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寺

永泰寺

永泰寺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區西北約11公里處的太室山西麓,坐東朝西,面對少林寺[佛教寺廟],背依氣勢巍巍的望都峰北臨秀麗多姿的子晉峰,南有知崖萬壑的少室山和碧波蕩漾的少林水庫。這裡群山環繞,峰巒疊翠,林木蔥鬱,溪水縈迴,寶塔點綴,景色清幽。永泰寺是佛教禪宗傳入中原後建設的第一座女僧寺院,還是我國現存始建年代最早的尼僧佛寺,為河南省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簡介

永泰寺永泰寺
永泰寺位於鄭州登封市區西北11公里,建造於唐代,為單層十三級密檐疊澀式磚塔。永泰寺共現存建築共分五進山門、天王殿、中佛殿、大雄寶殿、皇姑樓,廂房有伽藍殿、六祖殿等。紅牆綠瓦,鐵馬釘鐺,建築技藝精美,古樸典雅大方。平面呈方形,塔基底邊長5.05米,塔高37.6米。塔門拱券形,南向。塔身自下而上每層高度均勻遞減、塔檐逐漸內收,外輪廓呈優美的拋物線形。塔室內部仍為方形,空筒狀。塔剎由仰蓮及相輪組成,已殘。塔西南50米處有金大安元年(1029年)建造的方形雙層磚塔,高3米餘,塔剎已毀。塔東北約150米處,有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建造的磚砌喇嘛塔1座,高約6.18米。永泰寺位於塔的西南方,始建於北魏孝明帝正光二年(512年),以後屢有修建。現存多為清代建築,建築面積989平方米。在永泰寺院後,有一形制極具典型盛唐建築風格的古塔――永寺泰寺塔。塔為單層密檐式磚塔,平面呈正方形,塔體高24米,黃泥砌磚而成,塔室內部仍為方形,上部呈空筒狀直通塔頂,塔身之上為11層密檐,密檐外的輪廓連線呈明顯的拋物線形,柔和、優美、秀麗,塔的最上部是由仰蓮、五重相輪等組成的寶剎,其精緻的造型,可以說是中國現存為數不多唐塔塔剎中的佼佼者。

在寺院後山坡上有:唐永泰寺塔,金代均庵主塔,明代肅然,無為普同之塔,這些古塔,造形優美,秀麗挺拔。寺內散存有唐代以來的碑碣、石雕等40餘品,雕工精細,書法流暢。

古樹名木有:中國稱有名貴的菩提樹被稱為佛門旗桿的大楊樹,單株結果的銀杏樹和中國第一部武打動作片《少林寺》電影中,放羊女放羊的場地唯一的一棵“牧羊女樹”。枝繁葉茂,生機盎然。這些文物均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1963年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成為嵩山文物群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寺外還有神奇的太子溝、達摩一葦渡江圖、丫環溝、子晉峰、望都峰、皇姑洞、臣宰溝、石人溝、七星石及萬人功德路、皇姑橋等名勝古蹟,構成了一處完整的以佛教尼眾文化為特色的風景旅遊區,隨著宣傳推廣,工作力度的加大,永泰寺重現昔日光彩,知名度大大提高,遊客人數回漸凝增,並接待大量國際友人(如韓國高僧佛心大法師等)。

名字由來

永泰寺永泰寺
永泰寺前身為轉運庵,是北魏文成帝女兒轉運公主悉心修練的場所。南朝時期,梁武帝的女兒明練公主受皇父的影響,也深悟佛性,後拜少林寺禪宗初祖達摩為師,法名總持,成為達摩祖師的四大弟子之一。因明練公主畢竟是女僧,與眾寺僧一起修行多有不便,梁武帝在轉運庵旁邊修建了一座頗具規模的尼僧寺院明練寺,供其女兒明練公主即尼總持在此理佛修道。北魏正光二年(521年),孝明帝的妹妹永泰公主對其母胡太后荒淫殘虐、把持朝政、專斷獨行極為不滿,便毅然捨棄榮華富貴的公主尊位,來到明練寺削髮為尼,潛心修佛,由於她樂善好施,經常將朝廷供給給她的錢糧賑濟給周圍的苦難百姓,因此,深受廣大僧俗百姓的崇敬和愛戴。永泰公主的父親宣武帝元恪,兄長孝明帝元羽在嵩山都建有行宮,永泰公主隨父兄到嵩山遊玩,被嵩山幽美的環境和寧靜的寺院生活所吸引,多次要求到嵩山出家。為滿足妹妹的要求,孝明帝特給令妹赦建尼寺一座,讓永泰公主持佛傳法,因寺建在南朝梁武帝的女兒,禪宗初祖達摩的四大弟子之一的明練公主塔旁,礦名明練寺。其生活費用由朝廷供給,永泰公主給常把錢糧賑濟周圍百姓。因此在嵩山地區廣大僧尼對永泰公主十分崇敬和愛戴。

景觀景點

皇姑樓皇姑樓
肅然無為塔

明代肅然無為之塔,是座合葬塔。有關資料顯示,肅然無為普同之塔位於永泰寺唐塔東北約150米處,建於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為喇嘛式磚塔。塔分為基座、塔身、塔頂三部分。基座是一個高大的六邊形須彌座,高1.18米。塔身似瓶形,高2米,較低矮,正面下部與基座連線處有一青石雕造的兩扇關閉上鎖的石門,兩扇門上各刻有乳釘25個,總計50個。門框、門楣上線刻花草圖案。石門通高0.43米、寬0.3米。石門上鑲嵌塔額一方,高0.55米,寬0.36米,周邊線刻捲雲圖案,塔銘上刻《明圓寂慈恩師肅然無為諱敬果覺靈立祖普同之塔》銘文。塔頂高約3米,有粗厚樸實的五層相輪、矮石柱、俯蓮盆、仰蓮盆和火焰形寶珠等組成。整個塔的造型,雖然建築工藝比較粗糙,但是線條流暢,秀氣利索。由於該塔年久失修,塔基後半部分已經塌損。該塔內葬肅然、無為兩位尼姑。這種一塔葬兩僧尼的塔,在嵩山地區所存的塔中僅此一例。

均庵主塔

均庵主塔,位於永泰寺院後約30米處,建於金大安元年(1209年)仲冬,為四邊形雙層磚塔,高3.5米。塔基為須彌座,周圍有磚雕花紋。塔身前面辟一方形磚券門,門外沿飾磚雕花紋一周,塔室內空蕩無物。塔身背面嵌有《嵩山永禪寺均庵主塔記》刻石一方。碑載北魏時期明練、永泰二公主出家前後的景況及均庵主之功德和生平。當地民眾傳說塔室內放有“永泰公主包骨像”,故該塔俗稱“永泰公主包骨塔”。但據碑文中說均庵主“孤然已達西方去,留得真容寶塔中”的記載知,塔室內的包骨像不是永泰公主的,而是均庵主的。該塔塔剎已毀。

歷史沿革

永泰寺始建於北魏,原名明練寺,唐代易名永泰寺,金代更名永禪寺,元朝以後又復名永泰寺,變稱永泰禪寺。也有人稱永泰寺為永泰庵或永泰院的。那么,永泰寺名是怎么演變得來的呢?寺與庵與院的區別又是什麼呢?

北魏正光二年(521年),宣武帝元屬的女兒永泰公主在中嶽嵩山“出欲入道為尼”。其史孝明帝元詡便在子晉峰下的明練塔旁敕建一座尼寺,讓妹妹永泰公主侍佛傳法,並喜度官宦及平常百姓家的女子百餘人為尼。因寺建在南朝梁武帝的女兒、中國佛教禪宗初祖達摩的四大弟子之一有練公主塔旁,故名明練寺。

永泰寺永泰寺

永泰寺之名始見於唐中宗李顯神龍二年(706年)七月廿五日,嵩岳寺都維那憎道瑩上奏朝廷,說明練寺“依山帶水,形勝幽棲,不假多工,便堪居住”。整修竣工後,因“天恩為永泰公主於前件,故伽藍置寺一所,請以永泰為名,特望度僧二七人……”自此,明練寺從創建到易名永泰寺,共經歷了185年。

金朝,永泰寺又更為永禪寺,是寺僧標榜自己是佛教禪宗正脈的一種表示。因北宋以後人們深受程朱理學的影響“男尊女卑”的社會風氣逐漸形成,佛教僧徒中也有言女僧人是“二僧”(含低人一等之意)之說,這是性別歧視的惡果。永泰寺尼僧把寺名改稱永禪寺,當是對這種蕊欲偏見抗爭的一種方式。金代永泰寺名僧均庵主圓寂後,其門徒為其建塔,塔銘即題為“嵩山永禪寺均庵主塔記”。

元、明以後,永禪寺又復稱永泰寺。這一時期永泰寺尼僧世系也多依照少林寺自元代初年福裕開始的“70字輩”的順序排名論輩。所以,此時永泰寺有的尼僧便自稱永泰寺是少林寺下院,把永泰寺稱為永泰院或永泰庵。尼僧圓寂後也歸葬建塔於少林寺塔林。如元至正四年(1344年)永泰院主圓公死後,建塔於少林寺塔林,塔銘上就刻有“永泰院主圓公之塔”8字,現在墓塔猶存。

明、清時期,永泰院或永泰庵之名在碑碣、墓塔中再沒有出現過,均以永泰寺或永泰禪寺之名沿用至今。

明練公主

明練公主是南朝梁武帝的女兒。史載梁武帝小名練兒,兄弟10個,他排行老三。梁武帝一生信佛念佛,幾乎到了痴迷的程度,曾先後3次到南京同泰寺(今雞鳴寺)出家,都分別叫大臣贖回。

雕塑雕塑

明練公主天性善良,和父親一樣,整日念經談佛,且極有悟性。時常向寶志請教,纏著寶志給他談佛經故事。寶志是梁武帝最崇拜的三個法師之一。達摩到中國後曾去拜見過梁武帝。因達摩修的是大乘佛教,主張普度眾生。梁武帝修的是小乘佛教,主張自度成佛。話不投機,沒說幾句,達摩就飄然離去。寶志趕到,聽說梁武帝放走了達摩,大為震驚與惋惜,他埋怨道:“陛下知道嗎?達摩是西方般若多羅的得法帝子,是印度高僧。他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以心傳心,明心見性,一切皆空”。梁武帝越聽越糊塗,對達摩的觀點始終不能苟同。而在一旁靜靜聽父親和寶志和尚爭論的明練公主,卻對達摩的觀點崇拜得五體投地,她心如明鏡,感覺頓悟。覺得達摩就是她今生等待的師傅。她決定追隨達摩而去,拜達摩為師。明練放下公主的架子,一言一行象一個普通人一樣,不顧父親和家人的反對,毅然走出皇宮,到嵩山出家為尼。明練來到五乳峰達摩面壁的“默玄處”洞口,要拜達摩為師,此時達摩已有3個弟子,即慧可、道副、道育,都是男弟子。明練來到時,達摩正面壁靜坐,明練連呼了幾聲,達摩都不理不睬。明練公主耐心地等待著,達摩看明練誠意十足,又很有悟性。就答應收她為徒。賜法名道跡,法號總持。從此,明練公主就成為達摩的第一個女弟子,也是唯一的女弟子。由於明練是女子,與師兄們在一起生活起居頗有不便,梁武帝就在了晉峰下把原來的轉運庵改建為安置明練的寺院。達摩及僧人們住在少林寺內,按佛門規矩,徒弟每天都要朝拜師傅,因明練的寺院離少林寺有一段距離,若每天都前去朝拜很不方便,因此經得達摩同意,寺院修建時一反天下寺院都座北朝南的習慣,將大門建成座東向西,朝著少林寺的方向,這樣明練公主每天就不必跑到少林寺朝拜,就可在寺內朝拜師傅。明練在寺中念佛習武。成了達摩最得意的弟子之一。

因明練公主是禪宗的第一位女僧,開創了禪宗尼僧的先河,所以後人稱總持為佛教禪宗尼僧的鼻祖,稱永泰寺為佛教禪宗尼僧的第一寺院。

公主出家

永泰寺永泰寺

永泰寺在歷史上先後有明練、永泰二位公主在此出家,其規格之高,在中國佛教史上也是首屈一指。封建社會,皇室的人出家侍佛屢見不鮮。如北周的皇后先後有10人,全部信仰佛教。其中出俗為尼者有6人,武帝宇文邕的李娥姿皇后、宣帝宇文贇的朱滿月皇后,靜帝宇文衍的生母和宣帝的陳月儀皇后、元樂尚皇后、尉遲熾繁皇后,也相繼為尼。因明練、永泰二公主是高居萬人之上的“皇室子女”,不需要在人面前謙稱自己成住的寺院為草庵茅庵。永泰寺從始建到現在已有1480多年的歷史,都是以“寺”自居,世代居住於此的傳法僧人都是比丘尼。這在有關永泰寺的歷史文獻記載中寫的清清楚楚。

凡來嵩山永泰寺參觀的遊人都要提了這么一個問題,永泰公主為什麼要放棄宮廷生活而出家為尼呢?

綜合有關永泰的史料,分析原因主要有三種:其一是,為躲避朝廷內部爾虞我詐的鬥爭,明哲保身而出家為尼。據《魏書·明帝紀》載:“明帝以延昌四年(515年)正月即位,二月尊高氏為皇太后,已亥又尊胡充華為皇太妃。三月皇太后出俗為尼,徒御金塘。”永泰公主不知是否太后所生?“八月皇太妃為皇太后,臨朝稱制。至正光元年七月侍中元義劉騰矯皇太后詔以帝年已長,敬遜別宮,乃幽皇太后於別宮。”清代王昶在《金石萃編》中說:“永泰公主入道為尼,史雖無可考。然觀當時朝政,高太后之出俗與永泰公主為尼,都有不安於其朝政之緣故。”據此,當地民眾演繹出永泰公主的母親西宮娘娘陷害東宮娘娘,永泰公主看不慣母親的奸佞行為,又無可奈何,毅然出家的民間故事。

其二是,北魏時期佛教盛行,永泰公主深受佛教教義的影響而自願出家為尼,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十二月費必興撰《重建嵩山永泰寺碑記》載:“漢明帝聽洛陽婦女阿潘等人出家,為中國女緇(女僧)之始”永泰公主為仿效古人,於下光二年(521年)“出俗為尼”。

其三是,永泰公主奉敕出家。永泰公主的父親宣武帝元恪、哥哥孝明帝元詡都在嵩山建有離宮,經常從京都洛陽到嵩山遊樂。永泰公主多次隨同父、史到嵩山,被嵩岳幽美的環境和寧靜的寺院生活所吸引,多次要求到嵩山出家,為滿足妹妹的要求,孝明帝元詡特詔令為妹妹敕建明練寺兼度土庶女等。所以民間盛傳,永泰公主出家後的起居丫環侍奉,朝夕為伴,生活費用完全由朝廷供給,連公主用的粉黛和胭脂,都是宮廷送來的。永奉公主也經常把自己用不完的錢糧賑濟周圍的百姓。因此,嵩山地區廣大僧俗對泰公主十分崇敬和愛戴。

永泰寺因永泰公主出家而揚名。明代費必興撰《重建嵩山永泰寺碑記》稱,“永泰公主出家為尼是繼達摩面壁、神光斷臂得法”佛教禪宗中的三件大事,可與“五葉敷榮,千花競秀與三花之樹、五衢之禾相輝應”,“變千古不配矣”。因而歷代有許多名人學士到此尋勝訪古。

寺廟文化

永泰寺碑永泰寺碑
從廣義上來說,寺廟不僅僅與佛教一家有關。但在佛教中,寺廟就有許多種稱謂:如“寺”,最初並不是指佛教寺廟,從秦代以來通常將官舍稱為寺。在漢代把接待從西方來的高僧居住的地方也稱為寺,從此之後,“寺”便逐漸成為中國佛教建築的專稱。“寺”是佛教傳到中國後,中國人為尊重佛教,對佛教建築的新稱呼。如白馬寺大召寺等。除此之外,如庵,那是尼姑居住的寺廟。還有石窟,那是開鑿在山崖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築的一種形式。印度早期佛寺多用這種形式。印度佛教石窟的形式有兩種,一種為精舍式僧房,方形小洞,正面開門,三面開鑿小龕,供僧人在龕內坐地修行;一種為支提窟,山洞面積較大,洞中靠後中央立一佛塔,塔前供信徒集會拜佛。在蒙古語中稱“寺”為“召”。如大召、五當召等。另外,有稱之為布達拉宮普陀宗乘之廟等。

在道教中,寺廟的稱謂也很多:道教創立之初,其宗教組織和活動場所皆以“治”稱之。又稱為“廬”、“靖”、也稱為靜寶。在南北朝時,道教的活動場所稱呼為仙館。北周武帝時,道教活動場所的稱呼叫“觀”,取觀星望氣之意。到了唐朝,因皇帝認老子為祖宗,而皇帝的居所稱為“宮”,所以道教建築也稱為“宮”了。其它還有叫“院”、“祠”的,如文殊院碧霞祠等。儒家則稱之為“廟”、“宮”、“壇”,如孔廟、文廟,雍和宮天壇等。伊斯蘭教稱之為“寺”,如清真寺等。天主教稱之為“教堂”。在原始或民間中,稱之為“廟”、“祠”,如舊時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賢哲的地方。叫太廟、中嶽廟、西嶽廟、南嶽廟、北嶽廟、岱廟等。如祖廟、祠堂,有武侯祠韓文公祠等。

寺廟文化它完整地保存了中國各個朝代的歷史文物,在國家公布的全國文物保護單位中,寺廟及相關設施約占一半,謂之“歷史文物的保險庫”,乃當之不愧。寺廟建築與傳統宮殿建築形式相結合,具有鮮明民族風格和民俗特色。同時,寺廟文化已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天文、地理、建築、繪畫、書法、雕刻、音樂、舞蹈、文物、廟會、民俗等等.各地一年一度的廟會如火如荼,不僅豐富了各地的文化氛圍,同時促進了地方旅遊業的發展。

地理名勝(2)

古老文明的中國不僅文化深厚,而且風景魅影也是相當美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