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應觀

嘉應觀

嘉應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是我國歷史上唯一記述治黃史的廟觀,也是河南省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宏大的清代建築群,文化內涵豐富,是黃河文化的代表之一。嘉應觀,俗名廟宮,又稱黃河[中國第二大河]龍王廟,是雍正皇帝為治理黃河水患,御祭龍王,特下詔書建造的行宮、廟觀。始建於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歷時四載。嘉應觀位於河南焦作武陟縣城東南12公里處,距焦作市區35公里,總面積9.3平方公里,始建於清雍正元年,是雍正皇帝為祭祀河神、封賞歷代治河功臣,而修建的的座集宮、廟、衙三位一體黃淮諸河龍王廟,建築風格形似故宮,主要包括山門、御碑亭、治河功臣殿、中大殿、禹王閣等,規模宏大。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嘉應觀嘉應觀
嘉應觀始建於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
據《武陟縣誌》記載:“嘉應觀在二鋪營村東,雍正初年,以黃河安瀾,奉赦建,規模壯麗,有銅牌刻。”康熙末年,黃河四次在武陟境內決口。雍正元年,又決馬營口,洪水逼京,淹天津,成清王朝心腹之患。為治黃安民,雍正皇帝派河道總督率兵堵口、修壩,親臨河防搬石。
祭祀龍王,封賞治河功臣,口堵壩成時,雍正皇帝特下詔,赦建嘉應觀。命河臣齊蘇勒,仿故宮,派御匠調河南、山東、山西、陝西、安徽5省民工,大興土木,歷時四載,建成了這莊規模宏大,純滿族風格的官式建築群嘉應觀為仿故宮敕建的官、廟、衙三體合一的清代建築群,占地140畝,分南北兩大院。北院為祭祀河神,巡河行宮建築群。中軸線南北依次有山門、御碑亭、嚴殿、中大殿、恭儀亭、舜王閣。兩側對稱有掖門、御馬亭、鍾、鼓樓,更衣殿、龍王殿、風雨神殿。東西跨院為河台、道台衙署。南院原有戲樓、牌坊。觀西原有陳公祠。
傅作義及蘇聯專家治理黃河指揮部也曾設在嘉應觀內。
嘉應觀是我國歷史上唯一記述治黃史的廟觀,也是河南省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宏大的清代建築群,文化內涵豐富,是黃河文化的代表之一。

建築風格

嘉應觀嘉應觀
清朝的建築技術在唐宋元明的基礎上有所發展和提高,並形成了中國古代建築史上的最後一個高潮。清朝的“建設部”(工部)頒布了營造官書《工部工程做法則例》,制定了系列技術規範。河南的工匠大多不嚴格按《則例》的規範,而是因襲傳統手法,根據自身經驗去乾。因此河南的絕大多數清代建築都具有鮮明的河南地方特點,如少林寺風穴寺白馬寺內的清代木結構建築,以及開封山陝甘會館、洛陽潞澤會館、周口關帝廟等雕刻精美的群體建築,都是如此。
嘉應觀是由朝廷派來的御匠負責施工的,當然嚴格按照《則例》建造,所以是“原汁原味”的清朝官式建築群。除嘉應觀外,河南還有兩處這樣的建築:登封市中嶽廟、安陽市袁墳(建於民國初年,但忠實保留了清代官式建築特徵)。著名古建築專家祁英濤先生到嘉應觀考察時特別指出,嘉應觀各殿內的清代原始彩繪非常珍貴,在北京已難尋覓。
祁英濤先生說的清代原始彩繪,主要指的是中大殿天花板上的65幅圓形彩繪龍鳳圖。圖中龍騰鳳舞,姿態各異,色澤如新,是典型的前清滿族藝術風格。更奇特的是這個天花板不見蛛網,不粘灰塵,鳥蟲不進,所以當地老百姓把中大殿叫做“無塵殿”。民間傳說,因為該殿內藏有避塵珠,才有如此效果。但實際上可能是因為天花板是檀香木的緣故。

主要景點

綜述

嘉應觀嘉應觀
中軸線南北依次有山門、御碑亭、前樓、更衣殿、龍王殿、風神殿、雨神殿,東西跨院為河台、道台衙署。中大殿,重檐歇山迴廊式建築。
山門
嘉應觀山門為單檐歇山頂,頂部覆蓋藍色琉璃瓦,檐下為五踩重昂斗拱,用材甚小,玲瓏別致。外檐木質上均有彩繪,筆調明朗,色彩鮮艷。門前門牌上書有“敕建嘉應觀”五個大字,為雍正皇帝手書聖旨。御碑亭似清朝皇冠,富麗堂皇,亭內御碑鐵胎銅面,二十四龍纏繞,底座為獨角獸,雍正皇帝親筆撰文書丹,製作精緻,稱得上是“中華第一銅碑”,堪稱國寶;治河功臣殿分東西兩個大殿,供奉著10位治河功臣。
大王殿
大王殿為重檐歇山迴廊式建築。殿內正立“欽賜潤毓”金牌,“潤毓”是雍正皇帝御賜在武陟治理黃河的都御史他他拉·牛鈕的封號。牛鈕是皇帝的皇叔,是嘉應觀的首任主持。
中大殿藻井彩繪六十五副龍鳳圖為純滿族風格。故宮裡也有龍鳳圖,但故宮的龍鳳圖為滿漢合璧,而這裡的龍鳳圖卻是清一色的滿族文化風格,天下獨此無二。禹王閣雕欄樓閣,典雅華貴,頗具南方風格。閣前有一碑為水清碑,也叫靈石碑。輕輕一擊,靈石碑聲若銅磬,蔚蔚動聽。
御碑亭
御碑亭酷似清代皇冠。內立雍正皇帝親自撰文書丹的大銅碑,高4.3米,鐵胎銅面,碑周二十四龍纏繞,底座為蛟,工藝精湛,稱得上是中華第一銅碑,為國之瑰寶。
治河功臣殿
嘉應觀不單是專門蔡祀黃河河神的廟宇,還是紀念表彰歷代治河功臣的場所。這裡有大禹、王景(東漢)、賈讓(西漢)、謝緒(南宋)、賈魯(元朝)和明朝黃守才、白英、潘季訓、宋禮、劉天和,清朝的朱之錫、栗毓美、齊蘇勒、稽曾筠、林則徐等,均被雕塑成真人大小的蠟像,分別安置在禹王閣、中大殿和東西大殿內,享受御祭、供人們瞻仰。東大殿供奉的是西漢的賈讓,東漢的王景,元朝的賈魯,明朝的潘季訓和“白大王”白英。其中賈讓最早提出上中下治河三策,沿用至今。王景實踐治河三策,黃河800年沒有改道。西大殿供奉的是明朝工部尚書宋禮,明朝兵部尚書劉天和,清朝三位治河總督齊蘇勒、稽曾筠和林則徐。人們都知道林則徐曾擔任兩廣總督,虎原來在道光年間,他曾任河道總督,主管河南、山東黃河運河的修防事務。鴉片戰爭失敗後,清政府撤了他兩廣總督的職務,發配新疆。途中,黃河決口,林則徐又受命堵口。“肝膽披瀝通幽明,億兆命重身家輕。”
治河功臣殿分東西兩個大殿,供奉著10位治河功臣。東大殿供奉的是西漢的賈讓,東漢的王景,元朝的賈魯,明朝的潘季訓和“白大王”白英。其中賈讓最早提出上中下治河三策,沿用至今。王景實踐治河三策,黃河800年沒有改道。西大殿供奉的是明朝工部尚書宋禮,明朝兵部尚書劉天和,清朝三位治河總督齊蘇勒、稽曾筠和林則徐。人們都知道林則徐曾擔任兩廣總督,虎門銷煙大張民族氣節,他又怎么會當上了河龍王呢?原來在道光年間,他曾任河道總督,主管河南、山東黃河運河的修防事務。鴉片戰爭失敗後,清政府撤了他兩廣總督的職務,發配新疆。途中,黃河決口,林則徐又受命堵口。“肝膽披瀝通幽明,億兆命重身家輕。”林則徐是真正的民族英雄。中大殿又叫大王殿,是北京太和殿的縮小型建築。中大殿天花板上的險65幅龍鳳圖為天下一絕。故宮裡也有龍鳳圖,但故宮的龍鳳圖為滿漢合璧,而這裡的龍鳳圖卻是清一色的滿族文化風格,天下獨此無二。禹王閣雕欄樓閣,典雅華貴,頗具南方風格。閣前有一碑為水清碑,也叫靈石碑。輕輕一擊,靈石碑聲若銅磬,蔚蔚動聽。

民間傳說

首任道長原來是雍正皇叔

嘉應觀嘉應觀
御壩建成後,嘉應觀一帶由黃河最危險的地方,變成了最安全的地方。幾個築壩的兵退伍留了下來,在御壩碑附近開墾土地。後來,一些逃荒的、要飯的也在這兒定居下來。時間一長,這裡就成了個村莊,別人都把這村叫御壩村。御壩建成210多年後,一個男孩降生在御壩村,家人給他起名叫王小片。從在奶奶懷裡撒嬌時起,王小片就開始聽嘉應觀的種種故事,諸如嘉應觀是雍正為他的皇叔建造的、當年堵口累死的陳鵬年成了龍王等等。村里讀書人少,這些故事是真是假,也沒人說得清。
長大後,王小片讀書寫書,成了武陟有名的作家。上世紀90年代初,嘉應觀作為旅遊資源被人們重視起來,但關於嘉應觀的歷史只有傳說,沒有史料,連講解詞都沒法寫。於是王小片等人就接到了一個任務——從眾多的史料中蒐集關於嘉應觀的各種資料。“我很喜歡幹這個工作。關於嘉應觀的民間傳說太多了,翻資料證實兒時聽到的故事,是件有意思的事。”說起嘉應觀,王小片充滿熱情,“結果傳說大部分被證實了,民間口頭傳了許多年,基本沒走樣!
民間傳說的皇叔的故事也查到了端倪。雖然官方編撰的史書刻意迴避,可還是讓王小片找到了一些蛛絲馬跡。當初在武陟治河的欽差名叫牛鈕,這個人的官職是左都副御史,官很大,可清史中竟沒有他的傳記。比他官大的官小的都有,就這人沒有。《豫河志》中有個《牛鈕小傳》,但很簡略,沒寫他的出身,也沒寫他的下落,只說他受命治河。但在其他治河大臣的傳記中,牛鈕多次被提到,說他在武陟治河中發揮了關鍵作用。這個牛鈕身世不清,十分古怪,像是從天上掉下來的。
在《清史稿·諸王傳》中,王小片查到了另一個牛鈕:順治帝的第四個兒子,康熙的弟弟。史書上說他是庶妃巴氏所生,但說他“夭折,兩歲半卒”。武陟民間傳說,嘉應觀第一任道長也叫牛鈕。這樣,在差不多同一個年代,就有了三個牛鈕。清朝是最講避諱的,大臣怎么會和皇子重名?另外“牛鈕”聽起來也實在不像是一個道長的道號。根據掌握的一系列史料,王小片認為,惟一合理的解釋就是:這三個牛鈕是同一個人,是雍正的皇叔。這與武陟當地的民間傳說是一致的。 根據史料和民間傳說,加上文學家的想像,王小片寫出了劇本《嘉應觀秘史》。

文物保護

嘉應觀嘉應觀
1999年6月20日,江澤民總書記視察焦作“敕建嘉應觀”時指示:“珍貴呀,可要好好保護。”並為嘉應觀親筆題詞。
嘉應觀的建築藝術,集古代官式建築藝術之大成,規格之高,規模之大,保存之完整,為黃河第一廟。觀內供奉的河神均為彪炳史志的歷代治河功臣,蘊涵了中華五千年治河經驗,是中華民族治理黃河的博物館。著名文物專家羅哲文、謝辰生1999年12月在考查時給予很高的評價,分別題詞:“治河豐碑,文物瑰寶”、“治河先賢,功在千秋”。
嘉應觀在1963年4月,被河南省人民委員會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嘉應觀是我國歷史上唯一記述治黃史的廟觀,也是河南省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宏大的清代建築群,文化內涵豐富,是黃河文化的代表之一。2001年06月25日,嘉應觀作為清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地理名勝(2)

古老文明的中國不僅文化深厚,而且風景魅影也是相當美麗!

焦作市著名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