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源區

武陵源區

湖南省張家界市武陵源區1988年5月成立,位於湖南省西北部,距省會長沙約400公里。轄索溪峪、天子山、張家界、楊家界四大風景區,是世界著名風景區之一。武陵源主要由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和索溪峪、天子山兩個自然風景區組成,面積390.8平方公里。武陵源地區石英砂岩比較多,而且裸露在地表,經過流水的長期,形成了這一地區最奇特的景觀--石英砂岩峰林地貌。區內千米以上的峰林有243座,最高峰是兔兒望月峰,海拔12.645公里。這裡溝谷縱橫,長度超過2公里的溝谷有32條,總長度達84.6公里。2013年末全區常住人口6.05萬人,其中男性3.1萬人,女性2.95萬人。2013年武陵源區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58115萬元,比2012年增長6.0%。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武陵源區行政建置歷經變遷。遠古時期,境內就有人類活動。

周,屬楚國。公元前11世紀,周成王封熊繹於楚,居丹陽(今湖北省秭歸縣),慈利(含今永定區、武陵源區及桑植縣)為其轄地。赧王三十七年(公元前278年),秦昭王置黔中郡(郡治在今沅陵縣西),轄慈利。武陵源區域屬慈利所轄。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分轄區為36郡。在黔中郡下置慈姑縣(縣治官塔坪,今慈利縣蔣家坪鄉太坪村),轄今安鄉、澧縣、津市、臨澧、石門、慈利、桑植各縣及永定區、武陵源區、湖北省公安、鶴峯縣、湖南省桃源縣一部分。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廢黔中郡設武陵郡,將慈姑縣分置零陽、孱陵、充縣三縣。此時,武陵源區域為充縣(縣治今永定區,轄今永定區、桑植縣及漊水中游區域)轄地。

三國吳景帝永安六年(263年),因嵩梁山裂,有石壁立如門,吳帝孫休以為祥兆,遂析武陵郡北部置天門郡,分零陽、充縣地設婁中縣。此時武陵源區域分屬充縣和婁中縣管轄。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析婁中縣設臨澧縣,析零陽縣置澧陽縣。天門郡領零陽、充縣、臨澧、婁中、澧陽五縣。

南北朝,梁敬帝紹泰元年(555年),廢天門郡,置澧州、石門郡。北周建德四年(575年),廢婁中、臨澧二縣,置北衡州。廢充縣,設崇義縣,本境與零陽俱隸北衡州。

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年),改北衡州為崇州,更零陵縣為慈利縣,與崇義縣同隸崇州。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廢崇州,改澧州為澧陽郡,領石門、孱陵、澧陽、安鄉、崇義、慈利六縣。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改澧陽郡為澧州,復置充縣。高宗麟德元年(664年),廢充縣,並崇義入慈利縣。玄宗天保初,改澧州為澧陽郡。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復名澧州。

五代,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時期(907~960年),區境屬馬殷、周行逢割據的楚國所轄之澧州。

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改澧州為澧陽軍州,屬荊湖北路。

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升澧陽軍州為澧州路。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澧州路總管府,領澧陽、石門、安鄉、慈利四縣。元貞元年(1295年),升慈利縣為慈姑州,鏇復名慈利州,轄今慈利、桑植、永定、武陵源等區縣。順帝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即吳王位,改澧州路為澧陽府。

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慈利州為大庸縣,不久廢大庸縣,復名慈利縣,屬澧陽府(後復為州)。洪武三年(1370年),羊山衛治(今永順羊峰山)遷大庸,改名大庸衛(今大庸所)。次年,大庸衛城遷今永定區所。洪武九年(1376年),改澧屬慈利等縣隸屬常德府。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大庸衛改永定衛,轄六所(前、後、左、右、中及大庸所),行政區屬慈利縣。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設九溪衛(衛治在今慈利縣江埡),領前、後、左、右、中五所及添平、麻寮、安福諸所。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慈利改隸岳州府。

清雍正八年(1730年),改土歸流,升澧州為直隸州,慈利縣改隸澧州。廢九溪、永定兩衛,置安福縣(今臨澧縣)。割麻寮所(慈利十七都部分地及十八都)入容美司,置鶴峰州,隸宜昌府;割安福所(慈利十六都)入桑植司置桑植縣,隸永順府。雍正十三年(1735年),撥慈利十、十一、十二、十三都及八、九、十四都各部分地置永定縣(今永定區)。

民國三年(1914年),廢府、州、廳建制,保留道一級建制。因永定名與福建省永定縣同名,奉北京政府令,改名為大庸縣,與慈利同屬武陵道。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建立湘西綏靖處,下設五個行政督察區。其中慈石庸行政督察區專員辦事處設慈利,轄慈利、石門、大庸三縣。次年,慈石庸行政督察區擴並為第二行政督察區,轄慈利、石門、大庸、臨澧、澧縣、桑植六縣。專員辦事處仍設在慈利。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至二十九年(1940年),慈利縣屬湖南省第四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設常德)、大庸屬第八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設永順)。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武陵源位於西部高原亞區與東部丘陵平原亞區的邊緣,東北接湖北,西部直達神農架等地,西南聯於黔東梵淨山。武陵源主要由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和索溪峪、天子山兩個自然風景區組成,面積390.8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武陵源區地處武陵山脈余脈。其中風景名勝獅寨,四面絕壁,放眼望,峰巒疊翠。整個地勢以中部為核心,向四周呈輻射狀擴散。周圍有若干河谷型小盆地,外圍為山地。

武陵源區內石英砂岩柱峰有3103座,千米以上峰柱243座,最高峰為兔兒望月峰,海拔1264.5米;境內長2000米以上的溝谷32條,總長達84.6公里,其中,以金鞭溪最為著名。峰頂多為三面懸崖深谷的台地,常為山民安居紮寨之處,最為有名的有黃石寨、鷹窩寨、鑼鼓寨、躲官寨等。

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武陵源共有石峰3103座,峰體分布在海拔500~1100米,高度由幾十米至400米不等。峰林造型景體完美元缺,若人、若神、若仙、若禽、若獸、若物,變化萬千。武陵源石英砂岩峰林地貌的特點是:質純、石厚,石英含量為75%~95%,岩層厚520米。具間層狀層組結構,即厚層石英砂岩夾薄層、極薄層雲母粉砂岩或頁岩,這一層組結構有利於自然造型雕塑,增強形象感。岩層裸露於向斜輪廓產狀平緩(5°~8°,局部最大達20°),增加了岩石的穩定性,為峰林拔地而起提供了先決條件。岩層垂直節理髮育,顯示等距性特點,間距一般15至20餘米,為塑造千姿百態的峰林地貌形態和幽深峽谷提供了條件。

構造溶蝕地貌:武陵源構造溶蝕地貌,主要出露於二疊系、三疊系碳酸鹽分布地區,面積達30.6平方公里,可劃分為五亞類,堪稱為“湘西型”岩溶景觀的典型代表。主要形態有溶紋、溶痕、溶窩、溶斗、溶溝、溶槽、石芽、埋藏石芽、石林、穿洞、窪地、石膜、漏斗、落水洞、豎井、天窗、伏流、地下河、岩溶泉等。溶洞主要集中於索溪峪河谷北側及天子山東南緣,總數達數十個。以黃龍洞最為典型,被稱為“洞穴學研究的寶庫”,在洞穴學上具有遊覽和探險方面特殊的價值。

剝蝕構造地貌:分布於志留系碎屑地區,見及三亞類:碎屑岩中山單面山地貌,分布於石英砂岩峰林景觀外圍的馬頸界至白虎堂和朝天觀至大尖一帶;鯉魚脊Ⅴ谷中山地貌,分布於湖坪、石家峪、黃家坪等地;碎屑岩低山地貌,分布於中山外緣,山坡較緩,河谷呈開闊的Ⅴ型。

河谷侵蝕堆積地貌:本類型可分為山前沖洪扇、階地和高漫灘。前者分布於沙坪村,發育於插旗峪—施家峪峪口一帶;索溪兩岸發育兩級階地,二級為基座階地,高出河面3—10米;軍地坪—喻家嘴一線高漫灘發育,面積達4~5平方公里。

氣候

武陵源屬典型的中亞熱帶山原型季風濕潤氣候,多樣性和垂直差異性十分明顯。境內屬東亞季風區,一年有兩次氣候轉換。冬季受北方乾冷氣團控制,盛吹偏北風,氣候寒冷乾燥;夏季受暖氣流影響,盛行偏南風,溫高濕重;春秋兩季為冷暖氣流交替過渡期,輕寒微暖,氣候宜人。本境四季分明,四季的長短隨海拔遞增而變化。低海拔地區(3公里以下)冬夏長,春秋短;高海拔地區(1公里以上)冬春長,夏秋短。

境內年均降水量1380.0~1450.0毫米。降水量隨海拔升高而增加,天子山比軍地坪年均降水量要多10%。各月降水分布不均,集中在4~7月,降水日達49天,約占全年降水日32%。強降水集中期為5~7月,降水量達650毫米,占全年總量的46%。12~1月降水少,約56毫米,僅占全年總量的4%。

境內雨量充沛,森林植被完整,濕度和蒸騰量較大。海拔較低的軍地坪年均水汽壓為16.0帕,年均相對濕度為78%。海拔較高處易產生雲霧,抬升盤繞于山腰至山頂,故山腰濕度最大,相對濕度在85%以上。山頂由於風的作用,其濕度次于山腰,高于山腳。一年之中,4~7月為相對濕季,8~9月為相對乾季。

境內軍地坪年平均日照為1297.2小時。以8月為最多,平均日照為202.5小時;2月份為最少,平均為55.7小時。年均日照時數與周邊的永定區、慈利縣相比,偏少121.4~204.7小時,略多於桑植縣。由於其複雜的地形,使得不同高度、不同坡向的光照分布極不均衡,是造成局部小氣候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五里一個景,十里一層天”之說。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2013年末全區耕地面積2869.46公頃,占國土面積7.2%。全區共有國家級生態公益林51.36萬畝,自然保護區4個,面積為23.34萬畝,占國土面積的39%。

植物資源

境內森林復蓋率已達74.75%,並保存著兩處原始次森林,為我國重要的古老孑遺生物的生長地區。境內有高等植物3000餘種,首批列入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種子植物有珙桐等35種。在眾多的植物中,武陵松分布最廣,數量最多,形態最奇,有“武陵源里三千峰,峰有十萬八千松”之美譽。

境內自然植被中,維管束植物達193科、730屬、1630種。其中木本植物107科、250屬、700種,草本植物879種。木本植物中裸子植物7科、11屬、17種;被子植物96科、286屬、734種。天然林遍布景區的溝壑、峰林、坡嶺;人工林以杉木為多,主要分布於森林公園,面積達1133公頃,人工馬尾松林和檫樹林等小塊分散於各景區。

2013年末森林蓄積量達293.222萬畝,森林復蓋率達84.89%。植樹造林1500畝,封山育林1.7萬畝,景區森林復蓋率達95%,全年無森林病蟲害和火災發生。

動物資源

經調查,境內陸生脊椎動物共有50科116種,其中包括《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名單》中的一級保護動物3種,二級保護動物10種。武陵源動物世界中,較多的是獼猴,據初步觀察統計為300隻以上。大鯢,則遍布於溪溝、泉眼和深潭之中。

武陵源現存野生動物屬東洋界華中區西部山地高原亞區(鄭作新教授區系),東北部接鄂西北神農架,西南臨黔東北梵淨山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位於中國西部山地高原與東部丘陵平原亞區交界線左側邊緣。境內溪壑縱橫,樹草豐茂,水質清純,許多區域人煙稀少,人跡罕至。幽靜的生態環境,為野生動物的棲息和繁衍提供了理想的條件。飛禽、走獸、魚蛇、昆蟲,種類繁多,有許多珍稀種群。據1980年中國科學院華南考察隊考察,境內有陸生脊椎野生動物22目、58科、149種。以鳥類居多,占種數的46.9%;其次為獸類,占28.9%;爬行類占16.1%;兩棲類占8.1%。屬國家一類保護的3種:豹、雲豹、黃腹角雉;國家二類保護的25種:獼猴、短尾猴、蘇門羚、穿山甲黑熊大靈貓水獺、林麝、水鹿、豺、鴛鴦、鳶、雀鷹、松雀鷹、紅腹角雉、白冠長尾雉、紅腹錦雞、褐翅鴉鵑、草鴞、斑頭鵂鶹、短耳鴞、長耳鴞、虎紋蛙、大鯢。其中18種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屬湖南省級保護的有獐、毛冠鹿、紅嘴相思鳥等54種。還有脆蛇蜥、麗紋蛇、魚游蛇以及索溪峪景區野人井內通體透明的盲眼魚等奇異動物。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88年12月,境內國營張家界林場(即今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管理處,下同)、協合鄉、中湖鄉隸屬湘西自治州所轄的大庸縣(市)(今永定區),索溪峪鎮屬常德專區所轄的慈利縣,天子山鎮屬桑植縣(1953年屬大庸縣,後屬慈利縣,1958年隸屬桑植縣)。

1988年5月18日,國務院批准大庸市升為地級市,將慈利、桑植兩縣劃歸大庸市管轄。市另轄兩區:原縣級大庸市改名為永定區,新設武陵源區。將原大庸市的協合、中湖兩鄉和國營張家界林場、慈利縣索溪峪鎮、桑植縣天子山鎮劃為武陵源區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索溪峪鎮(軍地坪)。

1996年,武陵源區面積393平方公里,轄1個鎮、2個鄉、1個民族鄉:天子山鎮、索溪峪土家族鄉、中湖鄉、協合鄉。區政府駐索溪峪,距市政府43千米。

2002年末,武陵源區總面積397.5平方千米,其中核心景區面積217.15平方千米。轄3鄉1鎮2街道,42個行政村、居委會。

2004年,全區轄1個街道、1個鎮、3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軍地坪街道、天子山鎮、索溪峪土家族鄉、協合鄉、中湖鄉。區政府駐軍地坪街道。

區劃詳情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武陵源區轄1個街道、1個鎮、2個鄉、1個民族鄉。區人民政府駐軍地坪街道

鄉/鎮/街道 社區
軍地坪街道 吳家峪、寶峰路、畫卷路、索溪林場 1個 3個
天子山鎮 向家坪、泗南峪、天子山、黃河、向家台 2個 3個
索溪峪土家族鄉 迎賓路、喻家咀、文鳳路、黃龍路、白虎堂、金杜、鐵廠、文莊、雙星、雙峰、田富 6個 5個
協合鄉 插旗峪、龍尾巴、李家崗、楊家坪、協合、寶峰山、土地峪、黃家坪、抗金岩 7個 2個
中湖鄉 楊家界、野雞鋪、印家山、石家峪、檀木崗、寶月、三家峪、夜火、車家山、漁泉峪、青龍埡 9個 2個
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管理處 張家界、袁家、鑼鼓塔
3個

人口民族

2013年末全區常住人口6.05萬人,其中男性3.1萬人,女性2.95萬人。分城鄉看,城鎮人口3.78萬人,農村人口2.27萬人,城鎮化率為62.5%。

全年出生人口626人,出生率為1.2%。全年死亡人口245人,死亡率為0.46%。人口自然增長率為7.28‰。全區戶籍總人口為55313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8718人,占總人口比重51.9%;土家族、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占全區戶籍總人口的93.5%

經濟

概況

2008年實現全區生產總值16.3億元,區級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503億元;實現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946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185元;接待中外遊客1051萬人次,其中境外客人54.2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32.3億元;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11億元;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8億元。

初步核算,2013年武陵源區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58115萬元,比2012年增長6.0%。其中,第一產業比2012年增加值13852萬元,增長2.4%;第二產業比2012年增加值7065萬元,增長2.6%;第三產業比2012年增加值337197萬元,增長6.2%。三次產業結構由2012年的4.03:2.08:93.89調整為3.87:1.97:94.16。一、二、三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4%、0.9%和97.7%,分別拉動經濟成長0.09個百分點、0.05個百分點和5.86個百分點。按2010年可比價計算,2013年全區人均GDP達到53932元;按2000年可比價格計算,2013年全區人均GDP為43787.7元。

第一產業

農業

2013年全區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4899.6萬元,比2012年增長2.5%。其中農業產值10847.4萬元,增長3%;林業產值3870.5萬元,增長4.6%;牧業產值8967.5萬元,增長0.4%;漁業產值112.3萬元,增長10.1%;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101.8萬元,增長5.9%。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5779.3萬元,其中農業增加值8395.9萬元,增長2.4%;林業增加值3030.6萬元,增長4.6%;牧業增加值3443.5萬元,增長0.4%;漁業增加值71.9萬元,增長10%;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837.4億元,增長5.9%。

2013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5.27千公頃,與2012年持平。糧食播種面積3.14千公頃,2013年糧食產量15380噸,比2012年減產1.6%,全年出欄肉豬3.36萬頭,比2012年下降1.7%;肉牛0.28萬頭,比2012年增長3.7%;肉羊0.38萬隻,與2012年持平。

農村建設

2013年完成了磨子峪、石家峪和檀木崗村、雙星村等集中供水工程,解決了5800人安全飲水問題。2013年發展農業產業化基地2200畝。成功申報《張家界市武陵源區現代農業生產發展優質稻產業化建設項目》,“美麗鄉村”創建試點項目已獲省農業廳審批通過。2013年,新增種養大戶11戶,新擴蔬菜面積700畝,新增土地流轉面積900畝,新增市級農業龍頭企業1家(累計達9家),新增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6家(累計35家),新增合作社商標註冊5個(累計12個)。2013年,新增農村沼氣池用戶200戶,新增農村太陽能熱水器用戶200戶。 2013年累計投入新農村建設資金600多萬元。修訂了《張家界市武陵源區農業產業化發展獎扶辦法》等一系列激勵政策和扶持措施,發放養殖業獎金140.298萬元,發放種植業獎金278.75萬元。全年為42個村居投入5872萬元用於改善村(居)的生產生活條件。

第二產業

2013年全部工業增加值2075萬元,扣除價格因素的可比價增加值與2012年同期持平。

2013年實現建築業增加值4990萬元,比2012年增長3.8%。

2013年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75377萬元,比2012年增長24.3%,其中房地產投資10280萬元。2013年累計施工項目37個,其中新開工項目26個。區委、區政府出台了加快重點建設項目推進獎勵措施,發放獎金100萬元。

第三產業

旅遊業

2013年各景點累計接待國內外遊客1381.16萬人次,比2012年下降19.3%;接待境外遊客61.5萬人次,比2012年下降15.22%。接待過夜遊客人數634.28萬人,比2012年下降6.9%。核心景區接待526.41萬人次,比2012年下降18.7%;一次進山人數288.92萬人,比2012年下降14.4%。

2013年實現門票收入102961萬元,比2012年下降17.8%,累計實現旅遊總收入570214萬元,比2012年下降19.6%。其中核心景區累計購全票人數203.41萬人,比2012年下降21.41%;實現門票收入58808萬元,比2012年下降18.9%。

2013年末全區擁有星級以上賓館酒店21家,其中五星級2家,四星級2家,三星級16家,二星級1家;全區接待床位18000餘張,其中星級以上賓館7604張。

國內貿易

2013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8500萬元,比2012年增長10.0%。分城鄉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76112.7萬元,增長9.0%;農村消費品零售額12387.5萬元,增長17.1%。分行業看,批發業消費品零售額6962.3萬元,增長12.1%;零售業消費品零售額52279.3萬元,增長13.4%;住宿業消費品零售額11113.3萬元,下降11.7%;餐飲業消費品零售額18145.3萬元,增長17%。

交通郵電

2013年末全區公路線路里程379公里,共有客運線路29條。完成公路貨物運輸總量26.19萬噸,貨物運輸周轉量4803.58萬噸公里。完成公路旅客運輸總量1366.47萬人,公路旅客運輸周轉量90463.47萬人公里。全區社會機動車保有量達16486輛,其中汽車保有量4658輛,比2012年末分別增長22.8%和5.65%。

2013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3378萬元,比2012年增長9.5%。其中,郵政業務總量308萬元,增長17.5%;電信業務總量3070萬元,增長9.02 %。2013年末固定電話用戶為1.68萬戶,增長11.26%,行動電話用戶為4.7萬戶,增長2.2%,計算機寬頻用戶達到1.27萬戶,增長33.8%。

金融業

2013年完成區級財政總收入42476萬元,比2012年增長2.6%,其中完成稅收收入27351萬元,占財政總收入的64.39%。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2029萬元,比上年增長2.8%,占GDP的比重為8.94%。政府性基金收入1412萬元,比2012年增長1.9%。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3年末全區共有中國小校15所,其中中學1所(獨立國中),國小14所(含2所九年學校)。在校學生7934人,其中小學生4651人,國中學生1830人,普高學生1086人,職高學生367人。全區共有教師538人,其中國小教師239人,中學教師299人。學前三年教育入園率達93.85%,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99.92%,國中升學率為95.21%,高中階段毛入學率112.46%。

2013年,安排落實了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資金618.6萬元,其中落實免學雜費資金324.5萬元,免教材教輔及作業本資金232.1萬元,校舍維修改造專項經費80萬元,貧困寄宿生生活補助資金62萬元。全區6481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享受了免補政策,落實普通高中國家助學金31.05萬元,中職助學金38.775萬元,中職國家免學費資金90.84萬元。區教育基金會年末現有資金949萬元,全年發放各類助學幫困幫教資金158萬元。

科技事業

截至2013年全區專利申請量18件。全年申報省級科技計畫項目6個,立項5個。申報市級科技計畫項目12個,立項10項。創建了1家市級示範協會,引進新技術2項。“魚泉峪貢米”、“御筆峰生態米”通過農業部綠色農產品認證。創建市級防震減災科普示範學校1所(武陵源一中)。金馳大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榮獲全省戰略型新型產業智慧財產權試點企業。

文化事業

截至2013年末全區共有藝術表演團體1個,公共圖書館1個,總藏量3萬冊。民眾文化館1個。檔案館2個,已開放各類檔案2.8萬卷(件),比上年增長5.66%。報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2個,其中市級1個,區級21個。有線電視用戶1.7萬戶,電視綜合人口復蓋5萬人,復蓋率達93%。全區累計共完成“村村通”工程7800多戶。

2013年,成功舉辦了“歡樂瀟湘·快樂武陵源”系列主題文化活動,《天子山的紅月亮》獲省“歡樂瀟湘”大型民眾文藝匯演三等獎。成功舉辦了“2013年張家界國際鄉村音樂周”活動、“《中國夢想秀》圓夢之旅-村花辦春晚”等大型文化活動,成功舉辦了第三屆張家界·武陵源全國風光攝影大賽、2013愛摩托·濃情山水機車攝影大賽等攝影活動,促進了文化發展與旅遊宣傳的深度融合。組織放映農村及廣場電影676場次,豐富了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體育事業

2013年發行體彩310多萬元。2013年成功舉辦了第16屆湘鄂邊老蘇區“賀龍杯”籃球友誼賽、蜘蛛人攀爬百龍天梯等活動。成功舉辦了廣播體操、廣場舞大賽等系列體育賽事,豐富了體育健身活動內容和形式。

衛生事業

截至2013年末全區共有各類衛生機構42個,其中綜合醫院1個,衛生院3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個,婦幼保健院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愛衛辦1個,防保站1個,衛生局1個,村居衛生室31個,行政村衛生室復蓋率達74%。全區衛生技術人員142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65個,註冊護士50人。醫院、衛生院共有床位172張,每千人擁有床位數2.84張。完成城鄉居民健康檔案規範化建檔50422人,為4876名65歲以上老人免費體檢,完成無償獻血519人次。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3.22‰,免費婚前醫學檢查率81%。成功申報省級衛生村1個、市級衛生村1個,市級衛生鎮1個。

社會保障事業

截至2013年末城鎮新增就業1012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524人,城鎮“零就業”家庭實現動態清零,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8%以內。全年組織勞動力技能培訓1200餘人次。

2013年企業養老保險累計參保人數5056人,機關事業養老保險累計參保人數2815人,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累計參保人數16816人。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累計登記人數42256人。失業保險累計參保人數7653人,工傷保險累計參保人數6902人。

2013年累計征繳基本養老保險費4013萬元。其中:企業養老保險費征繳2221萬元,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費征繳1792萬元。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征繳基金2684萬元;生育保險基金征繳124萬元;工傷保險基金征繳160萬元。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穩步推進,城市低保月人均標準由225元提高到280元,全區發放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經費1288萬元;農村低保月人均標準由119元提高到134元,全區發放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經費411萬元;五保分散供養標準由2400元提高到3000元,全區投入五保供養經費183萬元。全區擁有各類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床位數10張,收養人員7人。建立健全城鎮各種社區服務設施18個,其中綜合性社區服務中心4個。全區銷售社會福利彩票49.7萬元,比上年下降2%;直接接收社會捐贈195.9萬元,比上年增長45%。

2013年累計建成各類保障性住房238套,其中公租房70套、安置房168套 。完成城市棚戶區改造120戶,農村危房改造434戶。

交通

焦柳線上的張家界火車站連線全國東西南北,張家界機場已開通香港、澳門、北京、大連、上海、廣州、深圳、珠海、廈門、青島、福州、成都、重慶、武漢、西安、南京等 20 多個城市和地區的航線,省會長沙至張家界高速公路已開通,陸、空立體交通網路基本形成。景區內開通了尾氣排放達歐Ⅱ標準的環保汽車,建成了國內一流的天子山、黃石寨兩條索道和創世界吉尼斯紀錄的水繞四門觀光電梯。

風土人情

八寶銅鈴舞

這是土家族古老的祭祀舞蹈。相傳八寶為古代土家先祖八個部落的首領,人稱“八部大王”、“八部大神”,後來,八位首領先後戰死。後人為紀念他們,便精心製作了八個銅鈴,並按八部王在位時穿的八幅羅裙,騎著象徵祖先騎過的寶馬,手搖銅鈴,翩翩起舞,高唱祭祖求福的古歌,以示懷念。因為八個銅鈴代表八個首領,就把這種舞蹈取名為“八寶銅鈴舞”

本來,參加“八寶銅鈴舞”活動,僅局限在土家人中進行,古話說:“黃銅不沾鐵,土家不沾客”(客家,指外族),但後來由於土、苗、漢共赴國難,抗擊外寇入侵,結下了生死友誼,土家掌堂師就把銅鈴給苗族掌堂師贈送一個,又給漢族老司贈送一個,故今日八寶銅鈴,實際上只有六個銅鈴。

土家打鎦子

打鎦子,俗稱“打傢伙”,是土家族一種獨特的民間器樂。全套鎦子由小鑼(又叫勾鑼)、頭鈸、二鈸、大鑼等四件打擊樂組成。有些曲牌還加嗩吶、板鼓伴奏。凡遇土家婚嫁迎娶、逢年過節、調年擺手等喜慶場合都少不了它。甚至有些土民有事無事打打自娛自樂,故在民間廣為流傳。

打鎦子關鍵是要配合默契,還要根據曲牌鏇律的提示,用獨特的演奏技術,模仿出山的呼喚,水的流聲,鳥的鳴叫,獸的馳騁等各種自然聲響,使人如臨其境。如“八哥洗澡”、“螞蟻上樹”、“野雞拍翅”、“蛤蟆吐泡”等。由於打鎦子的題材創意來自大自然,鄉土氣息濃,演奏奇特,因而在國際樂壇上大出風頭,外國專家稱讚土家打鎦子是大自然的交響樂。

鬼穀神功

大庸古有“硬氣功之鄉”的美譽。20世紀八十年代初,硬氣功大師趙繼書隨華國鋒出訪西歐七國,其精湛的硬氣功表演傾倒了數百萬觀眾,“大庸硬氣功”從此譽滿西歐。

據傳,著名縱橫家鬼谷子隱居天門山鬼谷洞學《易》,創造了不同於中國武林界任何派別的硬氣功,民間稱為“鬼穀神功”。清代中期,有雲遊武林高手朱茂嶺,隱居三岔村芭蕉灣洞穴,潛心研究鬼穀神功,後收余道人(名余世萬)為徒,傳其衣缽,使之發揚光大。

早先,鬼穀神功作用在於實戰,如清同治年間鎮守台灣的總兵劉明燈將軍自幼苦練鬼穀神功,死後碑文上就有“幼奐奇氣,臂力過人”的記述。而作為民間體育表演,還是近幾年的事。其主要節目有腹臥鋼叉、釘刀床破石、頭頂打磚、雙風灌耳、五馬分人、汽車碾身、紅煞掌等最為驚險叫絕。(不過有心臟病和過敏症的人不要觀看,那年趙繼書在盧森堡國家大劇院時,就曾嚇死過兩位老太太。)

梯瑪神歌

梯瑪、土語,俗稱土老司,意為敬神的人。土家族一年一度的“調年擺手”敬神祭祀活動,都由梯瑪一手執掌,祭祀過程中梯瑪演唱的敬神之歌就叫“梯瑪神歌”。梯瑪神歌的音樂鏇律源於遠古土家部落的牛角號,而其舞蹈擺手舞源於古代巴人的“巴渝舞”。梯瑪神歌淵源久遠,精深博大,它通過敘述土家族的起源、繁衍、戰爭、遷徙、開荒斬草、安居樂業、生產生活等,涉及天上地下、人間萬物、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甚至生命價值、哲學世界,它深涵著音樂、文學、土語、民俗等多種學問,堪稱土家族古文化的寶庫。它是土家族一部光輝的民族史詩,誰破解了它深隱的“密碼”,便可探出土家族歷史的千古之迷。

茅古斯舞

茅古斯,相傳為茹毛飲血時代的土家先民,意為“長毛的人”,後來把他們所創造的舞蹈也叫“茅古斯”,這是土家族最為原始的古典舞蹈。由於有比較完整的情節,有固定的場次和對話,故又被專家稱為中國戲劇的“活化石”。茅古斯主要表現其祖先開拓荒野、刀耕火種、捕魚狩獵等創世業績,於逢年過節跳擺手舞之前進行。表演過程中,由一人扮演老茅古斯 ,另有若干女茅古斯和小茅古斯。除女茅古斯外,全部赤裸 上身,頭上扎五根大草辮,身穿稻草衣,男茅古斯腰上捆一根用草紮成的“粗魯棒”,象徵男性生殖器,有生殖崇拜的遺風。

茅古斯舞一般要跳六個晚上,按序分“生產”、“打獵”、“釣魚”、“接親”、“讀書”、“接客”。其動作原始粗獷,滑稽有趣,是中國古典民族舞蹈的寶貴遺產。

民間歌謠

張家界民間歌謠浩如煙海、豐富多彩,精深博大,門類繁多,分勞動歌、生活歌、時政歌、歷史敘事歌、山歌、情歌、喪歌、壽歌、搖籃歌、宗教祭祀歌、上樑歌、哭嫁歌及各種民間小調等。尤以情歌傳播最廣。 民歌曲調十分豐富,各地唱法不一,桑植民歌較成系統,已唱出湖南,唱出國門,蜚聲國際歌壇。民歌多為即興演出,也有固定歌詞。冷水泡茶慢慢濃——土家族情歌對唱

起歌

女:獨木一根不成林,燈草一根亮不明。繩子須用兩股搓,唱歌需要兩個人。

男:要我唱歌歌不來,一把金鎖鎖在懷。只要你的鑰匙到,打開金鎖歌自來。

求婚

男:烏鴉怎能配鳳凰,鮮花怎插牛糞上。自古養女攀富貴,瓦罐作枕是空想。

女:哪有毛鐵燒不紅,哪有棉花彈不絨。哪有一鋤挖成井,冷水泡茶慢慢濃。

單身苦

男:單身苦來單身苦,衣服爛了無人補。黑一塊來白一塊,如比山中花老虎。

女:單身難來單身難,好比尼姑坐冷庵。半夜想起單身苦,淚水整得幾丘田。

定婚

男:我吃秤砣鐵了心,皮匠錐子已當針。不學螞蝗四處漂,水上浮萍不定根。

女:有情哥哥請放心,鑼鼓一錘已定音。我如園中芭蕉樹,年年換葉不換心。

莫牽掛

女:叫我莫掛怎不掛,心裡掛亂一扒紗。乾魚見了流眼淚,木雕羅漢肉也麻。

男:叫我放下放不下,心裡就象貓爪抓。水井撒網丟不開,吉口搬箏放不下。

口難開

男:好久未到這方來,這方牡丹開得乖。心想進園采一采,乾田螺螄口難開。

女:高山砍柴不用刀,吊井打水不用瓢。情哥不必妹開口,只要眨眼動眉毛。

相思

男:情妹園內一板牆,苦瓜絲瓜種兩行。郎吃絲瓜思掛妹,妹吃苦瓜苦想郎。

女:日想郎來夜想郎,好比春蠶想嫩桑。春蠶想桑日子短,我想情郎日子長。

偷情

男:不變豬來不變牛,死了變個花枕頭。白天跟姐守床被,晚上跟姐睡一頭。

女:情郎要來請進門,哪怕丈夫是狠人。不打不罵跟一個,打打罵罵拖一群。

擺手舞

擺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響的大型歌舞,帶有濃烈的祭祀色彩。歌隨舞生,舞隨歌而得名。《後漢書》稱擺手舞起源於古代的巴渝舞。《晉書樂志》認為舞曲四篇中就有“矛渝”,“弩渝”是離不開武器的,故為古代一種戰舞。巴人跟隨周武王伐紂,“歌舞以凌,殷兵大潰”;秦末劉邦反秦,巴人以巴渝舞勇挫秦兵,劉邦認為有巴渝舞之遺風;明嘉靖年間土司兵抗擊倭寇,大跳擺手舞,乘倭寇不備,大敗倭寇,立下了赫赫戰功。後來,這種戰舞逐漸演變成土家祭祀活動,各土司轄地紛紛建擺手堂。清代《永順府志》載:“每歲正月初三至十七日,男女齊集,鳴鑼擊鼓,跳舞唱歌,名曰擺手。

擺手舞以講述人類起源,民族遷徙,英雄事跡為主要內容。祭祀儀式由梯瑪或掌壇師帶領眾人進擺手堂或擺手坪跳擺手舞、唱手舞,乘倭寇不備,大敗倭寇,立下了赫赫戰功。後來,這種戰舞逐漸演變成土家祭祀活動,各土司轄地紛紛建擺手堂。清代《永順府志》載:“每歲正月初三至十七日,男女齊集,鳴鑼擊鼓,跳舞唱歌,名曰擺手。

擺手舞以講述人類起源,民族遷徙,英雄事跡為主要內容。祭祀儀式由梯瑪或掌壇師帶領眾人進擺手堂或擺手坪跳擺手舞、唱擺手歌。擺手歌長達數萬行,堪稱土家族民族史詩。擺手分單擺、雙擺、大擺手、小擺手數種,小擺手又稱“社巴”。跳擺手舞不拘人數多少,少者數百,多則上萬,擺手時,以擊大鑼、鳴大鼓呼應節奏,氣勢恢宏壯觀,動人心魄。主要特點是手腳呈同邊動作,踢踏擺手,翩翩進退,成雙成對,節奏鮮明生動。

清代“竹枝詞”盛讚擺手舞場面: 擺手歌。擺手歌長達數萬行,堪稱土家族民族史詩。擺手分單擺、雙擺、大擺手、小擺手數種,小擺手又稱“社巴”。跳擺手舞不拘人數多少,少者數百,多則上萬,擺手時,以擊大鑼、鳴大鼓呼應節奏,氣勢恢宏壯觀,動人心魄。主要特點是手腳呈同邊動作,踢踏擺手,翩翩進退,成雙成對,節奏鮮明生動。

清代“竹枝詞”盛讚擺手舞場面:

擺手堂前艷會多,攜手聯訣緩行歌;

鼓鑼聲雜喃喃語,裊裊餘音嗬也嗬。

仗鼓舞

武陵源區武陵源區

仗鼓舞是張家界市桑植縣白族獨有的一種民族舞蹈。仗鼓舞以“仗鼓”作道具,與朝鮮族鼓舞有異曲同工之妙。鼓長1.2米,兩頭大如碗口,用皮革繃面,中細可握,形如木杵。相傳南宋末天寶年間,有谷、王、鍾三姓兄弟在蒙將兀良“寸白軍”服役,後“寸白軍”被遣散,三人從雲南大理流落到桑植縣定居。某年臘月,白族兄弟們正在打糍粑準備過年,一幫官軍突然圍寨抓人,白族人即用粑粑杵奮起反擊,將官軍打敗,白族人為慶賀這一仗的勝利,就以木杵作道具跳舞作樂,這便是仗鼓舞的由來。後來,白族人將粑粑杵改成鼓,配以笛子、嗩吶、大號和鑼鼓、鈸、磬等鳴樂伴奏,同時創造了八十一套舞蹈動作,成為一種獨具風格的民間舞蹈。

儺願戲

武陵源區武陵源區

儺願戲是從古代儺祭活動演化而來的一種原始宗教劇種。每年農曆八月十五至臘月二十四日,鄉間驅除

邪魔鬼魅、消除災難厄運、慶賀人壽年豐時,請土老司若干人進行表演。儺願戲有高儺和低儺兩個流派。高儺流行於土家族、白族等少數民族地區,低儺流行於當地漢族地區。共同點都是敬奉“三元”,“三元”即“三清”,指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傳說是三個法力無邊的神仙。儺願分儺戲(或儺舞)、儺技,儺戲有固定故事,有人物對白;儺技則是噴水畫符,雙腳趟燒得通紅的貫頭(鏵口),但見腳底冒煙,卻安然無恙。另外,咬鏵口、過火海(從炭火中過)、摸油鍋、滾榨刺、上刀梯等驚險功夫等,是一種難以理喻的“神秘文化”現象。

三棒鼓

三棒鼓,唐代稱三仗鼓,約於明代傳入本境,並逐漸成為民眾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形式。每年春節

,藝人們結伴走村串寨拜年,表現對象不分貧富,戶戶必到。如遇貧寒之家,表演者將別家贈送的禮品相送,意在人人過節歡喜。充分體現出土家人熱情好客,心地善良的民族性格。對加強民族間團結有一定的作用。三棒鼓 通常由三至五人組成,一人擊鼓唱詞,一人鑼鼓配樂,一人耍花棒。花棒三根,長一尺,舞者左右 各執一根,將另一根拋在空中,左右開弓,擊打空中花棒使之不落地。也有以刀代棒,以五刀代三棒的技藝。鋼刀在空中歡跳,銀光閃閃,左右穿梭。技藝高強者,突然把刀拋得及高,來一個騰空飛腳,轉身外擺,繼續接刀上拋,令人眼花繚亂,不禁稱絕。打三棒鼓,通常有“鬧春耕”、“收割打場”、“慶豐收”、“拜年節”四套,分“鯉魚跳龍門”、“玉女穿梭”、“板岩漂灘”等項目。打三棒鼓技巧性強,表演時需高度集中,用力適當,貫通一氣,並與演唱者默契配合。

旅遊資源

武陵源旅遊資源十分豐富,由張家界、索溪峪、天子山三部分組成的國家級著名旅遊風景區,總面積369平方公里,其中屬國家一級保護區面積53.5平方公里,二級保護區面積55.5平方公里,三級保護區面積203平方公里。現辟有游路14條70公里,觀景點560多個。九十年代以來連獲聯合國“世界自然遺產”、“全國風景區四十佳”、“全國AAAA級風景名勝區”、“砂岩峰林國家地質公園”等殊榮。武陵源風景優美,民族風情也十分濃郁。居住在這裡的土家族、苗族、白族等少數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傳統習慣。到土家苗寨作客,與他們一起過“社巴節”、“四月八”、“趕秋節”或參加跳擺手舞、茅古斯無、鬥牛等文娛體育活動,另有一番情趣。

現擁有中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中國第一批世界自然遺產、中國第一批世界地質公園、中國第一批優秀旅遊城市、中國第一批國家5A級旅遊區等多頂桂冠。

1988年,國務院確定武陵源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並批准設立武陵源縣級行政區。總面積 397 平方公里,轄六個鄉鎮處,人口 4.4 萬,有漢族、土家族、苗族、白族等多個民族。 1991年,武陵源榮登“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金榜。 1992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武陵源作為中國首家“世界自然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97 中國旅遊年,武陵源被國家旅遊局列為 35 個王牌精品旅遊景點之一。 2000年,武陵源風景名勝區被國家旅遊局評定 AAAA 級風景旅遊區。同年,武陵源被建設部授予“文明風景區”稱號。 2004年被列為世界地質公園網路名錄。2007年5月8日被評為中國首批5A級旅遊名勝區。

天子山

天子山,與張家界、索溪峪山水相依,交臂為鄰,面積六十五平方公里,主峰海拔一千二百五十六米。從這裡舉目遠眺,武陵千山萬壑盡收眼底。

天子山被譽為“秀色天下絕,山高人未識”的自然風景處女地,它有一座天橋,兩口天池,三座古廟,四個天門,五處飛泉,六個洞府,七個風景區,八十四座天然觀景台。它集奇、險、秀、幽、野於一體,尤以石林、雲海、霞日、冬雪為其奇觀。那一片片石林,千姿百態,或如刀槍劍戰森立刺天,或如千軍萬馬奔騰而來。瀰漫于山腰谷底的雲霧,變幻莫測,時而涌若滾滾波濤,時而飄若縷縷遊絲。朝霞中的天子山金碧輝煌似一幅油畫;月光下的天子山朦朧迷離像一幅山水圖;冬天的天子山是銀色的世界.......還有神堂灣、御筆峰、仙女獻花、點將台等眾多的勝景,披著神秘的面紗,訴說著動人的故事,吸引著人們前去探幽尋勝。

湖南省-知名景區

所在地景點名稱
長沙市
長沙市橘子洲頭 | 嶽麓山 | 毛澤東紀念館 | 毛澤東楊開慧故居 | 天心閣 | 馬王堆 |長沙市動物園 | 烈士公園 | 海底世界 | 火宮殿 |秋收起義紀念館
望城縣銅官窯 | 雷鋒紀念館 | 千龍湖
寧鄉縣劉少奇故居
瀏陽市胡耀邦故居 | 大圍山 | 石燕湖 | 豐竹園 | 青竹湖
沙縣櫻花溫泉
婁底市
婁底市湄江 | 波月洞 | 洛陽灣 | 水府廟 | 曾國藩故居 | 蔡和森紀念館 | 紫鵲界梯田 | 梅山龍宮
常德市
常德市

壺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桃花源 | 夾山國家森林公園 | 花岩溪國家森林公園 | 常德詩牆 | 柳葉湖 | 黃山頭國家森林公園 | 河洑國家森林公園 | 太浮山森林公園 | 蒙泉湖 | 城頭山 | 太陽山 | 德山公園

郴州市
郴州市仰天湖草原 | 蘇仙嶺 | 萬華岩 | 王仙嶺 | 五蓋山 | 天堂溫泉| 義帝陵
宜章縣莽山國家森林公園 | 湘南年關暴動舊址
資興縣東江湖 | 觀瀾書院 | 回龍山 | 鵝山國家森林公園
汝城縣福泉山莊
蘇仙區飛天山天下十八泉 | 湘粵古道
北湖縣石林 | 龍女溫泉
永興縣便江 | 板梁古村
永州市
永州市上甘棠古村
祁陽縣金洞漂流| 文昌塔 | 三聖湖
東安縣舜皇岩
零陵縣柳子廟
江華縣盤王殿
江永縣女書園
雙牌縣大黃江源瀑布群 | 文廟
寧遠縣九嶷山舜帝陵
道縣月岩
株洲市
炎陵縣炎帝陵
攸縣白龍洞
醴陵縣紅色官窯
茶陵縣南宋古城
湘潭市
韶山縣韶山毛澤東同志故居 |滴水洞
湘潭市彭德懷紀念館 | 齊白石故居
衡陽市
衡南縣江口鳥洲
衡陽縣南嶽衡山 | 南嶽大廟 | 石鼓 | 回雁峰 | 岣嶁峰 | 陸家新屋 | 湘西草堂
衡東縣羅榮桓故居
耒陽縣蔡侯祠
懷化市
芷江縣芷江受降紀念坊
會同縣粟裕故居| 高椅古村
漵浦縣向警予故居
新邵縣白水洞
新寧縣崀山
城步縣南山大草原
隆回縣魏源故居 | 高洲溫泉
綏寧縣鐵杉林
武岡縣中山堂 | 雲山 | 法相岩
岳陽市
岳陽市岳陽樓 | 君山島 | 東洞庭濕地| 張谷英村
汨羅縣屈子祠 | 任弼時故居
張家界市
張家界 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 | 天門山國家森林公園 | 黃龍洞 | 寶峰湖 | 慈利五雷山 | 桑植九天洞 | 賀龍故居洪家關 | 湘鄂川黔根據地紀念館 | 茅岩河漂流 | 崇文寶塔 | 土家風情園 | 普光寺 | 葫蘆殼溫泉 | 澧水源頭五道水 | 烈士塔 | 秀華山館 | 老院子 | 大庸府城 | 婁江漂流
湘西自治州
湘西鳳凰古城 | 猛洞河漂流 | 芙蓉鎮王村 | 德夯苗寨 | 關田山古苗寨

湖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自治州市轄區縣級市自治縣
長沙市嶽麓區 | 芙蓉區 | 天心區 | 開福區 | 雨花區 | 瀏陽市 | 長沙縣 |望城縣 | 寧鄉縣
株洲市天元區 | 荷塘區 | 蘆淞區 | 石峰區 | 醴陵市 | 株洲縣 | 炎陵縣 | 茶陵縣 | 攸縣
湘潭市岳塘區 | 雨湖區 | 湘鄉市 | 韶山市 | 湘潭縣
衡陽市雁峰區 | 珠暉區 | 石鼓區 |蒸湘區 | 南嶽區 | 耒陽市 | 常寧市 |衡陽縣 | 衡東縣 | 衡山縣 | 衡南縣 | 祁東縣
邵陽市雙清區 | 大祥區 | 北塔區 | 武岡市 | 邵東縣 | 洞口縣 | 新邵縣 | 綏寧縣 | 新寧縣 | 邵陽縣 | 隆回縣 | 城步苗族自治縣
岳陽市岳陽樓區 |雲溪區 | 君山區 | 臨湘市 | 汩羅市 | 岳陽縣 | 湘陰縣 | 平江縣 | 華容縣 | 屈原管理區*
常德市武陵區 | 鼎城區 | 津市市| 澧縣 | 臨澧縣 | 桃源縣 |漢壽縣 | 安鄉縣 | 石門縣 | 西湖管理區* | 西洞庭管理區*
張家界市永定區 | 武陵源區 | 慈利縣 | 桑植縣
益陽市赫山區 | 資陽區 | 沅江市 | 桃江縣 | 南縣 | 安化縣 | 大通湖管理區*
郴州市北湖區 | 蘇仙區 | 資興市 | 宜章縣 | 汝城縣 | 安仁縣 | 嘉禾縣 | 臨武縣 | 桂東縣 | 永興縣 | 桂陽縣
永州市冷水灘區 | 零陵區 | 祁陽縣 | 藍山縣 | 寧遠縣 | 新田縣 | 東安縣 |江永縣 | 道縣 | 雙牌縣 | 江華瑤族自治縣
懷化市鶴城區 | 洪江市 | 會同縣 | 沅陵縣 | 辰谿縣 | 漵浦縣 | 中方縣 | 新晃侗族自治縣 | 芷江侗族自治縣 | 通道侗族自治縣 |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 | 麻陽苗族自治縣 | 洪江管理區*
婁底市婁星區 | 冷水江市 | 漣源市 | 新化縣 | 雙峰縣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 | 古丈縣 | 龍山縣 |永順縣 | 鳳凰縣 | 瀘溪縣 | 保靖縣 | 花垣縣
(註:帶“*”屬於地方設立的行政區,並非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在冊的行政區)
(參見:湖南省行政區劃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