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雨湖區是湘潭市的兩個城區之一。位於湖南中部湘江之濱,面積74平方公里,人口37萬,轄4鄉2鎮8個街道、一個農工貿集團和一個省級重點開發區。雨湖區因境內有千年名勝“雨湖”而得名。位於湖南省中部偏東地區,
湘江中下游。320、107國道在此交匯,湘黔鐵路穿區而過,湘江航道直達洞庭、長江。火車站、長途汽車站、汽車西站、航運碼頭都位於區內,距長沙黃花機場僅30餘分鐘路程,水、陸、空交通極為方便。是湖南省乃至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這裡有:世界最大的氟化鹽生產企業——湘鄉鋁廠中國最大的電解二氧化錳生產企業——湘潭電化集團中國最早的電工器材生產企業——湘潭電機廠中國最大的金屬鉻生產企業——湖南鐵合金廠中國最大的錳礦——湘潭錳礦......在湘潭生產了:中國第一台120噸塔式起重機中國第一台液壓微電腦控制吸掃式掃路機中國第一輛城市輕軌車中國第一輛最大牽引力和最大噸位的工礦電力機車;中國最大的汽車——154噸電動輪自卸車和最小的汽車——江南奧拓微型車。
是全國的湘蓮之鄉和中國聞名的糧豬生產基地。新中國成立以來,湘潭農業和農村有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湘潭加大了科技興農力度,加快了農業產業化和農民奔小康進程。湘潭是全國第三個、全省第二個噸糧市,全省第一批全面綠化達標市和全省第一個農村達小康市。全區環境優美,自然景點有雨湖公園、和平公園、楊海洲水上公園,風景秀麗、景色迷人;人文景觀有陶侃墓、關聖殿、白石館等。
是湖南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之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居全省第二 位。改革開放以來,為了促進湘潭經濟的更快發展,湘潭市委、市政府圍繞改善投資環境、完善城市功能、推進長株潭經濟一體化,增加了對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的投入,加快了對外開放的步伐,帶來了湘潭面貌的大變化。20年來,先後改造了湘潭鋼鐵公司、韶峰水泥集團等一大批大型骨幹企業,新建了湘潭新電廠、湖南金迪化纖有限公司等一批能源、原材料生產重點企業。建成了聯結長沙、株洲、湘潭三市的全省第一條高速公路——長潭高速公路。
自然地理
境內地勢西高東低,南北高中部低;地貌類型多樣,山地、丘陵、崗地、平原、水面俱備。在全部土地總面積中,山地607.76平方公里,占12.12%,丘陵965.41平方公里,占19.25%;崗地1607.39公里,占32.05%;平原1406.81平方公里,占28.05%;水面427.59平方公里,占8.53%。
境內有一座著名的山脈,
當地人稱之“盤龍山”。相傳,有一清吉黃龍隱藏於此,龍頭昂首向東......故盤龍沖歷來被看作是塊氣運極好的風水寶地。境內最高點是湘鄉市境的白雲峰,海拔802;最低點易家灣吳家港,海拔29.06米。境內河流有漣水、涓水,人工河韶山灌區總乾渠、南北乾渠等,還有水府廟水庫 ,是境內最大的水庫。涓水古名“興樂江”、又名“白果河”、“易俗河”,為湘江一級支流。涓水發源於湘潭市雙峰縣昌山(九峰山),流經衡山縣新橋、白果,湘潭縣花石、射埠、吟江、古塘橋、雙板橋,在易俗河鎮匯入湘江。涓水全長103公里,流域面積1764平方公里。
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夏秋乾旱,冬春易受寒潮和大風侵襲。光能資源比較豐富,歷年平均日照時數1640—1700小時。熱量資源富足,平均氣溫16.7—17.4℃。降水量較充沛,但季節分布不均,年際變化大,全年降水量為1200—1500毫米。
生物資源
全區主要林木有62科266種,常見樹種有樟、杉、楓,珍貴樹有銀杏等。現有森林植被以人工林為主,樹種類型多樣,用材林有杉木、馬尾松、樟木、稠木、楠木、百樂等16種;經濟林有油茶、油桐、棕、烏柏、桑、茶葉、桃、李、梅等15種;引進樹有濕地松、國外松、火炬松、水杉、池杉、義大利楊、黑荊等。農作物資源豐富,可供栽培的糧食、油料、纖維及其他經濟作物上千種。其中,糧食作物500多個品種;經濟作物00多個品種。全區動物資源216種,其中禽畜有豬、牛、兔、雞、鴨、鵝等16種,野生動物80種,魚類資源主要有青、草、鰱等,貝殼類有螺、蚌等。其中不少是產業動物,有的已被開發利用。養殖的主要經濟魚類達到40多種,蓄禽中的沙子嶺豬、壹天石羊為優良的地方品種。
土地資源
位於衡山山脈的小丘陵地帶,地貌以平原、崗地、丘陵為主,土地資源具有耕地、水面和丘陵地較多較好的優勢。現實有耕地12.2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24.3%,全市人均占有耕地447平方米。土地質量好,利用率高,水稻土、紅壤、菜園土分布較廣,有利於以水稻為主的種植業和大農業的開發。水資源
四季分明,雨量豐沛,年降雨量一般在1500毫米左右。全市水資源總量 多年平均為37.75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31.45億立方米,地下水6.3億立方米。湘江和漣水、涓水都流經湘潭。
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主要有錳、煤、矽砂、石灰石等,其中錳礦總儲量有11000萬噸,素有中國“錳都”之稱。
歷史沿革
1949年8月,湘潭和平解放,湘潭縣人民政府成立。1950年7月,經中南軍政委員會批准,改湘潭縣城關區為湘潭市,隸屬由岳陽遷至湘潭的長沙專署(1952年10月改名為湘潭專署),湘潭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1953年4月,政務院批准湘潭市為省轄市,由湘潭專署代管。1968年9月成立湘潭市革命委員會,1980年10月市革命委員會改名為湘潭市人民政府,同年湘潭市改為省直轄市。1983年8月,湘潭地市合併,將其原湘潭地區的瀏陽縣劃歸長沙市醴陵、攸縣、茶陵、酃縣劃歸株洲市,湘潭、湘鄉兩縣劃歸湘潭市。湘潭實行市管縣體制。全市轄湘潭、湘鄉兩縣和雨湖、岳塘 、湘江、板塘、郊區五個區。
1984年,
將湘潭縣的銀田鎮和韶山區劃出設立縣級韶山區,由湘潭市管轄。1986年湘鄉縣改市,仍由湘潭市轄。雨湖區因境內有千年名勝“雨湖”而得名。1992年6月25日,民政部批覆(民行批[1992]64號),同意撤銷湘潭市雨湖區、湘江區、岳塘區、板塘區、郊區,以湘江為界設立雨湖區、岳塘區。雨湖區轄原湘江區(窯灣辦事處、羊牯塘辦事處、廣場辦事處、楠竹山辦事處、中山辦事處),原雨湖區(雲塘辦事處、鶴嶺辦事處、城正街辦事處、雨湖路辦事處、平政路辦事處),原郊區的長城、昭潭、先鋒、護潭4個鄉和先鋒農場。調整後,雨湖區共轄10個街道辦事處、4個鄉、1個農場。區人民政府駐原雨湖區人民政府駐地。
2000年,雨湖區轄8個街道、2個鎮、4個鄉。2004年,雨湖區轄8個街道、2個鎮、4個鄉。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92年6月25日,雨湖區轄原湘江區的窯灣、羊牯塘、廣場、楠竹山、中山5個街道,原雨湖區的雲塘、鶴嶺、城正街、雨湖路、平政路5個街道,原郊區的長城、昭潭、先鋒、護潭4個鄉和先鋒農場。調整後,雨湖區共轄10個街道、4個鄉、1個農場。
2000年,雨湖區轄8個街道、2個鎮、4個鄉:廣場街道、雲塘街道、中山街道、平政路街道、羊牯塘街道、雨湖街道、城正街街道、窯灣街道、楠竹山鎮、鶴嶺鎮、長城鄉、先鋒鄉、護潭鄉、昭潭鄉。
2010年,將湘潭縣響塘鄉、姜畲鎮成建制劃歸雨湖區管轄。響塘鄉、姜畲鎮所轄村(居)委會個數、行政區域面積、總人口、政府駐地均不變。行政區劃調整後,雨湖區轄8個街道、3個鎮、6個鄉。
2013年,撤銷雨湖區響塘鄉,設立響塘鎮,以原響塘鄉的行政區域為新設響塘鎮的行政區域。行政區劃調整後,響塘鎮轄農科、響塘、楊梅、長安、柴山、大屋、沙林、益草、小泉、稠泉、金盤、雙湖、荷花、匣錦、仁興、石泉、日新、司馬、白沖、侯田、虎形、栲木、良山、堯家、長龍、南谷、益佳、金僑、雲岫、水井、金湖、谷湖、芳石、山界、陳蒲、小荊、燕山、白鶴、公和、碑頭、方竹41個建制村和龜頭鎮居委會,鎮人民政府駐黃蜂寺(原響塘鄉人民政府駐地)。
2013年,撤銷雨湖區昭潭、先鋒、護潭3個鄉,設立昭潭、先鋒、萬樓3個街道,以原昭潭鄉的行政區域為新設昭潭街道的管轄範圍,以原先鋒鄉的行政區域為新設先鋒街道的管轄範圍,以原護潭鄉的行政區域為新設萬樓街道的管轄範圍。行政區劃調整後,昭潭街道轄廣場、措樹園、高標、煙竹、許家鋪、建成6個建制村以及寶豐街、富民城2個社區,辦事處駐南嶺南路(原昭潭鄉人民政府駐地);先鋒街道轄中心、建新、先鋒、桐梓、金塘5個建制村,辦事處駐高嶺路(原先鋒鄉人民政府駐地);萬樓街道轄繁城、紅星、富強、永紅、悅星、文昌、湘竹、漁業8個建制村,辦事處駐繁湖路(原護潭鄉人民政府駐地)。
區劃詳情
截至2013年,雨湖區轄12個街道、4個鎮、2個鄉;分別為:城正街街道、平政路街道、雲塘街道、雨湖路街道、中山路街道、窯灣街道、廣場街道、羊牯塘街道、和平街道、昭潭街道、先鋒街道、護潭街道12個街道;鶴嶺鎮、楠竹山鎮、姜畲鎮、響塘鎮4個鎮;長城鄉、響水鄉2個鄉。
經濟概況
一、綜合
經濟總量進一步擴大。經初步測算,2005實現生產總值(區屬)238922萬元,同比增長16.6%,“十五”期間年均增長15.9%,比“九五”年均增長提高3.2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5141萬元,同比增長10.8%;“十五”年均增長8.9%;第二產業增加值116018萬元,增長20.7%,“十五”年均增長20.0%;第三產業增加值97763萬元,增長13.6%,“十五”年均增長13.9%。三次產業結構為10.5:48.6:40.9。第一產業對GDP貢獻率為6.0%,第二產業對GDP貢獻率為57.7%,第三產業對GDP貢獻率為36.3%。
“十五”期間生產總值及增速。勞動就業工作不斷完善。“十五”期間累計新增城鎮就業人數5萬人。2005年雨湖區城鎮新增就業人員17186人,下崗失業再就業8370人,其中:“4050”人員再就業2733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323人,失業保險新增參保人數1256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經濟總量不大,區域經濟基礎比較薄弱;二是產業層次不高,經濟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缺乏支柱產業和龍頭企業的強力支撐;三是開放程度還有待提高;四是資源瓶頸制約嚴重;五是發展環境還有待進一步改善。
二、農業
農業生產發展平穩。2005年,實現農林牧漁總產值41165萬元,同比增長10.8%,“十五”期間年均增長14.2%;實現農業增加值25230萬元,同比增長8.9%。糧食總產量達13007噸,同比增長15.6%;蔬菜總產量66596噸,同比增長4.6%;出欄肉豬38.8萬頭,同比增長13.0%;水產品總量2300噸,同比增長7.9%,家禽出籠54.3萬羽,同比增長0.4%。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全年開工各類水利工程420處,完成土方40萬方,完成勞動工日42萬個,投入資金850萬元,完成水利工程總投資1100萬元,累計新增灌溉面積100畝,恢復和改善灌溉面積500畝,新增蓄引提水量10萬方,全區農業機械總動力2.66萬千瓦,實現機耕面積1.92萬畝,占水田耕種面積80.0%,實現機收面積2.14萬畝,占水稻收割面積的86.0%;全區2005年農機總收入近4000萬元。新建農村沼氣池169個。三、工業和建築業
工業生產發展迅速。2005年全部工業完成總產值312889萬元,同比增長41.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產值178799萬元,同比增長60.4%,規模工業產值所占比重逐年提高。“十五”期間年均增長分別達22.1%和35.9%,全部工業總產值累計達101.7億元,是“九五”的2.26倍。全部工業增加值完成92550萬元,同比增長35.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52887萬元,同比增長49.6%,規模企業由2000年的16家發展到2005年的56家。建築業增加值23468萬元,同比增長4.7%,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企業實現利潤605萬元,房屋建築施工面積46.05萬平方米,房屋建築竣工面積13.64萬平方米。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2005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77702萬元,同比增長43.2%。其中:城鎮以上固定資產135266萬元,增長69.3%;農村固定資產投資42436萬元,下降4.1%;“十五”期間累計投資512524萬元,是“九五”的3.5倍。年均增長達32.1%。“十五”期間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和增長速度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39810萬元,同比增長12.9%;商品房竣工面積15.5萬平方米,下降38.8%,商品房銷售面積8.25萬平方米,下降66.4%。
五、國內貿易
2005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272435萬元,同比增長15.0%,其中:城市零售總額262074萬元;同比增長15.1%,占消費品零售總額的96.2%;縣及縣以下零售總額10361萬元,同比增長12.6%,占消費品零售總額的3.8%。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額220463萬元,增長15.1%;餐飲業42431萬元,增長17.3%,其他行業9541萬元,增長4.3%。“十五”期間累計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070230萬元,是“九五”的2倍,年均增長達14.4%。六、對外經濟
對外貿易、招商引資成果顯著。2005年引進內資4.65億元,同比增長143.0%,發布項目52個,簽約項目履約率100%,達到市優秀標準,進出口總額達2002萬美元,同比增長104.9%;其中:外貿出口1827萬美元,同比增長94.9%,進口175萬美元,同比增長337.5%;契約利用外資3975萬美元,完成任務的185.0%;直接利用外資到位2757萬美元,同比增長36.8%。“十五“時期直接利用外資達7570萬美元,引進內資12.3億元。風土人情
湘劇
早期主要流行於“長沙府十二屬”(即長沙、善化、湘陰、醴陵、湘潭、
湘劇有高腔、低牌子、崑腔和彈腔(南北路及一些雜曲小調)四大聲腔、現有傳統劇目682個,其中彈腔劇目有500個以上,高腔劇目近百個。新中國成立後,整理、改編、創作的劇目中,有《琵琶上路》、《打獵回書》、《五台會尼》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還有《拜月記》、《追魚記》、《金丸記》、《百花公主》、《李三娘》、《金印記》等傳統劇目和《山花頌》、《郭亮》、《瑪麗娜一世》等現代戲影響較大。
送灶神
十二月二十三日送灶神系古老習俗,也有二十四日送的,有“民三、官四”之說,到三十日晚再迎接回來。灶神又稱“司命”,一男一女,形象風流,故忌女人敬灶。傳說灶神從二月三十日晚起到玉帝那裡匯報主人一年的好歹,所以在司命畫像的左右寫上“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也有寫成“人間好事要多說。明年下界降吉祥”的。人們怕他們上玉皇那裡“打小報告”,常在這天沐浴齋戒,以齋粑、甜酒、甜果餞行。平日灶忌甚多:女人燒火時不能正對灶門,更不能以腳采灶;牛肉、狗肉、蛇肉不能放灶上烹煮;女褲不能放灶上烘烤。在灶神離開期間,主人免去對灶的許多禁忌,並趁機掃潮末(揚塵),搞廚房清潔衛生,拆灶修灶。
接忙客
七月初七止十五日俗稱“過半年”是舊時祭祀祖先品嘗新收穫的節日。自初七或初十接新亡客,初十以後接老亡客。每日三餐飯茶,禮儀相敬,至十四日晚便焚化“金銀紙包”、“衣冠箱”,當夜或翌晨送客。解放後,這種習慣曾幾度消亡,繼又復俗。
月下偷南瓜
八月十五中秋節,吃著月餅人團圓,孩子們唱著《月家歌》:“初一不見,初二一線,初三初四蛾眉月,十五十六月團圓......”是夜,月山、棋梓、壺田等地流行偷南瓜在橋下煮吃的習慣。說能防腰痛。主人發覺也不罵賊,說是越罵效果越靈驗。光偷南瓜還不行,還有從自家偷出鐵鍋以及油鹽碗筷。解放後此俗漸衰。縣城、谷水鎮等地曾盛行在中秋夜燒寶塔,用丁塊柴、棍棒、油簍子和碎瓦搭成之塔被燒時,倒向哪邊,哪邊的鋪子便生意興隆;虞唐等地則有給未生育孩子的夫婦送冬瓜的習慣:由一兒童抱著一個冬瓜送到女主人床上用被蓋住,陪送者放著鞭炮,預祝來年生個胖娃娃,主家盛情款待並贈與送瓜兒童以“紅包”。
“三尺子”護身符
做上門工夫的木匠,朝出暮歸,隨身有攜帶木尺(長三尺,叫“三尺子”)作為“護身符”,“避凶避邪”。如主家招待不周,匠師量尺碼故意定在不吉利的尺寸上,據說能使門響屋搖床發顫,人們很害怕這種“木匠作孽”。堂屋門框的高度尺寸要落在吉利的字上,有的以“生、老、病、死、苦”五字輪迴數,有的用“道、遠、幾、時、通、達、路、遙、何、日、還、鄉”十二字輪迴數,最後一字落在“生”字或“道”字上最好,“生”代表“長生不老”,“道”代表“發財”。此稱“落道公式”。
立秧樹,開秧門
“會作田的作一丘,不會作的作一洲,”“一丘指秧田而言。過去谷種下泥要敬秧田菩薩(稷神,又稱幡神),在一小竹桿上端夾一疊紙錢、三根線香,外套”和裟“紅紙,豎於秧田中,以求育秧順志,叫做“立秧樹。”撒種時,須默默無言,忌孩童圍觀喧譁,違則恐遭鳥啄;忌婦女撒種,違則恐出苗不齊;撒完不得拍籮筐,必須繞秧田一周以示閉門,違則恐遭鼠齧。開插前以紙錢牲飯酬過稷神,始得拔秧,叫做’開秧門。”合作化後,社員作秧田,漸除禁忌。
插直佾子、唱踩田歌
“插天師傅扮禾客,踩田叫化惹不得。”插秧技術性強,講究速度快,出秧勻,佾子直。田岸燃香計時,插田手根據田丘大小、寬窄,或插“挨塍過”、“挨青過”,或“槍彎插”、“直佾插”,令初學者“插補眼”。“直佾子”也稱“直一字”,即一佾(四行)秧苗插得筆直均勻。“挨青過”是插直佾的一種,插時兩插手在大丘田的對邊分別各放一隻秧,定“準線”,同時下田背向退插,在田中相會時,佾位不偏不倚,四行恰皆對上。路上停足讚賞;插者意志昂揚;主人特別敬重,尊坐上位,敬米酒、麩子肉、鹽鴨蛋。踩田的可不請自來,人人手拄木棒或竹棒支身助力,“一腳踩到底,擔谷可辦八斗米。”踩田時,通常要賽山歌,“踩田不唱歌,禾少稗子多。”音高亢,拖腔婉轉,內容多為抒情,如“四蔸禾門大打開,姐問禾花幾時開......。”
巧奪天工“寧波床”
清末及民國年代盛行一種雕刻床,長寬尺寸都是超規格的,足夠睡4人,高平樓袱,正面的鏤雕浮雕甚多,能鑲108塊各種幾何圖形的彩畫玻璃,花草蟲鳥、故事人物栩栩如生。解放前有個政府官員劉某所作的這種雕刻床,成本花到40擔谷。這種床由寧波引入式樣,故稱“寧波床”。平民也作“寧波床”,較為簡樸。如今“寧波床”不再受歡迎,因為成本很高,使用價值不大。
嚼檳榔
檳榔可作藥用,性溫,味苦,主治蟲積、食滯、脘腹脹育、水腫腳氣等症。它又是一種果品,特別是在湘潭人的生活中,有著特殊的地位。湘潭人在相互客串中,待客可以不用煙,不用茶,只要敬上一口檳榔,就足以表示主人的誠意了。孩子還在襁褓之中,有的父母便會把一絲的檳榔讓小孩吸吮,真可稱得上是“奶操”。大街小巷的小商小販中,以賣檳榔的生意最好。遍布全市各個角落的檳榔攤子,竟有數萬個之多。
檳榔,作為一種食品,已在湘潭生根發展達三百餘年的歷史,據《湘潭市志》介紹:一六五0年(順治六年)正月,清兵在湘潭屠城九天,縣城人口數萬,所剩戶不上二、三十,人不滿百口。有一位姓程的安徽商人,得一老和尚嚼檳榔避疫之法收屍淨域,從此嚼檳榔習慣也就陸續延續下來。1779年(乾隆四十四年)湘潭大疫,湘潭城內居民患臌脹病,縣令白景將藥用檳榔分患者嚼之,臌脹病消失,爾後原患者常嚼之,以致使未患者也隨嚼之,久而成習。由此,湘潭檳榔逐步得到發展。伴隨著湘潭檳榔的發展,檳榔文化也就應運而生,一些地方花古戲、“贊土地”和婚慶之喜等民間包事都無不有檳榔的贊語,如《潭州竹枝詞》寫道:“風流妙劇話情楊,艷姿嬌容雅擅長;一串珠喉歌宛轉,有人台下擲檳榔。”勾畫出湘潭檳榔與地方文化藝術的緊密關係。
風景名勝
魯班殿
位於湘潭市自治街。清乾隆初年由境內泥木匠所建,作為公所。
民國元年(1912)年燒毀,3年後重建。殿為全木結構,上下兩層,廟堂寬闊。門樓正面為八字牆,門額上方為泥塑浮雕《湘潭全城實貌圖》。圖景由3部分組成。右圖長4米、寬0.6米,為文昌閣至小東門景;中圖長5.2米,寬2.6米,為縣城至窯灣的各街、巷、碼頭;,為楊梅洲全景,背景為黃龍山、仙峰嶺等;近景為湘江,飛舟,街市中房屋林立,雨湖垂柳搖曳,作品細膩逼真。是湘潭泥塑藝術珍品。民另年間曾在此開辦泥木工人的子弟學校。民國25年(1936)維修時,正殿門額懸“天下無敵”木匾。“文化大革命”中毀損嚴重。現已修復並公布為湘潭市文物保護單位。齊白石紀念館
位於湘潭市白馬湖風景區。為紀念傑出的人民藝術家、世界文化名人齊白石,1983年中宣部、文化部批准湘潭修建齊白石紀念館,歷時10年,於1993年竣工落成,同年五月二十三日舉行開館慶典。館址用地10000平方米,主體建築2000平方米。館內收藏齊白石國畫作品和早期雕花作品數十件並收藏了近、當代名家書畫作品數百件。紀念館經常舉辦國內外書畫名家作品展。紀念館周圍風景秀麗,為湘潭市的文物保護單位。紀念館內可欣賞到白石的30餘幅繪畫原作及早年木雕、竹雕、石雕作品,也能欣賞到齊氏後人及弟子對老人藝術的繼承與發揚。各個展廳婉轉相連,寬敞明亮,又如在江南農居漫步,與白石老人繪畫藝術的那種稚朴、天真的農家氣息相映成趣。紀念館中間精心設計了小橋流水,棚架漏蔭。1997年,湘潭市人民政府又決定將白馬湖畔的人民路學校更名為白石學校,以增濃紀念白石老人的情意。
湘鄉孔廟
又稱文廟,是湘鄉最古老的宏偉建築之一,始建於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廟址原在漣水之東仙林岡(今東岸坪),宋、元、明、清四朝,曾先後修復、重建、擴建達七次之多。清雍正十一年(1733),各地奉旨查修天下文廟,邑人黃宜中、蕭衍等因見廟居郭外,臨坍岸,便集銀五千兩,申議移建於黃甲嶺。這就是今天見到的座落於湘鄉一中校園內的孔廟。孔廟舊時的最後一次修復是清同治三年(1864),系湖南道台許隆阿為首組織。孔廟主體建築大成殿系典型的明清古建築結構,重檐斗拱,紅牆碧瓦,酷似天安門城樓。大成殿內,過去曾供奉著“大成至聖先師文宣王孔子”之牌位,如今牌位不存,取而代之的是神態畢肖的孔子塑像。大成殿後面是崇聖殿,因其珍藏過許多儒家經典等珍貴古籍,故又稱“尊經閣”。今已改造成豪華典雅的小型會議室。兩殿前兩側的四間廂房,已被學校充分利用,建成了校史陳列室和教育教學成果展覽室。由大成殿走下台階,穿過庭院,便是大成門。門前懸掛著一塊紅底黑字金邊的橫匾,上書“大成門”三個大字。由大成門往外走,便是雄穩的麻石牌坊——欞星門。欞星門由六根直立方型石柱和15根橫方石樑結構而成,相互對稱。每根直立石柱的頂端都蹲著一小石獅,虎虎有生氣。其雕工不能說精細,但不粗疏,形態不能說偉岸,但不萎縮,遵循中庸之道。昔日欞星門前,還有狀元橋。狀元橋是一座兩邊用石欄桿圍護的石拱橋,橫跨在荷花池上。荷花池前面左右都由紅粉青磚圍牆護著,內有一塊半圓形的空坪。左右圍牆都有門,平日關閉,只有在舉行重大祭祀活動時才打開。左門外左側牆上嵌刻有“文武官員,到此下馬”字樣的石碑。相傳只有高中的狀元才有資格登上狀元橋,穿過欞星門,腳踩大成殿前坪之下用大理石雕刻而成的“游龍出海”圖案上的昂首龍頭,直奔大成殿。如今,狀元橋沒有了,荷花池也被填平建成了有著400米跑道的標準運動場。
褒忠山
在距湘鄉市城西約35km陶月山區境內。一山拔地而起,直插蒼穹,雲繚霧繞,朦朧迷離,這就是古稱“湘中第一山”的褒忠山。褒忠山海拔八百多米,曾名“貞女山”,相傳有邱氏二女終身不字,於此山修道成仙。宋末,鄉民劉叔榮起兵抗元,踞山不屈。最後,兵盡糧斷,墜崖犧牲。後人為紀念他,褒獎忠義,遂改名為褒忠山。
褒忠山景觀有白雲關、報恩寺遺址、仙女廟舊址、捨身岩、一尖峰、二尖峰等。其中以白雲關最為壯觀。沿登山小道而上,道旁一巨石上鐫刻著“白雲關”三個大字,此所謂白雲出入之關口。每當白雲“出關”,則關下雲霧迷漫,而山頭晴朗碧透;若白雲“入關”,則山頭雲遮霧蓋,而關下清明如鏡,為褒忠山一奇觀。“捨身岩”如刀削斧砍,巋然聳立,傳說為劉叔榮退守至此,誓不投降,跳岩捨身之處。有水杉、黑殼楠,潤楠、紅桐等許多珍貴樹種。
石魚山
在湘鄉市城西十里的湖山鄉境內,又名石魚屏,曾譽稱“石魚彭鬣”,為湘鄉八景之一。 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這樣記載過:“漣水東入湘鄉,歷經石魚山,山高數十丈,廣十里,山下多元石,色黑而理若雲母,鑿開一層,輒有魚形,鱗鰭首尾,宛若刻畫,長數寸,魚形備足,燒之作魚膏腥,因以名之。”石魚山的“魚”千百年來一直吸引著人們來這裡遊覽、尋覓。六朝名人張正就曾遊覽此山,見石作賦曰:“魚躍湘鄉之水”,並鐫石立碑。唐朝時,文學家段成式也曾來過這裡,在《酉陽雜俎》中,記述了他在石魚山的見聞。石魚給人以奇特神秘之感,它就是一種石。據考證,在幾百萬年以前,湘鄉的湖山及至蘇坡鄉一帶是一個偌大的湖泊,湖泊里生長著魚和其他浮游生物。後來,由於地殼的劇烈運動,這些生物一批一批被埋在泥沙下面,長期受著壓力和地心熱力的作用,泥沙形成為岩石,魚經過炭化也就凝膠在岩石層中,成為化石了。1958年修建湘黔鐵路時,路基穿過石魚山,曾發現大量的石魚。現在,雖然此山已奠於鐵路之下,但鐵路兩旁仍有魚石披露,倘若開發,動輒有“魚”。
滴水洞
是主席別墅,位於韶山沖西邊的角落裡,與主席故居相距3公里。滴水洞天,是韶山風景中一個著名的景點群,由滴水幽壑、虎歇坪、龍頭山等自然風光與滴水洞一號等建築組成。滴水洞長約2.8公里,洞內有小溪,曲曲彎彎,幽壑口朝東北而開。小溪沿岸林木繁茂,松林中夾雜著茂密的楠竹,上百種野花漫山生長著。楊梅洲
位於湘潭市十八中附近,是湘潭最大的老城區和棚戶區,從長沙到達湘潭後可在湘潭火車站乘坐18路公共汽車前往,窯灣過去有一點點有個類似長沙桔子洲頭的地方,就是楊梅洲。楊梅洲基本上是個燒烤場,附近有在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女俠秋瑾的故居,由於保護不到位,已經比較破舊。楊梅洲最好看的風景應該是6-7月份的洪水,號稱年年都被水淹,但是也還是可以看到比較猛的江水。另外還有望衡亭,觀聖殿等等古蹟。
十二五規劃
“十二五年規劃”是中國國民經濟計畫的一部分,主要是對重大建設項目、生產力分布和國民經濟重要比例關係等作出規劃,為國民經濟發展遠景規定目標和方向。雨湖區自去年11月正式啟動“十二五”規劃編制以來,先後開展了重大課題研究、規劃思路研究、規劃綱要起草、廣泛徵求意見等四個階段的工作,形成了《湘潭市雨湖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雨湖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主要闡述區委、區政府戰略意圖,明確政府工作重點,引導市場主體行為,是今後五年全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是全區人民共同的行動綱領。“城市向西、城鄉統籌”和“對接大河西、建設新雨湖”成為了未來五年雨湖發展的指南針,“老區、新區、園區”成為了雨湖人未來五年奮鬥的主戰場。以“三區”(改造提升老區、開發建設新區、發展壯大園區)為載體,以科教為支撐,以改革為動力,把雨湖區建設成經濟繁榮、城鄉統籌、小康示範、生態宜居的歷史文化名城是未來五年的奮鬥目標
發展指標:翻番
到2015年,力爭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財政總收入“三個翻番”和區域經濟實力、人民生活水平在全省進位。地區生產總值(區屬)年均增長13.8%,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8.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0.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5.5%,直接利用外資累計達到26520萬美元。三次產業結構為5.5:51.2:43.3,高新技術產品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36%,研發投入湘潭大學 占GDP比重達到2.5%,文化旅遊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6%,城鎮化率達到66%。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2‰以內,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3.0%,城鎮累計新增就業人數5萬人次,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3%以內,城鎮從業人員基本養老、醫療、失業保險覆蓋率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均達到99%,每千人口執業醫師數達到2.3人,國小、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均達到100%,城鎮人均居住面積達到32平方米,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上級要求範圍內。萬元GDP綜合能耗下降到1.31噸標煤/萬元,萬元規模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到1.74噸標煤/萬元,億元GDP建設用地下降到0.55平方公里/億元,森林覆蓋率達到48%,城鎮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0.5平方米,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85%,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城市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達到100%,城市空氣品質達標率達到95%。規劃重點:“三區”
按照湘潭市域發展規劃的要求,結合湘潭市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考慮到不同地區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開發需求,按照“城市向西、城鄉統籌”和“對接大河西、建設新雨湖”的城市發展方向,“十二五”期間我區確定了三大類功能開發區域(老區、新區、園區)。老區:改造提升
一是打造特色街區。重點打造“一城”(齊白石藝術城)、“兩街”(窯灣古街和城正古街)、“三市”(特色購物市場、特色飲食市場、特色休閒市場)。二是完善基礎設施。重點是建設風光帶、改造棚戶區、打通盲腸道、貫通二環線、扮靚出入口、提質小街巷。三是提升商業品質。重點是打造“一園一區三商圈”,即湘潭西商貿物流園、商務中心核心區、火車站商圈、護潭商圈、江麓商圈。——推進舊城改造提質。以棚戶區改造和火車站改擴建為契機,分步推進河西濱江片區、火車站片區、商務核心區片區、南盤嶺片區、砂子嶺片區、昭潭片區等範圍棚戶區改造工作,努力打造特色鮮明、人氣旺盛、生態宜居的舊城改造示範區。
——實施河西舊城濱江風光帶及棚戶區改造。圍繞“整體規劃、價值提升、協調開發、低碳建設”四大理念,實施河西濱江風光帶及棚戶區改造,三年建成風光帶,八年完成棚戶區改造,把河西濱江風光帶建成集歷史文脈傳承、自然生態觀光、城市文化旅遊、市民休閒遊憩、防洪生命安全於一體的多功能、多元化、立體化的城市公共空間。
——加速推進火車站改擴建。以打造“百年地標”為目標,2011年完成火車站站房改造,加快一環東路、車站路等路網建設並實施深度開發,抓緊計程車中轉中心、公交中轉中心和地下商城建設,啟動南北廣場商業綜合體建設,全面提升火車站周邊地區形象,形成以火車站為核心的綜合交通樞紐區、配套商業服務中心。
——積極推進“城中村”改造。按照“政府組織、整體規劃、分步實施、項目帶動、市場運作”的思路,將“城中村”改造與舊城改造和棚戶區改造有機結合,堅持成熟一個改造一個,提質改造部分“城中村”,爭取搬遷殯儀館,促進城市功能區塊建設和轉型升級,改善城市面貌,提高民眾生活質量和水平。
新區:開發建設
為緩解老城區資源承載壓力,拓展城市框架,注重土地集約節約利用,著力推進新城區綜合開發。重點打造兩大板塊:一是萬樓新城區。建設北路以東、北二環以南、湘江沿岸以西、湘黔鐵路以北區域,打造長株潭現代商業新城、文化休閒新城、生態宜居新城。二是雨湖新城區。初步規劃為京港澳高速以東、韶山灌渠以南、伏林大道以西、320國道以北,以大學城科技園上新衛星區域作為核心起步區,按照“田園城市”的理念,把新區建設成為“農村在城市中、城市在農村里”的山水名城。——推進萬樓新城建設。按照“一年建萬樓、三年打基礎、五年出形象、七年基本建成”的思路,根據市委、市政府要求和現行體制強力推進。到2011年建好萬樓主樓;到2013年基本建成萬樓景區以及新城主幹道路等基礎設施,啟動和建設步步高城市摩爾、城郊置業總部、家家旺“兩型”高檔社區等一批帶動力強的項目;到2015年,新城基礎設施和公益設施更加完善,主導產業陸續進駐,房地產業快速興起,商貿人氣加速集聚,新城初具雛形。
——啟動雨湖新城建設。嚴格控制規劃區域建設,抓緊編制控制性詳規等規劃設計方案,推進新型城區和產業園區融合互動發展。完善新城區交通網路,提升區位優勢,帶動房產開發,引導老城區和農村人口向新區有序轉移。2011年啟動科技服務區和企業總部大樓、高檔商務賓館的建設;2014年啟動京港澳高速與上瑞高速姜畲互通處基礎設施建設。
工業壯大園區:發展
按照“一園多區”的發展思路建設特色園區、高質園區、高效園區。一是先鋒工業區。促進企業上規模、技術上水平、效益上台階,重點發展礦山裝備製造等產業集群。二是湘潭大學城科技園。定位為科研人才的聚集地、科技創新的研發地、科研成果的孵化地,發展符合高科技、綠色環保、土地集約利用要求的產業。三是鶴嶺工業區。以建設新能源材料示範園為目標,引進戰略投資者實行整體開發。四是新工業區。以鶴嶺工業區為基礎擴展,與九華工業園對接,按照“一次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規劃建設新的工業園區。
——先鋒工業區:採取集約緊湊的發展模式拓展土地空間,加大技改投入,推動最佳化升級,提供標準廠房,以先鋒企業集團為引領,支持平安電氣、江大機械、恆盾集團等企業做大做強,加快奧峰重工、凌天科技、特種電機、衡利重工等企業基礎設施和生產線建設。
——湘潭大學城科技園:把園區當城區建,把項目當景點建,提升園區品味和檔次。加快伏林路、隆平大道、上新路、先鋒路、團結路等路網建設,抓好水、電、氣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打造高校、企業優質生活圈。
——鶴嶺工業區:結合電化集團、地質礦山公園、鶴嶺鎮和響塘鄉規劃,最佳化園區工業布局。提高產業準入門檻,促進資源型低端產業退出,淘汰落後產能。加強錳的精深加工及共生和伴生資源綜合利用的產業化開發,加快資源枯竭型礦區轉型發展。依託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大力實施技術升級和環保改造,開發下游產品。延伸拓寬改造長潭西線至白泉出口的建設,推進鶴嶺大道、自來水管網等道路硬化、排污排水、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凌天熱泵基地、新軒新材料、凌志環保等在建項目建設,支持鎧榕投資、昭山冶金、湖南恆星等企業新能源材料項目建設。
——規劃建設工業園區:按照產業鏈、產品鏈、價值鏈的思路引進和布局項目,努力形成上下游企業之間產業配套、經濟循環的集群發展效應。加強與江麓、江南及九華示範區的對接,打造科技孵化轉化、實訓創業基地,通過各種政策支持發展勞動密集型、小型微型企業為主導的都市型工業。加快伏林大道建設,改道提質潭錳路,接通學府路、先鋒路,快速形成園區道路網路。
城鄉統籌重點城鎮
按照“規劃建鎮、產業立鎮、特色興鎮”的發展思路,將楠竹山鎮、鶴嶺鎮、姜畲鎮、響塘鄉龜頭集鎮等小城鎮打造成特色鮮明、功能齊全、生態宜居的衛星重點鎮。科學制定城鎮發展規劃,加快鎮區道路、垃圾中轉站、給排水、電力和通信設施等基礎設施建設。切實抓好配套工程建設,著力加快衛生院、中國小校、農科教中心、連鎖超市等配套生活服務設施建設。以重點鎮為中心,統籌規劃、協調推進中心村、行政村和自然村發展,形成功能互補、和諧發展的城鎮村莊發展體系。——鶴嶺鎮:統籌鎮區、園區、企業規劃,協同周邊鄉村發展,改善環境狀況,改觀鎮區形象,整合盤活資源,打造集新能源材料示範基地、錳製品精深加工基地、生產性物流基地於一體的工貿鎮。
——楠竹山鎮:爭取進入第三輪小城鎮建設省級示範鎮,加強鎮廠合作,加快工業區建設,積極承接軍工產品向民用產品轉型,提升商貿輻射能力,建設以先進制造業基地為依託的工貿鎮。
——姜畲鎮:依託泉塘子中試基地,轉變發展方式,農業生產由傳統農業向高效生態農業發展,城鎮布局由分散型向集約型發展,提升發展玻璃產業,打造高效農業、休閒觀光、商貿流通於一體的生態新鎮。
現代服務業:商貿物流
按照“提升傳統商貿檔次、建設新興商業集群、壯大現代物流產業、開發培育樓宇經濟”的思路,著力打造“一園一區三商圈”,鞏固提升商貿優勢。到2015年,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17.7億元,現代服務業對可用財力的貢獻率達到50%以上。提升發展傳統商貿業。扶持步步高、大洋百貨、康星百貨等龍頭企業發展壯大,支持蘇寧、國美擴張升級,推動心連心等企業上市融資。積極引進大型商貿品牌進駐,提升商貿檔次。同時,大力發展金融保險、商務諮詢等生產性服務企業和社會化養老、家政等社區服務業。加快電子商務工程建設,提高商品流通效率,普及開展電子商務套用,逐步推行物聯網技術。基建營基建營
培育發展現代物流業。全力支持義烏小商品城、豪德物流、湘潭蔬菜食品物流配送中心等項目建設。力爭3年內引進大型物流企業5家以上,實習產值50億元以上,5年內實現產值100億元。同時,抓住潭錳路延長線建設機遇,規劃建設鶴嶺物流園,輻射環長株潭城市群。
大力發展樓宇經濟。充分發揮教育、文化、醫療等資源優勢,結合舊城改造和新區開發,統籌規劃發展房地產業。扶持城郊等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結合萬樓新區、雨湖新區、商務核心區等重點區域,積極引進企業總部和品牌商業,大力發展總部經濟和樓宇經濟。“十二五”期間,力爭實現房地產開發投資年均增長30%以上,到2015年完成投資45億元以上。
著力發展文化旅遊業。充分挖掘雨湖歷史人物資源,以萬樓景區、“一城兩街三市場”建設為契機,加快文化旅遊產業開發,打響“紅色湘潭,人文雨湖”旅遊品牌。啟動仙女山等山水旅遊開發。
積極發展酒店餐飲業。“十二五”建設4家以上四星級酒店。
中國城市4
了解中國的城市,了解各地的風土人情。領略自然風光,感受地方文化。 |
湖南省-知名景區
湖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自治州 | 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 |
長沙市 | 嶽麓區 | 芙蓉區 | 天心區 | 開福區 | 雨花區 | 瀏陽市 | 長沙縣 |望城縣 | 寧鄉縣 |
株洲市 | 天元區 | 荷塘區 | 蘆淞區 | 石峰區 | 醴陵市 | 株洲縣 | 炎陵縣 | 茶陵縣 | 攸縣 |
湘潭市 | 岳塘區 | 雨湖區 | 湘鄉市 | 韶山市 | 湘潭縣 |
衡陽市 | 雁峰區 | 珠暉區 | 石鼓區 |蒸湘區 | 南嶽區 | 耒陽市 | 常寧市 |衡陽縣 | 衡東縣 | 衡山縣 | 衡南縣 | 祁東縣 |
邵陽市 | 雙清區 | 大祥區 | 北塔區 | 武岡市 | 邵東縣 | 洞口縣 | 新邵縣 | 綏寧縣 | 新寧縣 | 邵陽縣 | 隆回縣 | 城步苗族自治縣 |
岳陽市 | 岳陽樓區 |雲溪區 | 君山區 | 臨湘市 | 汩羅市 | 岳陽縣 | 湘陰縣 | 平江縣 | 華容縣 | 屈原管理區* |
常德市 | 武陵區 | 鼎城區 | 津市市| 澧縣 | 臨澧縣 | 桃源縣 |漢壽縣 | 安鄉縣 | 石門縣 | 西湖管理區* | 西洞庭管理區* |
張家界市 | 永定區 | 武陵源區 | 慈利縣 | 桑植縣 |
益陽市 | 赫山區 | 資陽區 | 沅江市 | 桃江縣 | 南縣 | 安化縣 | 大通湖管理區* |
郴州市 | 北湖區 | 蘇仙區 | 資興市 | 宜章縣 | 汝城縣 | 安仁縣 | 嘉禾縣 | 臨武縣 | 桂東縣 | 永興縣 | 桂陽縣 |
永州市 | 冷水灘區 | 零陵區 | 祁陽縣 | 藍山縣 | 寧遠縣 | 新田縣 | 東安縣 |江永縣 | 道縣 | 雙牌縣 | 江華瑤族自治縣 |
懷化市 | 鶴城區 | 洪江市 | 會同縣 | 沅陵縣 | 辰谿縣 | 漵浦縣 | 中方縣 | 新晃侗族自治縣 | 芷江侗族自治縣 | 通道侗族自治縣 |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 | 麻陽苗族自治縣 | 洪江管理區* |
婁底市 | 婁星區 | 冷水江市 | 漣源市 | 新化縣 | 雙峰縣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吉首市 | 古丈縣 | 龍山縣 |永順縣 | 鳳凰縣 | 瀘溪縣 | 保靖縣 | 花垣縣 |
(註:帶“*”屬於地方設立的行政區,並非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在冊的行政區) (參見:湖南省行政區劃、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