1.01萬人,人口出生率10.84‰;死亡人口0.47萬人,人口死亡率5.05‰,人口自然增長率5.79‰。全年常住人口83.25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1.28萬人,鄉村人口51.97萬人。
2013年末,澧縣總戶籍人口91.03萬人,比上年減少2.13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6.9萬人,減少0.43萬人;農業人口74.13萬人,減少1.7萬人。總人口總中,男性46.11萬人,女性44.92萬人。年末總戶數33.08萬戶,比上年減少0.33萬戶。全年出生1.03萬人,人口出生率11.35‰;死亡0.31萬人,人口死亡率3.35‰,人口自然增長率8.0‰。年末全縣常住人口79.95萬人,比上年減少3.3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0.46萬人,農村人口49.49萬人,城鎮化率38.1%,比上年提高2.93個百分點。
截止到2015年統計數據,澧縣全縣總人口91.95萬人。其中縣城人口23.02萬人。

交通運輸

澧縣與長江直線距離80公里,水路經洞庭湖長江,可北上南下,通江達海。
縱貫縣境的枝柳鐵路(湖北枝城至廣西柳州)跨越長江,過境15公里,設澧縣客貨運站。經過澧縣腹地的國家重點線路二(連浩特)廣(州)高速公路、國道207線、省道302線、省道304線貫穿縣境大部地區。
2012年末,全縣公路通車裡程2655.5公里,其中國道41.95公里,省道397.82公里,縣道442.64公里,鄉道715.35公里,村道1057.74公里。

經濟

2012年,澧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03.22億元,比上年增長11.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7.04億元,增長4.1%;第二產業增加值80.88億元,增長14.9%;第三產業增加值75.30億元,增長13.7%。從動態看,經濟增速呈現逐季加快態勢。一季度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9%,上半年增長10.3%,前三季度增長10.9%,全年增長11.6%。按常住人口(預計83.25萬人)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4411元,增長11.74%,按年均匯率折算為3884美元,比上年增加417美元。澧縣三次產業結構為23.1:39.8:37.1。2013年,澧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26.2億元,比上年增長10.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8.8億元,增長2.9%;第二產業增加值90.3億元,增長12.5%;第三產業增加值87.1億元,增長13.6%。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8293元,增長15.9%,按年均匯率折算為4562美元,比上年增加678美元。全縣三次產業結構為21.6:39.9:38.5。
2015年,澧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78.5億元,增長10.5%;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65.2億元,增長16%;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4.7億元,增長13.2%;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76.5億元,增長22.2%;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5.3億元,增長12.1%;完成財政總收入14.3億元,增長12.5%;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3萬元、1.2萬元,增長8.2%和9.6%。

第一產業

2012年,澧縣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75.62億元,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47.04億元,比上年增長4.1%。
2012年,澧縣糧食播種面積130.05萬畝,比上年增長6.47%;棉花種植面積26.89萬畝,增長6.03%;油料種植面積67.60萬畝,減少1.51%;蔬菜種植面積13.62萬畝,減少12.3%。
2012年,澧縣糧食總產量50.65萬噸,增長3%;棉花總產量3.34萬噸,增長16.66%;油料總產量9.04萬噸,減少0.85%;蔬菜總產量21.36萬噸,減少12.09%;水果產量10.40萬噸,減少2.66%;茶葉產量276噸,增長68.29%。
2012年,澧縣造林面積4.94萬畝,成林撫育面積4.69萬畝,零星植樹263.42萬株,森林覆蓋率29.9%,綠化率32.8%。
2012年,澧縣肉類總產量10.29萬噸,同比增長6.1%;生豬出欄106.91萬頭,同比增長10.8%;肉牛2.35萬頭,增長1.29%;肉羊24.09萬隻,增長2.55%;家禽出籠1804.75萬羽,同比增長2.15%;禽蛋產量7.09萬噸,同比增長1.42%。
2012年,澧縣淡水養殖面積21.21萬畝,水產品總產量5.55萬噸,同比增長16.1%。
2017年10月,澧縣入選第一批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

第二產業

2012年,澧縣完成工業總產值206.9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64.5億元,比上年增長15.0%。其中,94家規模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83.9億元,增長18.7%,實現規模工業增加值49.3億元,增長16.9%。分輕重工業看,輕工業增加值21.69億元,同比增長14.6%,重工業增加值27.62億元,同比增長25.5%。分經濟類型看,國有企業增長10.5%,集體企業增長34.6%,股份制企業增長21.1%,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下降6.7%,其他經濟類型企業增長37.9%。15家大中型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16.71億元,增長18.5%,園區實現工業增加值19.42億元,增長14.5%。工業產品產銷銜接良好,實現銷售產值181.06億元,產銷率98.47%,同比提高0.36個百分點。
2012年,澧縣規模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84.05億元,增長19.0%,實現利稅總額19.96億元,增長119.3%;其中利潤總額6.32億元,增長113.5%,從業人員1.87萬人,增長9.0%;8家企業發生虧損,比上年增加4家。列入統計的19種主要產品產量,有12種產品增產。
2012年,澧縣全社會建築業實現增加值16.4億元,增長14.4%。其中,15家資質建築企業(13家)和勞務分包企業(2家)共完成建安施工產值13.93億元,增長5.13%;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14.61萬平方米,下降21.8%;竣工房屋面積63.1萬平方米,下降25.8%;從業人員6943人,下降9.4%。

第三產業

2012年,澧縣郵政、通訊業務總量3.45億元,比上年增長10.4%;擁有固定電話用戶9.61萬戶,比上年減少0.27萬戶,下降2.7%;行動電話用戶43.47萬戶,比上年淨增4.73萬戶,增長12.2%;網際網路寬頻用戶5.05萬戶,比上年淨增1.07萬戶,增長27.03%。其中,郵政業務收入0.47億元,增長15.8%,訂銷報紙、雜誌累計份數分別達709.7萬份和27.8萬份;集郵郵票17.8萬枚,郵政儲蓄期末餘額23.57億元。電信業務收入0.77億元,增長9.8%;移動公司業務收入1.73億元,增長4.85%;聯通公司業務收入0.44億元,增長32.6%。
2012年,澧縣共有賓館酒店391家,其中三星級酒店3家,五星級酒店1家,旅行社2家,旅行社營業部5家;國家A級景區2處,省級特級旅遊名村2個,省級農業旅遊示範3家,省級四星級鄉村旅遊點1家。全年實現旅遊收入20.84億元,比上年增長28.4%;接待遊客316.85萬人次,增長22.3%。

社會事業

衛生

2012年,澧縣擁有各類衛生機構44個,其中二甲醫院2個,鄉鎮衛生院32個,婦幼保健院1個,專科疾病防治所5個,衛生防疫機構2個;衛生工作人員3320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2895人;擁有病床位數2038張,全年診療病人147.64萬人次;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69.17萬人,參合率97.83%;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累計支出2.14億元,累計受益149.81萬人次。

科技

2012年,澧縣共有高新技術企業11家,新增3家;院士工作站1家,工程技術中心2家(新增1家);全年共承擔科研項目56項,其中國家級科研項目4項,省級18項,市級1項,縣級33項。項目總投入2167萬元,專利申請量149件,專利授權量121件。全縣技貿機構18個,從事科技活動人員4300人,獲省、市科技進步獎3項。

文化

澧縣曾是屈原行吟之地,范仲淹求學治學之所;南宋楊麼、鐘相、明末李自成、清代洪秀全等均曾鏖戰澧州;作為貢獻了兩千英雄兒女的革命老區,這裡還曾是紅軍征戰駐守的重鎮,賀龍曾任澧州鎮守使,周恩來、任弼時、王震、廖漢生、郭沫若等也曾輾轉於此,從事革命活動
2012年,澧縣擁有縣級文化館1個,鄉鎮文化站32個。全年放映電影7452場次,觀眾223萬人次;劇團演出118場,觀眾5.2萬人次;圖書館藏書11.9萬冊,總流通人數6.5萬人次;館藏文物2458件,一級品28件;文化活動精彩紛呈,春節聯歡晚會、澧水流域鼓王擂台賽、法制文藝進“五場”、民眾文藝“百團大賽”等大型文化活動的演出,豐富了人民民眾的精神生活。大型現代荊河戲《蔣翊武》參加了全省藝術節的演出,並獲得“田漢新劇目獎”和多個單項獎。

教育概況

學校學校
1955年,澧縣一中高考成績列全省第一。1955年9月,澧縣被評為全國掃盲先進單位。1988年,澧縣被評為全國百個先進無盲縣之一。1984年,澧縣在全省率先普及初等教育。1991年,澧縣被評為湖南省“基礎教育先進縣”。1992年經省教委驗收為實驗教學“普及合格縣”。1994年,被確定為全省首批8個電教綜合實驗縣之一。1997年,澧縣順利通過省人民政府“兩基”評估。1998年,澧縣被評為湖南省“兩基”工作先進縣、全國“兩基”工作先進縣。1998年被省教委驗收為中國小圖書館室建設合格縣,被確定為省素質教育實驗縣。2002年初,被省教育廳確定為課程教材改革試點縣。
2011年全縣參考4897人,本、專科上線4747人,上線率98.2%,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3個百分點。在全市普通高中辦學水平綜合評估中,澧縣獲得第二名。2011年,澧縣有各級各類學校193所,其中普通高中5所、初級中學35所,九年一貫制學校6所,國小145所,中職學校6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技工學校1所。全縣教職工總數9159人,其中在職教職工6690人,離退休教職工2469人。全縣學生總數82417人,其中高中生14155人,國中生23029人,小學生39113人,中職學生6120人。全縣共有幼稚園257所,其中省市縣示範性幼稚園16所,合格幼稚園13所,在園幼兒21076名。

地方名人

澧縣名人眾多,有周代將軍白善、楚國丞相申鳴、漢代將軍馬伏波、晉朝尚書車胤、唐代詩人李群玉、元朝狀元郝希賢、明朝戶部尚書李如圭和工部尚書李充嗣、民國開國元勛蔣翊武等。
白善
春秋時期澧陽人,任楚將軍,楚白公勝的族人。楚惠王初即位,白公勝密謀叛亂,一面築城練兵,聯絡白善同反。白善知悉白公圖謀後,辭職離去,不參與叛亂,回到家鄉澧陽,築圃灌園,種植藥草為生。當地百姓稱的園圃為“白善將軍藥圃”。(事見《東周列國傳》)
申鳴
春秋時期楚惠王相。白公勝作亂,申鳴辭別父親,率軍圍攻白公勝,白公勝劫持申鳴的父親威脅申鳴。申鳴說:“過去我是父親的孝子,現在我是國君的忠臣。”揮軍進攻,殺死了白公勝,申鳴的父親也死了。楚王要獎賞申鳴,申鳴說:“享用國王的奉祿而迴避危險的不是忠臣,安定國家卻殺死父親的不是孝子。”就自殺了。(事見《直隸澧州志》)
車浚
三國時吳南平人,車胤的曾祖父,任會稽郡太守。因郡內饑荒請求賑濟百姓,為吳主孫皓所殺。
車胤
字武子,西晉南平人(當時澧縣境屬南平郡轄)。允幼時勤學,家貧少油,夏天夜晚收集螢火蟲用來照明,攻讀不誤,成為後來歷史上傳誦久遠的“囊螢夜讀”的佳話。
李群玉
李群玉(807~858),字文山。生於澧州車溪七里莊,23歲時遷居澧州治所附近的仙眠洲。太和二年(828)正月,李群玉制舉考試落第,從此不再參考。李群玉向唐宣宗獻詩三百首,詔授弘文館校書郎。三年後辭職南歸。光化三年(900),唐昭宗詔準著名詩人韋莊的奏請,承認李群玉為“遺賢”,追賜進士及第。《全唐詩》錄李群玉詩260餘首。
澧州三蘇
澧縣澧縣
指北宋澧州澧陽人蘇堅和他的長子蘇庠、次子蘇序。蘇堅,字伯固,北宋澧州澧陽人。曾官杭州通判,助蘇軾修西湖。二人交厚,彼此唱和頗多。據《澧州志》記載,蘇軾從儋耳遞歸的路上,就曾寄贈蘇堅詩詞四首。蘇庠(1065-1147),字養直,澧州澧陽人,蘇堅長子。據傳,庠父蘇伯固為錢塘丞,督載西湖時,與蘇軾交厚,庠雖年少,工詩,嘗作《清江曲》,受到蘇軾稱讚。其弟蘇序亦為宋佛壇名詩僧,與父伯固並稱為“澧州三蘇”。
范浚
字茂明,澧州澧陽人,南宋初學者。紹興中舉賢良方正。以秦檜當國,抗節不起,隱於香溪,閉門講學,篤志著書明道。
易英
易英,字以和,明澧州人,洪武甲子辟薦擢虞衡司主事,轉郎中;永樂時,為河南參議;丁內艱,起浙江布政司參議,入為禮部左侍郎。卒於杭。英為政寬平,持大體,宏獎清流,載《浙江名宦志》。侍郎易英墓在新河橋,即今澧陽鎮新河村境內。
張廷蘭
字彥芳,明代澧州人,洪武乙丑(1385)丁顯榜進士,授大理寺審刑司詳議,歷升左都御史,以勤敏稱。曾因為澧州百姓“疏免州魚課鹽策”而名列州志《人物誌·宦業》。
李充嗣
李充嗣,(1465~1528),字士修,號梧山,明澧州人,祖籍四川內江。成化二十三年(1487)進士。嘉靖二年(1523)十一月改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後累疏乞歸,薦舉王守仁代行己職。嘉靖七年(1528)正月二十一日致仕,帝賜乘傳(即賜車馬和批准官費使用沿途驛站)將其送歸澧州。九月二十三日卒,年六十七,葬於澧州城西羅湖擋觀音岩(今為臨澧官亭水庫淹沒),詔贈太子太保,謚康和,入祀澧州鄉賢祠。著有《梧山集》。
李如圭
李如圭(1479-1547),字國寶,明朝澧州澧陽人。明弘治乙未(1498)年進士,先後任縣令、兵備、僉都御史、巡撫等職,嘉靖十九年(1539)升工部尚書,改戶部尚書。雖然做官時間長,止富圖書。著有《懷古集》。
魯勛
魯勛,字應山,一作印山,明代澧州人。嘉靖時由貢生官鴻臚。萬曆初年,晉少卿。善詩,曾在涔水河邊(今澧縣夢溪鎮)築“仍園”,當年花木亭沼甚盛。常與公安“三袁”兄弟及江盈科等唱酬燕邸,結葡萄詩社。
胡澥
胡澥(1579-1655),字練海,明澧州人。熹宗天啟二年(1622)會魁,授行人司奉使,遍歷名邦。崇禎庚午(1630)京考。授御史,改禮部議制司主事精膳司員外、主客司郎中等職,至崇禎七年(1634)升副都御史,督學中州。胡性剛正大,為官清正,因此得罪上司(周藩),後歸隱澧州“刻木山莊”,從此“屢辟不出”。自號“松石小隱”。《直隸澧州志》載其文二篇,詩十一首,多為詠嘆澧州山水景物及憶舊感慨之作。
戴君恩
戴君恩,字忠甫,明澧州澧陽人。萬曆四十一年進士,先後任四川西充、巴縣等地縣令,因平定地方叛亂有功,升任兩浙水利參議兼鹽法,代理兩浙督學,受人中傷免職,返回家鄉太青山,隱居讀書。不久,被朝遷起用為山東參政,晉升陝西靖邊觀察。崇禎甲戌年(1634),任山西巡撫。生平著書甚多。
張宜尊
清湖南澧州人(1760-),字少白,自號少白山人,又號小癲居士。讀書嗜古,通大義,尤工山水,臨古不求形似,在黃公望、沈周間,以枯淡勝。初為安徽巢縣巡檢,陶文毅撫皖特重之。薦升鳳陽縣,攝全椒、含山、休寧等縣事,非其好也,種松十萬株於巢湖之上,誅茅為屋,將以終老,卒年七十外。陶文毅嘗贈以句云:‘市隱廬江稱小吏,畫師摩詰是前身’今蓋紀實也。
蔣翊武
蔣翊武(1885~1913),澧縣澧陽鎮人,1903年卒業於澧州官立中學堂。1911年為首策劃並組織武昌起義,兩度擔任起義總司令,辛亥革命勝利後,孫中山授予其陸軍上將軍銜。1912年參與籌組中國國民黨,並擔任國民黨本部參議。1913年,積極參與反袁(世凱)討袁事業,在廣西桂林麗澤門外被反動軍閥殺害,時年28歲。1921年9月,孫中山令於麗澤門外立碑,親題:“中華民國開國元勛蔣翊武先生就義處”。
楊載雄
楊載雄(1881-1952),澧縣澧陽鎮人,與蔣翊武從小是同窗好友。1900年八國聯軍進犯天津,19歲的楊載雄加入湘軍勁字營北上抗敵。後改投湖北新軍,與蔣翊武同隊。1911年1月文學社在武昌成立,蔣翊武任社長,楊任本部參謀,共謀革命。辛亥革命勝利後,孫中山授予楊陸軍少將軍銜,並授“陸軍三等龍虎章少將”橫扁牌一塊,編入北伐第一軍,任黃陂、孝感鎮守使。著有《陸軍上將蔣翊武事略》。
游端軒
游端軒(1903~1934),澧縣甘溪灘鎮人,畢業於澧縣縣立中學,後入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學習。1927年參加北伐戰爭。1928年春參加朱德、陳毅領導的湘南起義,隨軍上井岡山。先後擔任紅軍初級指揮員、團長、師長、軍長、福建省蘇維埃政府軍事部長、福建軍區參謀長等職。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游端軒奉命留守根據地堅持游擊戰爭,浴血奮戰,壯烈犧牲於江西瑞金,年僅31歲。
畢磊
畢磊(1902—1927),號安石,筆名有三石、堅如等,澧縣人。1922年,以官費考入廣東高等師範學校(後改廣東大學、中山大學)英語部,同年底參加了中國共產黨。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起反反動政變後,廣東形勢日趨慌張。4月14日晚,畢磊執行任務時,在中山大學校舍二樓一間房子裡不幸被捕,後於4月23日清晨被殺害。

名勝古蹟

澧縣縣城自南北朝建州以來,屢為府、州、路治所,縣境內名勝古蹟甚多,有多處省級文物單位,13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城頭山、彭頭山、八十壋、余家牌坊、雞叫城、雞公壋、丁家崗、十里崗、三元宮、孫家崗、花瓦寺塔、澧州文廟、澧州古城牆。
城頭山古文化遺址
澧縣澧縣
城頭山古遺址位於澧縣縣城西北10公里的車溪鄉南嶽村,是中國南方史前大溪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時期的距今約4800至6000年的原始社會文化遺址,也是迄今中國唯一發現時代最早、文物最豐富、保護最完整的古城遺址。
1992年和1997年兩次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1995年3月2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視察澧縣時,寫了“城頭山古文化遺址”八個大字。2001年該遺址評選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該遺址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彭頭山古遺址

彭頭山古遺址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早期古文化遺址,遺址位於澧陽平原中部大坪鄉孟坪村,東南距縣城約12公里,是一處高出四周地面約4米的圓形丘岡,面積約1萬平方米,保存狀況良好。該遺址最早於1986年全省文物普查中發現,並被認作一種新的文化,稱之為“彭頭山文化”,其年代距今約9000——7500年。彭頭山古遺址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八十壋古遺址

澧縣澧縣
位於澧陽平原東北夢溪鎮五福村境內,海拔高度31米,坐落在河流衝擊平原與湖泊、沼澤三者邊緣的中介地帶,瀕臨右河道,屬新石器時代,距今9000-8000年。其考古發掘成果在北京中華世紀壇已有記載。1997年該遺址獲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首位提名獎。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余家牌坊

余家牌坊又名余家節孝坊,位於澧縣車溪鄉牌樓村。建於清道光年間(1833~1842年竣工),
坊高12.7米,東西長7.5米,南北寬5米,全部用祁陽白石建成,計3層。所有柱、坊及博風板上遍飾立體浮雕,有龍、鳳、花鳥、人物等圖案。全坊為鏤空雕刻,造型生動、工藝精湛。被國務院頒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澧州古城牆

澧縣澧縣
明洪武初總督肖傑壘土為城。永樂二年更土城為磚城。因水患,明、清多次修補。城牆均用條石青磚和石灰桐油材料疊砌而成。牆體兩側砌磚,中間填土夯實,設有東門、北門、金牛門、西門、南門、小南門六門道為單圓拱,建有門樓,門樓護城河上架有吊橋。今東、南城牆保持較好,長約2000米,高3-5米,是湖南保護較好的一座明、清磚石結構古城牆,2013年被國務院頒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多安橋

位於縣城東側澹水河上.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澧州紳士彭宗亮等倡修石橋,不久毀於洪水.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守道多賚,州牧安佩蓮依原址建石拱橋,次年竣工.橋長175米,寬8米,12墩11孔。現為省級文物單位。
澧浦樓

又名遇仙樓,八方樓,位於縣城東南隅城垣上,建於南宋乾道年間(1165——1173)。系三層木架結構建築,平面呈八角形,全高20米,底徑14.17米,由24根圓柱支撐。粱枋雕龍、鳳、花草圖案。樓頂為三重檐攢頂式,布綠色琉璃瓦,頂端置葫蘆瓶寶頂,每層檐轉折處翼角高翹。
澧州文廟

澧州文廟位於澧縣城關鎮,始建於宋代,明初遷於今址,現存建築系1843年重建,占地面積8000多平方米。由頭門、狀元橋、欞星門、大門、大成殿、崇聖祠組成,由南往北排列在中軸線上;東西廂房、鐘鼓二樓、碑廊和外廊等以對稱格局配置與兩側。周繞高大紅色圍牆,甚為壯觀。以大成殿規模最大,面闊30米、進深20米,重檐歇山式屋頂,門前砌有祭台,殿中立孔子像。1955年被授予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蜚雲塔

位於澧縣縣城東南角黃沙灣,矗立在澧水北岸邊二神灘上。明天啟初年始修,清嘉慶十六年(1811),州牧謝攀雲續建,二十二年,州牧安佩蓮接修竣工。塔平面呈等邊八角形,塔身七層、高33米。蜚雲塔旁建有三賢祠,三賢祠內供奉屈原、車胤、范仲淹而得名。現為省級文物單位。
彭山思王廟

彭山原名虎山,位於澧縣縣城西南,因紀念唐朝彭王李元則而得名。據史料記載:彭王李元則是唐高祖的第十二子,分封於蜀,因錯被削爵,任澧州刺史。死後民間建祠紀念他,因謚稱“思王”,故這座紀念建築便稱“思王廟”。
花瓦塔

花瓦塔位於澧縣城北30公里的宜萬鄉花瓦村,地處湘鄂兩省交界處。該塔建於宋代,系磚結構實心塔,平面作八邊形,高七級計22米。從塔體結構風格。均保持了五代的特徵,是湖南省唯一的一座宋代磚塔。現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松祝橋

位於湘鄂邊界的火連坡鎮松祝村,全長37米,為單孔石拱橋,橫跨涔水。清乾隆年間,該村孫氏兄弟孫承松,孫承祝為成人之美,恩澤鄉民,共同捐資修建了這座石拱橋。後人為了感激並紀念孫氏兄弟,便稱石拱橋為松祝橋。
欽山寺

欽山寺原名乾明寺,自《易經》中“大戰乾元”、“大明始終”二句各取一字,全名為“欽山乾明寺”。位於澧縣縣城西南約十公里處,彭山西五里,澧水南岸之群山環抱的欽山腳下,為曹洞宗創始人洞山良價禪師嗣弟子高僧文邃於唐大中五年(公元851年)銜欽命在澧州欽山始創道場。古欽山乾明寺曾史記當年鑑真大師東渡扶桑,弘法利生,曾來欽山寺研習佛教典籍。在東渡日本弘法的僧團中,就有欽山寺僧人扶桑護法,並留居東洋傳教。故1983-1987年,日本佛教參觀團曾4次來欽山寺尋根訪祖。

澧縣澧縣
嘉山與孟姜女廟

嘉山禪寺前身即孟姜女廟,位於澧縣縣城東南約15公里處的嘉山之顛。唐代的尉遲恭在此建有澧陽樓、萬壽宮,唐景泰修大德寺、關帝廟,“畫聖”吳道子為此贈畫十八羅漢圖。後來,更由於一代高僧藥山惟嚴來此駐錫。嘉山禪寺歷代供奉的有一代貞烈孟姜女、關帝、觀音菩薩、釋迦牟尼佛、韋陀菩薩、財神菩薩、彌勒佛、十八羅漢等。2005年初,縣政府先後四次派人赴南嶽衡山禮請懷泉大和尚擔任澧縣嘉山禪寺住持

湖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自治州市轄區縣級市自治縣
長沙市嶽麓區 | 芙蓉區 | 天心區 | 開福區 | 雨花區 | 瀏陽市 | 長沙縣 |望城縣 | 寧鄉縣
株洲市天元區 | 荷塘區 | 蘆淞區 | 石峰區 | 醴陵市 | 株洲縣 | 炎陵縣 | 茶陵縣 | 攸縣
湘潭市岳塘區 | 雨湖區 | 湘鄉市 | 韶山市 | 湘潭縣
衡陽市雁峰區 | 珠暉區 | 石鼓區 |蒸湘區 | 南嶽區 | 耒陽市 | 常寧市 |衡陽縣 | 衡東縣 | 衡山縣 | 衡南縣 | 祁東縣
邵陽市雙清區 | 大祥區 | 北塔區 | 武岡市 | 邵東縣 | 洞口縣 | 新邵縣 | 綏寧縣 | 新寧縣 | 邵陽縣 | 隆回縣 | 城步苗族自治縣
岳陽市岳陽樓區 |雲溪區 | 君山區 | 臨湘市 | 汩羅市 | 岳陽縣 | 湘陰縣 | 平江縣 | 華容縣 | 屈原管理區*
常德市武陵區 | 鼎城區 | 津市市| 澧縣 | 臨澧縣 | 桃源縣 |漢壽縣 | 安鄉縣 | 石門縣 | 西湖管理區* | 西洞庭管理區*
張家界市永定區 | 武陵源區 | 慈利縣 | 桑植縣
益陽市赫山區 | 資陽區 | 沅江市 | 桃江縣 | 南縣 | 安化縣 | 大通湖管理區*
郴州市北湖區 | 蘇仙區 | 資興市 | 宜章縣 | 汝城縣 | 安仁縣 | 嘉禾縣 | 臨武縣 | 桂東縣 | 永興縣 | 桂陽縣
永州市冷水灘區 | 零陵區 | 祁陽縣 | 藍山縣 | 寧遠縣 | 新田縣 | 東安縣 |江永縣 | 道縣 | 雙牌縣 | 江華瑤族自治縣
懷化市鶴城區 | 洪江市 | 會同縣 | 沅陵縣 | 辰谿縣 | 漵浦縣 | 中方縣 | 新晃侗族自治縣 | 芷江侗族自治縣 | 通道侗族自治縣 |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 | 麻陽苗族自治縣 | 洪江管理區*
婁底市婁星區 | 冷水江市 | 漣源市 | 新化縣 | 雙峰縣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 | 古丈縣 | 龍山縣 |永順縣 | 鳳凰縣 | 瀘溪縣 | 保靖縣 | 花垣縣
(註:帶“*”屬於地方設立的行政區,並非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在冊的行政區)
(參見:湖南省行政區劃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