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過去我國習慣稱形成於26℃以上熱帶洋面上的熱帶氣鏇(Tropicalcyclones)為颱風,按照其強度,分為六個等級:熱帶低壓、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颱風、強颱風和超強颱風。自1989年起,我國採用國際熱帶氣鏇名稱和等級劃分標準。
國際慣例依據其中心附近最大風力分為:
熱帶低壓(Tropicaldepression),最大風速6~7級,(10.8~17.1m/s);
熱帶風暴(Tropicalstorm),最大風速8~9級,(17.2~24.4m/s);
強熱帶風暴(Severetropicalstorm),最大風速10~11級,(24.5~32.6m/s);
颱風(Ty-phoon),最大風速12~13級,(32.7~41.4m/s);
強颱風(severetyphoon),最大風速14~15級(41.5~50.9m/s);
超強颱風(SuperTyphoon),最大風速≥16級(≥51.0m/s)。
颱風分類 | 風速級別 | 風速數值(米/秒) | 颱風風級圖例 |
---|---|---|---|
熱帶低壓 | 風速級別:6~7 級 | 風速數值:10.8~17.1 m/s | |
熱帶低壓(熱帶低氣壓的簡稱)是熱帶氣鏇的一種!屬於熱帶氣鏇強度最弱的級別(其最大風力為每小時62公里或以下),熱帶低壓是颱風形成最重要的起源也是到最後消失的願者。 | |||
6~7 級風 樹木搖搖晃晃 | |||
熱帶風暴 | 風速級別:8~9 級 | 風速數值:17.2~24.4m/s | |
熱帶風暴是熱帶氣鏇的一種。是指中心附近最大風力達8~9級(17.2~24.4米/秒)的熱帶氣鏇,熱帶風暴的產生預先要有一個弱的熱帶渦鏇存在(熱帶低壓),但熱帶風暴卻為人們帶來了豐沛的淡水,熱帶風暴給中國沿海、日本海沿岸、印度、東南亞和美國東南部帶來大量的雨水,約占這些地區總降水量的1/4以上,對改善這些地區的淡水供應和生態環境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
8~9 級風 樹葉飛天 | |||
強熱帶風暴 | 風速級別:10~11 級 | 風速數值:24.5~32.6m/s | |
強熱帶風暴是熱帶氣鏇的一種。強熱帶風暴(STS,severe tropical storm)的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為24.5~32.6m/s,底層中心附近最大風力為10~11級,熱帶氣鏇近中心最大風力為10~11級(24.5~32.6米/秒)時,熱帶風暴加強上去時,就稱為強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繼續加強,就會形成颱風。 | |||
10 ~11 級風 樹木被吹斷 | |||
颱風 | 風速級別:12~13級 | 風速數值:32.7~41.4m/s | |
颱風是熱帶氣鏇的一個類別。在氣象學上,按世界氣象組織定義:熱帶氣鏇中心持續風速在12級至13級(即每秒32.7米至41.4米)稱為颱風(typhoon)或颶風(hurricane),颶風的名稱使用在北大西洋及東太平洋;而北太平洋西部(赤道以北,國際日期線以西,東經100度以東)使用的近義字是颱風,當颱風繼續加強上去時就稱為強颱風。 | |||
12 ~13級風 屋頂磚掉了、電桿倒了 | |||
強颱風 | 風速級別:14~15級 | 風速數值:41.5~50.9m/s | |
強颱風(STY)是指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4~15級(41.5~50.9米/秒)的熱帶氣鏇。當強颱風繼續加強,會成為超強颱風,如果強颱風的強度減弱,會成為颱風,強颱風發生常伴有大暴雨、大海潮、大海嘯,發生時,人力不可抗拒,易造成人員傷亡,強颱風給廣大的地區帶來了充足的雨水,成為與人類生活和生產關係密切的降雨系統,但是,強颱風也總是帶來各種破壞,也是世界上嚴重的自然災害。 | |||
14~15級風具有災難性 | |||
超強颱風 | 風速級別:≥16級 | 風速數值:≥51.0m/s | |
超強颱風(英語:Super Typhoon,中國氣象局使用縮寫SuperTY,香港天文台使用縮寫SuperT.)是熱帶氣鏇中最強級別。當風速大於51.0米/秒時就稱為超強颱風、風最高時速可達300公里以上,所到之處,摧枯拉朽,這巨大的能量可以直接給人類造成災難,這種風力,陸地少見,極具破壞力。在海上,海浪為逾14米或以上的極巨浪,漫天白沫,能見度極低的情況。故超強颱風的風力明顯更甚,其具有嚴重災害性的破壞,是世界上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 | |||
16級風具有嚴重災難性 |
名稱由來
希臘神話中一位泰坦神的名字為提豐或又譯堤福俄斯,象徵風暴的妖魔巨人。該詞在希臘語中義為“暴風”或“冒煙者”。堤豐也象徵惡風。《神譜》說它戰敗後,從身上生出無數股狂台,專門滋害往來的海船。這個希臘詞到波斯變為طوفان(Tufân),特指印度洋的風暴,到了英語裡便成了Typhoon。中文颱風一詞的由來,有人認為來自台灣的“台”,也有說就是Typhoon的音譯。但據清王士禛《香祖筆記》,“台灣風信與他海殊異,風大而烈者為颶,又甚者為台。颶倏發倏止,台常連日夜不止。正、二、三、四月發者為颶,五、六、七、八月發者為台。”可見今日的“颱風”一詞,源出彼時的“台”字。僅此一字,不太可能是音譯typhoon。又有說該詞源於粵語“大風”者,因為粵語中“大風”發音為“taifong”,傳至英語成typhoon,再譯回國語成“颱風”;或源自閩南語“風篩”。迄今無定論。源地
颱風源地分布在西北太平洋廣闊的洋低緯洋面上。西北太平洋熱帶擾動加強發展為颱風的初始位置,在經度和緯度方面都存在著相對集中的地帶。在東西方向上,熱帶擾動發展成颱風相對集中在4個海區。
(1)南海中北部的海面
(2) 菲律賓群島以東和琉球群島附近海面
(3)馬里亞納群島附近海面
(4)馬紹爾群島附近海面
成因
在熱帶海洋上,海面因受太陽直射而使海水溫度升高,海水容易蒸發成水汽散布在空中,故熱帶海洋上的空氣溫度高、濕度大,這種空氣因溫度高而膨脹,致使密度減小,質量減輕,而赤道附近風力微弱,所以很容易上升,發生對流作用,同時周圍之較冷空氣流入補充,然後再上升,如此循環不已,終必使整個氣柱皆為溫度較高、重量較輕、密度較小之空氣,這就形成了所謂的熱帶低壓。
然而空氣之流動是自高氣壓流向低氣壓,就好像是水從高處流向低處一樣,四周氣壓較高處的空氣必向氣壓較低處流動,而形成風。在夏季,因為太陽直射區域由赤道向北移,致使南半球之東南信風越過赤道轉向成西南季風侵入北半球,和原來北半球的東北信風相遇,更迫擠此空氣上升,增加對流作用,再因西南季風和東北信風方向不同,相遇時常造成波動和鏇渦。
這種西南季風和東北信風相遇所造成的輻合作用,和原來的對流作用繼續不斷,使已形成為低氣壓的鏇渦繼續加深,也就是使四周空氣加快向鏇渦中心流,流入愈快時,其風速就愈大;當近地面最大風速到達或超過每秒32.6米時,我們就稱它為颱風。
條件
從颱風結構看到,如此巨大的龐然大物,其產生必須具備特有的條件。
一、要有廣闊的高溫、高濕的大氣。熱帶洋面上的底層大氣的溫度和濕度主要決定於海面水溫,颱風只能形成於海溫高於26℃-27℃的暖洋面上,而且在60米深度內的海水水溫都要高於26℃-27℃
二、要有低層大氣向中心輻合、高層向外擴散的初始擾動。而且高層輻散必須超過低層輻合,才能維持足夠的上升氣流,低層擾動才能不斷加強
三、垂直方向風速不能相差太大,上下層空氣相對運動很小,才能使初始擾動中水汽凝結所釋放的潛熱能集中保存在颱風眼區的空氣柱中,形成並加強颱風暖中心結構
四、要有足夠大的地轉偏向力作用,地球自轉作用有利於氣鏇性渦鏇的生成。地轉偏向力在赤道附近接近於零,向南北兩極增大,颱風發生在大約離赤道5個緯度以上的洋面上。
預兆
天氣要轉變之前都是會有預兆的,颱風要來之前也不例外。在夏季我們大多受到太平洋高氣壓影響,吹著多半是偏南的風,風力微弱,當颱風接近時,最外圍環流首先會到達,此時影響台灣地區的風向就會由原先的偏南風轉為偏北風,而且在颱風外圍因有下沉氣流的關係,因此在颱風來臨前兩至三天能見度往往會變得很好,遠方的山啦樹啦都能清楚的看出。另外颱風來臨之前最外圍下沉氣流區會先行到達,對午後流雲包不易發展雷雨就會停止,夏季若到山區登山數天時發生這種現象更應提高警覺。
颱風來臨前兩、三日由於吹起偏北風,海陸風的情況會變的不明顯,而在颱風要來襲前兩三天,太陽下山沒入地平線時在西方地平線下會發出數條紅、藍相間的放射狀光芒,這種現象稱之為反暮光。
在雲層部分:當高空出現捲雲,且慢慢增厚為卷層雲,雲層逐漸降低,這就表示某一地颱風正在接近,颱風若逐漸靠近,則驟雨忽下忽停且頻率越來越高,這也表示颱風距離台灣很近即將侵襲台灣,此時若還在山區要儘速下山。
而就海邊而言:夏季風力很微弱海浪也很小,若遠處有颱風接近,颱風所引發的長浪便會先行傳到海邊,在東部沿海地區夏季出現颱風接近時經常可見長浪,因此千萬不要靠近海邊觀浪以免危險。
在颱風將到的前2、3天,可以由若干現象來研判颱風正逐漸接近中,具體如下:
(1)高雲出現:在颱風最外緣是捲雲,白色羽毛狀或馬尾狀甚高之雲,當此種雲在某方向出現,並漸漸增厚而成為較密之卷層雲,此時即顯示可能有一颱風正漸漸接近。
(2)雷雨停止:台灣夏季,山地及盆地區域每日下午常有雷雨發生,如雷雨突然停止,即表示可能有颱風接近中。
(3)能見度良好:颱風來臨前2、3天,能見度轉好,遠處山樹皆能清晰可見。
(4)海、陸風不明顯:平時日間風自海上吹向陸地,夜間自陸地吹向海上,稱為海風與陸風,但在颱風將來臨前數日,此現象便不明顯。
(5)長浪:台灣近海,因夏季風力溫和,海浪亦較平穩,但遠處有颱風時,波浪將趨洶湧,漸次傳至台灣沿海,而有長浪現象。東部沿海一帶居民,都有此種經驗。
(6)海鳴:颱風漸接近,長浪亦漸大漸高且撞擊海岸山崖發出吼聲,東部沿岸亦常可聞,之後約3小時後颱風就會來臨。
(7)驟雨忽停忽落:當高雲出現後,雲層漸密漸低,常有驟雨忽落忽停,這也是颱風接近的預兆。
(8)風向轉變:台灣夏季常吹西南風,也較和緩,但如轉變為東北風時,即表示颱風已漸接近,並已開始受到颱風邊緣的影響,此後風速並將逐漸增強。
(9)特殊晚霞:颱風來襲前1、2日,當日落時,常在西方地平線下發出數條放射狀紅藍相間的美麗光芒,發射至天頂再收歛於東方與太陽對稱之處,此種現象稱為反暮光。
(10)氣壓降低:根據以上諸現象,如果再發現氣壓逐漸降低,顯示將進入颱風邊緣了。
預警信號
颱風預警信號根據逼近時間和強度分四級,分別以藍色、黃色、橙色和紅色表示。
24小時內可能或者已經受熱帶氣鏇影響,沿海或者陸地平均風力達6級以上,或者陣風8級以上並可能持續。 | 1、政府及相關部門按照職責做好防颱風準備工作; 2、停止露天集體活動和高空等戶外危險作業; 3、相關水域水上作業和過往船舶採取積極的應對措施,如回港避風或者繞道航行等; 4、加固門窗、圍板、棚架、廣告牌等易被風吹動的搭建物,切斷危險的室外電源。 | |
24小時內可能或者已經受熱帶氣鏇影響,沿海或者陸地平均風力達8級以上,或者陣風10級以上並可能持續。 | 1、政府及相關部門按照職責做好防颱風應急準備工作; 2、停止室內外大型集會和高空等戶外危險作業; 3、相關水域水上作業和過往船舶採取積極的應對措施,加固港口設施,防止船舶走錨、擱淺和碰撞; 4、加固或者拆除易被風吹動的搭建物,人員切勿隨意外出,確保老人小孩留在家中最安全的地方,危房人員及時轉移。 | |
12小時內可能或者已經受熱帶氣鏇影響,沿海或者陸地平均風力達10級以上,或者陣風12級以上並可能持續。 | 1、政府及相關部門按照職責做好防颱風搶險應急工作; 2、停止室內外大型集會、停課、停業(除特殊行業外); 3、相關應急處置部門和搶險單位加強值班,密切監視災情,落實應對措施; 4、相關水域水上作業和過往船舶應當回港避風,加固港口設施,防止船舶走錨、擱淺和碰撞; 5、加固或者拆除易被風吹動的搭建物,人員應當儘可能待在防風安全的地方,當颱風中心經過時風力會減小或者靜止一段時間,切記強風將會突然吹襲,應當繼續留在安全處避風,危房人員及時轉移; 6、相關地區應當注意防範強降水可能引發的山洪、地質災害。 | |
6小時內可能或者已經受熱帶氣鏇影響,沿海或者陸地平均風力達12級以上,或者陣風達14級以上並可能持續。 | 1、政府及相關部門按照職責做好防颱風應急和搶險工作; 2、停止集會、停課、停業(除特殊行業外); 3、回港避風的船舶要視情況採取積極措施,妥善安排人員留守或者轉移到安全地帶; 4、加固或者拆除易被風吹動的搭建物,人員應當待在防風安全的地方,當颱風中心經過時風力會減小或者靜止一段時間,切記強風將會突然吹襲,應當繼續留在安全處避風,危房人員及時轉移; 5、相關地區應當注意防範強降水可能引發的山洪、地質災害。 |
路徑
颱風移動的方向和速度取決於作用於颱風的動力。動力分內力和外力兩種。內力是颱風範圍內因南北緯度差距所造成的地轉偏向力差異引起的向北和向西的合力,颱風範圍愈大,風速愈強,內力愈大。外力是颱風外圍環境流場對颱風渦鏇的作用力,即北半球副熱帶高壓南側基本氣流東風帶的引導力。內力主要在颱風初生成時起作用,外力則是操縱颱風移動的主導作用力,因而颱風基本上自東向西移動。由於副高的形狀、位置、強度變化以及其它因素的影響,致颱風移動路徑並非規律一致而變得多種多樣。以北太平洋西部地區颱風移動路徑為例,其移動路徑大體有三條:①西進型颱風自菲律賓以東一直向西移動,經過南海最後在中國海南島或越南北部地區登入,這種路線多發生在10-11月,2006年就是典型的例子。
②登入型:颱風向西北方向移動,穿過台灣海峽,在中國廣東、福建、浙江沿海登入,並逐漸減弱為低氣壓。這類颱風對中國的影響最大。近年來對江蘇影響最大的“9015”和“9711”號兩次颱風,都屬此類型,7-8月基本都是此類路徑
③拋物線型:颱風先向西北方向移動,當接近中國東部沿海地區時,不登入而轉向東北,向日本附近轉去,路徑呈拋物線形狀,這種路徑多發生在5-6月和9-11月
颱風形成後,一般會移出源地並經過發展、減弱和消亡的演變過程。一個發展成熟的颱風,圓形渦鏇半徑一般為500km~1000km,高度可達15km~20km,颱風由外圍區、最大風速區和颱風眼三部分組成。外圍區的風速從外向內增加,有螺鏇狀雲帶和陣性降水;最強烈的降水產生在最大風速區,平均寬8km~19km,它與颱風眼之間有環形雲牆;颱風眼位於颱風中心區,最常見的颱風眼呈圓形或橢圓形狀,直徑約10km~70km不等,平均約45km,颱風眼的天氣表現為無風、少雲和乾暖。
颱風形成後要發生移動。
移動路徑基本上沿副熱帶高壓外緣,自東向西移動。但客群多因素影響,移動路徑又很複雜。以北太平洋西部地區颱風移動路徑為例,其路徑分為三條:
①西移路徑。颱風從菲律賓以東洋面一直向西移動,經過南海,在我國海南島或越南一帶登入。
②西北路徑。颱風從菲律賓以東洋面向西北方向移動,穿過琉球群島,在我國江浙或浙閩一帶登入。
③轉向路徑。颱風從菲律賓以東洋面向西北方向移動,然後轉向東北方向移去,路徑呈拋物線狀。
結構
一個發展成熟的颱風,按其結構和帶來的天氣,分為颱風眼、渦鏇風雨區、外圍大風區三部分,從中心向外呈同心圓狀排列。颱風眼位於颱風中心,直徑約5~10公里。颱風眼內盛行下沉氣流,故天氣睛朗,風平浪靜。颱風眼外側為渦鏇風雨區,這裡盛行強烈的輻合上升氣流,形成濃厚的雲層,出現狂風暴雨,風力常常在12級以上,是颱風中天氣最惡劣的區域。
再向外為外圍大風區,風速向外減小,風力通常在6級以上。颱風過境常常帶來狂風暴雨天氣,引起海面巨浪,嚴重威脅航海安全。登入後,可摧毀莊稼、各種建築設施等,造成人民生命財產的巨大損失,是一種危害極大的災害性天氣。
颱風在低層主要是流向低壓的流入氣流。由於角動量平衡,在內區可產生很強的風速,在高層是反氣鏇的流出氣流。上下層環流之間通過強上升運動聯繫起來,這是颱風環流的主要特徵。
颱風中最暖的溫度是由下沉運動造成的,它正出現在眼壁內邊緣以內,這裡有最強的下沉運動。在颱風低層最大風速半徑處,輻合最強,最大風速值半徑的大小隨高度變化甚小,並位於眼壁之中。另外颱風結構的不對稱性也是今年來人們注意的特點,分析表明,無論是在颱風內區和外區都有明顯的不對稱性,這種不對稱性對於颱風發展和動量及動能的輸送等有重要的作用。天氣尺度的颱風是大氣中很強的動能源,因而從能量上颱風對大氣環流的變化和維持應有重要的影響,這個問題已經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在能量問題上今年來有人還指出,角動量的水平渦鏇輸送在颱風外區很重要;另外,在外區動量的產生和輸送也很重要,它們在颱風能量收支中不應加以忽略,這些都與颱風的不對稱性有關。
生命周期
孕育階段
太陽經過一天照射,海面上形成了很強盛的積雨雲,這些積雨雲里的熱空氣上升,周圍較冷空氣源源不絕的補充進來,再次遇熱上升,如此循環,使得上方的空氣熱,下方空氣冷,上方的熱空氣里的水汽蒸發擴大了雲帶範圍,雲帶的擴大使得這種運動更加劇烈。經過不斷擴大的雲團受到地轉偏向力影響,逆時針鏇轉起來(在南半球是順時針),形成熱帶氣鏇,熱帶氣鏇里鏇轉的空氣產生的離心力把空氣都往外甩,中心的空氣越來越稀薄,空氣壓力不斷變小,形成了熱帶低壓—颱風初始階段。發展階段
因為熱帶低壓中心氣壓比外界低,所以周圍空氣湧向熱帶低壓,遇熱上升,供給了熱帶低壓較多的能量,超過輸出能量,此時,熱帶低壓里空氣鏇轉更厲害,中心最大風力升高,中心氣壓進一步降低。等到中心最大風力達到一定標準時,就會提升到更高的一個級別,熱帶低壓提升到熱帶風暴,再提升到強熱帶風暴、颱風,有時能提升到強颱風甚至超強颱風,這要看能量輸入與輸出比決定,輸入能量大於輸出能量,颱風就會增強,反之就會減弱。成熟階段
颱風經過漫長的發展之路,變得強大,具有了造成災害的能力,如果這時登入,就會造成重大損失。消亡階段
颱風消亡路徑有兩個,第一個是:颱風登入陸地後,受到地面摩擦和能量供應不足的共同影響,颱風會迅速減弱消亡,消亡之後的殘留雲系可以給某地帶來長時間強降雨。第二個是:颱風在東海北部轉向,登入韓國或穿過朝鮮海峽之後,在日本海變性為溫帶氣鏇,變性為溫帶氣鏇後,消亡較慢。應對措施
一般應對
1、警惕颱風動向,注意收聽、收看媒體報導或通過氣象諮詢電話、氣象網站等了解颱風的最新情況。2、颱風來的時候應該關緊門窗防雨,搬移窗台或陽台上的花盆以防砸落等。
3、颱風光臨的時候,容易發生一些大型廣告牌掉落、樹木被颳倒、電線桿倒地的事情,颱風來時最好儘量避免外出。
4、不得已需外出作業的人員在避風避雨時要選擇安全地帶,小心“飛”來橫禍。在野外主要小心公路塌方、樹倒枝折等危險。
5、颱風天氣會令到路面出現積水、地滑,這些都會影響開車或者汽車,引發意外事故。所以司機開車一定要放慢速度,騎車的朋友在惡劣天氣下最好選擇步行、乘坐公車。
詳細應對
1、出行方面:公路交通應儘量避開風雨集中的時段駕車出行,道路限行或封路等情況會影響出行計畫,同時道路道路積水後行車容易讓積水進入發動機,引起發動機損壞。航空出行:請儘量選擇鐵路交通等出行方式,強風雨天氣可能會引起大面積的航班延誤和取消。
2、公共設施:須做好危房等的加固工作,在強風和驟雨到來的時候,人員需轉移到安全地區,以免因房屋倒塌引起大量傷亡(在麥莎颱風影響期間,房屋倒塌是致使人員傷亡的一個很大誘因)要做好在建工程腳手架、戶外廣告、高空設施以及各類危房加固。棚架、招牌、霓虹燈、吊機等懸空、高空設施要進行加固,並將露於陽台、窗外的花盆等物品移入室內。居民民眾應把門窗捆緊拴牢,特別應對鋁合金門窗採取防護。江河大堤需提前做好加固工作。
3、中國小校:應及時做好停課等相關準備工作。
4、農業方面:農業部門要組織力量搶收成熟的水稻、瓜果等農作物,對易倒作物要進行保護,保證基本農產品供應。水產養殖:提前加固養殖大棚,倉庫用房就經過加固防漏,避免颱風造成飼料淋雨霉變。
5、觀潮活動:請大潮愛好者在颱風正面影響期間,儘量不去海邊觀潮,以免巨浪、狂風造成不必要的人員傷亡。
6、水上作業:相關水域水上作業和過往船舶應當回港避風,加固港口設施,防止船舶走錨、擱淺和碰撞。
7、人員轉移:在颱風來臨時,沿海及河流地勢低洼區人員需轉移到安全地區。9711號颱風“溫妮”影響江蘇時,長江水位上漲,江蘇境內幾乎全線突破警戒水位,內河低洼地區及沿海地區有20萬人被洪水圍困。
8、電力方面:最佳化電力調度,合理安排發電廠設備、電網設備的檢修計畫;提前試驗應急發電車等應急裝備,確保設備狀態良好。颱風“桑美”登入後,給浙江、福建地區電網帶來巨大破壞。華東全網共出現四回五百千伏線路跳閘,六回二百二十千伏線路跳閘,三十二回一百一十千伏線路跳閘,浙江、福建各有一座二百二十千伏變電站全停。溫州的蒼南、泰順、平陽三個縣較大範圍停電。
編號
颱風的編號也就是熱帶氣鏇的編號。人們之所以要對熱帶氣鏇進行編號,一方面是因為一個熱帶氣鏇常持續一周以上,在大洋上同時可能出現幾個熱帶氣鏇,有了序號,就不會混淆;另一方面是由於對熱帶氣鏇的命名、定義、分類方法以及對中心位置的測定,因不同國家、不同方法互有差異,即使同一個國家,在不同的氣象台之間也不完全一樣,因而,常常引起各種誤會,造成了使用上的混亂。
中國從1959年起開始對每年發生或進入赤道以北、180度經線以西的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的近中心最大風力大於或等於8級的熱帶氣鏇(強度在熱帶風暴及以上)按其出現的先後順序進行編號。近海的熱帶氣鏇.當其雲繫結構和環流清楚時,只要獲得中心附近的最大平均風力為7級及以上的報告.也進行編號。編號由四位數碼組成,前兩位表示年份,後兩位是當年風暴級以上熱帶氣鏇的序號。如2003年第13號颱風“杜鵑”,其編號為O313。表示的就是2003年發生的第13個風暴級以上熱帶氣鏇。熱帶低壓和熱帶擾動均不編號。
命名
因為海洋上可能同時出現多個熱帶氣鏇(在西北太平洋,最高記錄是5個同時存在,這也是全球的記錄,美國軍方於關島上設定的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現已移至夏威夷),在二次大戰習慣對熱帶氣鏇給予名字,方便識別。最初的名字全為女性,後來在1979年加入男性名字。從1947年至1999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區域的熱帶氣鏇非正式地採用上述名字。
早在20世紀初至中期,中國大陸、台灣及日本已自行為區內的熱帶氣鏇編配一個4位數字編號,編號首2位為年份,後2位為該年順序號。例如0312,即2003年第12號熱帶氣鏇。而美國海軍則為整個西北太平洋內的熱帶氣鏇編配一個兩位數字編號,其後並改成兩位元數字加上英文字母w。
為減少混亂,日本在1981年獲委託為每個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區域內的達到熱帶風暴強度的熱帶氣鏇編配一個國際編號,但容許其他地區繼續自行給予編號。自此,在大部分國際發布中,發布機構會把國際編號放在括弧內(JTWC除外)。但是,各氣象機構有時對熱帶氣鏇的編號會有差別,主要是因為其對熱帶氣鏇強度的評估有所不同。例如在2006年風季,中國氣象局曾對一個未被日本氣象廳命名的風暴(中國氣象局的0614)編號,因此在餘下的風季,前者的編號都比後者的多出一個。
由2000年開始,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鏇命名表由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英語:WMOTyphoonCommittee)制訂。共有五份命名表分別由14個委員國各提供兩個名字組成,名字會由所提供國家的英文國名順序使用。不同於大西洋及東北太平洋,循環使用(即用完140個後名稱,回到首個重新開始)。日本氣象廳會同時根據這一套新名單為這些熱帶氣鏇命名。這些名字及編號除了用於為國際航空及航海界發放的預測和警報外,亦是向國際媒體發放熱帶氣鏇訊息時採用的規範名稱。
在中國大陸與台灣,氣象機構會為熱帶氣鏇的外文名就其發音和意義翻譯。中國氣象局、香港天文台及澳門氣象局會商議一致的翻譯,但由於實際管轄、有效統治台灣地區的中華民國政府並非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的委員,因此未跟隨前者譯名而自行翻譯這些名字。
當熱帶氣鏇在某地區造成嚴重破壞,該地區可要求將其退役。為該熱帶氣鏇起名的國家會再提一個名字作替補。例如中國大陸及香港會由市民提名,再選出若干優勝名字,提交世界氣象組織確認選擇其中一個名字。
從2000年1月1日起,中國中央氣象台發布熱帶氣鏇警報時,除使用熱帶氣鏇編號外,還使用熱帶氣鏇名字。此前,中國一直採用熱帶氣鏇編號辦法。
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熱帶氣鏇命名表
第一列 | 第二列 | 第三列 | 第四列 | 第五列 | |
英文 / 中文 | 名字來源 | ||||
Damrey | Kong-rey | Nakri | Krovanh | Sarika | 柬浦寨 |
Longwang | Yutu | Fengshen | Dujuan | Haima | 中國 |
Kirogi | Toraji | Kalmaegi | Maemi | Meari | 朝鮮 |
Kai-tak | Man-yi | Fung-wong | Choi-wan | Ma-on | 中國香港 |
Tembin | Usagi | Kammuri | Koppu | Tokage | 日本 |
Bolaven | Pabuk | Phanfone | Ketsana | 寮國 | |
Chanchu | Wutip | Vongfong | Parma | Muifa | 中國澳門 |
Jelawat | Sepat | Nuri | Melor | Merbok | 馬來西亞 |
ewiniar | Fitow | Sinlaku | Nepartak | Nanmadol | 密克羅尼西亞 |
Bilis | Danas | Hagupit | Lupit | Talas | 菲律賓 |
Kaemi | Nari | Changmi | Sudal | Noru | 韓國 |
Prapiroon | Wipha | Mekkhala | Nida | Kulap | 泰國 |
Maria | Francisco | Higos | Omais | Roke | 美國 |
Saomai | Lekima | Bavi | Conson | Sonca | 越南 |
Bopha | Krosa | Maysak | Chanthu | Nesat | 高棉 |
Wukong | Haiyan | Haishen | Dianmu | Haitang | 中國 |
WSonamu | Podul | Pongsona | Mindulle | Nalgae | 朝鮮 |
Shanshan | Lingling | Yanyan | Tingting | Banyan | 中國香港 |
Yagi | Kajiki | Kujira | Kompasu | Washi | 日本 |
Xangsane | Faxai | Chan-hom | Namthcun | matsa | 寮國 |
Bebinca | Peiah | Linfa | Malou | Sanvu | 中國澳門 |
Rumbia | Tapah | Nangka | Meranti | Mawar | 馬來西亞 |
Soulik | Mitag | Soudelor | Rananim | Guchol | 密克羅尼西亞 |
Cimaron | Hagibis | Molave | Malakas | Talim | 菲律賓 |
Chcbi | Noguri | Koni | Megi | Nabi | 韓國 |
Durian | Ramasun | Morakot | CHABA | Khanun | 泰國 |
Utor | Matmo | Etau | Aere | icente | 美國 |
Trami | Halong | Vamco | Songda | Saola | 越南 |
利弊
壞處颱風除了給登入地區帶來暴風雨等嚴重災害外,也有一定的好處。包括中國在內的東南亞各國和美國,颱風降雨量約占這些地區總降雨量的1/4以上,因此如果沒有颱風這些國家的農業困境不堪想像;此外颱風對於調劑地球熱量、維持熱平衡更是功不可沒,眾所周知熱帶地區由於接收的太陽輻射熱量最多,因此氣候也最為炎熱,而寒帶地區正好相反。由於颱風的活動,熱帶地區的熱量被驅散到高緯度地區,從而使寒帶地區的熱量得到補償,如果沒有颱風就會造成熱帶地區氣候越來越炎熱,而寒帶地區越來越寒冷,自然地球上溫帶也就不復存在了,眾多的植物和動物也會因難以適應而將出現滅絕,那將是一種非常可怕的情景。好處
其一,隨著全球人口激增和工農業發展,對淡水的需求量日益擴大,加上陸地上有限的淡水資源分布不均勻,世界性水荒已日趨嚴重。而颱風這一熱帶風暴卻為人們帶來了豐沛的淡水。颱風給中國沿海、日本海沿岸、印度、東南亞和美國東南部帶來大量的雨水,約占這些地區總降水量的1/4以上,對改善這些地區的淡水供應和生態環境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其二,颱風給副熱帶高壓開了“減壓閥”,有時能引來北方冷空氣 。靠近赤道的熱帶、亞熱帶地區受日照時間最長,乾熱難忍,如果沒有颱風來驅散這些地區的熱量,那裡將會更熱,地表沙荒將更加嚴重。同時寒帶將會更冷,溫帶將會消失。我國將沒有昆明這樣的春城,也沒有四季長青的廣州,“北大倉”、內蒙古草原亦將不復存在。
其三,颱風最高時速可達200公里以上,其能量相當於400顆2000噸級氫彈爆炸時所放出的能量,所到之處,摧枯拉朽。這巨大的能量可以直接給人類造成災難,但也全憑著這巨大的能量流動使地球保持著熱平衡,使人類安居樂業,生生不息。
其四,能量巨大的颱風在形成及運行時,藉助閃電等作用,可以擊碎水分子長鏈,形成具有活性的短鏈水分子。而地球上的生物在吸入這些短鏈水分子後,可增添生命的活力,從而使地球生態持久發展下去。
其五,颱風還能增加捕魚產量。每當颱風吹襲時翻江倒海,將江海底部的營養物質卷上來,魚餌增多,吸引魚群在水面附近聚集,漁獲量自然提高。
災害
颱風是一種破壞力很強的災害性天氣系統,但有時也能起到消除乾旱的有益作用。其危害性主要有三個方面:
①大風。颱風中心附近最大風力一般為8級以上。
②暴雨。颱風是最強的暴雨天氣系統之一,在颱風經過的地區,一般能產生150mm~300mm降雨,少數颱風能產生 l000mm以上的特大暴雨。1975年第3號颱風在淮河上游產生的特大暴雨,創造了中國大陸地區暴雨極值,形成了河南“75.8”大洪水。
③風暴潮。一般颱風能使沿岸海水產生增水,江蘇省沿海最大增水可達3m。“9608”和“9711”號颱風增水,使江蘇省沿江沿海出現超歷史的高潮位。
已被除名颱風
2006年的1號強颱風“珍珠”(Chanchu),在菲律賓、中國東南部、台灣總共造成104人死亡以及12億美元的損失。2006年的4號強熱帶風暴“碧利斯”(Bilis),在菲律賓、台灣、中國東南部總共造成672人死亡以及44億美元的損失。
2006年的8號超強颱風“桑美”(Saomai),在馬利安那群島、菲律賓、台灣、中國東南部總共造成458人死亡以及25億美元的損失。
2006年的16號強颱風“象神”(Xangsane),在菲律賓、海南、越南、高棉、泰國總共造成279人死亡以及7.47億美元的損失。
2006年的22號超強颱風“榴槤”(Durian),在菲律賓、越南、泰國總共造成於819人死亡,經濟損失之大無法估計。
2005年的9號強颱風“麥莎”(Metsa),給中國華東地區造成大損失。
2005年的14號超強颱風“彩蝶”(Nabi),在日本造成21人死亡。
2005年的19號超強颱風“龍王”(Longwang),給中國台灣、福建、廣東、江西等地造成大風大雨,並造成一定人員傷亡。
2004年的8號颱風“婷婷”(Tingting),造成日本南鳥島3人死亡,多人受傷,並造成一定自然災害。
2004年的14號強颱風“雲娜”(Rainne),造成中國東部沿海大的人員傷亡。
2003年的7號超強颱風“伊布都”(Imouto),造成菲律賓,華南大的人員傷亡。
2003年的13號強颱風“杜鵑”(Dujuan),給中國華南地區造成重大災害和財產損失。
2003年的14號超強颱風“鳴蟬”(Mamei),造成韓國150多人喪生。
2002年的6號強颱風“查特安”(Chataan),登入日本關東平原造成多人喪生和嚴重的損失。
2002年的26號颱風“鳳仙”(Pongsona),造成關島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2001年的26號熱帶風暴“畫眉”(Vamei),雖然不是很強,但是它是最靠近赤道的颱風,所以除名。
監測和預報
颱風造成災害的嚴重性、多發性已為世人所矚目,很早以來各有關國家的海洋氣象科學家們就著手於對颱風的監測和預報工作,近代最早的颱風預報可追溯到18世紀初葉,在天氣圖誕生時,就開始了颱風的預報。目前利用天氣圖方法仍是預報颱風的主要方法之一。颱風發生在熱帶海域,對颱風的監測工作是很困難的,除設在少數熱帶海島上的觀測站能實測到一些颱風資料外,大都依靠航行在世界各大洋航線上的各國商船開展義務觀測得到的,這些商船的航線大都相對固定,在颱風發生區裡的航線是更稀少了,同時在颱風來臨之前,正在颱風附近航行的商船,都會提前規避,免遭颱風的襲擊,這樣也就喪失了獲取颱風資料的極好機會。1930年美國軍方曾派海岸警備隊的艦船開赴颱風發生區進行實測,終難避免颱風災害帶來的厄運,以船毀人亡而告終。1943年7月27日美國開始首次利用飛機觀測颱風獲成功,並從1945年起,對太平洋的颱風實施正式的飛機觀測,一直延續至今,取得很大成功。
目前用氣象衛星獲取的雲圖分析颱風位置和移動路徑已取得實用性的結果,但是在颱風發展初期和後期減弱階段,因颱風眼的削弱和消失,往往很難從雲圖中嚴密監視颱風的動向,給準確預報颱風帶來一定困難。為此藉用飛機觀測資料來彌補雲圖的不足,仍不失為一種優選方法,所以用飛機觀測颱風有其獨特的作用。
飛機觀測颱風時,飛近颱風眼一般要下降到3000米(相當於700百帕層)的高度,並相繼離颱風眼每50公里處投放探空儀,對颱風眼實施立體觀測,這樣的作業反覆進行三次。選擇這個高度飛行對觀測颱風最有利,也是飛越颱風眼比較安全的一個高度,因為3000米高度是颱風流入層的頂部,相對來講這個高度的對流作用要比下層小些,但對初期發展的颱風,或後期削弱的颱風來講,由於颱風眼的不明顯,飛機一半藥下降到300米的高度進行作業較為合適。
中國的颱風預報是由設在北京的國家氣象中心,以及遍布全國沿海省市縣各級氣象台站和海洋台站建立的預報服務網路進行的,它們依據地面監測網、高空氣象探測網、氣象雷達探測網、氣象衛星監測系統、海洋監測網路以及國際間氣象資料交換系統獲得的實況資料,進行分析處理後發布颱風的預報和警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